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肝治疗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预后及其与HBeAg等各项临床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为及时、准确判定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体外人工肝支持及内科综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其中HBeAg阴性者55例,HBeAg阳性者26例)临床资料,分析不同HBeAg状态患者预后及各项检验指标(ALT、AST、TBil、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氨、甲胎蛋白等)的差异。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或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HBeAg阳性与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P=0.158),检验指标中前白蛋白、甲胎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在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00 1,P=0.000 5,P0.000 1),进一步做ROC曲线,AUC值:前白蛋白,0.875;甲胎蛋白,0.795;国际标准化比值,0.792。结论人工肝支持治疗下HBeAg阳性与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前白蛋白、甲胎蛋白、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作为乙型肝炎相关ACLF预后判断的指标具有一定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恩替卡韦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84例治疗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 mg/d,9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患者存活情况、肝功能生化学指标、HBV DNA定量、PT,比较两组患者在早、中、晚期肝功能衰竭生存率的差异.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 在早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63.3%(31/49例),高于对照组存活率39.7%(23/58例)(χ2=5.923,P=0.015).在中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63.0%(17/27例),高于对照组存活率35.1%(13/37例)(χ2=4.854,P=0.028).在晚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8例,存活4例;对照组4例,存活1例.在血清TBiI>342μmol/L的50例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56.0%,高于56例对照组的26.8%(χ2=9.351,P=0.002).在治疗4周时,治疗组HBV DNA载量下降3.95 lg拷贝/mL,高于对照组的1.78 lg拷贝/mL(t=5.847,P=0.001).结论 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早期及中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生存率,在晚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在TBil>342/μmol/L的患者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HBV - ACLF)患者90 d预后的因素及抗病毒治疗对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112例,根据入组时是否采用抗病毒治疗分为非抗病毒治疗组54例和抗病毒治疗组58例.非抗病毒治疗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抗病毒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存活率、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及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ALT均显著降低,胆碱酯酶(CHE)和HBV DNA转阴率提高(P<0.05);治疗8周后,抗病毒治疗组TBil和MELD评分明显低于非抗病毒治疗组,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明显高于非抗病毒治疗组(P<0.05).治疗90 d,抗病毒治疗组累积存活率明显高于非抗病毒治疗组(P=0.025).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HBeAg、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抗病毒治疗(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HBV-ACLF患者的90 d存活率,是HBV-ACLF内科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HBeAg阴性、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也可降低HBV - ACLF患者的90 d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和CD69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HBV-ACLF患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5例、慢性乙型肝炎18例、健康对照15例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与CD69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合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HBV-ACL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CD163的表达率低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随肝功能衰竭早、中、晚期病情进展,CD163的表达率逐渐降低(F=10.921,P=0.000),死亡组CD163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HBV-ACLF组CD69的表达率高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随肝功能衰竭早、中、晚期病情进展,CD69的表达率逐渐增高(F=11.504,P=0.000),死亡组CD69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CD163和CD69评估HBV-ACLF患者3个月内死亡情况所对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6、0.735。结论 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和CD69的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非生物型人工肝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4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97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血浆置换(PE)组50例、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PEF)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肝功能、血氨、血肌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EF组好转率为76.5%(36/47),高于PE组的56.0%(2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8,P=0.032);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PE组和PEF组TBil(t=3.746,3.826;P=0.000,0.000)、ALT(t=5.123,4.881;P=0.000,0.000)、AMMO(t=2.802,6.996;P=0.006,0.000)、INR(t=1.996,2.038;P=0.049,0.044)、Cr(t=2.187,4.802;P=0.031、0.000)均显著降低,ALB显著升高(t=2.300,3.065;P=0.024,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EF组AMMO和Cr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2.152;P=0.037,0.034);3与PEF治疗后比较,PEF组TNF-α、IL-6、IL-10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2,2.234,2.339;P=0.047,0.027,0.021)。结论 PE更适用于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早期治疗;而PEF不仅可以明显改善该类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在清除血氨、血肌酐和炎性因子方面疗效更优,更适合中期肝衰竭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出现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表现。目前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而糖皮质激素在HBV-ACLF治疗中的价值尚有争议。现报道本院在抗感染、抗-HBV治疗基础上联合糖皮质激素成功救治的HBV-ACLF(中期)1例,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肝功能衰竭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除非及时接受肝移植,否则患者要经受长时间的住院治疗.死亡率高。应用肝脏辅助支持系统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目的:对各种病因所致的肝功能衰竭患者应用血浆置换(PE)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进行治疗,探讨两种非生物人工肝在急、慢性肝功能衰竭中的作用。方法:148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分为两个治疗组,PE组60例.MARS组88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氨、凝血机制、电解质、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评价两个治疗组的临床转归和存活率。结果:经1—3个月的随访,PE和MARS组的存活率分别为55.0%和64.8%,MARS组存活率略优于PE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和MARS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血氨显著降低,总蛋白、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和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变化。治疗结束72h后复查凝血指标的变化,发现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显著降低。PE组寒颤、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MARS组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结论:PE和MARS是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尤其对非病毒性终末期患者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存活率仅10%~20%.70年代至今,不少学者都为FHF治疗进行过探索,设计了多种人工肝脏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system,ALSS),如血液净化系统(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及血浆交换)、体外肝灌流、杂交型人工生物肝(hybrid bioartificial liver,HBAL)等.实践证明,靠血液透析或滤过来清除FHF所致的代谢产物是有限的,总体上看治疗的存活率无明显改善.90年代后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成熟及生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联合吲哚菁绿清除试验(ICG)和总胆红素留存率(TBARR)建立预测经人工肝治疗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新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2021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36例经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据随访3个月时的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n=92)和死亡组(n=44),检测确诊ACLF时的生化、凝血、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 R15)及肝有效血流量(EHBF)等指标,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MELD差值(ΔMELD)、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总胆红素清除率(TBCR)、总胆红素反弹率(TBRR)和TBARR。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则采用χ2检验。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构建人工肝治疗HBV-ACLF短期预后的联合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种模型对人工肝治疗HBV-ACLF短期预后判断的准确性,AUC的比较采用Z...  相似文献   

10.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065-1069
目的探究解毒凉血健脾方对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在北京地坛医院诊断为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7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6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予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凉血健脾方,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累积有效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指标。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一元方差分析或多元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第4周,中西医结合组累积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7%vs 53.8%,χ~2=4.734,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第1、2周时中西医结合组白蛋白明显升高(P值均0.05);治疗第1周时中西医结合组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第3、8周时,中西医结合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结论解毒凉血健脾方能提高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相似文献   

11.
林格 《内科》2014,(5):558-559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将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非抗病毒疗法,观察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抗病毒药物α干扰素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肝功能、血清HBeAg定量检测。结果对照组存活42例,观察组存活48例,观察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HBV DNA拷贝量、MELD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的推崇。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是一种短期病死率极高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除肝移植外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肝移植常受限于肝源不足、治疗费用高昂等因素,因此内科综合治疗(包括人工肝支持系统)就成为提高患者短期生存率的重要手段。本文将重点阐述HBV-ACLF的发病机制及内科综合治疗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13.
臧红  万志红  辛绍杰 《肝脏》2014,(11):877-879
肝衰竭是一组多种原因导致的肝脏严重损害的临床症候群,预后极差。在欧美国家,药物引起的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难以预测,肝移植是挽救生命的最有效方法。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超过70%,尽管抗病毒治疗及人工肝支持系统等治疗措施的应用挽救了部分病人的生命,但每年仍有约120,000病人死于 HBV-ACLF,肝移植仍然是降低病死率最确切的治疗方法。但肝移植1年存活率为60%~70%,且存活病人需要终生免疫抑制剂维持,其潜在危险也不容忽视。因此,肝衰竭病人早期、准确的预后评估对临床决策、挽救病人的生命以及维持病人的长期生存质量极为重要。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与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特点有所不同,我们将分别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比较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单用和联合强肝胶囊两种方法对乙型肝炎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 将66例乙型肝炎并有肝纤维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5例单用组单独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31例联合组接受药物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联合强肝胶囊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HBV DNA,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 Ⅲ)、Ⅳ型胶原(C-Ⅳ)、层黏蛋白(LN)等.结果 两组在肝功能改善和病毒载量变化无显著差异,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且联合组52 w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改善较单独抗病毒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强肝胶囊有可以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联合抗病毒药物可以明显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纳洛酮联合醒脑净治疗肝性脑病的效果.方法 将96例接受基础治疗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乳果糖组、纳洛酮组和联合用药组;检测治疗前后的患者血氨、ALT、TBIL、神志变化.结果 联合用药组有效率87.1%(27/31),与乳果糖组52.9%(18/34)、纳洛酮组64.5%(20/3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纳洛酮和醒脑净,可有效促进肝性脑病患者神志好转、降低血氨及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后肝纤维化逆转情况。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9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将其分为抗病毒治疗组(63例)和非抗病毒治疗组(29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8周时行肝脏瞬时弹性检测仪(Fibroscan)检测及肝纤维化四项检测,包括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肽(PⅢP)。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8周时Fibroscan值及肝纤维化四项变化情况,并分析Fibroscan值与肝纤维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抗病毒治疗组治疗48周后Fibroscan值及HA、LN、Ⅳ-C、PⅢP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非抗病毒治疗组治疗48周后(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Fibroscan值与HA、LN、Ⅳ-C、PⅢP呈线性正相关(r=0.756、0.737、0.691、0.669,P=0.000、0.000、0.000、0.000)。结论抗病毒治疗能阻止、逆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进展,而利用Fibroscan更易观察患者肝纤维化测量值动态变化,其对病情预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肝脏》2016,(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在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住院诊治且资料完整的乙型肝炎ACLF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好转组(42例)和未愈/恶化组(58例)。分析患者发病诱因、临床特点,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HBV-ACLF诱因前3位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占57%)、停用抗病毒药物(占12%)、乙型肝炎病毒活动+酒精(占7%)。各种诱因中乙型肝炎病毒活动+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活动+药物损害诱发的肝衰竭未愈/恶化率最高(均为100%)。两组患者的年龄、白蛋白、肌酐、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甲胎蛋白(AFP)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性脑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INR、肌酐是ACLF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HBV-ACLF的诱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INR、肌酐影响HBV-ACL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湿热证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表达变化的干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选取HBV-ACLF湿热证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则在内科基础治疗前提下加用甘露消毒丹中药汤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PTA)、血清TNF-α和IL-6的变化,分析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血清TNF-α和IL-6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且治疗组指标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4%,对照组7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露消毒丹联合内科基础治疗,降低肝衰竭患者血清TNF-α和IL-6的含量,从而提高HBV-ACLF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浆吸附灌流(PP)联合血浆置换(PE)的组合型人工肝方法加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PP和使用少量血浆的PE联合在1次治疗模式中完成,治疗35例68例次肝衰竭患者,检测治疗前、结束时及治疗结束72 h时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白蛋白(Alb),与同期进行的34例66例次单纯PE治疗患者做对照,两组患者皆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结果 (1)治疗1个月时并发症发生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时HBV DNA下降超过100倍的患者比率分别为治疗组68.6%,对照组61.8%,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1个月时好转率(62.9%,61.8%),生存率(68.6%,64.7%),累积3个月生存率(65.7%,64.7%),6个月生存率(65.7%,61.8%),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2组患者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72 h时TBi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均<0.05),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TBil下降幅度更大(P<0.05),在治疗结束72 h时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PTA无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PTA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Alb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Alb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PP联合PE及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方法,血浆用量少,抗病毒疗效好,治疗HBV-ACLF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近期疗效,并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91例HBV DNA阳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ETV组与对照组,ETV组44例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口服ETV 0.5 mg/d,对照组47例患者给予常规内科基础治疗。于治疗第12周比较两组有效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结果治疗12周时ETV组有效率56.8%,对照组3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肝衰分期、是否合并肝硬化、入院后是否ETV抗病毒治疗与近期疗效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PT和入院后是否采用ETV抗病毒治疗与近期疗效有关(P〈0.01)。ETV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ETV抗病毒治疗能提高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近期疗效。基线PT和入院后是否采用ETV抗病毒治疗是影响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