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层螺旋CT的影像学特点,进行鉴别诊断,提高多层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患者的影像学的资料。结果 CT示瘤体较大,多成类圆形或卵圆形。瘤体多清晰,肿瘤密度均匀也可不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区,也可有出血;肿瘤平扫成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成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与动脉期相近,延迟扫描CT值下降较慢。三维重建(MPR)得到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肿瘤的立体形态显示清晰,肿瘤与周围软组织关系清晰可辨。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MRP对嗜铬细胞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方法:收集有完整的CT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41例,分析其CT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肿瘤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及强化表现。结果:41例中,皮质腺瘤16例,密度低而均匀,强化轻;转移瘤11例,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明显;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0例,瘤体较大,平扫中密度常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实体明显变化;皮质腺癌3例,呈不规则或分叶状的肿块,密度不均匀;髓质脂肪瘤1例,双侧发生,低密度脂肪组织为其特征性表现。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CT可对肾上腺肿瘤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3.
14例异位嗜铬细胞瘤CT诊断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异位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瘤,是指位于。肾上腺(髓质)外的嗜铬细胞瘤。现就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14例患的CT和临床分析与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MSCT表现。32例行平扫冠状位、矢状位多层面重建与增强扫描。结果 32例腹膜后肿瘤中,转移性腹膜后肿瘤14例,良性畸胎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纤维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神经母细胞瘤3例,恶性畸胎瘤2例,脂肪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转移瘤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不均匀明显强化,良性畸胎瘤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内见钙化,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神经纤维瘤不均匀肿块,不规则强化,纤维瘤不均匀软组织肿块,轻度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呈较大不均匀肿块,内见坏死、钙化,不均匀强化,神经母细胞瘤呈圆形或不规则不均匀肿块,有分叶、坏死、钙化,轻度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恶性畸胎瘤,呈混杂密度,边缘模糊,内见钙化,脂肪肉瘤不均匀肿块,内见脂肪密度,明显强化,平滑肌肉瘤,CT表现呈"牛眼征",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类圆形肿块,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不均匀强化。结论腹膜后肿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以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提高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作超声、SCT检查.结果 瘤体较大(平均瘤径7.2cm),多呈类圆形,部分有分叶.瘤界清晰或部分不甚清晰,肿瘤密度多不均匀,15例出现坏死和囊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结论 S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资料,分析其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总结其特征性CT表现。结果皮质腺瘤12例,皮质腺癌5例,嗜铬细胞瘤3例,髓样脂肪瘤4例,转移瘤6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例。结论肾上腺肿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其的定性诊断及鉴别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饶文宇  肖路  冉灿  刘军  梁博  奉友刚 《天津医药》2019,47(9):987-989
膀胱副神经节瘤是位于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膀胱壁内的副神经节组织。该肿瘤是一种罕见 的膀胱肿瘤,而膀胱副神经节瘤并发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报道更为罕见。笔者此次报道了1例特殊的膀胱副神经节瘤 伴发膀胱癌的病例。同时回顾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诊断、病理分型、复发转移、手术治疗等。结果70例患者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46例(65.7%),副神经节瘤24例(34.3%),其中膀胱副神经节瘤4例(5.7%),腹膜后副神经节瘤9例(12.9%),其他副神经节瘤11例(15.7%)。57例患者接受过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复发23例,出现远处器官及淋巴结转移58例。血压升高67例,心悸37例,头痛42例,大汗39例。结论嗜铬细胞瘤常表现以高血压为代表的临床综合征,症状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恶性嗜铬细胞瘤易出现术后复发及多器官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0例,共21个病灶。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有关文献并回顾分析其CT征象。结果瘤体通常较大,多大于5cm,呈圆形或类圆形,中等密度,常伴有囊变、坏死、出血,肿瘤强化明显。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征象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嗜铬细胞瘤大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异位。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在腹膜后中线两旁沿交感神经链分布的区域,常见部位是腹主动脉旁、肾门、肠系膜根部、后纵隔和颈总动脉旁及膀胱壁等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钙化,也可有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等少见表现。我们总结分析11例确诊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上腺无症状嗜铬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结合其手术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探讨肾上腺无症状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其他无功能肿瘤的鉴别诊断问题。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9年10月至2013年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无症状嗜铬细胞瘤14例(病理证实),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5例(手术标本12例,腹腔镜标本3例),肾上腺无功能腺瘤28例,转移瘤10例,其中4例为双侧病灶,共67例,71个病灶,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8~82岁,中位年龄44岁。结果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与其他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在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CT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平扫密度高于节细胞神经瘤和无功能腺瘤,而在增强扫描3期均高于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无功能嗜铬细胞瘤的T-D曲线类型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部分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无特异性儿茶酚胺增高的临床表现。其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对其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和术前及术中准备提供必要的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1例拟诊为肾上腺肿瘤患者,就超声检查,并结合手术病理作对比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中,男8例,女13例,年龄1~65岁。仪器使用UB-40,UB-25,线阵或凸阵探头,探头频率为3.5MHz,5MHz,检查当日患者空腹。肿块位于左侧肾上腺7例,右侧肾上腺13例,双侧1例。其中嗜铬细胞瘤8例(含1例嗜铬细胞副神经节瘤),皮质腺癌6例,髓样脂肪瘤2例,节细胞性神经纤维瘤1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腺癌2例,脾静脉扩张位于脾门处扭曲成团状1例。21例共22枚肾上腺肿块,术前超声探查的敏感性约为86%。所显示的18例共19枚肿块能正…  相似文献   

13.
高照  张丽  刘斌  赵旖旎 《安徽医药》2017,38(10):1316-1318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提高对嗜铬细胞瘤的认识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病灶部位及最长径、内部成分(包括囊变、坏死、钙化)、包膜完整与否、平扫CT值及增强后三期CT值。结果 11例(84.62%)病灶位于肾上腺区,2例(15.38%)位于腹膜后(分别位于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胰腺体部与腹主动脉之间);病灶长径2.31~15.00 cm,平均6.27 cm,其中5例(38.46%)长径<5 cm,6例(46.15%)长径5~10 cm,2例(15.39%)长径>10 cm;1例(7.69%)出现钙化,5例(38.46%)囊变,7例(53.85%)坏死,1例(7.69%)囊变与坏死程度相当,13例(100%)病灶有完整的包膜;病灶CT值:平扫(46.58±15.14)HU,皮质期(116.08±17.85)HU,髓质期(108.04±16.07)HU,延迟期(102.86±12.18)HU;4例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例诊断为副节瘤,1例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伴囊变坏死,1例诊断为肾上腺良性病变,1例诊断为嗜铬细胞瘤、孤立性纤维瘤或神经源性肿瘤待排,1例诊断为无功能腺瘤,2例诊断为腺瘤,1例诊断为腹膜后间叶组织来源肿瘤,1例诊断为腹膜后囊实性占位。结论 嗜铬细胞瘤有其典型的影像表现,多发生于肾上腺区,少数见于肾上腺外腹膜后区。当病灶体积大、内部坏死或囊变、包膜清晰、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且以动脉期强化最为显著时,提示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嗜铬细胞瘤CT、MRI误诊的原因.方法 对8例术前误诊的嗜铬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均行平扫及动脉期、静脉期扫描,层厚5 mm.MRI检查采用超导型0.5 T磁共振扫描仪,行轴位常规磁共振T1WI、T2WI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8例中,CT、MRI误诊为节神经细胞瘤2例,肾上腺腺瘤2例,胰腺囊腺癌1例,转移性肿瘤1例,脂肪肉瘤1例,1例诊断为腹膜后恶性肿瘤伴转移,未提示嗜铬细胞瘤.结论 注意病灶所在部位,仔细分析囊性变及血管特性,可减少CT及MRI在嗜铬细胞瘤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15.
刘明  高阳 《哈尔滨医药》2003,23(1):32-33
嗜铬细胞瘤来自肾上腺和肾上腺外嗜铬组织,含嗜铬颗粒.能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因而有嗜铬性。因本病临床上比较少见,部分病例发病突然,呈间歇性,若肿瘤发生在少见部位,则容易误诊,引起医疗纠纷,故提出探讨,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该病临床以阵发性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病理上发生肾上腺髓质外嗜铬细胞瘤又称嗜铬性副神经节瘤。1 临床经过  相似文献   

16.
林凯  朱达东 《江西医药》2011,46(5):465-466
目的总结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要点,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结果其中肾上腺腺瘤10例,嗜铬细胞瘤3例,髓样脂肪瘤2例,皮质腺癌2例,肾上腺转移瘤7例,肾上腺成神经细胞瘤1例。结论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肾上腺肿瘤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异位嗜铬细胞瘤(ectopic pheochrocytoma)是指来源于肾上腺以外的一类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约占嗜铬细胞瘤的15%[1]。该肿瘤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嵴组织发育产生的嗜铬细胞。自颅底至盆腔均有嗜铬细胞分布,以腹主动脉、肾门附近分布最为丰富,所以异位嗜铬细胞瘤以腹主动脉旁、肾门附近、下腔静脉旁多见[2]。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较罕见,约占所有膀胱肿瘤的0.06%,占所有嗜铬细胞瘤的1.00%以下[3]。本文就膀胱后下壁  相似文献   

18.
膀胱嗜铬细胞瘤是副神经节的一种肿瘤,副神经节(paraganglia)是神经内分泌细胞聚集的小结,其分布依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而分为交感神经副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两类。本文结合文献对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临床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CT和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膀胱嗜铬细胞瘤的CT和超声表现.结果 膀胱嗜铬细胞瘤以宽基底附着膀胱壁,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局部膀胱壁可增厚.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超声显示肿块为等、低回声,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结论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CT和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识其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附21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提高对肾上腺病变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2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并资料较完整的肾上腺肿瘤患者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变大小、形态、边沿、密度、及强化等特征,总结其表现特点做以研究。结果在21例肾上腺肿瘤中,皮脂腺瘤13例,体积小到中等大小,有包膜,密度低而均匀,轻微强化;皮脂腺癌1例,体积大,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沿强化;肾上腺嗜铬细胞瘤3例,体积较大,边界规则而清楚,密度略不均匀,强化较明显;髓质脂肪瘤1例,体积较大,呈低密度,边界清,不强化;转移瘤2例,体积较小,密度较低、均匀,边界清,强化明显。畸态瘤1例,较大,边清,密度不均匀,可见脂肪密度和钙化。结论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及化验检查,可以作出影像学诊断,同时需与其他腹膜后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