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的12例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支架成功释放,位置满意。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未见支架部位血栓形成及急性闭塞。所有患者DSA随访6~12个月,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治愈9例、夹层动脉瘤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1例。所有患者无围手术期出血或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未见载瘤动脉内膜过度增生及狭窄并发症。结论 双支架重叠技术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编织支架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行介入手术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基底动脉1例,左侧椎动脉8例,右侧椎动脉6例。根据病人术前检查及术中造影评估,行单纯双支架重叠2例,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结果 本组完全栓塞11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2例。术后即刻造影未见出血及载瘤动脉闭塞;术后1 d头颅CT无明显出血、脑梗死等异常情况。术后3~6个月,12例复查DSA示夹层动脉瘤处血管重塑良好、血流通畅,均未见复发。电话随访15例,症状完全好转12例,头痛轻度缓解2例,仍有头晕1例。术后3月m RS评分:0分13例,1分1例,3分1例。结论 颅内编织支架(LEO及LVIS支架)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自膨式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膨式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10例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治疗并随访。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6例支架植入处血流发生明显改变,夹层扩张处缩小,4例无明显改变。术中无血栓事件及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应用罂粟碱后迅速缓解。临床随访3~30个月,8例头晕病例中有7例症状消失或减轻;7例术前饮水呛咳病例症状消失4例,减轻2例,1例无变化。造影随访10例,其中1例单支架治疗的患者五个月后夹层动脉瘤复发,球囊闭塞椎动脉,8个月后死于脑干衰竭。结论对于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采用单支架治疗效果不佳,多支架技术可以缓解症状并可能修复夹层,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LVIS支架治疗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PICA)起始部、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夹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椎动脉PICA起始部(椎动脉组)14例,基底动脉(基底动脉组)15例。栓塞结果依据Raymond分级评估,临床结果依据mRS评分评价。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5例,部分栓塞24例。椎动脉组和基底动脉组发生并发症各2、5例,其中死亡各1、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26例通过DSA检查及术后随访5~25个月,椎动脉组无进展病例,基底动脉组进展5例,差异显著(P=0.039);椎动脉组mRS评分预后良好12例,基底动脉组8例,预后良好率无明显差异(P=0.077)。结论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容易进展,要严格随访,更有效的治疗方式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附45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45例,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1例,单纯支架置入8例,夹层责任动脉单纯弹簧圈闭塞6例。结果44例病人于治疗后1~46个月获造影随访,平均16.3个月。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无再出血。2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即刻致密栓塞的病人,动脉瘤未再显影;5例即刻大部栓塞者中,瘤体扩大、复发1例。7例单纯支架置入病人中,可见进行性血栓形成3例,无明显变化3例,另1例双BX支架重叠置入者支架狭窄变形,椎动脉闭塞。6例责任动脉闭塞病人,闭塞效果均切实。结论血管内治疗是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对采取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好转。术后造影:所有支架位置准确,在夹层动脉瘤段释放到位;16例病例均明显造影剂滞留。16例患者术后7 d内均出院,并进行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影像学随访:16例患者均治愈,夹层动脉瘤未显影,动脉支架安放段均通畅,未出现血栓或出血以及后循环供血障碍等并发症。结论单纯支架植入的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瘤,从支架植入前后影像对比,以及术后临床症状、造影的随访资料分析,单纯支架植入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夹层动脉瘤(IDA)介入个体化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IDA病例资料,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颈内动脉系IDA和椎-基底动脉系IDA,再将椎动脉夹层动脉瘤(IVADA)以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关系及对侧椎动脉发育情况进行分型。根据分型应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结果:完全栓塞13例,绝大部分栓塞5例,部分栓塞3例。1例基底动脉IDA,术后2 d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颈内动脉IDA术后并发呼吸衰竭放弃治疗出院。19例病人获得随访DSA,其中完全栓塞14例,绝大部分栓塞3例,部分栓塞2例。结论 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IDA个体化介入治疗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应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干动脉瘤(uiVBT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05例uiVBTA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多支架组, 65例, 共68个动脉瘤)和单纯应用FD治疗组(FD组, 40例, 共42个动脉瘤), 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头颅CT或MRI检查, 评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满意闭塞及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支架或FD均成功置入。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9.5%(10/105)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 其中多支架组为7.7%(5/65), FD组为12.5%(5/40)。所有患者均行临床随访, 随访时间[M(Q1, Q3)]为28(11, 52)个月, 末次随访显示, 多支架组、FD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8%(7/65)、7.5%(3/4...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到2018年3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9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5例,Ⅱ级4例。术后DSA随访1周~24个月,2例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后2周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复发,血栓弹力图示ADP>90%,调整抗血小板方案后半年后复查动脉瘤未显影;其余病人动脉瘤均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5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术后90 d mRS评分0分6例,1分1例,3分1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颈内动脉床突段破裂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调整抗血小板方案可提高术后复发动脉瘤的闭塞率  相似文献   

10.
破裂的椎基底动脉瘤的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破裂的椎基底动脉瘤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与治疗方法选择的关系.方法 共收治42例,计43个椎基底破裂动脉瘤,其中手术夹闭9例,载瘤动脉闭塞术8例,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2例,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13例.结果 40例病人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闭寨,2例大部闭塞,34例术后3-12个月随访,2例复发,1例病人死亡.结论 椎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应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而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应作为首选;手术夹闭适合病变相对易于暴露、术前全身状态较好或急需清除血肿挽救生命的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动脉瘤未破裂、5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直径4~16mm,均接受Jostent覆膜支架治疗。结果共计植入9枚Jostent覆膜支架,均获技术成功,支架顺利到达病变部位且释放后动脉瘤颈即刻覆盖完全,动脉瘤不思影,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达到即刻影像学满意效果。随访9~24个月,5例患者(2例颈内动脉、3例椎动脉)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支架段血流通畅、无狭窄(2例),椎动脉支架段血管呈无症状性闭塞(2例)或支架内轻度狭窄(1例),动脉瘤均未显影;其余4例未行脑血管造影患者门诊随访。9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一例死亡或永久性病残。结论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大动脉瘤、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疗效较好,值得在有手术适应证韵患者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17例复杂颅内动脉瘤,1例采用2枚支架重叠置入动脉瘤段载瘤动脉内,16例经支架网眼送入弹簧圈行瘤腔栓塞。结果17例置入支架20枚,其中1例栓塞后出现肢体轻度麻木无力,对症处理后恢复;7例夹层动脉瘤和1例梭形动脉瘤疏松填塞。随访6 ̄24个月。DSA复查,示8例动脉瘤消失,1例发现置入支架上段又出现夹层动脉瘤,再次置入支架1枚及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消失。1例置入2枚支架者1年后MRA复查示动脉瘤缩小70%。1例栓塞后2个月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行TCD检查,发现支架段血管狭窄,服抗凝药继续观察;其余6例行MRA、CT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破裂VADA的临床资料,均使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按使用支架数量分为单支架组(n=32)和多支架组(n=25),比较两组间即刻和随访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结果。结果治疗即刻VADA完全栓塞、近全栓塞和部分栓塞,单支架组分别为4例(12.5%)、7例(21.9%)、21例(65.6%),多支架组分别为13例(52%)、7例(28%)、5例(20%)。影像学随访12~78个月,单支架组30例,其中VADA完全栓塞19例(63.3%),显影11例;多支架组24例,其中VADA完全栓塞23例(95.8%)、显影1例。术后即刻与随访期VADA完全栓塞率,多支架组显著高于单支架组(P〈0.05)。死亡3例。改良mRS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在技术上是安全有效的,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可有效提高即刻及远期的完全栓塞率,降低术后复发及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10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支架应用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探讨其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技术应用。单纯支架技术6例,一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动脉瘤59例,二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40例,一期治疗病例中,先放微导管后放支架28例,先放支架后放微导管31例。结果 106例患者宽颈动脉瘤60例,梭形动脉瘤25例、夹层动脉瘤15例、假性动脉瘤6例。支架无法到位1例,105例第一次栓塞术后即时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70例(66.7%),动脉瘤大部分栓塞35例(33.3%)。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术后脑梗塞4例,支架移位4例。80例3个月至24个月造影随访,动脉瘤消失50例(62.5%),部分残留30例(37.5%),其中20例行再次弹簧圈栓塞,完全栓塞15例(75%)。80例两次完全栓塞共65例(82.5%)。临床随访105例病人死亡1例,术后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结论 支架技术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提高了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长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动脉瘤未破裂、5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直径4~16mm,均接受Jostent覆膜支架治疗。结果共计植入9枚Jostent覆膜支架,均获技术成功,支架顺利到达病变部位且释放后动脉瘤颈即刻覆盖完全,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达到即刻影像学满意效果。随访9~24个月,5例患者(2例颈内动脉、3例椎动脉)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支架段血流通畅、无狭窄(2例),椎动脉支架段血管呈无症状性闭塞(2例)或支架内轻度狭窄(1例),动脉瘤均未显影;其余4例未行脑血管造影患者门诊随访。9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一例死亡或永久性病残。结论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大动脉瘤、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疗效较好,值得在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2年9月我科按照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不同形态采用不同支架技术治疗的23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这23例均为囊性宽颈动脉瘤,其中采用单侧支辅助弹簧圈栓塞16例,单侧支架+微导管或微导丝辅助栓塞2例,双侧支架辅助栓塞5例。结果23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 Ⅰ级9例,Ⅱ级4例,Ⅲ级10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手术后6d死亡。22例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为0~1分。16例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1~46月,平均13.5月,其中动脉瘤不显影10例,改善2例,稳定3例,复发1例;无再出血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分又部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的安全和有效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急诊介入科2012年9月~2013年8月收住的因颅内外动脉狭窄拟行支 架治疗且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的患者26例。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结果、并发症及预 后等进行分析。 结果 26例患者共发现≥70%的狭窄或闭塞病变54处,动脉瘤30枚(非同流域16枚,狭窄后7枚,狭窄 处3枚,狭窄前4枚)。26例患者中21例实施了狭窄病变的支架置入术,共干预25个狭窄/闭塞病变,技 术成功率100%。选择个体化的动脉瘤干预措施:16例患者的17枚动脉瘤(非同流域、直径<5 mm、 夹层)建议随访观察;2例患者的2枚动脉瘤(直径>5 mm、形状不规则)择期行栓塞术;5例患者的 6枚动脉瘤(狭窄后、狭窄处、多发性、直径>5 mm、后交通段)同期行栓塞术或支架覆盖;3例患者 的5枚动脉瘤(狭窄后、分叶状、多发性、直径>5 mm)建议介入治疗但因家属拒绝手术等原因选择随 访观察。术后发生脑室出血1例。临床随访10~21个月,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仅发现无症状性支架内 再狭窄1例。 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时根据动脉瘤与狭窄病变的位置关系,动脉瘤大小、 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等综合分析后给予个体化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Y型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2年6月采用Y支架技术治疗的20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共20个动脉瘤(破裂的9个,未破裂的11个),其中使用交叉Y型支架技术治疗16个,平均用平行Y型支架技术治疗4个。术后即刻造影示10个致密栓塞,8个瘤颈残留,2个瘤体残留。造影和临床随访平均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17个月,17例完全治愈、2例瘤颈残留、1例复发(再次采用弹簧圈填塞最终获得致密栓塞)。所有患者出院和随访时都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为0~1分。结论采用交叉或平行Y型支架技术治疗一些复杂的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急诊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8例PICA动脉瘤,均在入院48h内行血管内治疗,除2例远端PICA动脉瘤因导管超选困难而行载瘤动脉闭塞术外,其余均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后脑积水严重者行侧脑室置管脑脊液引流术,出血较多者行腰椎穿刺术。结果本组8例PICA动脉瘤患者中,近端动脉瘤5例,远端动脉瘤3例。GOS预后评分:5例为5分,2例为3分,I例死亡(为术后PICA动脉严重痉挛、闭塞)。随访3~12个月,仅复发1例,为瘤颈复发。结论急诊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效果及预后良好,但需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