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应答率仍有待提高,不少学者开始尝试联合用药,包括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之间的联用和干扰素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的联用。回顾近期国内外经验发现,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首选强效低耐药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单药治疗,普通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耐药患者可换用替诺福韦。高病毒载量及HBe Ag阳性的患者,推荐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的联合治疗。既往经治甚至多重耐药的患者可以选择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联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经治、期待HBe Ag和HBs 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可以考虑加用长效干扰素。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两大类药物,各有其优缺点,但单药总体治疗效果有限。两类药物联合治疗在10年前并不被推荐,然而近年大型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及临床实践均证实联合治疗可降低耐药率,提高HBe Ag血清转换率,实现更多HBs Ag清除。本文拟对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或序贯治疗的一些新证据进行阐释,并就联合治疗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16年,治疗目标已不是单纯抑制病毒复制,而是经过有限疗程抗病毒、实现停药后持久应答.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与干扰素是治疗CHB的两大类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各自单一治疗只能使部分CHB患者达到理想治疗目标,两者联合、序贯治疗是近年CHB治疗领域的重要探索.对于NAs经治患者可换用或联用有限疗程干扰素,对干扰素效果不好者可加用或换用NAs长期治疗,对高病毒载量患者,初始联合治疗可能获益更大;根据基线与应答指导治疗原则,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并强调保养、治疗与检查依从性与慢性病管理,确保HBV DNA在检测线以下,对治疗中HBe Ag和HBs Ag水平持续下降者,延长疗程或配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治疗、免疫治疗,可能争取更大程度、更持久的免疫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肾清解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恩替卡韦(ETV)在治低HBe Ag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将46例ETV在治(治疗时间> 2年)且HBe Ag <200 IU/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补肾清解方,对照组患者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HBV DNA变化、HBe Ag阴转率、HBs Ag水平、中医证候评分及综合疗效,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第96 w时HBe Ag和HBs Ag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肝功能(ALT、AST及γ-GT)、HBV DNA情况无明显变化,HBe Ag阴转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HBs Ag血清转换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改善和评分均较对照组多;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治疗组在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方面较对照组降低(P <0.05)。两组患者96周随访时的HBe Ag...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干扰素(interferon,IFN)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HBe Ag阳性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儿童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给予26例入选患者IFN(3~6 MU/m2,隔日1次)联合LAM[3 mg/(kg·d)]治疗48周,观察基线和治疗12、24、36、48周的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定量、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24、36、48周时HBe Ag清除率分别为30.8%、42.3%、53.8%和53.8%,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3.1%、34.6%、46.2%和46.2%,HBs Ag清除率分别为0、11.5%、19.2%和19.2%,HBs 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0、3.8%、19.2%和19.2%,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分别为38.5%、53.8%、73.1%和84.6%,ALT复常率分别为88.5%、92.3%、92.3%和96.2%。随着疗程的延长,HBe Ag清除/血清学转换率、HBs Ag清除/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和ALT复常率均逐渐升高(P均0.05)。未见明显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 IFN联合LAM治疗HBe Ag阳性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儿童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单独及序贯治疗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四川省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长安分院收治的120例HBe Ag阳性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顺序分成A、B、C3组,各40例。其中A组患者予以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 IFNα-2a)治疗方案,B组患者予以恩替卡韦治疗方案,C组患者予以恩替卡韦序贯Peg IFNα-2a治疗方案。行为期12个月的治疗,比对3组患者随访末次时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清除率、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阳转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差异,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后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分析随访末次3组患者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结果差异。结果 1随访末次时,3组患者除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065、1.250、1.867,P分别为0.799、0.264、0.172)外,C组患者HBe Ag血清学转换率、HBs Ag清除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抗-HBs阳转率及抗-HBe阳转率均为3组最高(P均0.01);其中A组患者上述指标转换率均略高于B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581、0.457、0.208、0.157、0.238,P分别为0.108、0.499、0.648、0.692、0.626);2治疗后,3组患者ALT、TBil及ALB等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0),其中C组肝功能指标为3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降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46、0.143、1.226,P分别为0.235、0.854、0.382);3随访末次时,C组患者Child-Pugh评分为组间最低且A级率为55.0%,显著高于A、B两组(P均0.05);A、B两组Child-Pugh评分及分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结论对HBe Ag阳性CHB患者予以核苷(酸)类似物序贯干扰素方案,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清HBs Ag水平,促进患者肝功能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序贯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IFN-α1b)治疗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HBe Ag阳性CHB患者48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59例NAs治疗12-36个月HBV DNA检测不到但未发生血清学应答的HBe Ag阳性CHB患者,77例接受序贯联合IFN-α1b治疗48周,82例继续NAs单药治疗48周。基线和治疗期间每12周进行生物化学、病毒学和血清学评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48周,试验组HBe Ag低于检测下限和转换率分别为21.74%和20.29%,对照组HBe Ag低于检测下限和转换率分别为5.63%和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38、6.709,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HBs Ag清除率分别为7.25%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5,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病毒学反弹率分别为0%和4.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79,P〉0.05)。无论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HBs Ag基线水平高的患者(〉2000 IU/ml)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基线水平低(≤2000 IU/ml)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33、0.147,P〉0.05)。HBs Ag下降幅度与HBe Ag下降幅度具有相关性(r=0.606)。NAs基础治疗时间可能对序贯联合干扰素后的HBe Ag低于检测下限和转换有一定影响,但无论基础治疗时间长短,序贯联合干扰素均可增加HBe Ag应答率。结论序贯联合IFN-α1b有助于提高NAs经治未达满意治疗终点的HBe Ag阳性CHB患者的血清学应答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和NAs+NAs二种方案治疗NAs治疗应答不佳/耐药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探求具有停药终点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选择NAs抗病毒治疗应答不佳/耐药的HBe Ag阳性CHB患者110例,根据既往NAs用药史、耐药检测结果及个人意愿,采用Peg-IFN+NAs(IFN组)或NAs+NAs(NA组)进行抗病毒治疗。比较2组在治疗48周和96周时完全病毒学应答(HBV DNA20 IU/ml)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及HBs Ag清除/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IFN组58例,NA组52例,2组分别有45例和42例完成96周疗程。在治疗48周IFN组和NA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6.55%(56/58)和67.31%(35/52);96周分别为100%(45/45)和71.43%(30/42),IFN组均高于NA组(P值均为0.001)。IFN组在治疗48周和96周HBe Ag血清学转换率(20.69%、46.67%)高于NA组(5.77%、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13)。24、48、96周时IFN组HBs Ag水平明显低于NA组。截至96周IFN组8例(17.78%)HBs Ag清除,其中3例(6.67%)发生HBs Ag血清学转换。NA组在治疗96周出现1例(2.38%)HBs Ag清除。IFN组的HBs Ag清除率高于NA组(P=0.045)。结论对于NAs治疗应答不佳/耐药的CHB患者,采用Peg-IFN+NAs和NAs+NAs的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在HBe Ag血清学转换及HBs Ag清除方面,Peg-IFN+NAs联合治疗方案更具优势。采用以IFN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可使NAs应答不佳/耐药患者获得可靠的停药终点。  相似文献   

9.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关键。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兼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停药后可使30%~40%患者发生HBe Ag血清学转换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许多研究表明HBs Ag定量可作为PEG-IFN抗HBV疗效预测指标,以及停药后持久免疫控制的预测指标。综述了PEG-IFN在CHB抗病毒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时HBs Ag水平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以阐明HBs Ag定量监测对PEG-IFN治疗CHB的意义,更好的指导和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HBs Ag水平检测在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0例CHB患者在干扰素联合ADV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HBs Ag水平,以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HBV DNA,并以连续监测法监测ALT水平并分析HBV DNA与HBs Ag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30例CHB患者治疗前HBV DNA水平为(7.1±0.6)log10 IU/ml,HBs Ag水平为(3.5±0.4)log10 IU/ml。经干扰素联合ADV治疗3个月后HBs Ag下降,6个月后显著下降(P=0.000);治疗6个月后HBV DNA显著下降(P=0.000);治疗12个月后HBs Ag和HBV DNA均降至较低水平,分别为(2.1±0.3)log10 IU/ml和(2.7±0.3)log10 IU/ml;治疗3个月后ALT水平显著下降,治疗6个月后基本正常;治疗12个月无CHB患者产生耐药;患者HBs Ag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干扰素联合ADV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水平、提高HBe 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及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定期检测HBs Ag浓度有助于评估ADV联合干扰素治疗CHB的疗效、及时发现耐药及是否需延长疗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儿的疗效。方法随机入组的来自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31例2~16岁儿童CHB患儿,按年龄分为小龄组(2~6岁,n=17)及大龄组(7~16岁,n=14)。所有患儿均接受PEG-IFNα-2a治疗(首剂104μg/m2,1次/周,逐渐增加剂量至135μg/周),疗程24~72周不等。研究过程中监测ALT、HBV DNA、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s Ag定量水平等指标,比较两年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应答,分析疗效与年龄、疗程及治疗过程中HBs Ag定量水平动态变化的关系及安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小龄组与大龄组各时间点的生化学、病毒学应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24周时小龄组的HBs Ag阴转率明显高于大龄组(41.2%vs 7.1%;χ2=4.644,P<0.05);治疗52及72周时小龄组的HBs Ag定量水平分别为129.22±78.99和51.80±31.54 IU/ml;大龄组患儿52及72周HBs Ag定量水平分别为4677.12±2557.85和1031.37±546.37 IU/ml,与基线相比小龄组患儿52及72周HBs Ag定量水平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大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5、2.23,P值均<0.05)。治疗52周,小龄组与大龄组HBV 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HBs Ag清除率与血清学转换率均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延长治疗至72周的患儿HBV DNA阴转率100%,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为80%,HBs Ag血清学转换率为60%。25例停药随访的患儿均无复发。研究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血象改变、食欲下降。治疗前后身高、体质量与同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儿CHB而言,PEG-IFNα-2a是可选治疗方案,PEG-IFNα-2a的疗效与患儿年龄和疗程有关。年龄越小,HBs Ag定量水平下降幅度越大,HBs Ag阴转率越高;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治疗过程中HBs Ag定量水平变化具有预测疗效的价值。儿童应用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细胞因子诱导的自体杀伤(CIK)细胞回输治疗是否能恢复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方法12例CHB患者应用CIK细胞回输治疗,入组前6个月至CIK细胞治疗随访期间,患者未接受任何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治疗。观察24周后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比例和功能变化,并对其变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应用CIK细胞回输治疗24周后,病毒载量下降≥2个log或转阴的患者外周血mDC、pDC功能明显提高。病毒学应答患者(n=6)病毒载量下降水平与外周血DC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结论CHB患者接受CIK细胞回输治疗可以提高外周血mDC和pDC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恩替卡韦初治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过程中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与HBV DNA载量,探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s Ag与HBV DNA的关系,观察HBs Ag用于评估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 125例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24周、治疗36周定量测定HBs Ag与HBV DNA载量。结果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36周,HBs Ag水平下降不明显(P=0.146),而HBV DNA水平则持续下降(P0.05),治疗前两者呈负相关(r=-0.375,P0.001),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二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HBs Ag不能很好地作为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疗效监测指标,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评价HBs Ag与HBV DNA二者之间相关性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4.
1995~ 1 999年 ,我们采用人白细胞干扰素和基因重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HB)患者 2 40例 ,其中疗程 >3个月资料完整者 1 39例 ,现结合资料 ,对干扰素治疗乙肝的最佳时机讨论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 0 1例 ,女 38例 ;年龄 9~ 5 3岁 ,病程 6~ 72个月。ATL 1 3~332 IU/L(正常 42例、异常 97例 ) ;查 SB轻度异常 2 1例 ,正常 1 1 8例。均符合 1 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乙肝诊断标准。本组均用 ELI SA法行乙肝五项指标(HBV- M)检测 ,其中 HBs Ag、HBe Ag阳性 1 5例 ,HBs Ag、HBe Ag…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α-干扰素联合贺普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对 90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成 3组 ,对照组 3 0例 ,以一般保肝、降酶治疗 ,疗程半年 ;治疗组 3 0例 ,以 α-干扰素 3 0 0万单位 ,肌注治疗 ,疗程半年 ;联合组 3 0例 ,以 α-干扰素联合贺普丁 ,α-干扰素用法同前 ,同时口服贺普丁治疗 ,疗程半年 ;并观察 ALT、HBV-DNA、HBe Ag指标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 HBV-DNA转阴率分别为 6.7%、43 .3 % ( P<0 .0 0 5 ) ,HBe Ag转阴率分别为 3 .3 %、63 .3 % ( P<0 .0 0 5 ) ,差异均有显著性 ;治疗组与联合组 HBV-DNA转阴率分别为43 .3 %、5 3 .3 % ( P<0 .0 5 ) ,HBe Ag的转阴率分别为 :63 .3 %、73 .3 % ( P<0 .0 5 ) ,差异均有显著性 ,而治疗组与联合组 HBV-DNA复阳率分别为 3 0 .8%、2 5 .0 % ( P>0 .0 5 )差异无显著性 ;HBe Ag的复阳率分别为 42 .1 %、2 7.2 % ( P<0 .0 5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两种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明显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或不用抗病毒药物 ,但由于病例数较少 ,需增加病例继续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16.
张玉会  吴希红 《山东医药》2002,42(13):25-25
目前 ,临床上对干扰素类和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下称慢乙肝 )的疗效报道不一。为探讨干扰素与核苷类似物单用及二者联用的疗效 ,1 998~ 2 0 0 0年 ,我们对 90例慢乙肝患者进行了分组治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文 90例慢乙肝患者均符合 1 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均经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慢乙肝。其中男 5 0例、女 40例 ,年龄 1 6~45岁、平均 3 0 .5岁。患者乙肝病毒病原学指标为大三阳 (HBs Ag、HBe Ag、抗 HBc均阳性 ) ,HBV- DNA定量 (PCR法 ) >5 0万拷贝 /ml,肝功 ALT>1 2 0 U/L,抗 HCV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者自体树突状细胞(DC)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应.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对41例HBV慢性感染者在试验前均应用IFN-α-2b治疗6 mo,无应答者停药6 mo后继续IFN-α-2b治疗6 mo,同时联合自体DC回输治疗,回输两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1mo检测受试者病毒学、血清学、生化学指标,在回输前后起始的检测指标均一致的基础上观察自身前后的变化.结果:体外培养扩增DC至第6天,HBsAg致敏形成特异性DC疫苗.DC回输后ALT和AST水平较回输前明显降低(t=2.976,P<0.01;t =2.049,P<0.05).HBV DNA应答率为53.7%,DNA拷贝数下降≥210g10.DC回输次数与病毒学应答反应没有相关性(r=0.048,P>0.05),HBV携带时间与病毒学应答反应亦没有相关性(r=0.137,P>0.05).结论:自体DC回输联合IFN-α-2b治疗HBV慢性感染者,生化学和病毒学单项应答反应均优于单纯IFN-α-2b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医用臭氧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及抗肝纤维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例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分别给予医用臭氧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及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观察两组血清HBe Ag定量、HBV-DNA阴转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瞬时肝弹性测定(Fibro Scan)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8、12周HBe Ag定量、血清BFGF水平、Fibro Scan数值逐渐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HBe Ag定量低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BFGF水平、Fibro Scan数值、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医用臭氧可增强聚乙二醇干扰素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但对其抗肝脏纤维化作用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虽然已经进入了抗病毒治疗时代,但干扰素α和核苷(酸)类似物单用在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抗病毒的应用中均存在局限性。核苷(酸)类似物对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影响甚微,治疗期间能够维持病毒检测阴性,要获得  相似文献   

20.
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处理是目前临床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小规模的研究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有助提高停药后持久应答,对于各类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如何采用更有效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方案,实现更高持久免疫控制,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