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性眩晕是指颈源性因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为临床常见的眩晕类型,其发病与颈椎病压迫椎动脉、颈部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椎动脉收缩等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头痛、颈肩部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猝倒[1]。该病男女均可发病,40岁以上人群好发,反复发作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时,西医常选用倍他司汀、曲克芦丁等血管扩张剂以缓解症状,但疗效不甚理想。中药及针灸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临床疗效显著,已被广大患者所接受[2-3]。为了给临床提供更多的借鉴,笔者采用补气养血健脾汤联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3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颈椎体操锻炼的依从性。方法:指导颈性眩晕恢复期患者进行颈椎体操锻炼及相应健康教育,3个月后随访,观察颈性眩晕的发作情况并进行护理分析。结果:颈性眩晕的发作次数、程度与依从性呈正相关,良好的依从性可明显减少患者的就医次数。结论:颈椎体操锻炼对颈性眩晕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进行颈椎体操锻炼责在坚持。  相似文献   

3.
<正>颈性眩晕主要是指由颈部病变引发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的眩晕,患者在发作时除了有显著的眩晕症状外,还伴有恶心、呕吐、耳聋、耳鸣及眼球震颤等症状,常常会在晨起以及午后起床时出现突然性眩晕,且随着疾病的发展,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痛、昏仆等症状。颈性眩晕好发于40岁以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给患者带来生活困扰的疾病之一.因其在生活琐事或从事工作时突然发作,令人措手不及,而造成人身财产损失.颈性眩晕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头颈部位置转变为某一角度时,即产生天旋地转、如坐车船的感受,因此又称作位置性眩晕.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是指由颈椎病引起的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综合征,是颈椎病中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耳鸣、视觉障碍等。表现呈多样化,认为是多种原因刺激椎动脉、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我中心自2007—2008年共收治3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传珍  张其梅  李耀彩  周媛媛 《中草药》2005,36(10):1537-1538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见表现,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受压所致,本科对颈性眩晕患者采用联合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和西比灵治疗,与单用西比灵治疗比较其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2004年1~11月在本科住院的颈性眩晕患者,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突然出现眩晕与头位有关,持续时间短暂;眩晕发作时伴有一种或数种神经缺血症状或体征;常在24 h内减轻或消失,以后反复发作;实验检查呈阳性结果。排除标准:经检查证实有脑部炎症、肿瘤、外伤、内耳疾病及眼部疾病的;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及精神疾患。实验…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以源于颈椎的眩晕和不平衡为特点,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6种学说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包括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交感神经功能刺激学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与偏头痛及颈源性头痛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与颈椎失稳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及体液因子学说。由于颈性眩晕患者的主诉多而客观体征少,其诊断要在排除其他可能疾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相关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来确诊。手法、封闭疗法、物理疗法及药物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颈性眩晕的非手术疗法;对于诊断明确,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且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常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通过进行椎动脉减压和恢复颈椎的稳定性进行治疗。继续努力探索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制定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关节、肌肉、韧带病变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的症状.其临床表现特点是发作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头痛、情绪异常等颈椎病的症状,眩晕与颈部活动有关,对颈部合理治疗后可减轻或消失.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清眩汤内服并外敷治疗颈性眩晕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关节、肌肉、韧带病变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的症状。其临床表现特点是发作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头痛、情绪异常等颈椎病的症状。眩晕与颈部活动有关,对颈部合理治疗后可减轻或消失。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清眩汤内服并外敷治疗颈性眩晕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行平衡针结合中药辨治颈性眩晕的疗效评价。方法纳入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根据辨证使用中药治疗,治疗组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平衡针治疗,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治疗组治疗后第3日和第7日评高于对照组;治疗第14日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疗法对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有一定改善作用;治疗组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赵青春  袁兵 《国医论坛》2014,29(1):31-31
眩晕是以患者自觉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突然发作旋转性头晕,同时伴有或不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甚至听力减退、四肢酸软无力等临床表现。临床可见于西医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内耳性眩晕、颈性眩晕、  相似文献   

12.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1998年 ,我科对49例症状以眩晕为主 ,体征明显的颈椎病患者进行颈牵引加手法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9例 ,男21例 ,女28例 ,年龄最大78岁 ,最小24岁 ,病程最短为3天 ,最长为3年。均排除了神经系统及外周前庭器官器质性病变。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 ,眩晕性质为旋转性24例 ,摇晃性、浮动性20例 ,下肢发软、站立不稳或倾斜感5例。眩晕发作方式为阵发性(反复发作 ,每次持续数小时 ,最多1天)21例 ,持续性(持续发作数日或数月)28例 ;眩晕发作起因与颈活动有关31例 ,与改变体位有关…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表现,并发症状变化多端,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而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It前中西药物对其治疗均不理想,我们运用颈康胶囊治疗颈性眩晕(瘀血阻络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眩晕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时所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患者感到周围景物向一定方向转动,或自身的天旋地转,有的只感头昏、头重脚轻,统称眩晕。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等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类中枢性眩晕。眩晕可由于体位改变而发作,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应用盐酸川芎嗪治疗颈性眩晕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颈性眩晕以发作性体位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笔者采用葛根素治疗颈性眩晕,结合中医辨证分型,将葛根素用于不同人群,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评价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颈性眩晕是一种因颈椎退行性变或长期姿势不当,颈部肌肉扭伤,韧带钙化导致骨质增生、椎间盘脱出压迫椎动脉所引起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脊柱疾病,其眩晕历时短暂,反复发作,每于头部后仰、向一侧转动时发作,甚至猝倒,改变头位后立即好转,视伴物不清、耳鸣、颈部疼痛等,用针灸结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综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以椎—基底动脉痉挛、供血不足、颅内缺氧为主要病理机制,特点为一过性发作,常在变换体位或颈后仰、旋转时诱发,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或猝倒,多数患者伴有颈僵痛。据文献报道[1],国内颈椎病发病率约为3·8%~17·6%。近年来,笔者运用针刺等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取  相似文献   

18.
"颈性眩晕"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名称,是由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类中枢性眩晕,以头颈部位置性眩晕为特点,即头颈部必须转到某一位置,使椎动脉受压或交感神经受刺激,即眩晕发作与头部位置明显相关.近年来,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到治疗颈性眩晕中.我院采用中药综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无瘢痕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111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眩晕。临床表现为发作性颈部转动后出现的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及颈部僵痛等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严重妨碍正常工作和生活。近几年笔者采用无瘢痕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11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光明中医》2021,36(13)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进行治疗的8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症状发作情况、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ESCV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