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湿血片荧光素吖啶橙染色法检验间日疟原虫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厚血膜和薄血膜用荧光素吖啶橙染色检查疟原虫,国内外已证明有疟原虫易于发现和检出率高等优点;但应用于门诊检查,还不能适应快速诊断的要求,主要是厚血膜干燥要一定时间.为此,我们进行了湿血片吖啶橙染色检验疟原虫的研究,并与湿摁片吉氏伊红皂素染色法及厚、薄血膜常规染色法进行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荧光素染液的配制:所用荧光素为吖啶橙粉,以吖啶橙粉1克加蒸馏水99毫升配成1%吖啶橙母液,置于棕色玻璃中,保存于4—8℃冰箱中备用.此次所用者为保存了三年多的吖啶橙母液.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荧光素染色法与常规染色法检验疟原虫的效果,我们对160例发热疑为疟疾的患者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在疟疾流行季节,对医院门诊发热疑为疟疾的患者自耳垂取血约3立方毫米,在载玻片上制成半厚血膜(比厚血膜薄些).干后用甲醇固定,于2个月后用荧光素染色镜检.另外,同一患者按常规方法在载玻片上制成厚、薄血膜用吉氏染液染色镜检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3.
丑莉莉 《当代医学》2010,16(34):136-136,88
目的探讨已退色疟原虫血片复染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五种染色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染液,不同的缓冲液及染色时间,进行对比实验。结果疟原虫血片标本用传统的单一染色法复染,效果均不佳。瑞氏与吉氏复合染色法,虫体结构清晰着色均匀。结论瑞氏与吉氏复合染色法复染退色疟原虫血片可满足教学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4.
此法是利用吉氏染液的着色性能好、瑞氏染液染色时间短的优点而改良的。试剂及方法如下:1、混合染液:瑞氏染色液450ml、吉氏染液40ml、甘油250ml 混合备用。2、氧化美兰液:称取高锰酸钾1g 分数次加入美兰液(美兰1g、水70ml)加温约20分钟使溶液颜色呈略带淡紫红色的兰色即停加温,滤后加1%冰醋酸0.5ml。3、10%伊红水溶液。4、应用染色液:取混合染液500ml、氧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人芽囊原虫病较好的病原学诊断染色方法.方法:用直接涂片法、碘染色法、三色染色法和吉氏染色法对人芽囊原虫病人粪便进行观察,同时在吉氏染色法基础上,用0.25%盐酸水溶液分色,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改良吉氏染色法背景为淡红色,可见颗粒型和空泡型虫体.虫体着色较深,边缘整齐,细胞壁较厚.细胞核着色较深、呈月芽状或块状,虫体结构清晰.结论:较之其它几种方法,改良吉氏染色法方法简单实用,容易掌握,染色效果最好,便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常用的疟原虫染色法有:瑞氏染色法、吉氏染色法。传统的单一染色法存在某些缺陷,如瑞氏染液是用甲醇配制的,偏于酸性,染出的疟原虫标本易褪色,保存时间较短,多用于临床诊断。吉氏染液是水溶性的,疟原虫标本需经甲醇固定后再行染色,染色时间较长,而且需要特定的缓冲液。以上两种单一染色法制作的疟原虫标本,虫体结构着色不均匀,在教学实验课上使用效果不理想。教学需要的疟原虫标本应使其结构清晰、颜色鲜明、有对比性、保存时间较长。为  相似文献   

7.
美兰染色法在马拉色菌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美兰染色和派克墨水染色在马拉色菌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美兰染液、派克墨水染液对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头皮屑三种疾病临床标本进行检测 ,比较两种方法的染色效果、检出阳性率。并应用上述两种染色法对马拉色菌和念珠菌染色 ,比较它们对马拉色菌染色的特异性。结果 美兰染液将孢子或菌丝染为深蓝色 ,派克墨水染液将孢子或菌丝染为浅蓝色 ,两种染色法与背景区分均较明显。美兰染色和派克墨水染色对三种疾病中马拉色菌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 96 %和 94 % ,两种方法对马拉色菌的检出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美兰对马拉色菌和念珠菌均能染色 ,派克墨水对马拉色菌能染色 ,对念珠菌不能染色 ,具有一定特异性。结论 两种染色方法均可用于马拉色菌的临床检测 ,但派克墨水染色法更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观察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密度及循环抗原与抗体水平自然转阴的时间。方法 采耳垂血涂厚血膜染色镜检和ICT(免疫色谱技术)检查班氏丝虫微丝蚴抗原,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微丝蚴血症者的血清抗体水平。结果 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黄地村发现班氏微丝蚴血症2例,1993年微丝蚴密度分别为每120ul血137条和4条,1994年下降至76条和3条、96年为61条和2条、98年为4条和0、99年全部转阴。ICT检测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1993年~96年为阳性反应,98年为阴性反应;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1993~1998年均为阴性反应。2例微丝蚴血症者的血清抗体,病例1,1993~1998年为阳性,病例2,1996年血清抗体检测为阴性。结论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在不用治疗的情况下,微丝蚴密度可逐年降低乃至消失,血清抗体滴度与微丝蚴密度无相关关系,ICT检测对微丝蚴密度较高者敏感度高,反之敏感度低。  相似文献   

9.
丝虫微丝蚴血片保存多年后,往往出现褪色现象,用常规方法重染,效果不理想。本文经试验和比较,成功地重染了褪色的微丝蚴血片,现报告如下。 重染方法 1.将褪色的微丝蚴血片(原经Delatielid’s苏木素染色,中性树胶封片)放入二甲苯中溶解中性树胶,使盖玻片与载玻片分离。然后经100、95、90、80、70%酒精,各级5~10分钟,以减少酒精的比份。 2.用2%盐酸酒精把残留的颜色脱净,再  相似文献   

10.
Wright-Giemsa(瑞-吉氏)混合染色法有简便快速,并兼顾瑞氏与吉氏两种染色法的优点.各种不同细胞被染色后,核、浆、颗粒清晰可辨.血片、髓片、原虫、红斑狼疮细胞等均有同样着色快速的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常规染色方法. 1 试剂与方法 1.1 试剂配制瑞氏粉1.0g及吉氏粉1.0g,加适量甘油研磨,  相似文献   

11.
(1)本文报告391例马来丝虫病用海群生短程疗法,治毕三天、半年、一年、一年半、二年及三年半的疗效观察结果。其中1.5克顿服者171例;二天总量2克者78例;二天总量3克者142例。(2)1.5克组治后观察二周淋巴系统反应的发生率为60.8%。其他组治毕3~5天淋巴系统反应的发生率高低与剂量大小成正比。(3)1.5克组治毕三天微丝蚴阴转率为39.2%,较2克和3克组的55.7%及65.7%有显著差别,但在治后半年及一年时三组的微丝蚴阴转率相似。三组于治毕三天、半年、一年复查,阳性者微丝蚴减少率均在95%以上。但一年半以后无论阴转率或减少率三组均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重复感染的缘故。(4)治后微丝蚴阴转率的高低与治前微丝蚴的多寡成反比,治后阳性者残存条数的多寡则与治前微丝蚴的多寡成正比。(5)海群生1.5克顿服治疗马来丝虫病的方法是值得推荐的,但如治前微丝蚴的条数较多,则有必要考虑增大剂量延长疗程或反复查治。  相似文献   

12.
血涂片或口腔粘膜上皮印片在阿的平或吖啶橙染色前用甲醇固定10分钟到15分钟。血涂片或血细胞悬液用吖啶橙染色前可不经固定。血涂片经甲醇固定在20℃±时可保存3周到1月,再用阿的平染色。阿的平片剂或粉剂均为药用规格。用双蒸水、离子交换水或注射用水配成0.5%溶液经滤纸过滤后使用。染液可放冰箱贮存25天。  相似文献   

13.
对四川乐山、贵州独山和福建建阳地区的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各200条,采用乙酸一地衣红染色压片法进行头隙至神经环间体核数的比较。结果三地区微丝蚴的体核数彼此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地区微丝蚴的体核均数与 Tada 等以同法用朝鲜的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的实验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用9种不同密度(5~300mf/10μl)微丝蚴感染中华按蚊后,所进行的系列观察。结果表明:蚊体内微丝蚴的吸入量、感染强度与感染微丝蚴密度呈正相关;蚊虫存活率、宿主效率则与微丝蚴密度呈负相关。在本实验室条件下,蚊龄为3~5d、微丝蚴密度为200条/10μl时,中华按蚊感染后可获较多三期幼虫。本文对幼丝虫的黑化现象、宿主效率降低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按Kartman和Wharton实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与结果:从1986-1998年全市开展了丝虫横向监测,纵向监测,血清学监测(IFAT)。全市共监测了87388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372例,其中1986,1987,1989及1991年的微丝蚴率分别为1.76%,1.49%,0.28%,0.11%。蚊媒解剖了16647只,结论:从1986年以后未再发现蚊媒人体幼丝虫,1992年后再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显示广州市丝早病的传播已被阻断,但亦存在某些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6.
一、染液配制 1.吉氏原液:吉氏粉5克,甲醇、中性甘油各250毫升,按常规配制。 2.皂素液:白皂素1克,蒸溜水100毫升,溶解后高压灭菌,以免生长霉菌。 3.吉氏、皂素混合液:取吉氏原液10毫升、1%皂素90毫升,混合后使用。临用时根据需要量现配。二、厚血膜制作与染色 1.厚血膜制作如常规。待血膜充分干燥后,将血片朝一致方向排列,片与片之间的两端垫一小竹签,用橡皮筋捆住两端,以20张为一组。  相似文献   

17.
我组自1973年至1977年5月,系统观察了经腹腔注射接种的长爪沙鼠275只(供给兄弟单位及资料不全者除外),材料与方法同长爪沙鼠实验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一文(动物学报23(2):219—230,1977)。现将观察结果小结如下: 一、长爪沙鼠微丝蚴腹腔液症阳性率: 观察的275只鼠中,微丝蚴腹腔液症阳性率为:55.64%(153/275),其中有两批鼠龄在90天以内的鼠,微丝蚴腹腔液症阳性率最高,分别为90.91%(10/11)及90.47%(19/21)。二、雌雄长爪沙鼠微丝蚴腹腔液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由于白蛉消化道内的鞭毛体标本不易保存,我们试用吉氏染液染色方法如下:白蛉麻醉后经生理盐水清洗,置解剖镜下从尾部取出雌蛉的全部消化系统,于室温下自行干燥,甲醇固定,用1%吉氏染液染色30~60分钟,水洗阴干镜检,最后用中性树胶封存。  相似文献   

19.
羽化1~2天的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分别胸内接种马来丝虫微丝蚴,在接种后的第3、4、5和9天,分头、胸、腹3部解剖计算各种蚊虫体内黑化微丝蚴及发育各期幼虫。结果表明: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的微丝蚴黑化率分别为51·6%、86·1%和69·5%,差异显著;3种蚊虫体内的感染期幼虫率及感染期幼虫阳性率分别为35.3%、1·6%、0%和83·9%、23·5%、0%。黑化微丝蚴较多地集中在蚊虫腹部,占黑化微丝蚴总数61·6%~78·4%。  相似文献   

20.
因教学需要我们检查了广州市某动物所饲养的来航鸡12只,在五只鸡中查到微丝蚴。将查获的微丝蚴作了形态观察和测量,结果如下。 1.一般形态观察 在新鲜血液中,微丝蚴运动较迟钝,不很活泼。经德氏苏木素染色后观察,微丝蚴体态弯曲柔和,无鞘膜。体核几乎充满整个虫体,体核大小比较一致,呈椭圆形。核的排列较致密,但仍可计数。微丝蚴头端间隙不甚明显,只是头端体核比虫体其它部位较为稀疏。尾部逐渐尖细,无马来微丝蚴样的尾核。整个虫体显得比较粗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