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CSM行颈前路减压术患者32例,分为两组:A组12例,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术;B组20例,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用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随访3-24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进行评分,A组术后与术前评分差值大于B组[(5.50±0.90)分vs.(2.40±0.89)分](P<0.01):MRI显示,A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干B组[(3.363±0.258)mm vs,(2.637±0.412)mm](P<0.05).结论 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CSM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李宇卫 《江苏医药》2012,38(10):1177-1179
目的观察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SM行颈前路减压术患者32例,分为两组:A组12例,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术;B组20例,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用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随访3-24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进行评分,A组术后与术前评分差值大于B组[(5.50±0.90)分vs.(2.40±0.89)分](P<0.01);MRI显示,A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于B组[(3.363±0.258)mm vs.(2.637±0.412)mm](P<0.05)。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CSM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赵凯 《中国医药指南》2013,(18):559-560
探讨颈椎动态MRI联合临床表现在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骨科门诊就诊患者60例,分为颈肩部不适即亚健康组,有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常规MRI不支持组,CSM组(颈椎动态MRI组),每组各20例患者,所有患者进行JOA评分,统计脊髓呈波浪样及串珠样改变例数,并分析比较中立位、X摄片以及动态MRI的椎管矢径、脊髓矢径与椎管矢径比。结果通过分析整理资料,提示MRI不支持组和CSM组的JOA评分、椎管矢径、脊髓矢径与椎管矢径比均明显低于亚健康组;且CSM组行动态MRI检测脊髓均有波浪样或串珠样受压改变即为阳性;MRI不支持组常规MRI检测无受压改变为阴性,而行动态MRI检测均发现为阳性。结论颈椎动态MRI结合临床表现在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早期诊断中较常规MRI意义更大,能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影像学参数与术后脊髓漂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8例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手术前后的X线片、CT、MRI等资料.测量术前颈椎Cobb角,纵向距离指数(LDI),手术区域头侧与尾侧节段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S/C),颈椎前凸顶点到C2~C7连线的垂直距离.术后脊髓漂移程度用平均脊髓前间隙(ACS)表示,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患者手术区域头侧节段狭窄处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S/C)和术后脊髓漂移程度密切相关(R2=0.98).结论 测量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术前手术区域头侧节段狭窄处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对预测术后脊髓漂移程度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颈椎间盘突出前路手术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后纵韧带切除与保留在颈椎间盘突出手术中的疗效。方法经前路减压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其中后纵韧带切除组24例,保留组26例,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术前MRI显示的脊髓最细处选取T1加权正中矢状切层面测量,对术前术后、切除与保留组之间比较。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疗效进行χ2检验,对两组脊髓矢状径术前术后测量值进行t检验。结果随访时间7月至57月,平均27月,后纵韧带切除组神经功能恢复率为(76±21)%,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62±24)%,(P<0.05)。后纵韧带切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增加值为(3.26±1.05)mm,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2.32±1.23)mm,(P<0.01)。结论后纵韧带的切除,使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脊髓形态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动态MRI结合临床表现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均为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亚健康组(A组)35例,该组患者主诉颈肩部不适但非颈椎病;B组35例,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与CSM符合但常规MRI结果无异常;CSM组(C组)35例,该组患者为确诊CSM.105例患者均进行X线片及MRI检查,用统计学方法比较结果.结果 B组及CSM组JOA评分、X线结果中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椎管矢径比,中立位、过伸位及过屈位MRI椎管矢径与亚健康组比明显较低,而比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常规颈段MRI及动态颈段MRI检查中出现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中颈椎动态MRI具有重要的价值,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5例OPLL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分析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矢状径术前术后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随访,术后患者JOA平均改善率为(61.3±19.2)%,影像学检查显示无"再关门"现象的发生。JOA评分、颈椎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连续型OPLL疗效确切,能维持颈椎的稳定性,保持椎管的扩张状态,是一种治疗连续型OPLL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165例CSM手术治疗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脊髓压迫症状,42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术前常规行X线、CT平扫加矢状位重建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中105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40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0例行颈后前路联合手术。结果 165例患者获8~7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17分)评分标准,颈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79.0%,颈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75.5%,颈后前路联合手术平均改善率83.6%。术后并发节段性神经根麻痹7例。结论 CSM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影像学表现,确定颈椎间盘受累节段、脊髓受压程度、颈椎稳定性、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及后纵韧带骨化存在与否,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术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精细操作,可减少并发症,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损伤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3-C6椎板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7-36个月;平均2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7.1±2.3)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3.3±2.7)分;其中优8例,良9例,可4例,差0例。测量骨性椎管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5.0mm。13例患者在术后6-18个月复查颈椎MRI提示术前颈髓受压高信号明显恢复。结论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术式,椎管骨性面积的增加是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应用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共24例。结果:经近期随访,术后20例病人的JOA评定提高2-6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42%,椎管矢状径平均增加4mm。结论: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对一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减压椎板切除侧块螺钉植骨内固定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 36例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所有患者作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和X线、MRI检查,观察颈脊髓受压情况和内固定位置。结果随访6~18个月。临床评分:手术前平均JOA评分(11.3±1.05)分,手术后随访期平均(15.7±1.11)分;术后MRI比较术前显示脊髓后移,脊髓受压解除明确。结论颈椎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与羟基磷灰石植入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远期效果。方法 :22例颈椎管狭窄症采用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 ,将羟基磷灰石特制成多孔长方形锥台体植于劈开之棘突间 ,7号丝线固定。术后随访6个月~28个月 ,平均18 6月。据手术前后X线片、CT、MRT对比其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椎管指数及颈脊髓功能评价 ,随访羟基磷灰石植入后新生骨长入及骨融合情况。结果 :22例颈椎管矢状径术前 (9 8±1 32)mm ,术后 (13 8±1 30)mm颈脊髓功能 (40分平分法 )术前20 1±4 8 ,术后32 5±2 7。术后3~6个月羟基磷灰石与棘突骨性融合 ,无感染、移位、脱落。结论 :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与羟基磷灰石植入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不仅颈椎管扩大及颈脊髓功能改善均明显 ,脊髓减压彻底 ,并发症少 ,而且减少硬脊膜粘连 ,防止术后再关门及避免取自体髂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讨锚定钉(我院使用的规格为直径2mm,长度为10mm),在后路单开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具体效果。方法:收集整理2009-01~2011-01间应用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病例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龄35~78岁,平均63.5岁。病程1.6~18年,平均为3.6年。其中3个节段17例,4个节段8例。20例合并有发育性或者是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经临床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到压迫的症状,JOA评分3~11分,平均(6.7±2.2)分,实施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的治疗,开门的节段数均为C3~C7,应用直径2mm,长度10mm的锚定钉进行固定。结果:手术时间65~105min,平均75min。术中出血总量为100~400mL,平均200mL,无损伤脊髓、脊髓受到压迫并发症等。2例患者术接受了相应的对症处理2个月后疼痛症状消失。术后随访0.5~2.5年,平均1.9年,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0~16分,平均(13.8±1.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改善率为(68.1±7.5)%,优良率为88%。X线片检查显示颈椎曲度基本正常或有不同程度恢复,椎体中矢状径与椎管中矢状径比值平均为1¨1.2,锚钉无松动、没有出现颈椎不稳及再关门。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时应用直径2mm,长度10mm的锚定钉固定开窗椎板方法简单可靠,手术时间短,对颈部肌肉,椎体周围小关节及软组织的破坏小,出血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椎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共21例.结果 经3年随访,术后21例无一例脱失,JOA评分提高7~12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66.7%,椎管矢状径平均增加4 mm.结论 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对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骨在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中的价值.方法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均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分别将3个同种异体骨块及2个术中切取的棘突骨块植入已打开的5个椎板间隙.术前及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状态,并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20例患者中,术后12个月JOA评分比术前增加[(14.9±1.2)points vs.(9.8±0.8)points](P<0.01);术后各节段椎管矢状径皆超过14mm.术后6个月,同种异体骨完全融合及部分融合率低于自体骨融合率(53.3%vs.85.0%)(P<0.01);术后12个月,两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7%vs.92.5%)(P>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在颈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中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和植骨融合率,可以替代自身作为一种椎板间隔物.  相似文献   

16.
比值法判断颈椎管狭窄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颈椎患者的颈椎 X线侧位片及核磁片的椎管矢状径 ,椎体矢状径的测量 ,说明比值法判断颈椎管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对 2 9例男性成人 ,2 5例女性成人的颈椎 X线侧位片及 MRI片的 C3~ 7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进行了测量 ,并对其比值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 :X线片、MRI片的椎管矢状径 ,椎体矢状径测量的均数有显著差异 ( P<0 .0 5 ) ,但其比值 (椎管矢状径 /椎体矢状径 )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比值法确实是一种临床上简单可靠的判断颈椎管狭窄的方法 ,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I及CT成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断及评估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手术患者76例,根据术前CT成像特点将其分为不规则型、块状型、山丘型和蕈伞型.其中山丘型和蕈伞型患者行前路手术,不规则型和块状型患者视其病情行后路或前路手术.术后采用JOA评分法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MRI T2加权图像分类法对患者进行手术预后评估.结果 不规则型组脊髓功能改善率为(56.1±16.9)%,块状型组为(58.8±9.5)%,山丘型组为(61.6± 13.8)%,蕈伞型组为(63.9±10.7)%,CT成像各组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成像各组患者中三角型组改善率最低(50.1±7.3%),水滴型组最高(65.9±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能够为临床提供颈椎骨化后纵韧带的精确图像,对于制定手术方案及精确实施手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在患者术后评估方面,MRI成像对于脊髓功能的反映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18.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桂阳中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9.
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别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的疗效、并发症等方面探讨该术式应用的必要性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52例,其中颈椎病46例,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分别从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后JOA评分、生理曲度改变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58.4%,术后出现后凸畸形9例,但程度较轻,与未出现后凸畸形的病例比较,其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差别;存在轴性疼痛4例;未发生C5根麻痹。结论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应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脊髓性颈椎病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手术疗效,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8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JOA(17分法)评分以及在X线片测量的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结果 (1)病程>6个月与<6个月的患者,术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0岁与>50岁的患者,其术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手术前及随访时颈椎JOA评分分别为(9.6±1.3)分、(14.7±1.9)分,JOA改善率为68.9%。(3)优良组及可差组患者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10.4±1.6)分、(7.2±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术前JOA评分高的患者,术后JOA改善率高。(4)术后无颈部轴性症状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颈部轴性症状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应早期施行手术治疗,而患者病情的轻重、年龄、颈椎曲度、手术技巧及术后有无轴性症状等都对手术疗效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