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艳 《现代护理》2005,11(16):1297-1298
伴随着器官移植的迅猛发展,临床小肠移植手术的发展显得较为缓慢。目前,小肠移植已从实验研究发展成为肠衰竭的标准治疗措施之一,病人的生存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小肠移植手术期的护理在整个肠移植手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移植手术的成功于否。我国自1994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成功进行首例异体小肠移植手术以来,至今小肠移植已成为那些需终身依赖全肠外营养(TPN),但同时伴有TPN严重并发症(如肝功能障碍)的肠衰竭病人的最理想的治疗选择。现将小肠移植手术期护理的最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28岁,因院外发生医疗事故导致小肠广泛性坏死,3个月前行小肠切除术,剩余小肠20cm,术后频发腹痛、腹泻、极度消瘦,依靠间断给予肠外营养(TPN)及输血维持生命,近2个月腹痛腹泻加重。门诊以“短肠综合征”收入院。于2011年3月2日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原位小肠移植术,术中将受体原肠吻合处近端与供肠输入端行端端吻合,受体远端与供体行端侧吻合,受体远端行腹壁造瘘,并置胃、空肠造瘘管,右侧肝下和左侧对称部位置腹腔双套管冲洗吸引,移植肠造口,手术共进行8h。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4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1月内)的防治办法,为进一步开展活体小肠移植提供经验。方法4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1月内,早期并发症重点在于防治吻合血管血栓、出血、感染、排斥反应、移植肠功能障碍等。结果3例移植受体术后1月内分别发生出血倾向、急性排斥反应、感染、移植肠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但经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得以好转,移植肠存活及功能均良好。结论注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对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对于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国内首例长期生存的活体小肠移植获得成功,而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的肠吸收功能、患者营养状况及饮食管理需要做长期、动态、连续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方法:从1999-05-20/2004-05-20对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患者饮食实行科学化管理、通过对消化道症状及营养指标的观察,移植肠吸收功能的监测、免疫抑制剂FK506全血质量浓度测定,全面观察移植肠的吸收功能的恢复。结果:至今患者健康生存5年余,自由进食,并参加工作,排成形便,每日一两次,体质量维持在56~58kg,血色素在120g/L以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正常。D-木糖吸收试验,尿中排出率在28%,FK506血药浓度维持在5.0~6.0ng/L,吸收功能稳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肠蠕动良好,无狭窄性改变。结论: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种理想方法。移植肠功能恢复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1例经门静脉系统回流原位亲体小肠移植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肠综合征患者需长期甚至终生依赖全胃肠外营养以维持生存 ,不仅费用昂贵 ,而且患者生存质量差 ,易发生肝脏损害。小肠移植是目前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最理想方法。由于小肠壁中含有大量淋巴组织 ,肠腔中存在多种细菌 ,致使小肠移植成为器官移植中最为艰难的课题之一。[1] 我院于2 0 0 0年 10月 15日实施了国内首例采用肠系膜上动脉作为供血途径 ,肠系膜上静脉作为血液回流途径的原位亲体小肠移植术 ,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患者男 ,6 1岁 ,12年前因“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行小肠切除 ,术后仅残存空肠 4 0cm ,每日腹泻 5~ 2 0…  相似文献   

6.
目的:国内首例长期生存的活体小肠移植获得成功,而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的肠吸收功能、患营养状况及饮食管理需要做长期、动态、连续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方法:从1999-05-20/2004-05-20对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患饮食实行科学化管理、通过对消化道症状及营养指标的观察,移植肠吸收功能的监测、免疫抑制剂FK506全血质量浓度测定,全面观察移植肠的吸收功能的恢复.结果:至今患健康生存5年余,自由进食,并参加工作,排成形便,每日一两次,体质量维持在56~58kg,血色素在120 g/L以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正常.D-木糖吸收试验,尿中排出率在28%,FK506血药浓度维持在5.0~6.0 ng/L,吸收功能稳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肠蠕动良好,无狭窄性改变.结论: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种理想方法.移植肠功能恢复可使患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行肠道广泛切除转诊来本院接受小肠移植或短肠康复治疗的病人愈来愈多。由于AMI其临床表现与其他常见急腹症难以区别,疾病早期阶段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亦无特异性,极易造成诊断错误或延误,  相似文献   

8.
范伟  伍晓汀 《华西医学》2004,19(2):281-282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 SBS)指小肠广泛切除术后(切除超过75%或剩余小肠在100cm内,或以剩余的小肠少于病人的公斤体重为标准,如60kg的病人小肠短于60cm即为短肠),肠道吸收面积显著减少,导致一系列营养吸收障碍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脱水、腹泻,电解质紊乱,营养吸收不良,进行性的营养不良等症状。我科2001收治3例短肠综合征病人,早期的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谷氨酰胺及生长激素的应用,后期的营养康复治疗都达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小肠移植术后肠造口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移植肠造口是小肠移植术后观察移植肠病变及排斥反应的重要窗口,也是制定抢救治疗方案、判定治疗效果的主要依据。1999年5月20日我院成功地开展了我国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移植肠已健康存活5个月。现结合文献将移植肠造口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18岁,身高185cm。因肠扭转坏死于1998年9月13日在外院行小肠大部分切除术,残余空肠40cm,术后发生肠瘘,1998年11月26日在我院行肠瘘修补术。出院脱离肠外营养后因频繁腹泻,呈进行性营养不良,体重35kg,诊断为短肠综合症,于1999年5月20日行活体部分小肠移…  相似文献   

10.
小肠是维持人体营养、生存的重要器官之一,但是由于损伤、血管病变、肠管本身广泛的病变或是先天畸形,致使某些病人丧失了小肠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肠功能障碍而不能维持机体需要的最低营养量,甚至造成水电解质失衡。虽然依赖全肠外营养使某些病人得以生存,但长期应用将会产生肝损害。因此,同种异体小肠移植被认为是治疗这类病人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1病历摘要患者女,26岁。小肠广泛切除术后3个月,于2011年1月为寻求小肠移植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短肠综合征"收入移植中心。于2011年3月2日行同种异体全小肠移植术,术后早期恢复良好,病情稳定。于3月29日中午出现寒战、  相似文献   

12.
3例短肠综合征营养康复治疗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营养支持和小肠移植,但两种方法均有其限制和不足。随着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短肠病人的营养康复治疗应运而生,即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谷氨酰胺和纤维饮食。特概述营养康复治疗的方法及护理。  相似文献   

13.
小肠移植是挽救短肠综合征及其他肠功能不全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但其是所有大器官移植中最困难的一种。小肠属于高免疫源性器官,由于肠腔内聚集有大量的病原菌及其他微生物,移植后发生的排斥反应及感染较难控制。因此,小肠移植发展十分缓慢,成为临床上器官移植难以成功的典型代表。由于亲体小肠移植具有组织相容性好及冷缺血时间短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2005年1月21日我院成功实施亲体小肠移植1例,手术顺利,供受者均健康存活,现将手术配合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短肠综合征的营养康复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肠道的代偿能力甚强,切除50%的小肠并不引起症状;但切除75%以上可因吸收面积减少而出现严重腹泻、吸收不良,水、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和进行性营养不良。短肠综合征(以下简称短肠)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广泛小肠切除,造成剩余的功能性小肠过短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综合征。肠外营养问世以前,造成短肠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原发病本身(如广泛的血管病变或肿瘤)、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导致的营养不良和肠外营养及其并发症所造成的肝肾功能损害。随着肠外营养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短肠病理生理过程和肠道代偿机制认识的深入,短肠的病死率已有显著下降,部分患者已能长期存活。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对1997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114例短肠患者施行了营养康复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临床康复》2010,(31):5823-5824
〇早在1959年,来自美国Minnesota大学的Lillehei施行了首例犬自体全小肠移植,开创了小肠移植的先河。〇1988年,随着免疫抑制剂环孢素(CsA)的临床应用,终于有了成功的小肠移植的临床病例:德国Deltz等成功进行了首例人体单独小肠移植。〇1988年加拿大Grant等首次成功地完成临床肝小肠联合移植。〇1989年美国Starzl等首次成功地完成人体腹腔多器官簇移植。〇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他克莫司(FK506)引入临床小肠移植领域,开创了小肠移植的新纪元,后期进入IL-2受体抗体诱导时代。〇近几年,Campath1H诱导后、单用低剂量FK506、无肾上腺皮质(激素)维持方案已被全球最主要小肠移植中心(Pittsburgh大学、Miami大学)所采用。〇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肠移植已成为种类繁多、技术复杂的一大类临床技术,其共同点就是所移植的腹腔脏器中必须包含小肠,因此现代临床小肠移植的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单独小肠移植,随着小肠移植关键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小肠移植的疗效也得到显著提高,显示小肠移植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6.
单志英 《现代护理》2006,12(26):2506-2507
小儿短肠综合征[1](short bowel syndrome,SBS)系指各种病因引起广泛小肠切除,使剩余小肠过短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综合征。小儿短肠综合征危害性较成人大,因为小儿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不仅需要维持小儿的正常生存,而且还要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过去该病死亡率很高。现在随着肠外营养支持的成功。该病的治疗和预后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就我院小儿短肠综合征的营养支持与护理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短肠综合征患儿1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最大2岁,最小3个月。有肠旋转不良、肠…  相似文献   

17.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期移植肠RANTES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功能和存活的最大障碍,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尤为困难.目的:探讨移植肠RANTES的表达在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以及他克莫司对它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9/2005-03在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普通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电子显微镜中心为大专院校的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和Wistar大鼠各72只.以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施行异位小肠移植.方法:实施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按照不同品系的组合将移植大鼠分为4组(n=18):非手术对照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不实施小肠移植;同基因移植组,将Wistar大鼠的小肠移植给同品系的Wistar大鼠;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将SD大鼠的小肠移植给Wistar大鼠,移植后不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异基因移植他克莫司治疗组,将SD大鼠的小肠移植给Wistar大鼠,移植后0~7 d肌肉注射他克莫司,1 mg/(kg·d).移植后3,5,7 d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切墩移植肠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移植肠RANTES的表达进行连续定量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移植肠的组织病理学改变.②不同时间点移植物内RANTES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③他克莫司对异基因移植大鼠移植肠RANTES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72只受体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异基因移植末治疗组大鼠后3,5,7 d移植肠符合轻、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诊断标准;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和同基因移植对照组大鼠在观察期内未发现明显排斥反应征象.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大鼠的移植肠RANTES表达在术后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其动态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进程呈正相关;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移植肠RANTES的表达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1).结论:RANTES阳性细胞在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动态检测移植肠RANTES的表达变化,可能成为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效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1例异体肝-小肠联合移植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玲  张艳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44-545
自1989年Grant[1]成功地施行了世界上第1例肝-小肠联合移植术后,小肠移植的临床应用获得突破,肝-小肠联合移植成为治疗肠衰竭伴不可逆性肝损害患者的手术方法之一[2].2003年4月24日,我院为1例超短肠综合征伴全肠外营养肝脏并发症的患者行同种异体肝-小肠联合移植术,至术后4个月时,患者移植肠肠内营养耐受良好,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病历摘要患者男性 ,18岁 ,因肠扭转坏死 ,于 1998年 9月切除大部分小肠 ,诊断为短肠综合征。术前体重 3 0kg。 1999年 5月 2 0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的父亲 ,44岁。供、受体ABO血型均为O型 ,ALA行DR配型均为半相符。切取供体回肠末段 15 0cm ,UW液灌洗血管床 ,修整移植肠血管。受体同时手术 ,将移植肠动脉和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端侧吻合。切断自体小肠 ,移植肠近端与受者的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 ,移植肠远端与受者的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移植肠末端10cm造口 ,起观察窗作用[1] 。术后早期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  相似文献   

20.
大鼠小肠移植中细胞凋亡发生的阶段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大鼠小肠移植后移植肠缺血再灌注、排斥反应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相关肠系膜淋巴结(GALT)中出现凋亡细胞的意义。方法选用近交系F344/N和封闭群Wistar/A大鼠建立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同时根据移植肠是否缺血预处理分为4组;同基因移植组(A组)、同基因缺血预处理组(A^+组)、异基因移植组(B组)、异基因缺血预处理组(B^+组),未行移植F344/N大鼠为空白对照。每组术后2h、1d、3d、5d、7d分别处死4只大鼠,获取移植肠及相关肠系膜淋巴结分别行组织病理学检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以及电镜观察。结果术后2h:A^+、B^+组移植肠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加;术后1d:A^+、B^+组移植肠细胞凋亡数量均明显减少,而B、B^+组相关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加;术后3d、5d、7d:B、B^+组移植肠细胞凋亡数量呈渐进性增加,而相关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凋亡数量呈渐进性减少。结论排斥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可引起细胞凋亡,早期移植肠第1次出现凋亡细胞系缺血再灌注损失所致,移植肠第2次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则是排斥反应的标志。早期移植肠相关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凋亡数量增加与排斥反应有关并发生于排斥反应出现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