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改变情况,明确其改变的临床指导意义。 方法 共纳入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入院次日晨空腹测量其体质量、身高,计算BMI,其后每日测量体质量,直至病情好转出院。计算患者入院后BMI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观察并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如心功能分级、水肿程度。 结果 患者在出院时BMI值显著下降(t=9.083,P<0.001)。 心功能Ⅳ级患者,BMI差值显著高于Ⅱ、Ⅲ级患者(Z=3.655,P<0.001; Z=4.562,P<0.001);重度水肿患者BMI差值高于轻、中度水肿患者,同时三者均高于无水肿患者。结论 BMI的变化可作为衡量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指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正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室充盈或射血功能受损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1]),常有呼吸困难、活动受限、水肿等严重症状和体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且具有住院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2])。有效控制心力衰竭是临床治疗的关键,其不仅取决于针对原发疾病和控制症状体征的药物治疗,更离不开行为治疗干预,包括疾病监测、饮食运动和饮水摄盐的控制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肺功能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相关性。方法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70例依据BMI分为低BMI组和正常BMI组,测定2组肺功能、6min步行距离,采用呼吸困难量表进行呼吸困难评分。结果与正常BMI组比较,低BMI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capacity,FVC)比值、肺活量(slow vital capacity,SVC)、最大通气量(maximal ventilatory volume,MVV)、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均下降(P〈0.05),残气量(residual volume,RV)/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比值增高(P〈0.05),6min步行距离减少(P〈0.05),呼吸困难评分增高(P〈0.05);与BMI独立相关的因素是FEV1%,FEV1/FVC,SVC,MVV,RV/TLC,IC,6min步行距离及呼吸困难评分。结论 BMI与COPD患者肺功能、活动能力、呼吸困难有一定相关性,改善COPD患者营养状况有利于其肺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WanFang Data、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和Scopus数据库,搜集关于SII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12月1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队列研究,包括18 41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低水平SII相比,高水平SII组冠心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OR=2.23,95%Cl(1.51,3.30),P<0.01]、全因死亡[OR=1.95,95%Cl(1.11,3.40),P=0.02]、心源性死亡[OR=2.39,95%Cl(1.47,3.90),P<0.01]的发生风险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在心衰再住院发生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前证据表明,高水平SII可能与冠心病患者的MACE、全因死亡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技术生存间关系。方法本课题是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人群为2000~2014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新入PD治疗并规律随访的348例患者,年龄(48.2±15.5)岁,其中62%为男性。根据透析治疗2~6个月间首次记录的体质量及身高计算BMI,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亚洲人推荐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患者均随访至死亡、转为血液透析、肾移植、失随访或至2014年10月31日。主要终点是技术失败(死亡或永久转为血液透析),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脑血管死亡、心血管事件、脑卒中事件、首次发生腹膜炎。数据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原发病和心力衰竭后,低BMI组和高BMI组患者的技术失败风险比(95%可信区间,P值)分别是正常组的3.590[(1.526,8.447),P=0.003]和0.932[(0.493,1.762),P=0.829]倍。相较于正常BMI组,低BMI组的全因死亡率(HR5.462,95%可信区间1.743~17.110,P=0.004)与心脑血管死亡率[HR 9.403,95%可信区间2.409~36.700,P=0.001)亦显著升高,而高BMI组则未发现明显差异(P值均0.05)。BMI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事件、脑卒中事件与腹膜炎等次要终点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关系(P值均0.05)。亚组分析提示BMI与技术生存的关系不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原发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等因素影响(交互作用P值均0.05)。结论PD患者中,低BMI与技术失败、全因死亡、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独立相关,但与冠心病、脑卒中和腹膜炎等无关联;高BMI与上述终点事件均无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患者的个体化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量表(MLHEQ)评价16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房颤者躯体、精神以及总分明显高于窦律者(P<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独立相关因素为房颤(OR=1.311,P<0.01)、年龄(OR=1.016,P<0.05)、心功能(OR=1.238,P<0.01).结论:通过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临床荟萃》2010,(24):2193-2193
英国牛津大学LingYang及其同事在Int J Cancer杂志上报告,吸烟者的体质量指数(BMI)与肺癌风险呈负相关。这项在中国进行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包括在1990~1991年,基线年龄为40~79岁,无癌症史的217180名男子的资料,其中67%是现在吸烟者,27%为终生不吸烟者。  相似文献   

9.
10.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的季节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旨在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及死亡率的可能季节变异。方法 回溯汇总分析了成都地区两所医院6年间168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每年不同季节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率和死亡率的构成差异。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的确存在季节差异,均表现为冬高夏低。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均存在冬高夏低的季节变异。  相似文献   

11.
12.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明确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显著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病率。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肥胖患者的死亡率低于体质量正常或消瘦患者,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肥胖矛盾"。文章就目前关于肥胖与慢性心力衰竭预后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个案循环跟进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质量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规出院随访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案循环跟进护理,对患者进行体质量监测,随访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基本生活活动能力、心功能指标、体质量监测依从性、再住院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体质量监测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t=3.844,P=0.036;Z=-4.926,P<0.001),心功能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332,P=0.037)。结论 个案循环跟进护理能明显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质量监测依从性,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心功能水平,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彭澍  吴平生 《临床荟萃》2011,26(21):1848-1851,1855
目的探讨对于中国非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TMZ)能否使患者临床以及预后等方面进一步获益。方法系统检索197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知网、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检索词‘曲美他嗪’或‘万爽力’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或‘慢性心力衰竭’,剔除包含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肌病的研究,纳入随机对照研究;选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来评价TMZ对慢性衰竭心肌的临床作用;并以病死率和心血管疾病再入院率等联合预测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2篇中文文献,1 789例患者;在规范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MZ,显著升高LVEF[相对危险度(RR)=0.64,95%可信区间(CI)=0.48~0.81];TMZ组患者因为心血管事件的再入院率(RR=0.21,95%CI=0.11~0.41)和病死率(RR=0.18,95%CI=0.07~0.46)显著下降。结论对于中国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TMZ联合心力衰竭常规系统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左心室功能,并减低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倍他乐克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晋涛  冯义柏 《临床医学》2007,27(12):15-16
目的观察比较倍他乐克在治疗慢性心衰病人中的疗效。方法146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倍他乐克6.25 mg,口服,每天2次;另一组为空白对照,给予安慰剂,口服,每天2次,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两组采用不同药物治疗的患者群体短期死亡率方面χ^2=0.098,P〉0.05,两样本率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1年内并发症出现率χ^2=3.982,P〈0.05,长期预后方面χ^2=4.4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倍他乐克选择性阻断β1受体,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对抗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作用,在改善症状、防止并发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等方面,倍他乐克要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