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X线诊断影像表现。方法:选取临床32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X线诊断的临床表现。结果:X线检查胃进展期癌的病变部位,大小,数目。X线检查诊断为胃进展期癌8例、早癌8例、溃疡癌变7例、良性溃疡5例、胃窦炎2例,X线检查时未见癌灶2例。结论:早期胃癌的发现必须使用双对比造影检查,只有良好的双对比造影相,并结合充盈相和加压相,才有可能检出和诊断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2.
杜松楠 《黑龙江医学》2006,30(11):854-855
目的分析评价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经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的200例病例。重点研究79例有阳性改变的病例,尤其是着重研讨了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的X线表现。结果通过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的病例均能清晰地显示胃的轮廓,胃的微细结构,有的病例可以显示出腔壁线和胃的微小变化。结论气钡双重造影是上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早期胃癌的不可取代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经病理证实早期胃癌10例的X线表现,并对其X线诊断、X线检查方法、投照体位及鉴别诊断等进行了讨论,强调胃低张双对比造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刘明振 《中外医疗》2010,29(7):180-180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49例病例,分析X光下的形态、大小、病理学分类。探讨早期胃癌的X线表现。方法采用低张双对比造影法。结果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49例早期胃癌X线表现。隆起型和溃疡型较多见。结论低张双对比造影法能清晰显示胃黏膜细节,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我院临床诊断中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8例早期胃癌的X线所见。其中1例表现为胃窦幽门前区大弯侧充盈缺损;5例以溃疡病变为主;1例术前X线检查未发现异常,活检证实胃窦小弯侧慢性胃窦炎伴有腺体不典型增生及癌变,后再复习其X线片发现胃窦小弯侧较平,轮廓毛糙,1例X线检查发现胃底贲门部有小气泡样充盈缺损,手术证实为腺癌。 通过本组病例复习,我们认为早期胃癌只要在粘膜上有一定的直观所见,在X线胃肠造影中是能够显示出来而且也可以被认识的,但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为此简单地介绍了我院采用的口服发泡剂双重造影方法及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6.
双对比造影对早期胃癌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X线双对比造影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18例早期胃癌,对其进行X线双对比造影,分析造影所见及其病理基础.结果:早期胃癌直径大部分在0.5~4.0cm之间.其主要X线表现为局限性胃壁伸展不良,浅面凹陷和黏膜纠集等.结论:合理的X线检查能发现早期胃癌,良好的双对比造影对早期胃癌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X线表现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总结了经胃肠气钡双重造影及手术证实的17例早期胃癌X线表现,并与其浸润深度作对照分析。结果经手术证实的17例,黏膜内癌主要表现为胃壁舒张度减低,轮廓线模糊,胃小区增大,出现大小不等颗粒样阴影,胃小沟模糊紊乱。黏膜下癌主要表现胃壁僵直,局部密度增高,有小的充盈缺损,不规则龛影,局部粘膜皱壁粗大僵直,中断,胃小区,小沟破坏。早期胃癌有功能性改变:异常收缩,滞留液增多。结论胃肠气钡双重造影对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有一条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胃癌的X线与CT表现,旨在提高胃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和胃镜、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X线与CT表现.结论 X线气钡双重造影对早期胃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CT对中晚期胃癌定位及定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早期胃癌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癌在消化系肿瘤中患病率较高,早期胃癌的手术治疗可达90%以上的五年治愈率。所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十分重要。近年来,由于纤维内窥镜技术及胃双重造影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早期胃癌的发现率。现收集我院1977年11月至1979年9月胃双重造影中资料完整的早期胃癌7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就有关X线诊断的一些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双对比钡餐造影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25例早期胃癌,对其接受的双对比钡餐X线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早期胃癌,位于胃窦部15例,胃体部7例,胃底部3例。10例结节隆起型,5例表浅型,10例凹陷型。结论:优良的双对比钡餐造影能准确发现早期胃癌,对早期胃癌的定性和定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临床和病理角度分析55例早期胃癌。男女之比为3.2:1,平均58.1岁。共检出59个癌灶,其中小胃癌和微小胃癌各4例。癌灶以胃窦和凹陷型多见,管状腺癌占半数以上。检出球样异型增生13例,癌周腺囊36例。内镜和X线检查能相辅相成。内镜下仔细观察和活检技术的提高有助提高检出率。早期胃癌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较好。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随访。  相似文献   

12.
禹健  陈世孝  何朗  李海青 《西部医学》2014,26(9):1211-1213
目的总结原发胃癌及胃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减少二者的漏误诊率。方法对53例手术及病理均证实胃恶性肿瘤的患者分析其胃肠钡餐、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53例病例中有30例最终病检证实为原发胃癌,23例证实为胃淋巴瘤。临床表现多为上腹包块、腹痛、消瘦、恶心、呕吐,影像学表现主要是肿块、充盈缺损、龛影等。结论原发胃癌与胃淋巴瘤具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学表现,但是二者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部CT等检查的影像学表现中又有各自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可以使原发胃癌与胃淋巴瘤的误诊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早期诊断胃癌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胃镜检查,可疑病灶部位加病灶周围组织活检,病理确诊为胃癌;内镜下肿瘤以胃窦部分布最多见:为21例(56.8%),病理诊断以管状腺癌最多18例(48.6%),癌灶周边组织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病变。结论对于临床怀疑胃癌的患者,特别那些有癌前病变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患者,胃镜检查应注重胃窦部,必要时行病理活检,病理检查注重管状腺癌的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14.
洪振刚  张团委  吴开春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66-67,70,161
目的比较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底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CT增强检查。分为钡餐组与C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黏膜病变、胃泡内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胃壁增厚及食管下端变窄的检出率。结果与CT组相比,钡餐组患者的黏膜病变(X^2=21.361,P=0.006)、胃泡内软组织肿块(X^2=11.423,P=0.015)、恶性龛影(x^2=13.217,P=0.012)的检出率均明显增加,而胃壁增厚(X%2=19.124,P=0.008)的检出率减少,食管下端变窄(X^2=5.498,P=0.063)的检出率无差异。结论胃底贲门癌患者应结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螺旋CT检查,从而提高贲门癌的临床诊断与愈合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胃异位胰腺的诊治方法分析(附2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提高胃异位胰腺诊断的准确率的方法及合理的治疗手段。方法:对该院自1992—2002年26例胃异位胰腺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胃钡餐造影、胃镜、超声内镜(UES)以及内镜和超声内镜联合检出率分别为3.8%,7.6%,11.5%和19.3%。术后随访完全治愈率80.8%,缓解率88.5%。结论:内镜和超声内镜联合应用诊断价值较高。对有症状的胃异位胰腺患者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胃平滑肌肉瘤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华国 《河北医学》2002,8(11):995-997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肉瘤的辅助检查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已经病理证实的 31例胃平滑肌肉瘤的辅助检查和治疗措施做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前检查如上消化道钡餐透视、B超、CT、胃镜、DSA等均可以提示胃平滑肌肉瘤 ,但是不能鉴别良、恶性。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2 0例 )疗效好于单纯胃切除及局部切除 (11例 )。结论 :胃镜加活检或手术中快速切片确诊胃平滑肌肉瘤非常重要 ,手术治疗尽可能采用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17.
孙永康 《中外医疗》2009,28(31):188-189
目的研究分析贲门癌的气钡双对比连影的X线表现,提高对贲门癌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本文对39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贲门癌的胃双对比钡餐造影X线表现分析。结果贲门部软组织肿块(35例),表现为结节状、分叶状、半球形;贲门区龛影(5例),多数为浅龛影;食道下段浸润(32例),呈索条状粘膜下浸润;胃体小弯侧僵硬(9倒),小弯侧胃壁僵硬,与正常胃壁闯形成小切迹或凹陷,粘膜变平.消失。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贲门癌的首选方法。良好的双对比钡餐造影,取多体位、不同角度,全方位观察,可以提高贲门癌的X线捡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胃癌的CT、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CT低张及口服水 ,进行薄层扫描 (2 8例 )。MRI采用单次屏气快速MRI扫描序列 (4例 )。 32例胃癌病例根据钡餐、胃镜及手术、病理结果 ,对照CT、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CT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周围浸润情况。胃癌在T1WI和T2 WI上均呈低信号 ,邻近胃癌的胃壁出现了分层现象。本组病例共有 34个腹部脏器受累 ,CT显示了 30个。另淋巴转移 16例 ;MRI显示 4例。结论 :CT、MRI能显示胃癌部位、大小及其扩散情况 ,尤其是CT简便易行 ,在基层医院易推广 ,是目前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邹际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9):150-151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X线片特点,提高对胃平滑肌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地探讨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11例胃平滑肌肿瘤的X线表现。结果:胃平滑肌瘤10例,胃平滑肌肉瘤1例。11例均见腔内边界清楚的充盈缺损,5例黏膜改变,4例胃壁改变。7例经X线气钡双对比检查确诊,诊断率63.6%,误诊为胃癌1例,胃溃疡2例,胃息肉1例。结论:胃平滑肌肿瘤的X线表现具有多样性,要与胃癌、胃溃疡、胃息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影像学检查在胃间质瘤的术前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斌 《吉林医学》2011,(4):662-663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患者各种相关影像学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009年收治的4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胃间质瘤患者平均年龄57.4岁,其中≥50岁者32例,占76.2%。男28例,女14例,男女之比2∶1。B超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但阳性率不高(22%);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定位诊断较为准确;CT和MR I检查较少采用,但有助于肿瘤性质的判断,并可提示有无转移病灶。全组术前诊断胃肿瘤者38例,其中诊断为胃间质瘤(恶性)者仅1例。结论:胃间质瘤多发于老年人,以男性多见,临床上缺乏特征性的表现。应有选择地采用影像学辅助检查,以提高术前确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