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4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自我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导尿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80.6±16.7)ml]、尿路结石发生率(2.1%)及尿路感染发生率(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313.8±0.4)m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2组患者入选时均不能自主排尿,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46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治疗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20例,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评价疗效。结果2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后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症状有显著改善(P〈0.01),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艾灸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 按脊髓损伤部位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术辅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艾灸6周,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结果 两组均减少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但观察组各顶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较好效果,尤为胸、腰髓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综合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采用留置导尿、Crede手法按摩、间歇性导尿术、电针刺激等综合训练及护理.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结果 通过对32例脊髓损伤患者2个月的膀胱功能综合训练,有30例患者训练后达到自主排尿,有2例患者膀胱功能未恢复,训练期间尿路感染率为6%,未发生肾功能衰竭.结论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采取早期、规范、系统的综合训练,正确指导患者积极配合,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实验组采用Crede手法按摩、电针刺激、间歇性导尿术等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留置导尿和间歇性导尿术。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监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1)实验组、对照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2.5%(2例)和25.0%(4例),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膀胱容量测定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后早期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膀胱功能障碍的恢复、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精心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52例入住我院的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导尿(IC)、Crede手法按摩及电针刺激等康复训练及护理手段,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护理、间歇性导尿及留置导尿术.康复训练期间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及中段尿培养,比较2组患者尿路感染率发生情况;监测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日排尿频率降低,膀胱容量有所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困难情况均有明显改善,2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LUT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可有效促进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痊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1周、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排尿日记对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导尿次数进行比较,通过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呈持续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USDS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授权教育对脊髓损伤间歇导尿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90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间歇导尿培训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工作坊式”授权教育.于人选时及自行导尿2个月后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自行导尿2个月后,发现其膀胱残余尿量[治疗组为(80±16.7)ml,对照组为(150±19.4)ml]均较入选时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尿路结石(共9例)及尿路感染(共11例)发生情况较入选时明显增加(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其尿路结石(共2例)及尿路感染(共1例)发生情况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38例)亦显著多于对照组(20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间歇导尿培训及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授权教育,能进一步促进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掌握间歇导尿的操作要点,有助于加速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技术和要点。方法:采用间歇性导尿、膀胱再训练等康复护理措施,以及对患者、家属、护工实施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结果:110例患者出院时97例尿潴留患者均拔除留置尿管,58例患者残余尿量小于50 ml,恢复了自主排尿。结论:应用间歇性导尿、膀胱再训练护理,可不同程度的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并有效地预防泌尿系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总结13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实施中药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心理护理及中药治疗护理,根据治疗前、中膀胱容量和残余尿情况,给予间歇性导尿,重视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等膀胱功能训练。13例实施中药联合间歇性导尿8周后,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显著减少,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尿培养细菌计数显著减少。12例截瘫患者经治疗20~52d建立反射性膀胱功能,能自行排尿,1例四肢瘫患者经治疗52d后仍需继续间歇性导尿,但无泌尿系感染,住院60d后家属掌握间歇性导尿方法出院。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与护理进行综述,介绍了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方法,阐明了实施康复护理和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留置导尿、间歇性导尿、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护理要点,旨在尽可能地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膀胱功能,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总结3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实施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的康复护理。康复护理重点是做好运动想象疗法,重视膀胱功能训练,根据康复训练前、中膀胱容量和残余尿情况,做好间歇性导尿护理。30例患者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间歇性导尿8周后,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动力学明显好转,均无泌尿系感染及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3.
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最佳康复训练方法,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法将143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78例患者依照脊髓损伤平面不同进行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并予以间歇导尿。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残余尿量减少、自主排尿时间缩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个体化护理能有效恢复膀胱生理功能,降低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电针组29例,对照组行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各组患者每日记录排尿日记,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以评价膀胱排尿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8周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等评价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上述指标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明显治疗作用,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有效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简易膀胱容量测定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膀胱容量与压力测定(简称测定装置)在脊髓损伤(SCI)患者中的实际作用,为评价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间隙性清洁导尿及膀胱训练效果提供依据.方法:30例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自制测定装置,根据测得的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针对性指导间隙性清洁导尿的方法和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训练前后观察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及膀胱感染控制的效果.结果:30例患者中有大膀胱12例,小膀胱7例.经过1个月的膀胱功能训练,患者膀胱容量趋于正常(平均466.7 ml);与治疗前比较,残余尿明显减少(P<0.05);尿常规转向正常.结论:自制简易测定装置可判断膀胱容量、压力、残余尿量;指导膀胱训练可减少膀胱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对排尿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控制训练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3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只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间歇导尿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根据排尿中枢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指导进行系统的膀胱功能控制训练及护理,包括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两个阶段,观察两组疗效和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系统膀胱功能控制训练可明显改善泌尿系感染情况.结论: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是理想的治疗与护理手段.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脊髓损伤所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及效果.包括帮助患者建立脊髓性膀胱自主排尿功能,实行膀胱充盈训练、间歇性导尿、中医穴位按压诱导、手法挤压等刺激患者的排尿反射的方法,同时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认为膀胱功能训练有利于改善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间歇导尿是国际尿控协会推荐协助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空膀胱最安全的首选措施。笔者从导尿方式,导尿频次方法、尿管选择、预防处理尿路感染、管理依从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促进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普及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袁云芬  尹玲  徐莉 《全科护理》2014,(12):1090-109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排尿自我管理方法。[方法]对23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及家属进行间歇性导尿指导,帮助病人或家属掌握并进行自我排尿管理。[结果]经过间歇性导尿后,23例病人均未出现严重的泌尿系感染、结石、输尿管扩张、肾积水等并发症。11例病人形成反射性膀胱,残余尿量少于100mL,停止导尿。[结论]正确的间歇性导尿术自我管理,解决了病人排尿问题,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病人生活独立性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王俊英 《当代护士》2009,(10):81-82
总结了6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操作方法和注事意项,包括操作时尽量保持双手清洁,严格掌握导尿量和间隙时间,导尿后进行膀胱控制训练,执行严格的饮水计划。认为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自主排尿能力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患者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