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是由一种肠内分泌L细胞分泌,特异性促进肠黏膜生长与损伤后修复的多肽类激素。GLP-2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的转导实现其生物学作用,通过刺激隐窝细胞增生及抑制细胞凋亡显著地增加了肠黏膜上皮的表面积,促进肠道营养吸收,增强肠屏障功能,维护肠黏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GLP-2的上述特性,提示其对人类疾病尤其是肠道疾病具有治疗潜能。本文综述了GLP-2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是一种肠道多肽类激素,具有多种肠道效应,包括刺激肠黏膜生长、促进营养物的消化和吸收、提高肠屏障功能、抑制胃能动性和胃酸分泌等。近年来GLP-2已经用于多种临床肠道疾病的治疗,因此阐明其作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GLP-2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GLP-2R来发挥作用。GLP-2R在多种肠细胞中均有表达,故推测GLP-2通过多种下游介质来间接发挥其生物学功能。GLP-2对结肠的肠营养作用被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调节,而小肠生长除了与IGF-1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之一ErbB相关外,还与IGF-1、IGF-2和ErbB配体相关。GLP-2的抗炎和血流效应分别依赖于由黏膜下层神经元释放的血管活性肠肽和一氧化氮。  相似文献   

3.
肠促胰素是肠道在进食后分泌的一类激素,胰高糖素样肽1(GLP-1)是主要的肠促胰素,通过葡萄糖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和增加饱腹感等作用维持体内血糖的稳定.本文从GLP-1的生理作用出发,比较传统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局限性,探讨基于肠促胰素机制的药物的优点,如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同时作用于T2DM的多个病理生理靶点,在全面有效降低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并减轻体重,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能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新近的糖尿病治疗指南已将其列入T2DM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GLP-1)是肠L细胞以营养依赖性方式分泌的一种具有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肠促胰岛素,它还可通过促进β细胞增殖与分化、抑制β细胞凋亡、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胃肠蠕动等方式实现其血糖调节效应,因而已成为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中的研究热点。作者对近年GLP-1的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Exendin-4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Exendin-4与GLP-1具有53%的同源性。GLP-1是主要的肠促胰素(进餐后肠道分泌的激素),它通过葡萄糖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等作用维持血糖的稳定。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它可以改善B细胞功能。天然的GLP-1半衰期很短,仅约2min,无法应用于临床;Exendin-4是从巨蜥唾液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多肽,可与GLP-1受体结合,产生与GLP-1相似的生理效应,半衰期长达9.6h,用于治疗T2DM每天皮下注射两次可得到满意的疗效。临床研究显示Exendin-4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HbA1c,显著降低体重和改善脂代谢。动物研究表明Exendin-4增加B细胞数量。由于Exendin-4的独特疗效,新近的糖尿病治疗指南已将其列入2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天然生成的肽类激素,在进食后由肠道释放。GLP-1刺激胰岛素释放(肠促胰岛素效应),抑制胰高糖素释放(因而减少肝糖原异生),延迟胃排空以及增加饱腹感。天然GLP-1可因体内内肽酶如二肽基肽酶IV(DPP4)的作用而迅速降解,半衰期(tl/2)仅有几分钟。GLP-1类似物,同时也被称为肠促胰岛素类似物(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各种应激损伤对机体胃肠道正常黏膜组织结构造成破坏,从而降低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多肽类生长因子参与肠上皮生长调控,并对肠黏膜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有促进作用,但其作用缺乏特异性,常会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有明显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且具有特异性。GLP-2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实现其生物学作用,但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GLP-2通过直接促进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或通过分布于肠内其他部位的GLP-2R间接促进正常小肠的生长和病理肠黏膜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脓毒症是指明确或可疑的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肠道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地位非常重要。胰高血糖素样肽-2是一种特异性胃肠道生长因子,通过降低肠道通透性、减少细菌移位来提高肠道的屏障功能,刺激肠黏膜隐窝细胞的增殖及抑制肠上皮凋亡来促进损伤肠上皮的恢复。GLP-2的上述特性,提示其对脓毒症肠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肠道菌群对L细胞、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及其受体(GLP-1R)的影响。方法 将20只SD大鼠分为2组,每组10只,一组给予正常饮食(normal diet,ND),一组给予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另将20只SD大鼠给予口服混合肠道非吸收性抗生素2周,建立伪肠道无菌大鼠模型,分为2组,每组10只,一组接受HFD组大鼠肠菌移植,另一组接受ND组大鼠肠菌移植;移植后继续高脂饮食饲养8周,第8周末称体质量并测定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评价肝脏组织学,计数L细胞数量,检测餐后1 h门脉血和结肠组织GLP-1、肝脏和胰腺组织GLP-1R的含量,检测粪便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的数量。结果 和移植ND组肠菌的大鼠相比,移植HFD组肠菌的大鼠表现出更加明显的肝脏脂肪沉积和胰岛素抵抗(P < 0.05),体质量升高(P < 0.01),血脂升高(P < 0.05),结肠L细胞数量降低(P < 0.05),GLP-1合成分泌降低(P < 0.001),肝脏和胰腺GLP-1R含量降低(P < 0.001),粪便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减少(P < 0.05),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增加(P < 0.05)。结论 在高脂饮食的作用下,NAFLD大鼠肠道菌群可减少结肠L细胞数量,降低大鼠GLP-1分泌和受体数量,进而促进NAFL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肠道缺血再灌注后GLP-2对黏膜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杭  吴国豪  陈吉 《浙江医学》2007,29(11):1161-1162,1189
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对小鼠肠道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3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治疗组。实验对照组和治疗组小鼠均制成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对照组予PBS液皮下注射,治疗组予GLP-2皮下注射。于术后第5d处死,行不同肠段黏膜形态学检测、细胞增殖核心抗原(PCNA)测定及原位末端标记(INST)染色。结果治疗组各肠段黏膜形态学指标均显著高于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尤以末端回肠为著(P<0.01);治疗组PCNA指数显著高于实验对照组(P<0.01);治疗组细胞凋亡显著低于实验对照组(P<0.01)。结论GLP-2能刺激小肠黏膜上皮增生,抑制凋亡,显著促进肠道缺血再灌注后的黏膜增殖修复。  相似文献   

11.
张芳芳 《医学综述》2011,17(7):1011-1013
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GLP-1)是一种由肠道内分泌L细胞摄取营养素后分泌的肠促胰素。它通过胰腺内分泌及胰腺外分泌两方面作用来发挥降低血糖、调节体内葡萄糖稳态作用。在胰腺,GLP-1促进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及合成、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且促进β细胞增殖再生、抑制β细胞凋亡;在胰腺外,GLP-1抑制食欲、减慢胃排空、减少糖原合成、增加外周葡萄糖利用。此外,GLP-1还具有其他生物学作用,包括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垂体激素分泌等。由于GLP-1作用的多效性,使得其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在其他退行性疾病治疗中也可能具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徐世琴  邓树忠  杨洪伟 《吉林医学》2009,30(10):865-867
炎性肠病(IBD)患者普遍伴有营养不良,因此改善患者的全身以及肠道局部营养状况是炎性肠病治疗及康复中的重要环节。许多营养素已被证明可以增强肠道免疫、减轻炎性反应、促进黏膜修复。一些激素如GLP-2等则在近年的研究中被发现对IBD有重要的营养支持作用,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就近年炎性性肠病的营养调节研究作简要回顾及展望。  相似文献   

13.
肠神经系统(ENS)是胃肠功能的主要调节系统,由神经元和肠胶质细胞(EGCs)组成。EGCs多途径整合调控肠细胞、肠神经元、肠屏障、免疫细胞等,在肠道微环境中扮演关键角色。本综述旨在介绍EGCs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与肠屏障、肠神经元、免疫细胞、肠道炎症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中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是广大学者研究的重点。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通过进食刺激肠道L细胞分泌的肠促胰素,与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受体(GLP-1R)相结合让胰腺内、胰腺外的功能得到发挥。GLP-1R广泛分布在人体的肾脏、垂体、肠道、中枢神经系统、肺脏、心脏以及血管内皮等部位。有研究发现,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不但具有促胰岛素分泌、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与抑制其凋亡、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等作用,还具有抑制胃排空、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饱腹感以及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本研究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胰高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肠肽类激素,GLP-1不仅可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抑制B细胞凋亡、促进B细胞增殖、抑制胰高糖素分泌;还可降低食欲,延缓胃排空;GLP-1对心血管功能产生有益作用。人GLP-1类似物适用于二甲双胍、磺脲类和(或)胰岛素增敏剂控制血糖仍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1型糖尿病中,GLP-1对空腹血糖的作用,取决于患者血糖、胰升糖素水平及残存胰岛B细胞功能。GLP-1能改善餐后血糖的波动,根据患者残存B细胞功能的多少,其作用机制可能有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手术(duodenal jejunal bypass,DJB)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肠神经细胞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GLP-1R)表达的影响,探讨DJB手术后肠神经GLP-1R表达、血清GLP-1分泌变化与血糖的关系。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Wistar 大鼠对照组(W-C);Wistar 大鼠DJB手术组(W-DJB);T2DM模型对照组(T2DM-C);T2DM+DJB手术组(T2DM-DJB)。分别测定各组大鼠术前及术后第1、4、8周空腹血糖、空腹GLP-1,术前及术后第8周空腹胰岛素水平。术后第8周处死大鼠,免疫荧光、RT-PCR检测回肠末端肠肌间神经丛GLP-1R表达变化。结果 T2DM-DJB组大鼠肠神经丛表达GLP-1R的细胞数目为15.83±2.23,明显高于T2DM-C组大鼠表达GLP-1R的细胞数目8.50±2.67(P<0.01); GLP-1R mRNA在T2DM-DJB组大鼠肠神经丛表达水平为0.67±0.08,明显高于T2DM-C组大鼠GLP-1R mRNA的表达水平0.42±0.03(P<0.01); T2DM-DJB组大鼠术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显著降低(P<0.01),空腹血清GLP-1显著升高(P<0.01)。W-DJB组大鼠术后GLP-1R表达水平、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空腹血清GLP-1与W-C组大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JB手术能显著降低T2DM大鼠血糖,对正常大鼠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伟伟  谢云 《医学综述》2008,14(1):24-26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由肠道内分泌L细胞分泌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肠促胰岛素,其在体内的主要生理学作用包括进食后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促进胰腺β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抑制胃的排空,促进饱食感产生等。GLP-1的受体分布十分广泛,除了胰腺组织外,还分布于脑、肺、心脏、肾脏等,其分布的广泛性也决定其作用的广泛性。近年来,人们对GLP-1的研究发现其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能会为临床上糖尿病及心脏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由肠L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肠促胰素,近年来因其通过促进β细胞增殖与分化、抑制β细胞凋亡、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胃肠蠕动等方式实现血糖调节效应而成为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热点。GLP-1受体不仅表达于胰腺,也广泛表达于胰腺外组织,包括胃肠道、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肺、肾、骨骼、皮肤等,故GLP-1受体激动剂作为基于GLP-1的治疗方法对糖尿病以外疾病的治疗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肠道固有免疫系统和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难以彻底治愈,但近年来针对肠道免疫系统的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其中靶向肠道固有免疫系统常见药物有:靶向肠道固有免疫信号传导、信号分子以及固有淋巴细胞的药物;靶向肠道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药物则有抑制肠道T细胞激活和分化,调节T细胞因子和T细胞平衡的药物。本文主要介绍了肠道固有免疫系统、适应性免疫系统以及靶向于肠道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药物研究等4个方面,并对未来的靶向肠道免疫系统药物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王璐  邸阜生 《医学综述》2007,13(1):25-27
肠促胰岛素类似物(incretin mimetics)是一类具有多种抗高血糖作用的新型降糖药物,它模拟胰升糖素样肽(GLP)-1的作用;二肽基肽酶(DPP-Ⅳ)抑制剂抑制GLP-1的降解。这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增加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抑制不适当的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缓胃的排空;和抑制食欲。研究显示,肠促胰岛素类似物和DPP-Ⅳ抑制剂还具有促进胰岛β细胞新生的作用,可能会成为未来2型糖尿病(T2DM)治疗领域的新药。目前,几种肠促胰岛素类似物和DPP-Ⅳ抑制剂正在进行T2DM治疗的末期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