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D二聚体在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诊断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期间经血管造影确诊的45例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主动脉夹层组)以及45例同期以急性胸痛为主诉的非夹层患者(对照组)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所有纳入患者均实施D二聚体检测。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值分析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诊主动脉夹层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为(924±161)μg/L,相比对照组[(85±22)μg/L]明显更高,P0.05;Ⅰ型组急诊主动脉夹层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为(1207±363)μg/L,相比Ⅱ型组、Ⅲ型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628±132)μg/L、(896±237)μg/L]明显更高,P0.05,且Ⅱ型组、Ⅲ型组患者之间的D二聚体水平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在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诊断中具有较显著的效果,值得各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76 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于入院当日取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常规检查血肌酐等生化指标及血常规,记录患者血白细胞(WBC)、肌酐水平、主动脉CT 造影结果以及住院期间休克和死亡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评估D-二聚体对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ROC 曲线D-二聚体的理想截断值为2 988.6 μg/L FEU,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70.5%,据此将患者分为A 组[D-二聚体< 2 988.6 μg/L 纤维蛋白原当量单位(FEU),45 例]和B 组(D-二聚体≥2 988.6 μg/L FEU,31 例)。B 组发病时间和主动脉壁间血肿比例低于A 组,累及升主动脉比例和住院死亡比例高于A 组(均P<0.05)。2 组休克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短、累及升主动脉、无主动脉壁间血肿均为D-二聚体水平≥2 988.6 μg/L FEU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发病时间长、未累及升主动脉、壁间血肿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的定量检查在筛查常规急性胸痛病变中的意义.方法 取自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院就诊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人150例,均进行D-二聚体检查,将相关检查结果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再与患者最后确诊诊断进行对比分析,得出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等相关疾病的关联大小.结果 D-二聚体定量值与常见血管病,例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急性心肌梗死D-二聚体定量值最低,主动脉夹层次之,肺动脉栓塞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在常规的急性胸痛患者中,急查D-二聚体对初步筛查常见血管病变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主动脉夹层(AA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9例AAD患者(AAD组),以同期住院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对照组(AMI组),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D-二聚体、C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Ⅰ(TNI).结果:AAD组的血D-二聚体水平高于AMI组,TNI阳性率低于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诊断AAD的灵敏度为86.21%.结论: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急性AAD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D-二聚体在不同类型和摒弃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中的检验情况,对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水平进行测定,为动脉夹层疾病的诊断提供医用价值。方法 对广东省人民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4月入院接受治疗的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临床检验,对患者症状进行影像分析,分别对患者主动脉夹层急性期与慢性期D-二聚体含量水平进行测定,并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对患者主动脉腔进行隔绝治疗,在患者接受治疗后的1~7d对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再进行测定,患者对照组中,以急性心肌梗死(B组)、动脉肿瘤(C组)、心肺类疾病(D组)患者作为对照组,除28例动脉夹层观察组患者外,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对不同病症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测定和对比。结果 患者在出现急性主动脉夹层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加,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不同类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差异,在对患者采用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后也会对血浆D-二聚体含量产生影响。结论 不同类型和病期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指标与血浆D-二聚体指标具有密切的关系,研究不同类型与病情主动脉夹层患者D-二聚体检测结果对治疗主动脉夹层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D-二聚体在不同类型和病期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中的含量,为动脉夹层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治疗前后D-二聚体检测,同时与急性心肌梗死、动脉肿瘤、心肺类疾病患者作对照。结果: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加,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不同类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具有显著性差异,对患者采用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会对血浆D-二聚体含量产生影响。结论:不同类型和病期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指标与血浆D-二聚体指标具有密切的关系,研究不同类型与病情主动脉夹层患者D-二聚体检测结果对治疗主动脉夹层具有明显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主动脉夹层患者29例为治疗组,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32~75岁,选择同期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4~68岁,对所有患者在住院时的C-反应蛋白、D-二聚体以及肌钙蛋白I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的血D-二聚体水平比对照组高,而肌钙蛋白I阳性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C-反应蛋白差异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D-二聚体诊断灵敏度高达86.21%。结论对于记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D-二聚体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高海  严研  李南 《中国医药》2012,7(7):789-791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 S)、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分别检测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患者(7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72例)及健康对照组(62例)血清CatS、hs-CRP水平并对各组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hs-CRP、Cat S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2±4.1)mg/L比(5.0±1.0)、(1.7±1.2)mg/L,(30.6±3.5) μg/L比(23.7±2.8)、(18.2±3.8)μg/L,均P<0.05].稳定型心肌梗死组患者hs-CRP和CatS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atS、hs-CRP升高,其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Cat S、hs-CRP可能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孙谦 《中国医药指南》2014,(18):128-129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检测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62例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的患者,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的血浆DD水平,并与62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D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6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的平均浓度为(1468.4±35.7)μg/L,所有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均≥500μg/L,阳性率为100%。健康者的D-二聚体的平均浓度为(326.7±21.5)μg/L,D-二聚体平均浓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是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反映肺栓塞的程度,并对预后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不同血尿酸(SUA)水平对于判断患者心梗严重程度、判断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根据血尿酸水平将本院收治的153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血尿酸正常组(SUA<380μmol/L)、轻度升高组(380μmol/L≤SUA<420μmol/L)、高度升高组(SUA≥420μmol/L)。并比较3组患者在CK-MB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梗严重程度指标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梗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预后指标。结果 3组患者在CK-MB、LVEF、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梗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可作为判断心梗严重程度以及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科学》2017,(2):169-17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ACS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时期60例健康正常者作为对照,对比两组之间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同时统计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的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CT、D-二聚体水平。结果对照组的血清PCT、D-二聚体水平分别是(0.034±0.004)μg/L、(0.082±0.012)mg/L,而观察组患者的两指标水平分别是(0.073±0.007)μg/L、(0.324±0.03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单支冠脉病变血清PCT、D-二聚体水平分别是(0.065±0.005)μg/L、(0.301±0.029)mg/L,双支冠脉病变分别为(0.070±0.006)μg/L、(0.317±0.033)mg/L,三支冠脉病变分别为(0.075±0.008)μg/L、(0.341±0.037)mg/L,三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的血清PCT、D-二聚体水平和正常人群相比有明显的升高趋势。而ACS患者中冠脉病变支数和血清PCT、D-二聚体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夏菁 《中国乡村医药》2013,(10):62-62,66
目的探讨外周血早期标志物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D-二聚体检测。结果观察组的D-二聚体检测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在观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3.3%,而对照组无D-二聚体阳性表达,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中D-二聚体比对照组高,表明可能与急性主动脉夹层有关。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定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AMI患者60例(AMI组)和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血浆D-二聚体测定,比较2组D-二聚体水平。根据D-二聚体水平(以D-二聚体正常值上限的2倍为界限),将AMI患者分为D-二聚体明显升高亚组和D-二聚体轻度升高亚组,观察比较2亚组患者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65±0.21)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19±0.16)mg/L(P<0.05)。D-二聚体明显升高亚组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1.6%明显高于D-二聚体轻度升高亚组的9.1%(P<0.05)。结论 AMI患者检测D-二聚体对于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8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冠心病类型不同分为心绞痛组(4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20例)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2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比较三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单支、2支和多支(≥3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心绞痛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0.76±2.03)μmol/L,低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的(12.80±3.69)μmol/L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的(15.76±4.13)μmol/L,且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单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例、2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例、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例。单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8.17±3.17)μmol/L,低于2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14.78±4.11)μmol/L和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16.06±4.07)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支和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临床类型、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存在紧密联系,对于该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门诊以急性心肌梗死(AMI)为首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患者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首诊为AMI的AAD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15例均以胸背痛起病,12例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3例表现为广泛导联ST段压低,12例心肌酶升高,3例心肌酶正常,门诊急诊均以AMI为首诊收治入院,所有患者入院后查血D-二聚体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后均经食道超声(TTE)和/或增强CT发现假腔或夹层撕裂漂浮物,证实了AAD的诊断.结论 AAD累及冠状动脉时,可继发AMI,出现与原发AMI不易鉴别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心肌酶指标的改变,极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给予溶栓等不适当治疗,对急诊以AMI收治的患者,入院后应警惕合并AAD的可能,行相关辅助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Ⅰ与D-二聚体在诊断胸痛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胸痛患者80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根据致病因素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主动脉夹层组和肺栓塞组。对三组患者的D-二聚体及肌钙蛋白Ⅰ含量进行检测,对比各组患者的发病时间与D-二聚体水平、肌钙蛋白Ⅰ水平的关系;对比胸痛致病类型与D-二聚体水平、肌钙蛋白Ⅰ水平及两者联合检测之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在发病16h后D-二聚体呈阳性,发病4h后肌钙蛋白Ⅰ呈阳性;主动脉夹层组及肺栓塞组在发病4h后D-二聚体呈阳性,发病16h后肌钙蛋白Ⅰ呈阳性;各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采用D-二聚体和肌钙蛋白Ⅰ联合检测与仅采用D-二聚体或肌钙蛋白Ⅰ进行检测相比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升高,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和肌钙蛋白Ⅰ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在临床上可以显著提高胸痛的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山莨菪碱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血小板参数、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8月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山莨菪碱治疗,观察组运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山莨菪碱进行治疗,14 d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以及肾功能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的肾功能的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山莨菪碱进行治疗,可控制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的病情发展,有利于从本质上根除患者的病症,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与分析血清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蛋白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心力衰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10例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PCI治疗, 对比患者在入院时、术后即刻的血清sST2蛋白水平, 同时根据PCI术后半年内患者是否出现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29例)及非心力衰竭组(81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sST2蛋白水平, 先采用单因素分析, 之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PCI治疗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11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即刻血清sST2蛋白水平为(73.35±20.69)μg/L, 明显高于入院时(51.24±12.58)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77, P<0.001)。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可见, 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PC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较高、多个部位梗死、病变支数≥2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  相似文献   

19.
血液恶性疾病患者D—二聚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庄昱洲  王学文 《天津医药》1997,25(12):720-723
利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65例血液恶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白血病组D-二聚体水平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尤以M3型患者更显著(8.54±5.70)mg/L(P<0.001)。淋巴瘤及慢粒患者升高不显著。24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完全缓解(CR)后,D-二聚体水平达到正常水平(0.31±0.10)mg/L。5例复发者D-二聚体再度升高(7.715±2.31)mg/L,与CR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动态观测D-二聚体的血浆水平变化,有助于对白血病病情的判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痛患者血中D-二聚体(D-dimer)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97例急诊内科胸痛患者血D-二聚体结果,分析D-二聚体在恶性胸痛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肺栓塞(PTE)及主动脉夹层中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胸痛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为26.39%;恶性胸痛特异性82.69%,敏感性100%.结论:D-二聚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