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研究认为“毒”是导致温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湿热病特别是湿温病,除外感毒邪之外,湿热郁蒸久留不解,亦可蕴结成毒。因此,湿蕴成毒是湿温发生的重要病机。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是叶天士所创的治疗湿温病气分证的名方,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公认为是“治湿温时疫之主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性疾病气分证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从实验方面证实其治疗湿温病的科学性及实验室数据,以现代科学为手段,用饮食 气候环境 鼠伤寒沙门氏菌,制造大鼠湿热性温病气分证模型。选用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为基本方作为实验组,并设立宣肺燥湿法的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杏仁、桔梗组进行对照,对解毒化湿治疗湿热性温病气分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多数观察指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解毒化湿法是湿热性温病气分证的重要有效治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4.
宋福印 《河北中医》1992,14(2):45-45
《温病条辨》曰:“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对于上述病证吴氏曾多用温热之品治之,而世人考究者甚少,今笔者摭拾其大概,略而论之。因地制宜吴氏云:“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注曰:“盖寒水之病,冬气也,非辛温春夏之气不足以解之,故仍旧用桂枝辛温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热之邪皆解矣。据此我们测知,吴氏所列桂枝汤是专为好发于冬春季节的温病而设,因该季节风寒之气当令,虽患温病亦每多  相似文献   

5.
6.
《温病条辨》温药运用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以<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治疗中应用补益药的方剂为研究资料,通过对方剂配伍进行分析,指出在湿热类温病治疗中,补法有通补、守补及涩补之分.对湿伤阳气,而湿浊犹存者,以通补为法;湿热伤正,湿去八九者,则治以守补;湿热伤正,正气耗散者,又以涩补为法.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所出83首方剂为研究资料,通过对其多频用药进行分析,提出该类温病以"祛湿、清热、补气、理气"为主要治法,进一步归纳湿热类温病之综合病理变化为"湿""热""虚""郁".并指出"湿""热"可外感,可内生;"虚"以气虚为主,亦可见阴虚;"郁"以气郁为主,尚可见血瘀.四者之中,"湿"与"热"为始动因素,是导致"虚""郁"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构成温病湿热病证的综合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10.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创造了温病三焦辨证的纲领。首创了一系列治疗热厥证的经典方剂。针对温病侵袭部位、程度制定了不同的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规律,从而开创了温病厥证三焦辨证论治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透邪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方法,其发源可以追溯到《内经》时代,如《素问》中曾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火郁发之"、"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等论述,此时的论述较为笼统。后随着温病学的发展,该思想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温病是人体感  相似文献   

12.
大叶性肺炎主要是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呈大叶分布的急性肺部炎症。临床以恶寒、发热、咳嗽、咯吐铁锈色痰、胸痛及肺实变体征为特点。本病多见于青壮年 ,全年均可发病 ,以冬春两季为多。本病病原体绝大多数为肺炎双球菌 ,少数为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 ,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从本病的多发季节和主要临床表现看 ,与温病之“风温”颇相似。本病初期 ,多见外邪侵袭卫表 ,肺卫受伤 ,造成邪正相搏 ,即见寒战、发热、咳嗽 ,继则因邪热入里 ,里热亢盛 ,热炼津液成痰 ,痰热壅肺 ,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温病条辨》三焦辨证下温热类病证药物使用规律和特点.方法:筛选《温病条辨》中治疗温热类病证的方剂,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及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频次、性味、归经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温病条辨》治疗温热类病证用药规律.结果:对上焦32首方剂,中焦31首方剂,下焦30首方剂进行分...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在温热大师叶天士的学术成就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的一本系统论述四时温病的专著,书中一整套温病的治疗大法和方剂,使温病学的辨证施治内容更趋完整。《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文第七条谓: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  相似文献   

15.
彭锦 《中医杂志》2007,48(3):281-282
清代名医吴瑭(号鞠通)是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内经》、《伤寒论》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著《温病条辨》,首创三焦辨证理论,对温病夹湿、湿温的证治尤有独到见解.提出“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的观点,强调宣畅肺气在治疗湿邪为患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临床湿病论治颇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化湿和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阐明湿和瘀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择多年生活在岭南地区的痰湿证和血瘀证冠心病患者各128例、69例,分别用化湿法和化瘀法治疗。结果:(1)痰湿证和血瘀证患者在血液流变学、氧自由基、血脂和血管活性物质方面有类似的变化。(2)两法均能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率为88.3%和89.9%,能改善心电图缺血表现及减少硝酸甘油用量(P〈0.001),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P〈0.001),并能升高前列环素(  相似文献   

17.
以实践为基础,发展的、全面的,从诸事物的本质联系来看待一切,这就是唯物辩证观。笔者认为,尽管《温病条辨》中某些论述有失片面,但吴瑭的唯物辩证观仍占主流,现就吴瑭在本书中对伤寒与温病、温热与湿热、燥气大纲的论述,予以剖析。1 区别对待伤寒温病,强调二者辩证统一急性外  相似文献   

18.
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论述了9种温病的证治。在中焦篇中,针对阳明温病所致的各种急症特点,辨证立法,切实运用下法,以拯危难之病。笔者仅就"条辨"中焦篇有关章节,结合临床实践,对吴氏在温病急症中运用下法的经验,作一初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固脾化湿法治疗慢性泄泻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慢性泄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对照观察.治疗组56例服用以固脾化湿为基础方的中药;对照组52例服用补脾益肠丸.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0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62%.结论:固脾化湿法治疗慢性泄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吴鞠通《温病条辨》论治疟病虽延用历代不同的命名和分类,但对其发病和传变规律的阐述,仍充分体现三焦辨证的基本思想。吴氏论疟对“已有成法可循者”,虽未再尽录,但对“前人之未备”,则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着墨发挥,补充有加:治疟病偏于热重伤阴者,创青蒿鳖甲汤;重脾胃强后天,治疟病有偏湿偏热之分;创气虚留邪论,治久疟从升阳益气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