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出现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措施,总结临床特点。方法:对457眼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的42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脉络膜脱离发生时间为术后3~7(平均4.51±1.14)d,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30±3.50岁。通过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散瞳、高渗剂等治疗,42眼脉络膜脱离全部恢复。治疗所需时间平均为16.50±2.75d。结论:脉络膜脱离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与术前眼压控制不好、术后眼压过低、患者年龄偏大及高血压、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高岩  姜岩  蒋莉 《临床眼科杂志》2004,12(5):441-442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因素、并发症、处理和预防。方法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观察3个月,对确诊为术后脉络膜脱离的患眼,通过加压包扎、散瞳抗炎、甘露醇静滴保守治疗,脉络膜脱离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时尽快行前房成形术、脉络膜上腔放液术。结果 在小梁切除术405例(723只眼)中发生脉络膜脱离182只眼,占25%,经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的原因复杂,但术前去除发病的相关因素,术中操作精细,切口准确,术后及时发现并治疗是处理这一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青光眼滤过术后脉络膜脱离93眼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讨论青光眼滤过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自2001-09/2004-08连续收治的235例青光眼住院患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的原因、表现及处理方法。结果:共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232眼,其中93眼发生脉络膜脱离,发生率为24.2%;小梁切除术为86眼,小梁切除术 MMC为7眼。89眼经保守治疗均能恢复,4眼需要手术治疗。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发生较常见,其常见原因是术中眼压的突然降低、切口太后、过多扰动睫状体。大多数脉络膜脱离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4.
报道23例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其中14例经单纯性前巩膜切开,9例前巩膜切开合并前房成形术,取得了满意效果,本文对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手术时机及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滤过术后脉络膜脱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连续收集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发生脉络脱离的病例45例49只眼,术后浅前房按Spaeth分类评价,结果有10只眼发生脉络膜球形脱离,70%为局限象限性且71.4%累及下方,术后浅前房均发生在第1天,60%为浅Ⅱ度,有39只眼发生脉络周边部浅脱离,79.5%累及各象限,局限性浅脱离中87.5%累及鼻侧,术后浅前房发生在平均1.9天,对不同表现形式的脉络膜脱离及伴存的不同程度浅前房作了分析,指出平均脱离高度  相似文献   

6.
青光眼常用的滤过性手术包括虹膜嵌入巩膜术,巩膜咬切术,巩膜灼滤术,小梁切除术等。一般在滤过手术1~2天后前房形成,有的在5天内前房完全恢复,如术后1周前房仍未形成则可谓“前房延缓形成”。它可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而且可以导致视功能丧失,它是一种常见而又比较严重的  相似文献   

7.
脉络膜脱离是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原因之一 ,笔者收集了 6例 ,报告如下。本文 6例青光眼窦小梁切除术患者 ,男性 2例 2眼 ,女性4例 4眼 ,年龄在 45~ 68岁。术前眼压降低不理想 ,术后浅前房Ⅱ级 (全虹膜与角膜后壁表面接触 ,但晶体的前表面与角膜内皮间仍有一定间隙。) 3例 ,其中并发角膜后弹力层皱褶者 1例 ;术后浅前房Ⅰ级 (仅周边部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 ,瞳孔区的虹膜仍保持正常位置 ) 1例。术后眼压降至正常而发生浅前房者 2例 ,均为Ⅰ级。患眼滤过泡较平 ,眼压 8~12mmHg ,均为低眼压性浅前房。眼底见边界清楚半球形灰褐色隆起 ,大多在…  相似文献   

8.
报告抗青光眼手术208例(255眼)。术后并发脉络膜脱离者21例(22眼);年龄最小60岁,最大82岁,平均68岁。均发生于眼外引流术3天以后。术前青光眼病程最短3个月,视力≥0.3者5眼,≤0.2者17眼,用药控制眼压到正常施术者10眼(10/151),高眼压下施术12眼(12/60).术后有6眼表现为持续性浅前房,16眼前房形成后又突然变浅或消失。脉络膜脱离后眼压有记录者17眼,均低于1.25kPa.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36-38)  相似文献   

9.
Sturge- Weber综合征又称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 ,是一种以颜面和软膜血管瘤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我们遇到 1例双侧颜面血管瘤并发晚期青光眼的患者 ,双眼经抗青光眼手术后 ,并发严重的脉络膜脱离 ,现报告如下。患者男 ,15岁。双眼胀伴视力下降 3年。患者出生时双侧颜面及颈部就有大片毛细血管瘤 (图 1)。眼部检查 :右眼视力手动 / 2 0 cm,左眼视力 0 .15 ,外观为牛眼 ,球结膜上血管扩张纡曲 ,轻度混合充血。杯 /盘比 :右眼 0 .9/ 1.0 ,左眼 0 .8/ 0 .8。眼压(Goldmann) :右眼 38mm Hg(1mm Hg=0 .133k Pa) ,左眼34mm Hg(药物降压后 )。视野 …  相似文献   

10.
报道23例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其中14例经单纯性前巩膜切开,9例前巩膜切开合并前房成形术,取得了满意效果。本文对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手术时机及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恶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对4例(4只眼)青光眼滤过术后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4只眼)在术后早期即出现Ⅱ°、Ⅲ°浅前房,通过眼底检查、手术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发现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睫状环阻滞,经睫状体脉络膜上腔放液,并根据病情联合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段玻璃体切除以及晶状体手术等,所有患眼眼压均恢复正常,前房加深,脉络膜脱离消失。结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是发生恶性青光眼的诱发因素,预防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是预防恶性青光眼发生的关键;对术后早期即出现的Ⅱ°、Ⅲ°浅前房,及时进行UBM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可减少治疗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2.
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庆军  张舒心 《眼科》2002,11(1):17-19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体脉和膜脱离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12只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只眼经1-3次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抽玻璃体水囊联合前房注气术后,3只眼压恢复正常,1只眼前房不恢复,改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余8只眼均一次行前 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压控制正常,前房形成.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为难治并发症。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抽玻璃体水囊治疗有效,前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视网膜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外加压手术不放液治疗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28眼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外加压,术中不引流视网膜下液,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8眼中一次成功25眼,视网膜下液在1~2天吸收为13眼,3天~1周内吸收为12眼,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提高。结论 在成功封闭裂孔后,脉脱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液可自行吸收,手术成功率高,可有效减少放液所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及术后早期临床表现。方法: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17例17眼,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分析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及早期疗效。结果:患者17眼早期间接眼底镜及B超检查视网膜及脉络膜脱离达到解剖复位;术后眼压略高,之后趋于稳定;炎症反应较轻;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能够获得良好的早期解剖复位。术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减轻炎症,为手术创造条件,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后早期眼压可控制在相对安全范围内。该类患者视力恢复普遍较差。  相似文献   

15.
曲安奈德联合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李琦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5):964-965
目的:探讨后Tenon囊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伴有脉络膜脱离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后Tenon囊注射曲安奈德后眼前段炎症反应、玻璃体混浊程度以及脉络膜脱离变化情况,手术方式的选择和PVR的程度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所有18例患者后Tenon囊注射曲安奈德后5~7d眼前段炎症反应15例视网膜完全复位,明显减轻,玻璃体混浊以及脉络膜脱离好转,随访3~12mo,1例未复位,2例复发,最终手术成功率为83%。眼压和视力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伴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较一般的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低,术前后Tenons囊注射曲安奈德可迅速减轻眼前段炎症反应,脉络膜脱离吸收,明显提高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叶倩 《眼科新进展》2011,31(12):1190-119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血管生成的一个重要调节因素,经过实验证实其在滤过泡瘢痕形成过程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本文就目前有关VEGF的生物学特征、VEGF在青光眼滤过泡瘢痕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抗VEGF治疗在防治青光眼滤过泡瘢痕化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时机并观察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00-02/2005-02间因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患者共36例36眼,其中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30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6例。手术方法包括巩膜外环扎、经巩膜穿刺口脉络膜上腔引流、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内光凝、硅油或C3F8填充术等。结果:36只患眼于术中成功引流脉络膜上腔液体。硅油填充30眼、C3F8填充6眼,视网膜脉络膜全部复位、视网膜裂孔封闭。36眼术后视力为手动至0.3,其中26例术后视力≥0.1。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联合经巩膜穿刺口脉络膜上腔积液引流术是处理脉络膜脱离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治疗视网膜复位术后早期并发黄斑前膜的效果。方法6例6眼原发性(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早期黄斑前膜形成,黄斑前膜薄如玻璃纸样,视网膜表面波纹,中心凹旁血管扭曲,视物变形、视力下降。药物治疗行尿激酶联合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共2~3次。随访观察治疗前后视力改变、视物变形改善、眼底病变进展情况及视觉电生理变化。随访时间为6月至3年。结果4例治疗后视物变形改善,视力提高。2例无变化。5例的眼底病变无进一步发展,1例视物变形,视力下降,眼底黄斑前膜发展,网膜皱摺,血管走向变形。结论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前膜形成早期,尿激酶联合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可部分控制病变进一步发展。严重的黄斑前膜需通过玻璃体手术加以剥除,恢复黄斑区的解剖形态,以提高视力,改善视物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