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影响因素及溶栓方案。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8例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观察疗效、影响因素及预后。结果28例共44例次溶栓,32例次溶通(72.7%)。溶通组血栓形成时间明显短于溶栓失败组,溶栓失败组附壁血栓形成发生率较溶通组高。溶通组有53.13%患者发生再栓塞,再栓塞的发生率与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糖尿病患者再栓塞的发生率高。尿激酶量≤60万IU溶通率达81.3%,栓塞≤36h溶通率达96.9%。2例溶通后16~48h再次栓塞,予尿激酶静脉滴注后再次溶通。常见的副作用为皮下血肿、鼻衄及牙龈出血。结论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操作简单,溶通率高达72.7%,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溶栓效果与血栓形成时间、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溶栓用尿激酶剂量以不超过60万IU为佳,溶栓时机应选择在内瘘栓塞24h以内,最多不超过36h。溶通后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维持治疗可预防溶通后再发栓塞。  相似文献   

2.
汝琨  赵晓霞 《全科护理》2013,(24):2251-2252
[目的]总结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病人溶栓治疗护理的方法和经验。[方法]采用双针法穿刺分别从人工血管动静脉吻合口端穿刺,尿激酶微量泵持续灌注溶栓,帮助人造血管再通。[结果]14例病人溶栓成功,溶栓失败10例,成功率为58.33%。[结论]双针法用尿激酶及时溶栓的治疗护理措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 目的 总结尿激酶溶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疗效和正确的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人工血管动脉端输液针局部穿刺,尿激酶微量泵持续灌注溶栓作为首选措施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 结果 共观察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2 0 例,男性6 例,女性1 4 例,平均年龄(6 1. 4 2? 13.30)岁。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1 月~8 年。急性血栓形成病程1 h~6 d。溶栓成功14 例,溶栓失败6 例,成功率70%。平均溶栓时间为(10.73 ? 5.94)h,平均尿激酶溶栓剂量为(81.75 ? 40.01)万U 。溶栓成功率与静脉流出道状态显著相关。 结论 尿激酶直接注射溶栓治疗简便、安全、有效,并减少临时血液透析插管及手术重建及其相关并发症,可作为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生命线,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最常见的原因。尽早进行护理干预,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是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功能的关键,而尿激酶局部溶栓是创伤小、见效快的治疗方法。本院对15例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尿激酶血管内溶栓,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生命线,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最常见的原因.尽早进行护理干预,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是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功能的关键,而尿激酶局部溶栓是创伤小、见效快的治疗方法.本院对15例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尿激酶血管内溶栓,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影响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8例44例次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柃形成患者的资料,观察疗效、影响因素及护理资料.结果 28例共44例次溶栓,32例次溶通占72.7%.溶栓成功率与血栓形成时问及有无附壁血栓形成明显相关.溶通组有53.13%患者发生再栓塞,再栓塞的发生率与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糖尿病患者再栓塞的发牛率高.尿激酶量≤60万U溶通例数达81.3%,栓塞≤36 h溶通例数达96.9%.常见的副作用为皮下血肿、鼻衄及牙龈出血.注意溶栓时穿刺进针部位及方向对溶栓效果及减少副作用十分必要.结论 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操作简单,溶通率高达72.7%,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溶栓效果与血栓形成时间、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溶栓用尿激酶剂量以不超过60万U为佳,溶栓时机应选择在内瘘栓塞24 h以内,最多不超过36 h.溶通后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维持治疗可预防溶通后再发栓塞.注意溶栓时穿刺进针部位及方向对溶栓效果及减少副作用.溶栓期间建议采用临时血管通路减少内瘘损伤.  相似文献   

7.
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目的 观察尿激酶溶栓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注射尿激酶 5~ 5 0万u平均 (2 1.6± 13.1)万u对动静脉内瘘血栓行局部溶栓。治疗前后均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查 ,测定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P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并监测血压 ,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8例患者共行 5 0次溶栓治疗 ,成功 43例次 (86 %) ,瘘管在注射尿激酶 (47.3± 6 2 .8)min后通畅。在治疗成功例次中男性和绝经期女性比例显著高于未成功例次 ,在血栓形成时间上治疗成功例次显著短于治疗未成功者 ,治疗未成功例次中血栓形成时间在 48小时以上者及病因为血栓性静脉炎者比例均分别显著高于治疗成功例次。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PT、Fib及血压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无 1例患者发生出血及栓塞并发症 ,3例患者用药后出现一过性发热。结论 尿激酶溶解透析通路血栓操作简单 ,创伤小 ,成功率较高 ,不良反应少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女性患者、血栓较为陈旧及存在血栓性静脉炎等情况疗效可能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动静脉内瘘超声引导下穿刺溶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一项安全有效的动静脉内瘘药物溶栓方法。方法将69例动静脉内瘘堵塞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血栓部位和传统溶栓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内瘘堵塞相关因素、溶栓效果、及溶栓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内瘘使用时间、透析时间和血栓形成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经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患者是34例(97.2%),对照组经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患者是20例(58.8%),两组内瘘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9.76,P0.01)。试验组患者在溶栓后局部出血、局部血肿及局部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发热、皮疹和肢体障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血栓部位内瘘再通率高,溶栓后并发症少,具有穿刺定位准确、尿激酶用量小、局部药物浓度高等优势,此溶栓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闭塞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尿激酶20万U+生理盐水20 mL,用头皮针在血栓形成处上方1~2 cm向血栓(离心)方向穿刺,将药液缓慢注入内瘘血管进行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12例内瘘闭塞患者经过尿激酶溶栓治疗后,9例效果良好,血流量恢复正常,3例无效。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内瘘闭塞,效果显著,创伤小,不良反应少,且操作简单方便,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8例分支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行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的护理,包括严密观察病情、备齐急救物品、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并用手指轻柔按摩血栓形成处;妥善护理穿刺部位;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认为精心细致的护理对分支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内瘘穿刺溶栓治疗内瘘血栓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因血栓形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14例血液透析患者共17例次.其中自体血管内瘘13例次,人造血管内瘘4例次.经自体内瘘静脉置入深静脉导管或将留置针置入人造血管内,经上述通路向内瘘血栓注入尿激酶(25~75)万U/d进行溶栓治疗.结果 治疗后11例次内瘘血管在3~25小时内溶通,平均(11.82±7.31)小时,成功率为64.7%;6例次溶栓失败.溶栓成功的患者治疗前血栓形成时间[(8.27±7.35)小时]明显短于不成功者[(29.33±21.30)小时].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在溶栓后出现轻度的前臂肿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身体器官的栓塞现象.结论 内瘘血管穿刺溶栓治疗血栓形成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品元  额尔敦高娃  李琦  李山泉  宋剑 《临床荟萃》2011,26(12):1022-1025,F000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经不同血管内途径进行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0年9月,经动脉入路在供血动脉近瘘口处使用Onyx、Glubran、可脱弹簧圈、游离纤毛钢圈栓塞治疗,经静脉入路在瘘口静脉端用弹簧圈栓塞方法治疗,或采用动静脉联合入路栓塞方法治疗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DAVF 9例。结果本组病例均经1次栓塞,其中达到即刻影像学治愈7例;瘘口处血流明显减少2例;使用Onyx栓塞后出现一过性颅神经损害2例;使用可脱弹簧圈填窦后瘘口消失1例,出现右侧外展神经麻痹,复视。随访3-48个月。栓塞后的半侧面部麻木于术后1个月及3周恢复;复视患者经保守6个月后不改善行眼部手术矫正;上矢状窦区DAVF患者栓塞后43个月症状再次复发,经开颅手术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在术者对各种类型DAVF能够深刻认识及掌握相关治疗技术的前提下,个体化方案治疗不同部位的DAVF可以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肘部改良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与传统肘部动静脉内瘘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4例行肘部改良内瘘术患者及79例传统内瘘术患者进行4年的随访研究。比较各组透析期间血管直径、可用血管长度、平均血流量及内瘘通畅率情况。并统计2组患者血栓、动脉瘤、前臂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此来判定2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2组患者内瘘成熟后均可满足血液透析需求。术后3月传统内瘘术组内瘘平均血流量高于改良内瘘术组(1101.66±189.66ml/min比1199.46±197.23ml/min,P=0.002),改良内瘘术组可用血管长度明显高于传统内瘘术组(15.24±1.17cm比20.59±1.63cm,P0.001),2组术式血管直径无显著差异(6.30±0.59mm比6.20±0.62mm,P=0.284)。2组前2年内瘘通畅率无明显差异(P0.05),第3年改良内瘘术组内瘘通畅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P=0.045)。在并发症方面传统内瘘术组血栓发生率高于改良内瘘术组(P=0.047),改良内瘘术组前臂水肿发生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P=0.037),两组患者在心力衰竭、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2组动静脉内瘘术式血流量均较好且通畅率高,肘部改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较传统肘部动静脉内瘘术可显著延长穿刺用血管长度,但前臂水肿发生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有待于进一步对术式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arteriovenous fistulas thrombus, AVFT)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血液透析患者AVFT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  相似文献   

15.
1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观察首次动静脉造瘘的患者176例,每半年测定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以及血浆纤维蛋白质(Fib)和血红蛋白(Hb)等项目1次。对其中122例最终因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失功的患者进行相关因素与动静脉内瘘寿命之间COX回归分析。结果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与原发病为糖尿病、ALB、CRP、Fib存在回归关系。结论糖尿病、CRP、Fib是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ALB是动静脉内瘘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人造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后围介入治疗期间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造血液透析瘘管血栓阻塞后经肱动脉顺行介入置管溶栓期间的护理措旋及临床价值。方法经同侧肱动脉顺行穿刺插管,先以导丝、导管松解、碎裂血栓,再留置导管持续溶栓,术中团注10万U尿激酶,随后微泵2万U/h维持溶栓,部分狭窄段行球囊成形术,分析围手术不同时期的护理实践及效果。结果19例经介入置管溶栓及球囊成形后18例开通,开通率达94.7%,血栓形成时间〈72h为17例,24h内溶栓再通17例(100%),尿激酶用量在30-80万U;血栓形成时间〉72h为2例,1例部分溶栓再通,以球囊扩张后开通,1例溶栓超过48h后出现局部血肿,放弃溶栓。结论经肱动脉介入顺行碎栓、溶栓在维持血液透析管通畅方面安全、有效、简便而且微创。围介入治疗期间恰当的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Aim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antiplatelet agents on the thrombosis rates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e and grafts used for haemodialysis access. Methods: In this meta analysis, a systematic search of the literature was used to identify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antiplatelet agents in graft or fistula thrombosis or bleeding. Two authors identified eligible trials and abstracted data on outcomes and study characteristics. The incidence of thrombosis was the primary outcome of interest and was calculated separately for studies evaluating grafts and those evaluating fistulae. A random‐effects model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pooling. Results: Ten trial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nine of which reported outcomes on graft or fistula thrombosis. Antiplatelet agents reduced the rate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e thrombosis (OR 0.54, 95% CI 0.31–0.94) but not grafts (OR 0.50, 95% CI 0.16–1.53). Both analyses had a moderate degree of statistical heterogeneity, likely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study design, antiplatelet agent and dose, as well as other possible factors. Review of bleeding events did not reveal a concerning risk of bleeding, but could not be statistically evaluated. Conclusions: Antiplatelet agents reduce the rate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 thrombosis; however, at this time, research does not support the use of these agents for preventing arteriovenous graft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19.
前臂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前臂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间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3年的63例患者,回顾分析病因、性别、年龄、血压水平与透析超滤量(UV)、胆固醇(CHO)及三酰甘油(TG)水平、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等因素对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15例患者发生内瘘血栓形成,占23.81%,其中糖尿病肾病9例,慢性肾炎3例,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2例,痛风性肾病1例。内瘘血栓形成组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0.40±15.56)岁,平均动脉压(MAP)(110.93±14.67)mmHg,平均CHO(6.40±0.52)mmol/L,TG(2.09±0.39)mmol/L,EPO用量(5200.00±1014.19)U,每次透析平均超滤量(3.06±1.02)kg。非血栓形成组男性2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3.04±11.72)岁,平均MAP(121.90±17.22)mmHg,平均CHO(6.14±0.51)mmol/L,TG(1.94±0.20)mmol/L,平均EPO用量(5375.75±936.83)u,每次平均UV(2.52±0.40)kg。两组之间在血压水平与UV、病因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年龄、CHO及TG水平、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患者低血压、高超滤量、糖尿病是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尿激酶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进行溶栓的疗效,探讨简单、安全、有效的溶栓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3例患者43例次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资料,比较溶栓前后的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结果 23例患者共行43例次溶栓治疗,成功33例次占76.7%,未见不良反应.溶栓治疗与血栓形成的时间有关,与年龄、透析年限及内瘘使用时间无关,溶栓前后APTT、Fbg、INR、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激酶对动静脉内瘘溶栓治疗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较高,不良反应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