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所谓“郁”者,乃滞而不通之意。《丹溪心法·六郁》中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寿世保元·郁证》中亦指出:“夫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六郁之病见矣”。本病在临床上颇为多见。自朱  相似文献   

2.
郁证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其病情常复杂多变,既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并非是一个单独症状,现将其辨证分型介绍如下: 《丹溪心法·六郁》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它的症状机理就是郁滞于内,滞留不发,诸郁相因,互为兼夹,寒热并见,虚实错杂,在疾病过程中反映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津液运行紊乱,失其通畅条达。临床上客观指标有时不是显而易见,而患者则自觉痛苦明显。《内经》曰:“郁极乃发,迂时而作。”可以理解为一般郁证未到一定程度,蕴郁于内,尚未显现于外。如果将郁证仅局限于情…  相似文献   

3.
怫郁致病论     
“怫郁致病”的理论,是元代医家朱丹溪提出的,他在《丹溪心法》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从词义上解,“怫郁”犹悒郁也,是情志抑郁不得舒畅的意思。但朱氏所说的“怫郁”,不单纯局限在情志方而,其义当更广泛,明代医家赵养葵曾对此作过解释:“郁者,抑而不通之义。……  相似文献   

4.
临床很多病证与郁证关系密切。如《丹溪心法·六郁》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景岳全书》载:"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关于郁证的治法,清代李用粹《证  相似文献   

5.
头皮针治疗郁证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尧其 《中医杂志》1996,37(8):472-472
笔者运用头穴针刺,配合导引吐纳治疗郁证,其法简便,其效亦显。现不揣浅陋,以求正于同道。1 郁生诸病顺气为先《丹溪心法·六郁》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证治汇补·郁证》云:“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顺气之法,首责于肝,肝失条达,气失疏泄,治以  相似文献   

6.
从痰论治抑郁症相关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百合病”、“脏燥”、“梅核气”等范畴。古代医家对抑郁症早有认识,《丹溪心法·六郁》载:“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临床上多以疏肝理气法治疗抑郁症。笔者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复杂,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与痰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该篇首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以“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接着缘引戴元礼所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他说:“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是篇〖入方〗中载方两首:一日六郁汤,其实为分别主治气,湿、  相似文献   

8.
活血化瘀临床三议淄博市中医院(255300)郭聿琪活血化瘀治疗法则主要应用于瘀血病证。它的功用在于畅通血流,消散瘀滞。《丹溪心说》法:“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笔者根据辩证施治法则将活血化痰法运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兹将临床论...  相似文献   

9.
张仕玉 《北京中医》2004,23(6):339-340
明末著名医家赵献可博览群书 ,博学而多有创见 ,不仅在中医理论方面有一定建树 ,而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深入学习其代表著作《医贯》 ,认为其对郁证的见解与治疗均有独到之处。今阐述如下。1 “凡病多起于郁”说赵氏认为 ,“凡病之起 ,多由于郁。郁者郁而不通之义。”在正常情况下 ,脏腑气血调畅 ,循行正常 ,则人体健康无病。在病邪作用下 ,脏腑气机失调 ,气血失常 ,则诸病皆生。而气机之失常 ,多缘于情志忧郁。忧郁则肝气郁滞不畅 ,肝木不得条达 ,少阳胆气抑遏不伸 ,气血津液失活 ,可出现多种病证。根据五行相因、母病传子之理 ,他认…  相似文献   

10.
郁作为病理概念为闭结之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对其有较深刻的认识 ,对郁的成因、病机转归、所致病证等诸多方面做了详细探讨 ,特别是对治郁之法——“开郁”的运用颇具特色 ,值得后人学习和效法。现简述如下。1 郁的概述刘完素所论之郁与“玄府”说密不可分 ,刘氏所言“玄府”不只限于人们熟知的汗孔 ,它实际存在于人的全身各部之中 ,正如其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热论》中所言 ,“玄府者 ,无物不有 ,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爪牙 ,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 ,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如玄府通畅 ,气机疏达 ,人体各部才能维持正…  相似文献   

11.
《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朱丹溪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如精神抑郁,情志失调,致使气机郁滞,日久不愈,由气及血,变生多端,可引起多种病症,其中失眠一症便是。盖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两者关系密切。在生理上...  相似文献   

12.
<正>越鞠丸又名芎术丸,出自《丹溪心法·卷三》[1],明代医家王绍隆称其“治郁之圣药也”。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故创此方。全方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5味药组成,主治“六郁”之证,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食郁、湿郁”。方中香附为君,朱丹溪谓“香附子,凡血气药必用之”,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要药,醋炙可增强止痛之效。  相似文献   

13.
胃轻瘫征从郁论治周午平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41100)关键词:胃轻瘫征/从郁论治《丹溪心法·云郁》:“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并创立六郁汤、越鞠丸统治之,为后世所效法。笔者通过临床,深感“胃轻瘫征”与郁的关系至为密...  相似文献   

14.
沈敏南 《吉林中医药》1993,(2):41-41,45
王清任系清代名医,《医林改错》是其唯一著作,王氏以论治瘀血病证而瞩目于世。张锡纯系清末民国初之名医,《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代表作,张氏以学验俱富誉于杏林。现就二书论治瘀血的不同特色,作一评述,不当之处,祈求斧正。一、对瘀血的认识王氏从气血角度认识瘀血,他十分称赞《素问·调经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  相似文献   

15.
蒋燕 《中医杂志》1995,36(4):203-204
“火郁发之”,出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火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内经》的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虽以五行立名,实指六淫之邪导致五脏郁证,故其治法,是以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为主要依据。经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属治则范畴。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最早见于《集验方》,《三因方》之温胆汤较《集验方》之温胆汤组成稍有变化,病机由"胆虚寒"扩展为胆郁痰阻,其主治病证由"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扩展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诸证。目前温胆汤是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笔者抓住痰气阻滞,郁而化热,痰热内扰病机,加减运用治疗汗症,失眠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朱丹溪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如精神抑郁,情志失调,致使气机都滞,郁久不愈,由气及血,变生多端,可引起多种病症,其中失眠一症便  相似文献   

18.
越鞠丸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鞠丸是朱震亨《丹溪心法》为治疗“六郁”之名方。六郁乃气郁、湿郁、痰郁、热郁、食郁、血郁也。郁者,结聚而不能发越,升降失常,气机不通,传化阻滞。朱震亨认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沸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笔者将本方加味应用于临床,常收到满意疗效,现举例报道如下。 l 慢性胃炎 患者王某,女,44岁。3年前因工作而致心情抑郁,而渐觉胃脘疼痛,于我院做胃镜,结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之后每于情志不舒而发作,证见胸膈痞闷,胃脘胀痛连肋,暖气,泛酸、纳呆,舌质淡红,苔白,脉弦分析其病因为气郁不舒,升降失职,运化失常,…  相似文献   

19.
郁证为中医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五郁治疗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根据郁的微甚不同,涉及五郁郁发、致病、治则等方面。本文从《内经》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了五郁治疗的理论来源及发展,分析产生五郁之发的病因病机,重点总结五郁治疗的内涵规律,以及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五郁治疗的扩充。  相似文献   

20.
"郁病"从中焦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病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易怒易哭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包括现代医学的抑郁症、焦虑症。“郁”在中医学中的概念经历了五气之郁、五脏之郁、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情志之郁的演变过程。“郁证”在现代中医学中的涵义主要指情志郁结,亦可称之为“郁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