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再灌注恶性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AMI患者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出现RA者52例,在心电监护下,首先给予负荷量的胺碘酮150mg加生理盐水20ml,静脉推注不少于10min;如病情需要,10~15min后再给予1.5~3.0mg/kg。负荷量后即开始给予维持量,1.0mg/min持续泵入,6h后改为0.5mg/min持续泵入,一般维持24~48h,总量不超过2400mg。以后口服胺碘酮,开始600mg/d,7d后减为400mg/d,连续7d后再减为200mg/d,根据病情维持2~6周。结果疗效显著者32例;疗效一般者17例;无效3例,其中1例因室颤不能纠正出现心源性休克而死亡。出现静脉炎1例、低血压2例。结论 AMI后出现RA较常见,而胺碘酮治疗RA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唐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166-16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特点、意义及防治。方法 78例急性心肌梗死均使用尿激酶溶栓,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类型、特点。结果 78例中,63例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其中51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房早3例,单纯性室早3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短阵室速6例,短阵室速伴室颤1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5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类型复杂,部分心律失常可作为再灌注指标。需密切监护防治致命性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特征,以期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梗死相关动脉为依据,划分为右冠状动脉闭塞组、左回旋支闭塞组、左前降支闭塞组,各40例,观察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特征。结果120例患者中38例(31.67%)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右冠状动脉闭塞组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15.89%)低于左前降支闭塞组(47.37%),高于左回旋支闭塞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开通时间>6 h发生心律失常为4例,<6 h发生心律失常12例;心律失常多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相关动脉较早开通者。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具有极高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其发生类型与梗死相关动脉、再灌注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谢艳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4):147-14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4年7月~2010年1月5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后发生心律失常(RA)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7例患者中有41例临床判定为血管再灌注,再灌注率为71.93%,其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28例(49.12%)。梗死范围多发生在心脏前壁,下壁发生相对较少。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要及时进行心电监护,注意心电图改变,发现心律失常进行及时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临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治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胺碘酮防止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恶性心律失常(RA)的作用。方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常规溶栓治疗,治疗组溶栓前加用胺碘酮维持静脉滴注至少4h,监测RA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RA、室颤及病死率分别为84.21%、18.42%、10.52%。而治疗组分别为48.645%、10.08%、2.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能预防和减少AMI的RA、室颤发生率,提高室颤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与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患者且对其梗死部位、心律失常特点等相关内容进行观察,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分析其结果。结果心肌梗死部位以前壁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最大且以快速型心律失常为主(前壁心律失常发生率占58.33%),而下壁则以慢性心律失常为主(下壁心律失常发生率占28.33%)。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特点研究对提高临床疗效及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早期使冠脉再通 ,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非常重要 ,可减少心肌坏死范围 ,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预后 ,降低病死率[1] 。目前临床用静脉溶栓及冠脉内溶栓以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肌梗死后经静脉或冠脉内溶栓后而使血管再通从而使缺血心肌部分或全部恢复血流灌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律失常[2 ] 。它常发生在冠脉再通的瞬间 ,因此 ,常与患者溶栓 2h内胸痛缓解、抬高的ST段下降≥ 5 0 %及酶峰前移作为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的指标。我们观察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很高。现将 2 …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成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0):55-55,5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AMI患者溶栓后RA。结果AMI溶栓后RA发病率40%,多发生在胸痛缓解、ST段下移之后持续2-120min。其中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发病率占10.9%,心动过缓低血压综合症(BHS)发病率占12.3%,新出现室早或室早增多发病率占10.9%,室颤发病率占6.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胸痛缓解、ST段下移后应重视RA的发生,严密监护心电变化,对致命性RA应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因素,寻找更好更安全的防治方案.方法 6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均使用尿激酶(UK)150万单位溶于生理盐水100ml内,30min静脉注射完毕,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类型、特点.结果 68例中,52例溶栓后冠脉再通率为76.47%,再通时间为(55±20)min,46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类型多为单纯室早,少数出现短阵室速,室颤及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溶栓后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可溶片段,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x寡聚体、D-二聚体、中间片段、片段E等.这些碎片在冠脉末端积聚,加重心肌损害,从而引发再灌注后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l)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23例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9例患者冠状动脉再通,再通率82.6%.溶栓后冠脉再通时间为47~72 min,平均时间(53.6±15.7)min.冠脉再通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及其类型:19例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的19例患者中17例(占89.5%)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多在0.5~2 h内,平均时间(1.2±0.74) h.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12例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持续3~18rain后绝大多数自行缓解,2例转为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后缓解,其中9例为前壁或前间壁心肌梗死,3例为下壁心肌梗死;2例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出现下壁心肌梗死,房室传导阻滞2例,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对症处理后缓解;室颤1例,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00 mg后转复窦性心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基本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相应的心肌持续缺血,坏死。常从临床,心电图和生化3个方面来定义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就是急性心肌梗死通过溶栓治疗,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出现的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死亡率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争分夺秒的抢救,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胺碘酮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和大波  刘智芬  张萍  崔彦阁  李燕  郭增平 《河北医药》2008,30(12):1903-1904
目的观察胺碘酮能否防止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的作用。方法将72例AMI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每组各36例,2组在选择适应证、排除禁忌证后均给予尿激酶常规溶栓治疗,B组溶栓前加用胺碘酮维持静脉滴注至少4 h,监测RA的发生率。结果A组RA的发生率为92.9%,室速的发生率为30.8%,室颤的发生率为23.1%,病死率为11.6%;B组分别为51.8%、22.2%、11.1%、3.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胺碘酮,能减少AMI的RA发生率,减轻其恶性程度及顽固性,显著减少室颤,提高抢救成功率,对AMI的RA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能使闭塞的冠状动脉迅速恢复前向血流 ,减少泵衰竭的发生 ,改善临床情况 ,降低病死率[1] 。但伴随溶栓后血管再通而易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分析总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对判断临床溶栓疗效及指导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 1996年 3月~ 2 0 0 1年 5月住院的AMI患者 12 5例 ,其中男 94例 ,女 31例 ,年龄 37~ 79岁 ,平均 6 7岁。AMI诊断符合[2 ] :①缺血性胸痛持续≥ 30min ,含服或静滴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 ;②心电图 (ECG)相邻 2个以上胸前导联或Ⅱ、Ⅲ、av…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 70例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密切的术中观察和配合.结果 及时的发现和处理,所有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均已控制,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保持通畅的静脉通路,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动脉压力图形、心率、心律变化的严密观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和研究艾司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摘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接受再灌注治疗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观察组在再灌注治疗期间进行艾司洛尔口服辅助治疗;对照组则不采用任何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其他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相同,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对心率、血压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11%(3/37),对照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9.73%(11/3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能够有效的减少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诊断为ST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情况。方法查阅132例资料完整的AMI住院病历了解其治疗现状。结果132例患者中阿司匹林应用率达100%,氯吡格雷为18.94%;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择期PCI为34.09%,其中15.15%接受溶栓治疗,急诊PCI为零,18.94%接受择期PCI治疗。硝酸酯类应用率为96.97%;61.36%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拮抗剂(ARB)应用;68.94%接受&szlig;β-受体阻滞剂治疗;89.39%接受中药静脉治疗。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如心源性休克为2.27%、心力衰竭为11.36%、心脏骤停为3.79%、死亡率为6.06%。结论基层医院AMI的治疗情况与2004年美国心血管病/美国心脏学会(ACC/AHA)指南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7.
苗洪萍 《天津药学》2011,23(6):35-36
目的: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经尿激酶溶栓成功后出现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胺碘酮治疗后疗效情况。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出现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利多卡因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不仅包括心外膜血管的再通即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还包括心肌微循环的改善即心肌水平的再灌注,有扩张微血管、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微血管的远端保护装置和吸出微血栓装置等。  相似文献   

19.
董晓莉 《贵州医药》2004,28(8):715-716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是早期心肌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但常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掌握其特点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49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镁离子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42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随机分治疗组 2 0例 ,对照组 2 2例。 42例均在应用脲激酶的同时 ,治疗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静脉滴注。两组同时用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4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有 17例发生再灌注后心律失常 ,其中治疗组 4例占 2 0 % ,对照组 13例占5 0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补镁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