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活动督导护士规范执行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对提高临床静脉留置针使用质量的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433-2013)》为蓝本,对临床留置针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留置针使用质量的因素,设定目标、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留置针异常拔管率由34.13%下降至7.69%(P0.01),留置时间由(33.57±15.24)h延长至(86.54±12.47)h,静脉炎、堵管、外渗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活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圈员的个人素质修养、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品管圈手法掌握程度、积极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督导护士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的规范执行,可以提升团队精神,有效提高留置针的使用质量和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使用品管圈管理工具提高新生儿护士执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的合格率,从而确保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延长留置的时间。同时减少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成立护理质量品管圈,调查新生儿护士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全过程,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以提高操作的合格率。结果 新生儿护士静脉留置操作合格率由活动前的92.7%提高至99.2%。结论 品管圈管理工具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有效提高新生儿护士静脉留置操作合格率,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在职护士培训效果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活动督导护士规范执行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提高临床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规范维护的效果。方法 2016年6月成立品管圈小组,对临床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中心静脉使用质量的因素,设定目标、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临床护士对中心静脉维护知识总合格率由平均59.3%上升至82.6%(P0.01),规范维护率由30.9%上升至78.9%,固定不符合要求、皮肤过敏、记录不规范现象发生率均低于活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完善了静脉治疗组的培训、考核、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制定输液港的维护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圈员的发掘问题、团队合作精神、品管圈手法掌握程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督导护士规范执行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可以提升团队精神和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质量和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静脉留置针贴膜更换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方法]成立品管圈,以"降低静脉留置针贴膜更换率"为活动主题,运用品管圈活动的10大步骤,调查现状对皮下出血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梳理找到真因,针对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后静脉留置针贴膜更换率由20.4%下降到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员8项能力自我评价均显著提高。[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静脉留置针贴膜更换率,且能提高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及主动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脑力激荡及柏拉图等品管圈工具对活动前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拟定实施对策,最后将干预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静脉留置针的非计划拔管率由活动前的37.12%降低到活动后的1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是进行临床护理质量管理有效办法,可以有效降低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正常拔管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正常拔管率",对目前患者留置针使用情况进行现况调查,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并拟定有效对策。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延长,非正常拔管率明显减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与开展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正常拔管率,从而提高留置针的安全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减少特诊部护士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重置率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减少特诊部护士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重置率”为活动主题,对目前本科室特诊部护士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重置率进行基线调查,分析原因,针对原因设定目标,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品管圈前后的效果。[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调动了特诊部护士工作积极性,特诊部护士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重置率明显变少,减少了护患纠纷,使护理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减少特诊部护士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重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和对提高临床静脉留置针使用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0月本院开始开展品管圈活动,选择住院患者中200例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作为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200例作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小组,对临床护理中静脉留置针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留置针使用质量的因素,查找根本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及改进措施。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常规护理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率59.50%,开展品管圈活动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16.00%(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提升团队综合素质,减少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有效提高留置针的使用质量和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外科静脉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以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和住院患者的满意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后普外科住院患者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及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的静脉留置穿刺技术操作水平提高为98.8%,住院患者的满意率为99.5%,较活动前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品管圈能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和住院患者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咯血患者首日留置针的使用率。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将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收治的咯血患者49例作为观察组,开展活动前收治的50例咯血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实施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比较活动前、后两组首日留置针的使用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咯血患者首日静脉留置针使用率较活动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能有效提高咯血患者首日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率,也能充分发挥护士的潜能,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低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研究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全体圈员按照品管圈程序开展活动,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38.6%降至19.8%。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采取有效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品管圈降低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减轻老年患者的痛苦,减少穿刺频率,保护血管,从而促进康复,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头脑风暴确定本期活动主题,依照品管圈的十大步骤,七大手法进行质量控制分析。结果品管圈活动结束后,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由25%降到8%。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提升了护士护理水平,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降低了纠纷发生率,从而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儿童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选择"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对儿科留置针患儿进行现状调查,并设定目标,然后进行根因分析,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实施前后患儿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及圈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结果品管圈实施前后儿童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07,P0.05),目标达成率由活动前的68.35%上升为86.57%,护士各项能力评价在活动开展前、中、后呈正向增长。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可降低儿童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士临床工作中的综合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析品管圈活动对儿科输液室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使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儿科输液室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使用率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 2016年1月8日,该科组织成立品管圈,以"提高儿科输液室患儿静脉留置针使用率"为品管圈活动主题;并以活动实施后收治的300例手背静脉、足踩部大隐静脉进行静脉留置针患儿为品管圈组,对其静脉留置针使用情况进行客观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拟定相应对策并加以组织实施;同时,2015年7月6日~2016年1月5日间,未实施品管圈活动前300例行静脉留置针患儿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静脉留置针使用率.结果 品管圈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意外拔除发生率以及患儿及家属满意度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本次开展品管圈主题活动之后各项无形成果均经统计学分析,结果也明显高于活动之前(均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激情、创造性思维,对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在儿科输液室实施品管圈活动则可以全面提升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使用率、延长留置时间,该模式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门诊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将2015年1月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前的265例门诊输液患儿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6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的267例门诊输液患儿作为观察组,对入选患儿从穿刺成功到留置针拔出的风险进行调查统计,分析门诊患儿应用留置针期间发生风险的原因并制定对策,实施对策,进行效果确认。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风险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门诊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期间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门诊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风险,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延长外周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中的效果观察。方法:通过对外周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进行调查,分析安全留置时间短的原因,设定目标并对原因进行真因验证,制定对策,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进行对策实施和效果确认。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外周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由活动前的36.60 h延长至活动后的55.30 h;圈员在向心力、成就感、问题意识、改善意识、沟通协调、积极性、品管手法等方面得到提升。结论:开展品管圈不仅延长了外周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还提升了护士护理质量管理能力和科研意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品管圈在提高小儿外科静脉留置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实施品管圈,采用头脑风暴法、鱼骨图法和柏拉图等工具分析小儿静脉留置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选定主题为提高小儿外科静脉留置针使用合格率,对小儿外科静脉留置针的管理进行改进。结果应用品管圈后,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合格率明显提高(P0.01)。结论品管圈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中取得了满意效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如何运用品管圈活动来降低静脉穿刺的失败率。方法 2015年4月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433-2013)》为标准,对某县级市三级医院急诊室静脉穿刺情况进行调查,观察穿刺失败的现象,设定目标,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穿刺失败率由21.19%下降至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护理人员操作技能的满意度由87.13%上升至92.26%;圈员在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运用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来督导护士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的规范执行,可以提升团队精神,有效降低静脉穿刺的失败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护理管理模式对控制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8月实施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护理管理模式前接收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18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实施该模式后接收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185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士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自身素质,对比两组患者留置针使用规范性情况、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理论及操作技能成绩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护士自身素质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留置针使用不规范、护理风险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中应用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士业务能力及自身素质水平,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住院患儿浅静脉留置针采血溶血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按照质量控制循环的步骤,分析了住院儿童浅静脉留置针溶血的情况和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住院患儿浅静脉留置针采血的溶血率。结果 2014年12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本科住院儿童115例静脉血标本发生溶血50例,溶血率43%。开展品管圈活动后,2015年2月21日-3月30日本科住院患儿静脉血标本107份,发生溶血28份,溶血率为26%。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住院患儿浅静脉留置针采血溶血率,减少患儿静脉穿刺的次数,提高血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