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缩短神经外科患者尿管留置天数,降低感染机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方法 通过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确定"缩短尿管留置天数"为工作课题,并运用PDCA循环原则,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制定实施对策、检验效果以及巩固措施等程序.结果 尿管留置天数由9 d降为5 d,一次拔尿管的成功率为99%,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工作满意度为98%.结论 开展QC小组活动,加强了护士工作责任感,提高了医生、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杨静  王瑜  曹阳 《当代护士》2016,(4):83-85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口腔颌面外科老年患者围术期留置针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月我科开始实施品管圈活动,2013年6月~2013年12月为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为实施品管圈活动时段,对比分析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老年女性患者围手术期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护士综合能力等。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前老年女性患者围手术期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2.8%,实施后为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护理满意度综合评分为93.6±1.84分,实施后为97.5±1.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护士综合能力评分为47.2±3.4分,实施后为70.5±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能明显提高口腔颌面外科老年患者围术期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提高儿科年轻护士留置针置管成功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PDCA循环方法,确立“提高年轻护士留置针置管一次成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并制定对策。结果儿科年轻护士留置针置管一次成功率由活动前的74.59%提高至活动后的87.22%。结论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儿科年轻护士留置针置管一次成功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三腔二囊管置入方法的临床治疗价值及护理配合.方法对传统方法置入三腔二囊管和运用导丝交换法置入三腔二囊管的破损率、病人反应性、成功率及护理配合进行比较.结果传统法和导丝交换法的破损率及病人反应性无明显差异,但传统法置入三腔二囊管成功率为78.4%,明显低于导丝交换法置入三腔二囊管组(9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者在护理配合上要求更高.结论导丝交换法置入三腔二囊管能显著提高三腔二囊管置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杨建英  邹敏 《当代护士》2013,(10):187-187
总结了三腔二囊管止血包的制作与应用.为及时有效抢救因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留置三腔二囊管的操作流程,将留置三腔二囊管所需要的物品组装成三腔二囊止血包,用于抢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认为三腔二囊管止血包为及时、规范、有效抢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提供了保障,同时减少了护士工作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层级管理培训对中心静脉置管(CVC)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质量等各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临床注册护士369名,通过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开展CVC和PICC技术培训,记录实施培训前后被培训者的理论知识及技能考核结果、患者总体满意度、置管一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对培训前后各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施分层级管理培训后CVC和PICC理论知识、技能考核得分,患者总体满意度及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培训后,不但有效地建立了一个分层级管理经验交流的平台,而且使CVC和PICC置管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在临床,提高了置管的效率,减少了并发症,保证了置管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及专业水平,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丁卡因胶浆在双囊三腔管安置中的应用。 方法 2009 年 10 月 -2010 年 9 月对入住的乙 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需置双囊三腔管的 80 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 方法即将双囊三腔管用石蜡油浸泡后进行安置;试验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滴丁卡因胶浆于鼻腔,并用丁卡因胶浆润 滑双囊三腔管再安置。观察两组患者置管时恶心、呛咳,呕血,鼻咽部黏膜损伤的发生率以及一次置管成功率。 结 果 试验组恶心、呛咳,呕血及鼻咽部黏膜损伤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一次置管成功率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应用丁卡因胶浆提高了双囊三腔管一次置管成功率,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一种简便、快捷、安全而人性化的三腔二囊管置管方法,进一步提高三腔二囊管的应用水平.方法 将60例肝硬变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胃镜润滑胶浆联合超细活检钳组(即联合组)各30例,对两组置管方法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结果 置管时联合组反应小,置管时间短(平均1.82 min),一次置管成功率达100%,两种置管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胃镜润滑胶浆联合超细活检钳在三腔二囊管置入中的应用,可减轻病人痛苦,缩短置管时间,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为病人赢得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ICU护士徒手盲插鼻空肠营养管的成功率。方法组织ICU护士成立品管圈,遵循PDCA工作程序,分析影响置管成功率的原因,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措施并改进置管工作流程。品管圈活动开展3个月后比较活动前后盲插鼻空肠管成功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徒手盲插鼻空肠营养管一次成功率由48.2%提高到78.4%(P0.01),72 h总置管成功率则由90.8%上升至96.6%,护士各项能力自评分均有所提升。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显著提升ICU护士徒手盲插鼻空肠营养管成功率,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准化管理在静脉置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1-6月于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精准化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质量管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置管-针穿刺成功率、满意度,比较置管人员静脉专科理论、置管操作考核分数情况。结果精准化管理实施后,置管过程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置管一针穿刺成功率及总成功率提高,置管人员专科理论考核及置管操作考核平均分数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巩固拓展置管人员的静脉专科理论知识、提高置管操作技能,有利于提高置管患者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此方法试点成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深入了解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在留置双囊三腔管期间的心理体验。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9例留置过双囊三腔管的患者进行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留置双囊三腔管患者心理体验包括:置管前恐惧与希望交杂;置管期间的极度不适与无可奈何;疾病恢复期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渴求。结论针对留置双囊三腔管患者的心理特点,护士应给予安慰和鼓励,并进行积极的健康指导,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恐惧紧张情绪。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制新一代实用型三腔单囊管.方法 对三腔二囊管进行气囊、管腔、管径,封气装置的改良.增加重力锤、定位标志防滑等装置.采用随机数字法,对82例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三腔单囊管);对照纽40例(三腔二囊管),进行改良前后的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置管全程时间、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均P<0.01;出血控制程度、平均止血时闻、止血总有效率均P>0.05;置管、牵引、放松过程中不同时期不良反应的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置管时各指标均P<0.01.结论 三腔单囊管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简便、安全、人性化的止血器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提高ICU患者动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ICU成立QCC小组,以"提高ICU患者动脉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活动主题,通过现状调查,设定目标值,制作柏拉图分析得出ICU动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低的改善重点是护士技术不过硬,患者血管条件差,患者合作程度低3个方面,针对这三者制定相应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品管圈实施后,ICU患者动脉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由活动前的62.7%提高到89.6%,达到87.9%的设定目标;一次穿刺成功次数、使用人力、使用针数、掌握超声引导技术人数、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 d内重置管率均比开展前有所改善(P0.05)。结论:QCC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ICU患者动脉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人力使用,并可降低3 d内重置管率。  相似文献   

14.
吴熹  李培珍  徐微微 《护理研究》2012,26(29):2736-2737
[目的]探讨改良留置胃管方法在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1例脑卒中需要留置胃管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置管方法;实验组41例,采用改良置管方法.比较两组置管过程中病人不适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一次置管成功率、病人满意度、置管时间.[结果]两组病人置管过程中不适症状、置管成功率、病人满意度、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置管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置管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置管方法能有效减少置管过程中的不适及不良反应,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置管成功率及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两种三腔二囊管置入法的比较及护理配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两种三腔二囊管置入方法的临床治疗价值及护理配合,方法:对传统方法置入三腔二囊管和运用导丝交换法置入三腔二囊管的破损率,病人反应性,成功率及护理配合进行比较,结果:传统法和导丝交换法的破损率及病人反应性无明显差异,但传统法置入三腔二囊管成功率为78.4%,明显低于导丝交换法置入三腔二囊管组(9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者在护理配合上要求更高。结论:导丝交换置入三腔二囊管能显著提高三腔二囊管置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等致门静脉高压引起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大出血常以三腔二囊腔压迫止血,效果显著。三腔二囊管应用于临床已有60余年历史,其暂时止血率可达70%~94%。由于患者出血量大,病人精神恐惧,恶心呕血症状明显,这时三腔二囊管置管困难。但为了争取时间,抢救病人生命,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必须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我对1995年8月~2004年8月住院的2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三腔二囊管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暗示疗法在意识障碍病人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78例需要留置胃管的意识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9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的置管方法,实验组病人在留置胃管前、留置胃管中及置管后配合暗示疗法进行操作。对比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前后病人脉率的变化及家属对护士操作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置管前后脉率的变化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对实验组护士操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暗示疗法能明显提高意识障碍病人一次置入胃管的成功率,减少病人对外界刺激的不良反应,提高病人家属对护士操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乳腺外科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PICC置管技术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进行管理,由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对乳腺外科置管护士进行B超引导下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技能知识的培训,根据患者血管状况的评估,制定PICC管理流程,采用不同的置管方式进行对比,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0月于本科进行非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43例置管困难患者为对照组,培训后选择43例进行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导管末端位置、留置时间、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观察组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导管末端位置最佳率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将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应用于乳腺癌患者中,通过持续质量改进,PICC培训及安全管理,规范了PICC管理流程及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行为,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切实给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疼痛康复科老年患者围术期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30例疼痛康复科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QCC活动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0. 05),外周静脉非计划拔管率、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 QCC活动后护理人员的思维发展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品管手法评分高于QCC活动前(P 0. 05)。结论:通过QCC活动,有效提高了疼痛康复科老年患者的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降低了外周静脉非计划拔管率和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升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性心理暗示在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初次接受胃管留置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操作流程及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正性心理暗示,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患者舒适度、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性心理暗示可提高胃管一次置管成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