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急诊室对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观察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6个月(对照组)及实施后6个月(观察组)急诊科室护理质量、意外风险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结果:实施后急诊基础护理、特级护理、病房管理、文书管理、重点环节管理、急救药品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实施后意外发生及护理纠纷事件发生情况低于实施前。实施后接诊时间、院前转运时间低于实施前,结论: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提高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内转运中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意外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杨会 《当代护士》2022,(4):125-127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对急诊抢救室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9月在本院急诊抢救室救治的160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管理;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本院急诊抢救室救治的160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率、意外事件发生率、转运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采取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院内转运的8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作两组,各组40例。其中,甲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乙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乙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及接收科室满意度明显高于甲组;乙组患者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取预见性护理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家属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还可以对患者转运途中意外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HEL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规范行为和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129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安全转运管理;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13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SHEL模式进行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转运行为规范性、转运意外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物品准备不完善、未通知目的科室、未约束患者、转运方式不合理和转运交接不清楚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输液管脱落、供氧中断和设备仪器故障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EL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明显改善转运行为规范性,降低转运意外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科风险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于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施前后选取15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急诊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考核情况及病人满意度。[结果]实施PDCA循环模式后,急诊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护理质量考核结果和病人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科风险事件管理中,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5年10月~2017年2月收治的患者300例,以时间为界限分组,本院急诊科于2016年6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将2015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150例患者作为实施前组;将2016年6月~2017年2月收治的150例患者为实施后组,统计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急诊科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且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科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创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敏感指标的建立与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8月—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需进行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收治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院内转运,观察组采用危重患者分级转运标准实施转运,并实施院内转运敏感指标监测。比较两组转运72 h内死亡例数、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例数及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72 h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建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敏感指标可有效降低转运病死率、意外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危重患者首诊科室常为急诊科,经过急诊科初步的应急处理后,为了进一步诊断或治疗,往往需要转运至其他科室接受相关检查和治疗.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特殊的治疗措施、转运人员的素质等多个因素可以影响到患者转运的安全,转运不当可能使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1 ~3].院内转运虽然时间短、距离近,但途中可能发生输液管道脱落等意外及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4~5].因此危重患者的转运应当谨慎小心,转运前主管医生应评估病情,判断转运的可行性.转运人员在转运中应当遵守相关制度,转运到相应科室后做好交接,以圆满完成院内转运[6].对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的减少转运并发症及意外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对我院193例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基层医院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1日~4月30日经抢救后需转运的81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5月1日~7月31日经抢救后需转运的10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验方法进行评估病情,并转运。观察组转运前在常规评估基础上增加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进行病情评估,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院内转运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及接受科室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的8.64%降低到实施后的0.97%(P=0.030);患者家属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5.19%提高到实施后的94.17%(P=0.042),接受科室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0.25%提高到实施后的93.20%(P=0.008)。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能客观、准确评估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病情,有效降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以及科室间合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2年1~8月需院内转运的72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转运患者,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76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转运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坠床、氧气中断、管道脱落或打折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缩短转运时间和降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常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6):6351-6352
目的 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01—2010-12 540例急诊科转运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建立完善的转运规程、转运前风险权衡与评估、与相关科室的协作、充分准备和预处理;提高转运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转运途中做好记录;转运后好交接工作.结果 540例危重患者转运途中发生意外12例、转运死亡0例、转运科室间满意528例、检查零等待,转运用时10 min;护理零投诉,与2006-01—2008-12 460例转运途中35例、4例、380例、13例、15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探讨急诊科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护理风险和管理对策。针对急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了一系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转运工作流程;坚持预防为主,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加强理论技能培训,保证夜间急诊绿色通道通畅。作为护理管理者,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发现不安全因素,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抗风险意识和对风险事件的处理能力,从而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3月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6月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转运方法,观察组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降阶梯思维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应用。方法2017年1~6月对急诊科18名护士实施降阶梯思维模式培训,分析培训前后急诊护士护理能力及院内转运危重患者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培训后急诊护士理论考试评分、应急考试评分、危重病患转运能力评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转运时间短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输液管脱落或堵塞、供氧中断、设备故障、患者血压波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阶梯思维模式能有效提高急诊护士护理技能及危重病患转运能力,从而降低危重病患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优质护理的效果。 方法我院从 2015 年 4 月起在广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活动前后半年间随机抽样调查急诊危重转运的患者各 180 例,采用问卷调查及现场考核等方法,综合评价活动前后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转运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效果。 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长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优质护理相关措施应用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过程中,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转运速度,同时也提高患者和接收科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结合本科室特点,制定护理质量管理的计划P(Plan)、实施D(Do)、检查C(Check)、处理A(Action),并与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护理质量管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科内护士的服务态度、业务水平、病区管理、健康教育评分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与实施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业务水平、医院环境满意度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与实施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能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科中护理干预管理对危重病人转运的影响。[方法]将280例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46例)和观察组(134例),对照组转运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管理,比较两组病人检查等待时间、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转送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检查等待时间为0.56min±0.54min、转运时间为11.33min±0.59min、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为0、护理纠纷为0,低于对照组(3.00min±0.86min、18.24±1.36、7.5%、2.1%),观察组转送科室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6.3%,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危重病人在转运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管理,可降低病人意外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病人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78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86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发生供氧不当24例,输液中断11例,管道滑脱8例,运送方式不当25例,护士对患者病情缺乏了解15例,转运前未联系接收科室26例,接收科室不满意43例,送错科室3例.结论:危重病人院内转运风险不容忽视,应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做好转运前准备工作及预处理,正确实施转运,并做好转运后交接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PDCA管理模式在急诊分诊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包括对护士分诊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由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12名主管护师组成PDCA管理小组,以2014年7~12月急诊接诊患者的护理程序为调查对象,此时间段内的患者按照常规的就诊流程就诊,PDCA管理小组成员对此时间段内相关的急诊、急救护理质量进行现状调查,找出目前急诊科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针对问题进一步分析原因、制定计划、改进措施、实施方案,定时监控、检查,持续质量改进.对经PDCA管理之后的2015年4~9月急诊接诊患者的护理程序再次进行统计调查,比较改善前和改善后对应的指标,包括急诊分诊准确率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将改善前和改善后的急诊分诊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改善前和改善后分别为89.1%和95.3%,采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改善前和改善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别为84.4%和93.4%,两组进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管理模式的实施,可显著提高护士的分诊能力,提高急诊分诊准确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急诊分诊的管理质量.PDCA管理模式可被用作护理管理层简单可靠的质控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DCA循环改进对提升急诊就诊患者满意度和减少医院医疗纠纷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分别调查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PDCA循环改进前、后各150例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比较PDCA循环改进前、后院急诊患者满意度和医院医疗纠纷发生情况。结果PDCA循环改进后院急诊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PDCA循环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循环改进后医院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对于PDCA循环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改进能够明显提升院急诊患者满意度和减少医院医疗纠纷,提升医疗质量,值得推进一步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