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幽门螺杆菌(Hp)IgG水平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UAP患者114例,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0G1T)分为糖代谢正常组(29例)和糖代谢异常组(包括IGT和DM,85例),根据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为非胰岛素抵抗组(82例)和胰岛素抵抗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8例。所有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Hp—IgG)浓度,测定血清hsCRP,行OGTT试验,采用稳态模型分析法计算HOMA—IR,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Gensini冠状动脉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①UAP组的血清Hp—IgG、hsCRP、空腹血糖(FPG)和冠状动脉积分高于SAP组。②糖代谢异常组的FPG、HbAlc(P〈0.01)和冠状动脉积分(P〈O.05)高于糖代谢正常组。胰岛素抵抗组的Hp—IgG水平和非胰岛素抵抗组无差别,糖代谢异常组和糖代谢正常组的血清Hp—IgG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AP组的血清Hp—IgG水平高于SAP组,Hp感染可能参与了UAP的发病,而这种作用与糖代谢异常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关系,揭示其在UA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测定72例UA患者治疗前后的hs-CRP水平并分析.结果 UA患者治疗前hs-CRP高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s-CRP可以作为UA一种敏感的诊断、预测指标,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罗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阿罗洛尔治疗组(治疗组)和美托洛尔对照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hs-CRP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舒张压、心肌耗氧量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肌耗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罗洛尔可以显著降低UAP患者的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4.
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9例UA患者入院时分别测定CRP、心脏肌钙蛋白T(cTN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随访三个月,观察终点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源性猝死。结果:在109例UA患者中,CRP升高37例(34.2%),正常72例(66.1%),三个月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0例,心源性猝死5例,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15例,冠脉搭桥术(CABG)6例。其中CRP升高组AM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但死亡率无明显差别。CRP的敏感度(83.33%)较TNT、CK-MB增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P升高、cTNT升高、陈旧性心梗和胸痛次数是预测近期AMI、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P对UA患者的近期预后和早期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危险分层的良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268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进行14C试验,根据检查结果分为HP阳性组(114例)和HP阴性组(159例),每组患者均接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标准治疗方案,分别观察两组患者3个月内心绞痛发生需要入院的情况与一年内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3个月内,两组因心绞痛再入院率无显著差异(χ2=0.76,P〉0.05);一年内HP阳性组心肌梗塞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5.3%比0.6%,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有一定关系,但是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137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3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辛伐他汀组加用辛伐他汀20mg/d,睡前顿服,连服2周;丹红组加用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1次/日,连用2周;联合组予丹红注射液和辛伐他汀,用量用法同前两组。检测各组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结果联合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单用丹红注射液或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辛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清hs-CRP水平,优于单独使用丹红注射液或辛伐他汀,可以起到防止或减轻心绞痛发作的作用,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观察UAP58例,稳定型心绞痛6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在住院后24h内采集静脉血,测血清CRP水平,出院后随访6个月,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UAP组CRP明显高于对照组,且UAP组在随访过程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性死亡及其它心脏事件者CRP均高于对照组。除心脏性死亡外,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RP在UAP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且发生AMI、心脏性死亡及其它心脏事件者的CRP更进一步增高。提示CRP对UAP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稳定型心绞痛荣烨之,朱向阳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亦称为梗塞前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机能不全或冠脉中间状态综合征,一般包括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梗塞后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UA是一种严重并具有潜在危险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尿酸(UA)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心脏意外事件的影响。方法将住院的心绞痛患者分成稳定型心绞痛(SAP)和UAP两组,其中SAP组40例,UAP组46例,分别收集入院24h内患者血UA、血清hs-CR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并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并于12周内观察各组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情况。结果 UAP组的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高于SAP组,对照组无心脏意外事件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和UAP组患者血UA、血清hs-CRP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CK-MB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中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患者其血UA和血清hs-CRP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中发生心脏意外事件患者的血UA和血清hs-CRP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UA和血清hs-CRP的联合检测对UAP患者近期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血浆C反应蛋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浆C反应蛋白 (CR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①测定 112例UA、38例稳定型心绞痛 (SA)及 3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CRP含量 ;②根据Braunwald分级标准将 112例UA按危险度高低分为BraunwaldⅠ级、BraunwaldⅡ级和BraunwaldⅢ级 ,分别比较各级的CRP浓度 ,观察各级在住院期间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脏病事件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等 )的发生率。结果 :①UA组的血浆CRP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 (P <0 .0 5 ) ;②BraunwaldⅠ级、BraunwaldⅡ级和BraunwaldⅢ级的CRP浓度分别为 (5 .2 2± 0 .6 7)mg /L、(6 .0 8± 0 .94 )mg/L及 (6 .95± 1.0 2 )mg/L ,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各种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依次递增。结论 :UA患者CRP水平明显升高 ,而且随着危险度分级的增加 ,CRP含量依次增加 ;血浆CRP水平可作为UA患者危险分层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激性血糖浓度变化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且有糖耐量异常患者236例,按入院时随机血糖数值分为两组:糖耐量减低组138例,糖尿病组98例;观察两组患者血糖的变化、一个月病情进展和死亡率。结果:治疗一个月过程中,糖耐量减低组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糖尿病组(1.4%比7.1%,x2=5.06,P〈0.05),死亡率无明显差异(x2=0.23,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一方面反映了机体的应激程度,另一方面可加重缺血心肌的损害;通过对患者的血糖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的预后,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水平的变化 ,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血小板激活及内皮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液相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 2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 AP组 )、2 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SAP组 )及 2 0例正常对照组 (NC组 )血清 GM- CSF浓度 ,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 WF)及 P-选择素含量。结果  U AP组血清 GM- CSF、血浆 P-选择素、v WF的水平明显高于 SAP组及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SAP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虽均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U AP患者血清 GM- CSF分别与血浆 P-选择素、v WF呈正相关 (r=0 .5 83及 r=0 .5 74 ;P均 <0 .0 1)。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 GM- CSF浓度升高 ,其可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激活和内皮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心内科住院患者9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分成两组,冠心病(CHD)组65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非CHD组33例。均采用2,4-二氯苯胺重氮盐(DCA)比色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UAP组血清总胆红素(15.17±4.10)μmol/L、间接胆红素(11.31±3.12)μmol/L水平明显低于SAP组[(18.69±5.48)μmol/L,(14.27±4.06)μmol/L]和对照组[(17.86±3.53)μmol/L,(14.08±2.58)μmol/L,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有可能成为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年龄段及家庭成员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炎、消化性溃疡、原发性粘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musoc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和胃癌均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存在相关,而且H.pylori感染是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H.pylori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和危险因素已得到广泛研究,有报道发现,儿童时期H.pylori感染存在不同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肝性脑病(H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肝硬化患者,详细记录H.pylori检测结果、血氨水平、数字连接试验(NCT)结果、HE临床症状。其中71例H.pylori阳性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克拉霉素缓释片+奥硝唑胶囊进行根除治疗,1周后复查血氨。结果H.pylori阳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氨水平及HE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的肝硬化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ylori阳性者中观察组行H.pylori根除治疗,血氨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使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升高,根除H.pylori治疗对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观察能否通过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法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提出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将1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高、中、低三个危险组,比较三组间冠状动脉造影术显示的病变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方法,对各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将其危险度分层赋予分值,低危险组1分,中危险组2分,高危险组3分,测定该分组和冠状动脉病变危险程度、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及三支病变的关系。结果低、中、高三个危险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分别为30.43、39.10和68.05分,高危险组积分显著高于低、中危险组(P=0.000),而低、中危险组之间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组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相关。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和三支病变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患者对幽门螺杆菌(Hp)的易感性高于正常人群,且Hp感染可作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对此尚没有统一的结论.Hp感染通过增加急、慢性期反应物和炎性介质、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改变血脂水平、氧化状态及凝血状况等机制,参与糖尿病各种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对在本院消化科就诊的患者行内镜下快速尿素酶测定却感染,观察比较却阴性组、却阳性组RE的发病率。对却阳性组中经胃镜及病理切片证实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进行却根除治疗,3个月后复查胃镜比较抗却治疗前后RE发病率的变化。结果却阳性组RE发病率为5.28%,却阴性组RE发病率为7.5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却治疗前后RE发病率分别为10.7%、35.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却不是RE的病因;②抗坳治疗会导致RE发病率的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中黏附分子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关系。方法:对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和50例UAP患者,分别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的性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水平。结果:UAP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斑块为主(52.1%),SAP组主要为纤维性斑块(50.9%)。UAP组患者血清中sVCAM-1和sICAM-1均明显增高,与S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AP与颈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及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的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肺炎衣原体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发病的关系。方法 UAP、稳定性心绞痛 (SAP)各 30例及正常对照组 2 0名。检测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IgM滴度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 (CRP)水平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及其抑制物 1(PAI 1)活性。结果  (1)UAP组TNFα、CRP和PAI 1较SAP组和对照组升高 ;(2 ) 3组肺炎衣原体 IgG阳性率分别为 83.3%、6 0 %和 35 %,UAP组高于SAP组和对照组。IgM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3)IgG阳性组TNFα、CRP、PAI 1及TG、TC、LDL C均显著高于阴性组 ,tPA低于阴性组。IgM阳性组和阴性组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与UAP发生有关 ,其参与UAP的机制可能是 :肺炎衣原体感染诱导TNFα和CRP产生 ,促进PAI 1活性表达、降低tPA活性 ,并干扰血浆脂质代谢 ,从而促进UAP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