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最小化边连接集分解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BBD(加边对角)形式的边分解法,它包括相对最小化边连接集概念及其判别与判别定理,以及新的边分解方法两部分。与原分解方法比较,分解结果更为合理,分解速度更快,还给出了改进的数据结构、程序框图和分解实例。  相似文献   

2.
“肝者,罢极之本”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对其内涵,历代医家观点不一。笔者重温有关文献,将其归为十说,并作简要评述。一、“罢极”训“疲劳”“罢”,《释文》作“疲”,《广  相似文献   

3.
“肝者,罢极之本”是《素问·六节脏象论》在归纳肝脏的基本功能时提出来的。由于本句所在段落为《内经》论述脏象理论的重点章节,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但对如何理解“罢极”,古今仁智互见,纷陈杂说,迄今尚无定论。本文对此予以归纳和探讨。多数医家认为,“罢”音义同“疲”,“极”谓“劳”,“罢极之本”即“疲乏劳困之本”。如明代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曰“肝主筋,故劳倦罢极,以肝为本”,将“劳倦”与“罢极”连用,已能看出马莳的注义,惜其未将“罢极”直释为“劳倦”,其义似嫌笼统。在这一点上吴昆注的比马氏明了,《素问吴注》明确指出:“罢,音  相似文献   

4.
《素问·阳明脉解》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自此以降,世之习医者遂有“四肢为诸阳之本”之诵。然细味之,此谚颇悖经旨,且有障于临床辨治,故有必要澄清之。 以余之见,四肢非但不能为“诸阳之本”,由于人身之阳生化于脏腑而充实于四末,故四肢仅仅能为“诸阳之末”而已,理由如次。 首先,就语法而言,“四肢者,诸阳之本也”既是一个判断句,又是一个倒装句,正而言之即“四肢者,本诸阳也”,此句式类似《孟子·齐恒晋文之事》中的“‘他人有心,余忖度之’,夫子之谓也。’他们的宾语“诸阳”、“…  相似文献   

5.
《内经》“血脉气化”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在描述经脉时大量引用了“血气”或“气血”等词,对此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是“血”与“气”二词的连用,是词语从单个词素向复合词语转化的表现。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构词上的问题,还反映了某种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1 言“血气”,重在“气” 《内经》言经脉之“气”与“血”,只有多少之别,并无有无之分,大致有“多气多血”、“多气少血”、“少血多气”、“少血少气”四类(《灵枢·九针诊》)。《素问》、《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对此记载虽不十分一致,但直至《甲乙经》  相似文献   

6.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出自《素问·阳明脉解篇”。近年来,中医刊物陆续刊载了数篇文章,其诠释一改前人之说,从中颇受教益。在此不揣谫陋,再添一说并就正于同道。一、关于“本”的训解“本”常训为根本,与“末”相对。前人多遵此训,不但文意晦涩,且有本末倒置之  相似文献   

7.
3.2寒痹疼痛:寒性收引而主痛。《素问·痹论》曰“寒气胜者,为痛痹”、“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灵枢·经筋》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素问·脉要精微论》亦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寒痹之生,一由寒邪胜引起,二由体质阳虚所致,内外相得乃客其形。症见肢体关节、筋骨、肌肉挛急疼痛,遇寒加剧,不得屈伸,得温痛减,痛处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白,脉象弦紧。此皆由筋骨血脉遇寒收引所致,治宜散寒温阳、舒筋止痛。  相似文献   

8.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此语精辟地概括了《内经》的发病观,并作为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对临床疾病的诊断、防治及康复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及其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管见如下。1 中医学的“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抗 病能力、康复能力)及其物质基础而言。 《灵枢·九针十二源》曰“神者正气也”,《诸病源候论》曰“人以身内气血为正”,《古代疾病名候疏义》曰“正气者,正犹平也,无病之人,谓之平人,无病之人体中所有‘事物’谓之正气。犹今言生理也”、“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皆为正气。由此可见,正气包括阴精与阳气二部分。阴精,即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阳气,即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调节机能,防御机能、适应和康复能力等。“阳化气,阴成形”,阳气靠阴精充养,阴精靠阳气化生,二者对立统一,共为一体,合而为人体的正气。  相似文献   

9.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见载《素问·阳明脉解篇》。是岐伯在解释足阳明之脉病“登高而歌……窬垣上屋”的病机时提出来的。两千年来一直被医者注释、诵习和引用。细揣文意“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应为“四肢者,诸阳之末也。”这是否与经文相违呢?否!笔者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的“本”字系“末”字之误。本、末不容倒置,故敢正其误  相似文献   

10.
《素问·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重要篇章之一,本篇共分三段,重点说明肾气在摄生防病、益寿延年中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肾气对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寿夭等方面的影响。文中提出的“真人”、“圣人”、“贤人”、“圣人”,虽系假说,但是作者旨在说明不同养生方法,可收到不同的养生成效,而且又以“天真”冠名,更突出体现了肾气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以下简称《讲义》)为教学之需要,对所选原文做了详尽注释,有些注释并有独到之处,但在个别注释中亦有一些误释之处。本文拟就有关误释的原因予以分析。一、不明文字古义误  相似文献   

12.
《内经》是祖国医学文献中极重要的经典著作,中医理论的发展、历代学派的形成无一不源于此。然其经文古奥深邃,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只有掌握其词汇特点,才能执简驭繁,正确理解原文,收事半功倍之效。本文简介其词汇特点,以期有助于学习经典。  相似文献   

13.
《内经》对徐疾补泻手法,在《灵枢》和《素问》中分别予以不同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而《素问·针解》却用“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疾按之”述之。对于第一段经文,《灵枢·小针解》就  相似文献   

14.
1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寒”与“热”在此分别用来代表“阴”与“阳”,此为以具体代言抽象之笔法。对于“生”字,多数注家作“产生”解,谓寒产生浊气,热产生清气。于理似嫌不通。愚谓:“生”者,性也。《吕氏春秋·知分》曰“立官者以全生也”,《中华大字典》注“生,谓性也”,并引《大戴礼记》有关文字以证。“生”在此指“生理特性”而言,这种用法在《内经》中并非绝无仅有。如《灵枢·五音五味》篇说“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所谓“妇人之生”,显然是指“妇女的生理特性”而言,可资佐证。因此,本句意为:阴气其性重浊,阳气其性轻清。阳气轻清故主升,阴气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为祖国医学理论之渊薮,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文辞华美,语言丰富,句法复杂,意味深邃。因此研究《内经》的语言,对深入“探微索隐”和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试从一隅谈谈其中的语言、句子成分省略规律,举其常见,以资一反三。  相似文献   

16.
1 协调阴阳,以平为期 就如何解决阴阳的偏盛偏衰以达平衡的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则。例如,阳盛是由阴虚而致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谓寒之不寒而无水也,此阴亏火旺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正如王冰所说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待阴液充足,则亢阳自平;阳气之虚,是由阴寒邪盛所致  相似文献   

17.
<正>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语出《素问·阳明脉解篇》。历代医家对此句的注解颇有争议,如王冰注:“阳受气于四支,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而高士宗则试从经络循行方面加以说明,但都未能阐明经义,使人难以理解。近年各地中医杂志也陆续刊登了一些探讨文章,见解亦各不相同,约括之有两说:一种观点认为“四肢是人体十二经脉阳气起始和发源的地方。”与此相反,另一说则认为阳气是四肢的根本,阳气从内脏而授达于四肢。但各自的论据又不尽相  相似文献   

18.
“两感”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热论》曰:“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两感”为相互表里的阴阳二经的经脉及所属脏腑同时感受寒邪而表里同病、脏腑俱伤、营卫不行的预后不良之危重证候。《素问·热论》主要对感受寒邪而变为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临床表现、六经传变规律、治疗大法与禁忌、护理原则以及预后转归等均作系统的论述,与此同时对外感热病中较为特殊并最为严重的证候——“两感”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内经》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文辞华美,语言丰富,意味深邃。研究《内经》的语言,对深入“探微索隐”有重要意义。本文谈谈名词动化的九条规律,以供读者参考。一、名词带有宾语、旁无动词时,该名词就出现为动化。《内经》中的实词一般比较固  相似文献   

20.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历代注家对此众说纷纭,然多数认为,癫狂二证先由正气不足,邪从阴入而癫,邪从阳入而为狂。故高校教材亦从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