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43名护士单人心肺复苏操作精确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士单人心肺复苏操作的精确性。方法:对43名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考核,记录每个循环的时间和操作的精确性。结果:90%以上的护士能够掌握心肺复苏操作程序,人工呼吸合格率为31.63%,胸外按压合格率为39.07%,胸外按压平均速率为127.37次/分钟,两次胸外按压间隔时间为13.65秒。结论:护士基本掌握了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但操作精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重视胸外按压的速率和每个循环按压的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2.
溺水儿童非传统顺序心肺复苏成功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溺水儿童院前非传统顺序心肺复苏 (CPR)的可行性。方法  4 3例因溺水而心搏骤停即行院前CPR的患儿 ,CPR顺序按ABC (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和CAB (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分为传统顺序组 (2 1例 )和非传统顺序组 (2 2例 ) ,分析比较两组复苏效果。结果 两组基本情况及初步复苏成功率、复苏无效率、神经系统病残率无明显差异 ,入院初HR、RR、MBP和血气分析基本相似 ;非传统顺序组复苏成功存活及入院初PaCO2 均明显高于传统顺序组 (P <0 0 0 1) ,复苏成功未存活明显少于传统顺序组 (P <0 0 5 )。结论 限于条件 ,儿童溺水院前急救CPR初期 ,先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 ,人工通气相对延后 ,其方法简单有效 ,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毕业护士心肺复苏操作技术培训的方法,以提高新护士的急救操作技能水平.方法 依据《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制订并改进了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培训考核模式及标准,运用该模式按新评分标准对新毕业护士进行了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培训及考核.在培训前后对操作考核合格率和操作技能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培训,新毕业护士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合格率从培训前60%上升到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技能如人工呼吸无效、胸外按压位置、按压姿势、按压频率、按压幅度不合格率、未处置危险场景方面均好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理论知识讲授、指导老师示范演练、现场指导及危险场景的模拟训练能使新护士有效地掌握心肺复苏(CPR)术提高急救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标准的新生儿心肺复苏(CPR)时,有两种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配合方式:一种是二者交替进行,即每次做人工呼吸时,心脏按压必须暂停,做间歇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intermittent chest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ICC-CPR);另一种是二者同时各自进行,即人工呼吸时心脏按压不停止,做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continuous chest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CC-CPR).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按照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采用边看边练的培训模式,分解细化操作步骤,注重细节培训,提高培训效果。结果:护理人员在评估技能、气道开放、口对口人工呼吸、呼吸球囊人工通气、胸外按压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高,而护士心电图基础普遍较差,未能有效识别心律失常。结论:采用边看边练的培训方法,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互联网+”考核模式在护士心肺复苏考试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通过“互联网+”考核模式对1 526名护士进行心肺复苏考核,对心肺复苏质量进行评分并分析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全院参与考核的护士的合格率为91.08%,得分(91.78±2.93)分,开放气道和胸外按压(手法、频率、深度)为影响复苏质量的关键问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显示,性别、年龄和工作年限为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开放气道和胸外按压是高质量心肺复苏的薄弱点,对于工作年限≤2年的新护士要增加培训次数,加强临床急救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 验证基于姿势识别技术的心肺复苏培训软件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肺复苏操作教学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卫生职业技术学校2019级2个班级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A班为试验组(n=38),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使用基于姿势识别技术的心肺复苏培训软件进行辅助教学;B班为对照组(n=49),采用常规演示法进行操作指导。共进行1次理论培训和2次操作培训,分别于3次培训后,使用除颤器所带的反馈仪采集学生胸外按压考核数据,比较两组胸外按压合格率,评价学生的教学满意度。结果 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试验组第2、3次培训后的胸外按压操作综合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16.976,P<0.001);两组第2、3次培训后的综合合格率均高于第1次培训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48.580,P<0.001)。试验组满意度达100%,对照组为96%。结论 基于姿势识别技术的心肺复苏培训软件可动态识别并反馈学生胸外按压时的肩、肘、手的动作形态、按压频率与深度,并采用节拍提示标准范围内的按压节律,可起到规范操作姿势、频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行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能否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 67例院内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CCC-CPR组(即实验组n=35)和ICC-CPR组(即对照组n=32).两组均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进行抢救,实验组采用人工呼吸时不停止胸外心脏按压,做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对照组按照2:30的比率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每次做人工呼吸时,胸外心脏按压必须暂停,做间歇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ICC-CPR).结果 实验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5% vs 61.4%,P<0.05);24 h生存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8.6% vs 15.6%,P<0.01).结论 CCC-CPR可明显地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 h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护士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培训后考核,分析其培训的难点及要点。方法对67名临床护士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统一培训,集中考核,记录操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培训方及护士双方的原因,以改进培训方法。结果仅1.5%的护士不能够掌握心肺复苏操作程序,颈动脉搏动的判断错误率为67.2%,呼吸气囊人工通气错误率为77.6%,胸外按压错误率为73.3%,胸外按压平均速率为130次/min。结论护士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但操作精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高品质胸外心脏按压技术、呼吸气囊人工通气的有效性是培训难点,强调每步骤的规范性是培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9年~2010年护士心肺复苏培训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使每位护士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技能,从而在临床工作中能熟练应用.方法:根据<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新指南>),制定双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程序和评分标准.对58名工作2年的护士进行集中培训,通过技能比武的形式进行考核,并统计考核成绩、合格率及存在的问题.结果:58名护士55名操作合格,操作考核合格率94.83%,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护士按压幅度过深或过浅,护士按压频率、按压部位不正确或按压过程中移位.结论:通过培训考核,普及了<新指南>的理论知识,规范了双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程序,提高了年轻护士的心肺复苏技能.  相似文献   

11.
1960年在马里兰医学组织会议上,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被正式推荐[1],这也是现代心肺复苏(CPR)的开端.经过50年的探索实践,院内CPR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和出院率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患者的生存出院率却很不理想,完善CPR的任务仍很艰巨[2].《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更加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3].心搏骤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继发性心搏骤停仍然强调呼吸支持的重要性,及时有效的呼吸支持也是CPR成功的关键所在.呼吸支持的方法很多,本文仅就经腹呼吸支持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与同期本地区三级医院急诊医务人员复苏操作质量对照,评价规范化急救技能训练对泰安地区全运会医疗志愿者心肺复苏操作质量的作用.方法 随机检测本地区连续参加规范化心肺复苏技术培训3个月56名医疗志愿者(规范化培训组)的心肺复苏操作质量,并与同期泰安市三级医院急诊科近1 a内未参加规范化心肺复苏培训62名医务人员(对照组)的复苏操作质量进行对照.结果 志愿者完成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总合格率分别为83.2%和33.1%,志愿者按压幅度、按压频率、按压间释放压力合格率高于对照组(87.65%、89.3%、94.6% vs 41.9%、48.4%、67.7%,P<0.01);整个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3±18.2) s vs (116.1±5.1) s,P>0.05];单组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48±1.2) vs (7.49±1.5),P<0.01];每分钟实际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3±3.6) vs (77.8±2.1),P>0.05);按压/通气时间比分别为(2.6∶1 vs 2.1∶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肺复苏操作质量与按压手法、按压姿势及反复规范化培训明显相关,分别为[OR 13.46,95%CI (2.32~71.3); OR 31.81,95%CI (3.60~263.4);OR 4.17,95%CI (1.17~14.2)].结论 经反复规范培训的医疗志愿者心肺复苏操作质量明显优于未经培训的医护人员,规范化培训有助于提高CPR操作质量.  相似文献   

13.
高级电脑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在高校CPR培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级电脑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在高校心肺复苏(CPR)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将100名高校大学生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名,A组使用普通护理模拟人,B组使用高级电脑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按2005年国际CPR指南进行培训,然后用高级电脑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对每一位参与者进行考核.结果:B组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合格率均高于A组(P<0.01).结论:使用高级电脑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进行CPR培训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从而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心肺复苏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复苏程序的发展与变革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心肺复苏起始的里程碑。它是以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西医有记载的心肺复苏史已有400余年。祖国医学则更为悠久。原始复苏方法如保持体温使身体不冷却,对病人摇晃、叫唤、冷水泼面、鞭笞、烟熏等。后来逐渐重视呼吸复苏,将病人放置马背上颠簸,放滚筒内来回振荡,按压双侧肋部,口对口吹气,口咽部通过管道用鼓风机吹气,直至以后发展为各种机械通气。1958年以来Safar倡导口对口呼吸,从而制定ABC复苏程序,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  相似文献   

15.
序贯性气道开放对紧急心肺复苏及其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呼吸、心搏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其存活率为5%~60%,复苏成功率的提高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实施合理的心肺复苏(CPR),包括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建立循环及抢救药物的使用.气管插管作为CPR开放气道切实可行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存在插管困难的患者,有时需反复插管、费时颇长,无形中耽误了时间,且操作过程中有时较难与胸外心脏按压相协调.自《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中提出手法-简易球囊通气能达到同样通气效果后,我们尝试在心肺复苏开放气道过程中,规范化地对院内患者采用手法-简易球囊通气,待心跳恢复后再行气管插管术(序贯性气道开放术),并探讨序贯性气道开放是否能更合理地协调与胸外心脏按压的交互作用,以期提高CPR的成功率及对复苏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以及院外实施心肺复苏意愿,为开展心肺复苏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调查问卷”与“单人徒手心肺复苏行为操作考核评分表”对某三甲医院176名护理实习生进行心肺复苏知识、技能掌握与现场实施心肺复苏意愿调查。结果临床护理实习生总体对CPR基础知识掌握较好,CPR技能掌握有待提高,不同学历护理实习生对CPR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实习生对陌生人和亲近人实施CPR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同一对象实施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理实习生CPR技能有待提高,学校和医院需进一步加强对护理实习生CPR培训与复训,找出现场施救的障碍因素,提高护理实习生院外实施CPR的意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院前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状况,全民普及院前心肺复苏知识。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595名南石头街社区居民进行院前心肺复苏知识调查。结果本组调查的社区居民对于突然有人倒地的应急处理、心肺复苏正确开放气道、评估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和频率、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吹气的比例等缺乏认知。高达90.1%的居民否认参加过心肺复苏的培训,而53.9%愿意参加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结论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对现场心肺复苏的需求。应重点加强对中青年的社区常住居民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培训,以提高社区居民猝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对2010版心肺复苏理论和操作的掌握情况,为提高临床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我院114名临床护士进行成人心肺复苏理论和操作考核.结果 114名护士理论和操作合格率分别为91%和80.7%;操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通气过大、判断颈动脉搏动时间过短、按压频率不正确.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护士理论和操作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医院尚需进一步加强对新版心肺复苏指南的培训,才能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临床实际抢救工作中,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甘肃省张掖市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状况。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张掖市8个社区1 897位居民进行调查分析,分析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结果:接受过心肺复苏知识培训的社区居民仅占5.7%,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正确率分别为17.1%、18.1%、19.3%,认为有必要学习心肺复苏的居民占39.5%,获取心肺复苏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电视、报刊。结论:社区居民掌握心肺复苏知识的水平低下,知识获取途径单一,不能满足紧急情况下居民对健康问题的处理需要,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普及性培训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资料选自2012年8月~2014年4月我院急诊科室接诊的院内和院外急救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80例,将院内急救的40例心脏骤停患者当作院内组,院外急救的40例心脏骤停患者当作院外组,给予所有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和静脉通道、心电除颤等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的复苏效果。结果院内组的复苏到位时间为(3±0.6)min,院外组的复苏到位时间为(30±1.8)min。院内组的心电除颤、气管插管、复苏用药和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比率明显比院外组高;院内组和院外组的心肺复苏总有效率分别为55%、1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心肺复苏患者及早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和静脉通道、心电除颤等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