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近10年来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实验动物消化器官、血管、神经、黏膜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探讨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动物消化器官结构中的应用.资料来源:手工检索吉林医药学院图书馆中,1995/2005与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动物消化器官结构中应用相关的文章,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为"电子显微镜、电镜、消化器官、血管、神经、黏膜、超微结构".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关于动物实验的文章,然后开始浏览全文,纳入内容为消化器官、血管、神经、黏膜的细胞超微结构、内壁的黏膜结构、微血管的超微结构、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神经的超微结构以及一些病毒感染的细胞结构的文章,排除综述和重复性文章.资料提炼:共翻阅了9种相关杂志,收集到31篇符合要求的文章,其中与动物消化器官、血管、神经、黏膜的细胞超微结构相关的文章14篇,与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相关的文章5篇,与微血管的超微结构相关的文章4篇,与神经的超微结构相关的文章2篇,与内壁的黏膜结构相关的文章6篇.资料综合:随着电子显微镜分辨倍数、分辨率的提高,动物消化器官的研究也由简单的解剖学观察发展到超微结构的观察.在细胞的超微研究中看到了细胞的一些适于消化的功能,表明在动物从水到陆的进化进程中,消化道黏膜结构是由简单向复杂进化发展的.结论:这些利用超微结构研究出的成果为组织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科学的方法,将为今后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形态学、组织解剖学、分类学等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背景:肺组织的功能依赖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因此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是相关研究的重要细胞模型,但目前国内多采用的组织块贴壁法培养所得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常有其他细胞混杂.目的:建立一种有效分离、培养、扩增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酶消化、免疫磁珠二次分选法分离纯化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贴壁培养法体外扩增,CCK-8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情况,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对其表型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培养所得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典型的铺路石样形态学特征,含有大量内皮细胞特有的杆状细胞器Weibel-Palade小体,较稳定地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CD105,不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说明免疫磁珠二次分选法可成功分离纯化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所获细胞纯度高、自我更新能力强,并保留了包括构成、表面抗原表达等特性.  相似文献   

3.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的萎缩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机制已经成为21世纪周围神经领域内的重要任务和研究热点。就血管床重塑、肌细胞凋亡、肌卫星细胞耗竭及成肌因子调控等四个方面对该领域做一归纳。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5-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denervation,muscle atrophy,histology,ultrastructure,motorend-plate,RT-PCRMyoD,myogenin,myostatin,immunohistochemistry,apoptosi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5-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失神经,肌萎缩,形态学,运动终板,超微结构,免疫组化,凋亡”,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约330篇文献资料进行初审,纳入研究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机制的文献;随机、对照和盲法等论证推荐的文章。排除综述类及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到50余篇关于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机制的相关文章。排除20篇综述类及重复研究,对符合标准的27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机制的研究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血管床重塑、肌细胞凋亡、肌卫星细胞耗竭及成肌因子调控等都是其中重要的作用因素。目前仍不能明确在整个失神经肌萎缩的发生中,是各种因素共同起作用,还是其中哪种因素起主导作用,抑或还有别的什么因素,这些尚待深入研究。结论:血管床重塑、肌细胞凋亡、肌卫星细胞耗竭及成肌因子调控等是骨骼肌失神经支配以后发生萎缩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成体哺乳动物脑中存在神经干细胞,将其分离出来长期培养具有多能性,探讨成体神经干细胞最新的研究现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4-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adultneuralstemcells”和“mammal”,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关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成体神经干细胞部位、来源、分化及转化方面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①动物实验。②神经干细胞。排除标准:①综述文献。②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5篇关于哺乳动物成体神经干细胞的文章,入选20篇,因为这些文章能包含其他文章的内容,体现了成体干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资料综合:20篇文献中有10篇是关于成体神经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存在部位及来源的实验研究,8篇分别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观察了成体神经干细胞向神经系统细胞的转化及其诱导因素,另外2篇文献观察了成体神经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向其他细胞的转化。结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成体神经干细胞,主要存在于侧脑室室下区和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在多种调控信号的作用下,具有向神经系统细胞分化和向其他细胞转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5.
学术背景:组织材料血管化是组织工程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复合材料的血管化对复合其上的细胞存活以及原有组织或器官功能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尿路组织工程修复重建中血管化的研究做一综述.检索策略: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数据库2002-07/2007-10相关文章,检索词为"tissue engineering,vascularization,angiogenesis,omentum,growth factor,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urethra,bladder,urology"或"组织工程,血管化,尿道,膀胱,生长因子,网膜,血管内皮组细胞,尿路",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或中文.纳入标准:内容应与泌尿系统组织修复重建材料血管化的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文章.文献评价:共收集到214篇相关文献,82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1篇涉及网膜在泌尿系统血管化中的应用,25篇涉及生长因子在泌尿系统组织工程重建中的研究,剩余26篇为种子细胞在泌尿系统血管化中的应用.选用具有代表性的30篇.资料综合:目前已有研究利用网膜作为生物反应器对不同的支架材料进行包埋以重建输尿管和膀胱组织,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还有利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相关生长因子与脱细胞基质进行复合促进了毛细血管的增生的研究;更有学者利用各种相关的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构建具有微血管结构的替代材料.而从干细胞和相关祖细胞上对组织材料进行微血管化的构建将是泌尿系统组织替代材料血管化的发展方向.结论: 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材料血管化的研究是目前泌尿系统组织工程研究中的重点之一,但其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多数报道仅处于实验室阶段,真正应用于临床的文献较少见.因而目前来说仍有许多关键点有待于解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17肽对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7/2003关于淀粉样b蛋白前体蛋白研究的文章,检索词为“amyloidprecursorprotein,Alzheimer’sdisease”等,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中国期刊网1999/2004期间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阿尔茨海默病”,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并手工查阅相关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与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研究论著,排除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9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2篇,英文文献17篇。资料综合: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17肽无论体内实验还是体外实验均显示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它通过上调其他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神经细胞存活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因子的表达,影响神经细胞蛋白质代谢,从而改善模型动物神经系统超微结构的损害,提高模型动物学习记忆能力,达到神经保护的作用。结论: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是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17肽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有效机制之一;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17肽对神经细胞存活信号通路的各个步骤均有影响,可以促进细胞存活是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17肽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另一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背景:不少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恶性肿瘤的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可选择性地诱导淋巴管的增生,在调节血管生成方面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相同的作用.目的:概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结构、分布、受体、功能以及在肿瘤淋巴道转移中的可能作用途径,探索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因素.检索策略: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95-01/2004-12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另外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4-12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等方法共收集到公开发表的文献405篇.文献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人类器官肿瘤,样本量≥0.②对于相似内容文献选择最新的义献.排除标准:①动物研究.②重复报告、质量较差的文献.文献评价:共32篇满足纳入标准,文献来源于综述、个例报道及专题论著.资料综合: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是目前发现的惟一一组调节胚胎组织淋巴管生成和成熟个体淋巴管生理功能的调节因子,它仅在正常成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以及内分泌腺细胞有少量表达.②在肿瘤组织中町见肿瘤周边新生淋巴管、扩张的淋巴管、有癌栓的淋巴管和有肿瘤转移淋巴结内淋巴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呈高表达.③血管内皮生长冈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调控系统可调节肿瘤间质血管网的形成和淋巴管的生成.结论: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胃癌、食道癌、乳腺痛等肿瘤细胞表达均增高,且与肿瘤细胞的转移关系密切.②一些特异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的生长因子及受体(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为研究淋巴转移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国外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发展现状出发,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行性和可能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2-01/2004-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arrow stromal cell,cerebral ischemia”,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筛,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研究相关。②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期刊杂志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08篇相关文献,4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66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42篇文献中,17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的定义和生物学特性,12篇涉及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神经分化潜能,9篇涉及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分化的可能机制,14篇涉及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移植途径,15篇涉及骨髓基质干细胞对于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资料综合:如何改善脑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再生和神经行为的恢复,一直是困扰神经科医生的一大难题。科学家们已经在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动物脑缺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证明该方法是有效和可行的,成体动物的骨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其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向神经干细胞分化。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工作已有一定突破,如何延长骨髓基质干细胞源性的神经元样细胞的寿命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己取得一定的进展,如将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再行细胞移植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动物缺血性脑损伤研究己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病理学研究证实神经源性炎症在偏头痛中确实存在,围绕偏头痛中神经源性炎症的相关内容加深认识对指导临床工作颇有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5-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igraine,neurogenicinflamm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偏头痛的神经源性炎症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97篇相关文献,2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68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29篇文献中,17篇涉及神经肽,6篇涉及炎症相关因子,1篇涉及皮层扩布性抑制,2篇涉及5-羟色胺,2篇涉及内皮素,1篇涉及γ-氨基丁酸。资料综合: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神经源性炎症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而以往的病理学研究也证实了神经源性炎症在偏头痛中确实存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和神经激肽A等神经肽的释放及其所导致的神经源性炎症被认为是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基础;β-转化生长因子、白介素8、组胺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及血小板激活的增加也参与其中。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皮层扩布性抑制和内皮素对大鼠硬脑膜神经源性炎症起重要作用;5-羟色胺1B/1D受体激动剂、丙戊酸是通过各自不同的机制阻滞硬脑膜内的神经源性炎症。但少数临床和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却表明,神经源性炎症并不是偏头痛的主要因素。结论:偏头痛的发作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是当某一诱发因素启动时,体内神经-血管及诸多生化因子共同参与的连锁反应。目前认为神经源性炎症是偏头痛的基本病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诸多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
背景:观察缺氧状态下脑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可为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认识血管生成及其相关的细胞因子参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变过程。目的:构建分离微血管段体外培养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并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的技术方法研究。单位:一所军区总医院的神经外科,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外科。对象:2002年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脑动静脉畸形患者18例(SpetzlerⅡ~Ⅲ级),全部病例术前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取材于手术中切除的完整脑动静脉畸形新鲜标本周围粘连的新鲜脑组织,采用匀浆、过滤和酶消化技术分离微血管内皮细胞。将在培养瓶内生长良好的细胞分成缺氧2,4,8h组和对照组4组,每4瓶为1组。方法:缺氧条件模拟:体积分数0.95N2,体积分数0.05CO2。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中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Ⅷ-RA)表达。选用RT-PCR技术观察每组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同时以ELISA方法检测每组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含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对照组和各缺氧组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和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含量,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相差显微镜下,培养的活细胞具有单层“卵石样”排列的典型特征,90%以上的细胞为FⅧ-RA阳性染色。缺氧4h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为0.98±0.19,(180.77±20.15)ng/L,较对照组显著升高[0,(26.20±6.33)ng/L,P<0.01],8h后表达下调[0.35±0.07,(31.68±8.34)ng/L],并出现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及溶酶体多囊泡形成。结论:采用分离微血管段方法培养人脑血管内皮细胞,操作简便易行,细胞纯度可靠。缺血缺氧早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不足以维持细胞超微结构完整,随缺氧时间延长细胞可发生损伤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