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用.方法 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行病因高危因素评估,术前做好宣教,健康指导,静脉护理,术后用药护理,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等综合预防措施.结果 经护理干预,10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仅有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未出现肺栓塞.结论 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0%~70%,DVT继发的肺栓塞(PE)发生率为4.6%~19.7%[1].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综合预防,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防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的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DVT可减少致命性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功能不全的发生,对促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防止手术失败有重要临床意义。我院2009年对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进行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后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未用药组和用药组,其中未用药组46例,未预防性使用任何药物;用药组48例,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均行双侧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了解DVT形成情况及两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未用药组中有22例DVT阳性,DVT的发生率47.8%,用药组中有9例DVT阳性,DVT的发生率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用药组近端DVT的发生率为19.6%,用药组近端DVT的发生率为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未发现术中术后出血增多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显著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罗玲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321-32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临床预防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进行DVT危险因素评估并实施术后护理,同时选取2004年7月至2008年5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未进行DVT危险因素评估并实施术后护理的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术后DVT症状和体征及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有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3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干预。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术后正确评估、健康宣教、体位干预、功能康复训练等积极的干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通过对患者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DVT和PE(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的住院日、医疗费用和死亡率[1],3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无一例发生DVT。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9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合理选择评估时机、应用深静脉血栓观察护理单、早期下肢功能锻炼、保护血管、规范的抗凝药物治疗及机械性预防等措施。结果9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仅3例发生DVT,发生率3.26%。结论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早期干预,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足提高治疗效果的天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进行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功能练习,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结果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的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术后常见并发症.据报道,如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不采取预防措施,其DVT发生率为37%~74%,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为0.19%~3.40%[1].为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DVT的发生率,本文对4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采取了联合预防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观察足部动静脉脉冲系统和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动静脉脉冲组(A组)32例,术后即刻使用,24h×7d;低分子肝素组(B组)34例,术后12h首次使用,每日1次,连用7d;对照组(C组)30例,未予任何干预措施。所有患者术后7d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DVT发生率A组15.6%,B组11.7%,C组40.0%(明显高于前两组,P<0.05);近端DVT发生率A组3.1%,B组2.9%,C组20%(与前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静脉脉冲系统和低分子肝素均可显著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动静脉脉冲系统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对药物预防DVT的软组织副作用有顾虑时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科住院并接受髋关节置换患者7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选择性别、年龄、冠心病、高血压、体重指数、肥胖、手术时间、卧床时间>7d等可能影响下肢DVT的因素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60岁、高血压、手术时间、卧床时间>7d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年龄>60岁、高血压、卧床时间>7d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重点关注.结论 年龄>60岁、高血压、卧床时间>7d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对于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DVT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4例发生DVT,经溶栓、抗凝、活血化淤等治疗处理后,肢体消肿时间5~10天,64例康复出院.结论:术前宣教DVT的知识及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后注意观察、早期活动、穿有压力阶层的弹力袜或使用间歇充气加压靴,预防性抗凝治疗是预防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的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术后常见并发症。据报道,如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不采取预防措施,其DVT发生率为37%~74%,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为0.19%-3.40%。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收治92例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于术前7 d及术后7 d行血管彩超(双下肢),分析年龄、性别、BMI、激素应用、TG、糖尿病、高血压等15项因素与术后DV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血管彩超结果显示,92例患者中,28例患者于术后发现DVT(30.43%),血栓均分布在患者小腿肌间。其中,13例患者(46.43%)无相关临床症状。女性、肥胖、高龄、O型血、高血压、糖尿病、总输血量大、胆固醇及三酰甘油高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RR值>1。其中,患者年龄>65岁,大量输血,TG水平高(≥1.7 mmol/L)与DVT发生密切相关,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年龄>65岁,大量输血、TG水平高是诱发术后DVT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我们应严格控制患者输血量;若患者需要大量输血,我们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补充血液;此外,DVT还应引起B超医师及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1999年)可高达47.1%,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其中22%~29%的DVT病人可能并发致命性肺栓塞,50%以上病人可导致长期遗留的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因此,采取更有效的方法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2011年1月起,郑州人民医院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26例患者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结合预防性抗凝治疗预  相似文献   

15.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系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见下肢,常发生于骨科大手术后[1].研究表明,在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率40.0%~60.0%[2],其形成原因,主要是血流减缓、血管壁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年龄一般较大,术中出血较多,术后卧床时间较长,这都是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因此,手术前后的综合预防措施是防止DVT的关键.本文就综合预防措施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 单侧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儿111例,术后3~13 d行双下肢上行性静脉造影,检查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发生情况;对13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总发生率为31.5% ,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THR)25.3% ,全膝关节置换术(TKR)50.0% ;未见症状型肺栓塞患者.结论 术后DVT发生率与关节置换种类有关,TKR高于TH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护理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8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46例我们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预防术后下肢DVT形成(试验组),40例单纯使用药物预防下肢DVT形成(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预防下肢DVT形成,可以明显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造髋关节代替已无法正常使用的病损髋关节,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和改善髋关节运动功能的手术。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对4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2例,男17例,女25例,年龄47~81岁,平均58.5岁,股骨颈骨折27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1例,髋臼发育不良4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deep veins thrombosis,DVT)的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骨十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D二聚体(D-dimer,D-D)高含量的患者30例,通过健康宣教、患肢护理、早期功能锻炼等措施后,观察其并发DVT的情况.结果 30例研究对象术前D-D二聚体含量为(0.95±0.18)μg/ml,术后24小时D-D二聚体含量为(8.07±2.55)μg/ml,经合理科学护理干预后D-D二聚体含量为(1.25±0.25)μg/n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DVT.结论 及时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D二聚体含量高的患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和及早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极大地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4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无1例发生人工髋关节脱位和感染,2例明确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进行了介入治疗获得成功。随访半年,44例能独立行走,2例扶拐行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例心肌梗死死亡。结论做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