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利用自行构建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系统,探讨其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转染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的HepG2细胞为生物材料,构建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 以2009年5月-2011年8月住院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治疗组进行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对照组进行普通血浆置换治疗。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组10例患者中,7例经住院治疗临床好转出院,其余1例因肝性脑病死亡,1例因肝肾综合征死亡,1例出院后死于肝衰竭。对照组10例患者中存活5例,其余1例肝移植,4例因肝衰竭死亡。2组患者治疗前MELD评分分别为24.26±2.54及24.71±2.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1,P=0.064)。治疗组治疗3 d、1、4周MELD评分平均分别为21.71±2.92、22.10±4.46、19.90±5.43。跟踪随访1 a,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平均值分别为14.24、11.32 ng/ml,腹部B超检查均未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结论自行构建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具有一定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5,(4)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四川省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1912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按照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与否分为治疗组(945例)和对照组(967例),对照组给予内科药物及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加用人工肝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氨等生化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氨等生化学指标在治疗后72小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治疗组的有效率、临床好转率及12周存活率分别是62.8%、59.4%及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9%、31.5%及30.0%(χ~2值分别为215.12、197.93、176.45,P值均为0.000)。人工肝治疗中出现了皮疹(7.0%)、一过性血压下降(1.6%)及穿刺处渗血(0.2%)等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经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与HBV DNA、病情、并发症、人工肝治疗及抗病毒治疗等因素有关(P值分别为0.006、0.008、0.016、0.024、0.000)。结论人工肝联合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缓解HBVACLF患者的症状、改善生化学指标及提高存活率。HBV-ACLF一经确诊,若患者具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应极早进行人工肝联合抗病毒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2014年5月~2017年5月我院诊治的ACLF患者120例,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和人工肝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应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经过3~6个月治疗,本组患者生存52例(43.3%),死亡68例(56.7%);两组患者性别、发病前病程、长期抗病毒和是否接受人工肝治疗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生存组年龄≥50岁的比例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4%和46.1%,均显著低于死亡组的61.8%和79.4%(P0.05);两组血清PAB、TBA、BUN、Cr和HBV D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存组患者血清TBIL和PT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血清Alb、CHE、TC和AFP水平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生存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和多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9%、15.4%和11.5%,显著低于死亡组的45.6%、14.7%、39.7%和26.5%(P0.05),而两组上消化道出血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将血清TBIL、Alb、CHE、PT、TC、AFP、年龄和并发症作为自变量,预后结果作为应变量,经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T、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和并发症发生是HBV相关的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了解影响乙型肝炎导致的ACLF患者预后的因素,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把好可能导致死亡因素的治疗关,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才能提高救治ACLF患者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肝脏》2016,(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在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住院诊治且资料完整的乙型肝炎ACLF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好转组(42例)和未愈/恶化组(58例)。分析患者发病诱因、临床特点,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HBV-ACLF诱因前3位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占57%)、停用抗病毒药物(占12%)、乙型肝炎病毒活动+酒精(占7%)。各种诱因中乙型肝炎病毒活动+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活动+药物损害诱发的肝衰竭未愈/恶化率最高(均为100%)。两组患者的年龄、白蛋白、肌酐、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甲胎蛋白(AFP)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性脑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INR、肌酐是ACLF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HBV-ACLF的诱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INR、肌酐影响HBV-ACL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究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40例非肝移植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后28 d和90 d存活情况进行分组(28 d:生存组164例,死亡组76例;90 d:生存组140例,死亡组100例)。收集患者发病诱因、肝功能指标、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出现的并发症等资料。计量资料用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根据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HBV-ACLF患者的诱因主要包括HBV自发激活(55.6%)、核苷类似物停药或耐药引起HBV激活(25.2%)等。依28 d存活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00、-6.015、-5.070、-5.103、-5.044、-7.430、-6.637,P值均<0.05);依90 d生存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胆固醇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05、-7.728、-3.335、-4.015、-6.053、-7.908、-6.655、-3.607,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Bil>260.20 mmol/L、PTA<24.8%、NLR>5.63、血钠<130.8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28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4.572(1.321~15.823)、8.934(3.026~26.374)、2.632(1.126~6.152)、27.467(6.113~123.423)、4.303(1.048~17.663)、3.453(1.614~7.387),P值均<0.05];TBil>260.20 mmol/L、PTA<25.5%、血钠<135.3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90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5.148(1.918~13.822)、15.718(5.161~47.866)、10.080(3.244~31.323)、11.157(2.580~48.254)、4.391(2.057~9.372),P值均<0.05]。240例患者中160例(66.7%)90 d内发生感染,其中细菌感染140例、病毒感染12例,真菌感染8例。160例出现感染的患者其90 d病死率显著高于无感染的患者(46.3%vs 32.5%,χ^2=6.720,P=0.010)。240例患者中176例28 d内出现腹水,44例出现胸腔积液,3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60例发生肝性脑病,1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2组间急性肾损伤、Ⅲ~Ⅳ度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088、29.811、7.797,P值均<0.05)。结论HBV-ACLF患者基线TBil、PTA、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是影响患者28 d和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BV激活引起的肝脏炎症坏死是ACLF的始动因素,而感染、急性肾损伤、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
目的探讨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病历资料和随访结果完整的172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各项实验室指标,找出影响预后的因素。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引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将单因素分析发现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TBil、PTA、Na~+、TC、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评分)、年龄≥50岁、有肝硬化基础、存在胆酶分离、出现并发症(P值分别为0.008、0.002、0.023、0.034、0.001、0.003、0.001、0.004、0.037)。将单因素分析发现能影响预后的并发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感染(P值分别为0.001、0.011、0.022)。结论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TBil、PTA、Na+、TC、CTP评分、年龄≥50岁、有肝硬化基础、存在胆酶分离、出现并发症。肝衰竭患者若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感染,则预后更差。早期判断肝衰竭患者的预后,预防和治疗相关并发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0):2316-2319
目的探讨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119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9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抗病毒方案为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收集治疗基线时患者ALT、AST、ChE、Alb、CHO、AFP、HBV DNA水平等临床指标及重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计算MELD评分。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新的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评估新预测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在90 d内,3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7.7%。生存组与死亡组相比,年龄、ALT、Alb、ChE、MELD评分以及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肝性脑病(OR=10.404,95%CI:2.522~42.926,P=0.001)、血清Alb水平(OR=0.853,95%CI:0.764~0.952,P=0.005)、MELD评分(OR=1.143,95%CI:1.036~1.261,P=0.008)是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将这3项指标联合建立新的预测模型,ROC曲线结果显示新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33,高于MELD评分的0.672。结论对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预后评估,肝性脑病、Alb水平联合MELD评分建立的新模型较单纯MELD评分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乳酸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清乳酸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于我院治疗的74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乳酸升高与核苷类似物、感染、肝肾综合征以及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服用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的2组患者乳酸升高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酸水平升高与感染、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有关(X^2值分别为9.417和6.158,P值分别为0.002和0.013)。临床无确切引起乳酸升高原因的3例患者,乳酸呈一过性升高,且预后良好。结论HBV-ACLF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乳酸升高主要原因是感染和肝肾综合征。核苷类似物治疗HBV—ACLF未引发显著的乳酸升高,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血浆中可溶性 CD163(sCD163)和铁蛋白水平,分析其与患者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5例、慢性乙型肝炎18例以及健康对照15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 sCD163和铁蛋白水平。结果 HBV-ACLF 组血浆中 sCD163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sCD163:(123±43)比(76±33)、(58±19)、(35±15)ng/mL,均P<0.05;铁蛋白:(2714±1896)比(505±722)、(833±801)、(106±58)ng/mL,均P<0.05]。肝衰竭发展到晚期时sCD163和铁蛋白水平均较早、中期明显增高[sCD163:(162±44)比(104±40)、(108±24)ng/mL,均P<0.05);铁蛋白:(4154±2122)比(1746±1047)、(2416±1713)ng/mL,均P<0.05]。HBV-ACLF死亡组中sCD163和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存活组[sCD163:(140±42)比(101±36)mg/mL,(t=-2.719,P=0.01);铁蛋白:(3568±2007)比(1598±957)ng/mL,(t=-3.547,P=0.001)]。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CD163、铁蛋白评估 HBV-ACLF患者3个月内死亡所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0.844。结论 sCD163和铁蛋白可作为 HBV-ACLF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肝治疗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预后及其与HBeAg等各项临床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为及时、准确判定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体外人工肝支持及内科综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其中HBeAg阴性者55例,HBeAg阳性者26例)临床资料,分析不同HBeAg状态患者预后及各项检验指标(ALT、AST、TBil、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氨、甲胎蛋白等)的差异。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或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HBeAg阳性与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P=0.158),检验指标中前白蛋白、甲胎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在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00 1,P=0.000 5,P0.000 1),进一步做ROC曲线,AUC值:前白蛋白,0.875;甲胎蛋白,0.795;国际标准化比值,0.792。结论人工肝支持治疗下HBeAg阳性与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前白蛋白、甲胎蛋白、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作为乙型肝炎相关ACLF预后判断的指标具有一定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HBV变异的纵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 ,选取6例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其中ACLF4例(P1~P4),肝硬化(LC)2例(P5、P6)。分别留取每例患者不同疾病阶段血清2份,进行HBVDNA提取、扩增、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采用VectorNTISuite9.0软件分析,纵向对比HBV核苷酸序列变异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为基因C型。ACLF患者(P1~P4)在病程中HBV的核苷酸突变位点多于发生肝硬化患者(P5、P6)。ACLF患者中,nt53(C→T或T→C)、nt1846(A→T)、nt1896(G→A)的纵向突变见于2例或2例以上患者。C1913A或T突变可见于患者P1、P2,同时患者P2可见纵向突变。结论 nt53、nt1846、nt1896和nt1913四个核苷酸的突变可能与ACLF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比较分析白蛋白相关比值[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TAR)、肌酐/白蛋白比值(CA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白蛋白比值(IAR)、中性粒细胞计数/白蛋白比值(NAR)和红细胞分布宽度/白蛋白比值(RA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17年6月—2022年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354例HBV-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随访3个月时的转归分为生存组(n=272)和死亡组(n=82),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以及入院后首次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等检验指标,同时计算白蛋白相关比值、MELD评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白蛋白相关比值与MELD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ELD评分、TAR、CAR、IAR、NAR和RAR与不良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白蛋白相关比值及MEL...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乳酸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LCF)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肝病中心收治的117例HBV-ACLF患者,根据90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43)和死亡组(n=74);收集患者于本院诊断HBV-ACLF后24 h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动脉血气、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计算ALBI、MELD、MELD-Na、MESO、iMELD、CLIF-C ACLF评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乳酸是否为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乳酸与感染情况及临床并发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乳酸相加于各评分后能否提高现有模型的预测价值,两两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 死亡组WBC、INR、乳酸均大于生存组,Na小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813、-2.85...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传统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栓形成事件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56例,分为发生血栓组(n=24)与未发生血栓组(n=32)。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临床资料,观察入院后第1~7天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组内及组间不同时间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HBV-ACLF患者在入院时,发生血栓组年龄31.5(29.0~34.0)岁,较未发生血栓组年龄48.5(36.0~50.7)岁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7,P=0.008);在入院当天,MPV在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后第2~7天,MPV值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96、-2.742、-2.894、-4.174、-3.945、-4.716,P值均<0.01)。发生血栓组MPV的峰值为入院第5天,均值为(13.90±1.12)fl,高于正常值范围。所有纳入患者在入院时,PT均值为(28.8±7.2)s、APTT均值(50.5±8.7)s、INR均值(2.6±0.7),均高于正常值;Fb均值为(1.16±0.3)g/L、血小板计数均值为(107.7±26.5)×109/L,均低于正常值。而PT、APTT、Fbg、INR及血小板计数在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更多是一种低平衡状态,是复杂与异质性的,需要个体化处理。HBV-ACLF患者中,易发生血栓事件者可能与血小板的功能有关,而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常规指标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治疗早期和中期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时激素受体(GR)及其亚型α、β的表达特征与激素治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入组2015年9月-2018年6月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的33例早、中期HBV-ACLF患者,其中激素组18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甲基强的松龙静点7 d。采用流式细胞检测仪和逆转录PCR(RT-PCR)检测GR及GR-αmRNA、GR-βmRNA表达情况,观察基线、8 d GR及其亚型表达差异。激素组患者根据10 d时GC疗效分为激素敏感组(13例)和激素不敏感组(5例),分析不同组别GR及其亚型表达的特征与GC治疗敏感性的关系。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确切概率法检验。28 d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激素组患者使用激素后8 d时GR-αmRNA表达水平[(0. 99±0. 48)×10~(-2))]较基线[(1. 96±0. 50)×10~(-2))]明显降低(t=6. 586,P 0. 001)。激素组与非激素组患者第8 d时GR-αmRNA表达[(0. 99±0. 48)×10~(-2)vs (1. 70±0. 66)×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 518,P=0. 001);激素敏感与不敏感组8 d时比较,激素敏感组GR-αmRNA表达水平[(1. 21±0. 34)×10~(-2)]明显高于激素不敏感组[(0.43±0. 31)×10~(-2)](t=4. 456,P 0. 001);且8 d时激素敏感组GR-αmRNA表达降低幅度明显小于激素不敏感组(t=-2. 904,P=0. 01)。GR-βmRNA表达水平8 d时激素敏感组[(0. 14±0. 08)×10~(-2)]与激素不敏感组[(0. 10±0. 04)×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092,P=0. 291)。8 d时激素组患者GR-αmRNA表达降低幅度与基线的比值均值为46%,据此分为≤46%组(10例)和 46%组(8例)。2组GR-αmRNA表达水平降低幅度与基线的比值差异显著(26. 99%±25. 09%vs 70. 09%±16. 08%,t=-4.203,P=0. 001)。10 d时,TBil降低幅度与基线比值在≤46%组和 46%组间差异显著(P=0. 021); 10 d时,PTA上升幅度与基线比值在≤46%组和 46%组间差异显著(P=0. 048)。结论 HBV-ACLF早、中期患者使用GC后GR-α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激素敏感组患者GR-αmRNA水平较基线降低幅度小,且28 d TBil和PTA指标改善优于激素不敏感组,GR-αmRNA动态变化对激素疗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感染特点、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长海医院感染科诊断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患者,据感染状态分组,诊断时感染(A组)、诊断时非感染(B组),住院时感染(C组),住院时非感染(D组)、全病程感染(E组)。分析各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K-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B组比较及C、D组比较在部分生化指标、ACLF分期、肝硬化基础、并发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类型以SBP最多见(34.08%),其次为肺部感染(8.68%)、菌血症(3.54%)、脓毒症(2.89%)。ACLF病程中未感染与伴发感染患者28 d、90 d病死率分别为(15.76%、39.23%vs 23.03%、56.18%,P0.05),有统计学差异。感染发生时间,在28 d病死率上有统计学差异(30.67%vs 17.48%,P0.05),90 d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58.67%vs 54.37%,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显示PCT升高、出现腹水和两个或以上并发症,是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各组患者在部分生化指标、肝脏基础、并发症及预后方面存在差异,感染类型以SBP、肺部感染、菌血症、脓毒症为主。住院患者需警惕PCT升高及出现腹水和多个并发症的情况,感染在ACLF中极为常见,与较差的临床结局及高病死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