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比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高龄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高龄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分为冠脉介入(PCI)治疗组30例和保守治疗组32例,对比观察梗死后死亡率、心肌酶学、心功能、心室重构及心律失常情况.结果:统计分析显示:和保守治疗组比较,介入治疗组病死率,心绞痛发生率,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左房扩大率,左室扩大率,室壁瘤形成率,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减少,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介入治疗可有效地治疗高龄AMI患者,保护心室功能,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87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所有患者术前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后均长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血脂等冠心病2级预防治疗。结果:单支病变57例,双支病变71例,3支病变56例,左主干病变3例。处理冠状动脉病变256处,置入支架178例(支架置入率95.2%)。185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98.9%,病死率1.1%。1周、1年、3年和5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5%、1.89%、3.31%、5.83%。结论:AMI后尽早、完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极为重要,急诊PCI使AMI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4,(6)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初发急性STEMI患者344例,按照急诊再灌注策略分为3组:未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10例为A组,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在6 h之内的118例为B组,超过6 h而小于12 h的116例为C组,对3组患者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以及长期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A、B和C 3组患者血糖分别为(8.4±4.7)mmol/L、(7.7±3.3)mmol/L和(7.7±4.6)mmol/L(P=0.002);血脂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4.5%、5.9%和33.6%(P=0.008);具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3个)的比例分别为25.5%、9.5%和43.1%(P=0.014);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5.5%、46.9%和31.4%)、双支病变(33.6%、24.5%和33.3%)以及3支病变(40.9%、28.6%和35.3%)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分别为12.7%、2.5%和12.9%(P=0.016)。经过36个月的随访,3组累积MACE发生率分别为20.9%、10.2%和23.3%(P=0.011);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肌酐、入院时心率、前壁心肌梗死和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6 h(RR:2.268,95%CI:1.1244.578,P=0.022)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STEMI患者6 h以后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未能改善远期预后,应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证其发病6 h内接受再灌注治疗。 相似文献
4.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4 0例 75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发病 12h内对梗死相关动脉 (IRA)行急诊PCI治疗。结果 4 0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共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39枚 ,手术成功率 92 .5 % ,围手术期死亡 2例 (5 % ) ,其中脑出血 1例 ,心室颤动 1例。结论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特征及评价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直接PCI)的疗效。方法选择直接行PCI治疗STEM/患者121例,75岁以上47例为高龄组,同期60-74岁74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直接PCI术成功率、心电图ST段回落、心绞痛改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高龄组、对照组直接PCI术后即刻成功率分别为97.87%、97.30%,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150%分别为78.72%、72.92%,术后心绞痛明显改善率分别为88.11%、86.49%,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分别为2.12%、2.70%;两组以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A急性闭塞病变行直接PCI治疗时植入支架近期临床疗效显著,且成功率及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延迟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2年10月我院2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介入治疗或接受介入治疗的种类、将患者分为直接急诊PCI治疗组(急诊组)75例,延迟PCI治疗组(延迟组)73例以及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128例.收集并分析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对存活出院的患者随访,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并于出院第12~48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基线资料急诊组ST段抬高例数高于其他两组,住院天数明显降低(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急诊组和延迟组.平均随访4.3±2.7年(1.8~7.5年),完成随访247人(89.5%).随访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延迟组为57.4%±3.4%,急诊组为59.3%±7.5%,对照组为54.7%±4.1%.延迟组死亡1例,急诊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14例.与对照组相比,延迟PCI治疗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降低远期MACE的发生率;与急诊组相比,其左心室功能改善及远期临床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延迟PCI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将来自于临床试验的介入治疗心肌梗死的危险评分(PAMI评分)应用于普通患有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并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患者,评判其预测价值,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对危险分层的意义。方法应用PAMI评分对2002年3月至2004年5月因STEMI连续行直接PCI的患者206例进行危险分层,并电话随访6个月至1年的死亡率。计数资料应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与发病后6个月的死亡率的关系。结果随访到的183例患者中,PAMI评分在0~2分者有88例,3~5分者有54例,6~8分者有17例,≥9分有24例,死亡率分别为1·1%(1/88),3·7%(2/54),17·6%(3/17),41·7%(10/24),4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是介入治疗后STEMI患者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10·186),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则为保护性因素(相对危险度0·849)。PAMI评分联合冠状动脉3支病变及入院48h内的LVEF值可以增强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论PAMI危险评分可以作为简便易行的方法评价直接PCI治疗后STEMI患者的死亡率,同时联合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可以增加预测价值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08年6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患者1318例,其中老年人338例(25.6%),连续入选符合标准的老年STEMI 31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分两组:PCI组136例(43.0%)和保守治疗组180例(57.0%).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随访2年评价患者预后.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史、家族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前壁STEMI、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静脉溶栓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例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二级预防:多数患者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减轻体质量、坚持运动等,较规律服用预防心室重塑、抗血小板、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年随访发生再梗死、心功能Ⅲ~Ⅳ级住院人数和1个月病死率比较,保守治疗组均高于PCI组(分别为17.2%与2.2%,OR=9.224,95%CI=2.756~30.876;31.1%与8.1%,OR=5.132,95%CI=2.568~10.257;8.3%与1.5%,OR=6.091,95%CI=1.369~27.105,均P<0.01).老年STEMI的1年、2年病死率比较,保守治疗组明显高于PCI组(分别为21.1%与2.2%,OR=11.864,95%CI=3.577~39.349;32.2%与4.41%,OR=10.301,95%CI=4.289~24.736,P<0.01). 结论 PCI可减少老年STEMI发生再梗死、心功能Ⅲ~Ⅳ级住院和1个月病死率,尤其是可明显减少1年、2年病死率.因此,早期PCI可明显改善老年STE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e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on the prognosis of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TEMI) in the elderly.Methods The 1318 ASTEMI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1998 to June 200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mong them, 338 (25.6%) elderly patients were over 60 years old, and 316patients consistent with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consecutively enrolled in our research.Then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PCI group (136 cases, 43.0%) and conservative drug treatment group (180 cases, 57. 0%). The clinical data of study objects were collected. Then they were followed up regularly for two years. Results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mean age, gender, hypertension, diabetes, dyslipidemia, excess smoking,wine and family history (all P> 0.05). And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nterior wall STEMI, Killip Ⅲ-Ⅳ class, thrombolysis therapy and 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ll P>0. 05). Most of the objects proceeded therapeutic lifestyle improvements, such as giving up smoking, restricting wine, regulating diet, losing weight and insisting on exercises, and so on.Secondary prevention drug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cluding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ngiotensin receptors blockers, beta receptor, aspirin and statins were regularly administrated in the two follow-up years. In the retrospective research, incidence rates of reinfarction, NYHA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Ⅲ-Ⅳ class heart function and one-month mortality were much higher i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PCI group (17.2% vs. 2. 2%, OR=9. 224,95% CI: 2. 756-30. 857; 31.1% vs. 8.1%,OR=5.132, 95%CI: 2. 568-10. 257; 8. 3% vs. 1.5%,OR= 6. 091, 95% CI: 1. 369-27. 105, respectively; all P < 0. 01). Above all, one and two-year mortalities were much higher i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PCI group (21.1% vs. 2. 2 %,OR=11.864, 95%CI: 3.577-39.349; 32.2% vs. 4.4%, OR=10.301, 95%CI: 4.289-24.736,respectively; all P<0. 01). Conclusions PCI may reduce the re-infarction, NYHA Ⅲ-Ⅳ class heart function and one-month mortality, especially so in view of the one and two-year mortality. PCI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ASTEMI in the elderly.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雅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1,3(4):275-277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成为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疾病。近 10年来再灌注治疗 (包括溶栓急诊介入或外科血运重建术 )在老年AMI人群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我们着重论述近年来急诊介入技术治疗老年AMI的进展。1 溶栓治疗对老年AMI的局限性1.1 老年AMI病人溶栓禁忌证者较非老年人群多 如各种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疾病、严重肝肾疾病、不易控制的高血压病等溶栓禁忌证在老年人中明显高于中青年人 ,故实际上能接受溶栓治疗的老年AMI病人明显少于中青年AMI病人。1.2 老年人溶栓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2006年3月发病超过12h 11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组42例及药物治疗组68例。记录并分析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的基本情况除介入治疗组病人的年龄较药物治疗组偏小外.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95%(40/42)。导丝无法通过病变手术失败1例,术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中无死亡病例。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介入治疗组累计死亡1例(3.1%);药物治疗组累计死亡7例(10.3%),介入治疗组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01)。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4.5%,药物治疗组为50.0%;随访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7.5%,药物治疗组为6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住院期间的预后。方法将连续247名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分为3组:≥75岁为高龄组(研究组,63例),65~74岁(老年组,80例)及<65岁(低龄组,10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高龄组及两个对照组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的安全性及住院期间的预后。结果高龄组患者的外周血管严重病变、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钙化弥漫性病变多于两个对照组,但三组PCI治疗的成功率相当(分别为90.5%、93.8%和95.2%,P>0.05);高龄组患者PCI后24h内肾功能恶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龄组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心血管事件(死亡、再梗死)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2.7%、7.5%、2.9%,P=0.02)。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的高龄AMI患者直接行PCI治疗安全可行;但近期疗效略逊于低龄患者。 相似文献
13.
Zhang DP Ge YG Wang LF Wang HS Li WM Xu L Ni ZH Xia K Lian Y Xue YL Yang XC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6):488-49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状态不良的发生率及其对近、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96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心电图,以ST段回落程度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心肌灌注(TMP)分级等指标评估心肌再灌注状态.患者分为4组:A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为Ⅲ级;B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为Ⅲ级;C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Ⅱ级;D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Ⅱ级.以A组代表心肌灌注状态良好者,D组代表心肌灌注状态不良者.分析心肌再灌注不良患者的发生率及其对近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STEMI急诊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达到TIMIⅢ级而TMP分级为Ⅱ级以下者占27.3%(237/964),心电图ST段回落小于50%者占30.6%(266/964).11.31%(109/964)的患者发生远端栓塞.A组占总例数的48.9%(425/964),D组占总例数的10.5%(91/964).与A组比较,D组患者在住院期间(RR=64.63,P<0.01)以及随访期间(RR=11.69,P<0.01)均有较高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后不到50%的患者心肌再灌注良好,心肌再灌注状态与近、远期临床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d-PCI)后心肌灌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联合TIMI计帧分级(CTFC)与ST段的回落(STR)评价心肌灌注,并依此分为心肌灌注良好和灌注不良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随访6个月心室功能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前壁梗死、IRA重建时间长是心肌灌注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周、1个月灌注不良组LVEF低于灌注良好组,而节段运动比率灌注不良组高于灌注良好组。两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左室收缩功能均较前改善,LVEF增加。随访6个月累计MACE、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生率灌注不良组高于灌注良好组(均P<0.05)。结论IRA重建时间与心肌灌注显著相关;心肌灌注显著影响AMI患者的心功能,灌注不良者近期MACE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替罗非班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出现ST段回落不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共入选15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在术后1 h应用替罗非班(10μg/kg静脉推注后,以0.15μg·kg-1·min-1持续48 h),对照组(77例)不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的基线临床状况,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出院后30 d和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再次靶病变血管重建)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的基线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出院后30 d的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6.3%比18.2%,P<0.05),其中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的降低也具有统计学意义(1.3%比9.1%,P<0.05).治疗组6个月的MACE发生率和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分别为10.0%比23.4%,P<0.05;2.5%比10.4%,P<0.05),治疗组出院后30 d,6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6)%比(46±8)%,P<0.05;(57 4-7)%比(50±9)%,P<0.05].两组的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可以显著降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30 d和6个月MACE发生率,改善其30 d和6个月的心功能,同时不增加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6.
首次心肌梗死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长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首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远期预后。方法 对 1998年 5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在我院成功实施了择期PCI(≤ 6个月 )的首次AMI患者 5 0 3例进行了随访。随访到 468例 ( 93 0 % ) ,随访时间 17~ 5 1个月 ,中位数 2 8个月。用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无心脏事件生存率 ,用Cox回归法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期内死亡 3例 (0 6 % ) ,非致命性心肌梗死 5例 (1 1%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9例 (1 9% ) ,重复PCI 2 1例 (4 5 % ) ,心绞痛复发 12 0例(2 5 6 % )。术后 1、2、3和 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10 0 0 %、99 5 %、99 2 %和 99 2 % ,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5 1%、93 6 %、92 1%和 90 3%。术后NYHA心功能Ⅰ、Ⅱ和Ⅲ级的患者分别占 94 9%、4 7%和 0 4 %。单因素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 4 0 %和多支病变与心脏事件正相关 ;女性、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多支病变与心绞痛复发正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多支病变与心脏事件正相关 (RR =2 816 ,P <0 0 0 1) ;高甘油三酯血症 (RR =1 5 31,P =0 0 2 5 )和多支病变 (RR =1 4 77,P =0 0 0 4 )与心绞痛复发正相关。结论 对首次AMI患者择期 (≤ 6个月 )行PCI治疗 ,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段抬高AMI患者中,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的回落、心肌酶峰值、LVEF以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评价症状发作至球囊打开时间(symptom-onset-to-balloon time,SOTB)以及接诊至球囊打开时间(door.to.bal.loon time,DTB)与上述指标的关系。方法人选2001年1月至2006年4月因ST段抬高AMI收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了直接PCI,且已随访半年以上的患者120例,随访时间5.0~65.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0.1个月,收集包括疾病史、吸烟史、体重指数、入院时Killip分级等基线资料,记录SOTB时间,DTB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合并用药情况、术后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的回落、术后心肌酶峰值、LVEF,记录随访期间不良事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上述指标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SOTB是影响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与SOTB大于360min的患者相比,SOTB小于360min的患者发生无血流/慢血流的危险明显降低(OR=0.2,95%CI:0.0~1.0,P=0.045);(2)肥胖是影响术后心肌酶峰值的独立的危险因素(β=117.3,95%CI:12.1~222.6,P=0.029);(3)高龄、肥胖、术前Killip分级是影响术后LVEF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龄(B=-6,95%CI:-9.7~-2.2,P=0.002)、月巴胖(β=-3.8,95%CI:-7.6~-0.1,P=0.044)与低的LVEF显著相关,而术前Killip分级Ⅰ级与高的LVEF显著相关(B=4.9,95%CI:O.4~9.4,P:0.033);(4)术前Killip分级与多支血管病变是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的预测因素:与KillipⅡ级以上患者相比,KillipⅠ级患者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明显降低(OR=0.1,95%CI:0.0~0.7,P=0.022);而与单支病变患者相比,多支血管病变随访期间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高龄 (≥ 80岁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安全性和近、中期疗效。方法 1999年 9月至 2 0 0 3年 10月收治的行急诊PCI(<12h)的AMI患者中≥80岁的 2 1例 (高龄组 )和 <6 0岁的 37例 (年轻组 ) ,分析两组基础资料特征、即刻手术成功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复发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及猝死 )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高龄组心力衰竭及多支病变比例高于年轻组 (分别为 71%vs 16 %和 81%vs35 % ,P均 <0 0 5 ) ,高龄组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长于年轻组 [(6 3 6± 17 0 )minvs (5 5 3± 13 0 )min ,P <0 0 5 ]。两组患者急诊PCI成功率均为 10 0 %。住院期间死亡高龄组 2例 ,年轻组 0例。随访 4个月至 4年 ,高龄组发生心绞痛 3例、心肌梗死 2例、猝死 0例 (共占 2 4 % ) ;年轻组发生心绞痛 3例、心肌梗死 0例、猝死 0例 (总计 8% ,P <0 0 5 )。结论 高龄AMI患者急诊PCI成功率高 ,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延长 ,围手术期死亡和近、中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至2008年来我院治疗的ST段抬高的AMI202例,发病时间在12h内(其中13例〉12h但〈24h),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急诊PCI并随访观察。结果202例患者中195例(96.5%)介入治疗获得成功。202例患者置入263枚支架。13例发生无血流现象,其中5例死亡。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7例,23例在术中发生室速、室颤,及时除颤转复窦性心律。术后195例患者症状缓解,顺利康复,无心血管事件发生。202例患者中7例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3.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延迟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133例AMI患者被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CI组)和非PCI组,PCI组于发病后平均13d行PCI术。随访两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期间,与非PCI组相比,PCI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80%比27.3%,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42±6.9)%比(57.4±3.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后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减少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