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静者,宁静、静止也;动者,流动、动跃也。动静结合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药物功能有静也有动,如人参、白术、熟地、饴糖和大枣呆补之品,其性守而不走为  相似文献   

2.
王琦 《天津中医药》2014,31(6):323-324
中药中有动静之分,动者能行,多气薄辛香而攻走;静者能守,多滋腻味厚而补守。遣药用方时应掌握药性动、静的不同,把握药物的动静变化,或动中有静,或静中有动,又或动静相因,以做到动静相宜,体现用药动静走守之奥妙。  相似文献   

3.
庞学丰 《中医药学刊》2004,22(8):1391-1392
徐富业教授认为在中医阴阳的基础上,调整其偏颇,定理为动静并治法,其作为一种学术创新思维,观点明确,临床应用,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认为药物同样具有动与静两个方面:譬如“走”与“守”,反映了“动”与“静”的含义。一般地说:具有辛、散、泻、利等作用之药谓之“动药”,具有酸、涩、温、补等作用之药谓之“静药”,这对选药组方具有指导作用,临床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名医名言     
《中医药通报》2008,7(3):42-42
药性有刚柔:刚为阳,柔为阴,故刚药动,柔药静。刚而动者其行急,急则迅发而无余,其起疾也速,其杀人也亦暴;柔而静者其行缓,缓则潜滋而相续,其起疾也迟,其杀人也亦舒。无识者,好为一偏,其害不可胜言。而中立者,因有牵掣之说焉。  相似文献   

5.
吕竹孙  吕琦 《河南中医》2000,20(4):65-66
自古论药,皆言口气五味、升降浮沉与归经,少闻有动、静之性;论药功效则有解表发汗、清热解毒、温阳化湿、理气活血、消食导滞、涤痰、补气血阴阳等,亦无动、静之说。然临床用药中可发现,中药还有动、静两性,在组方时还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1 中药功效是区分动、静之性的根据 动药有走动、鼓动、窜动的意思。凡属能通、能散、能吐、能行、能化、能开的药物都属动药;静药有守而不走的意思。凡能收、能敛、能补、能涩的药物都属静药。按药物功效分:诸如芳香开窍药、芳香化湿药、解表药、涌吐药、泻下药、利水药、祛风湿药、温里药、…  相似文献   

6.
徐富业教授认为在中医阴阳的基础上,调整其偏颇,定理为动静并治法,其作为一种学术创新思维,观点明确,临床应用,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认为药物同样具有动与静两个方面:譬如"走"与"守",反映了"动"与"静"的含义.一般地说:具有辛、散、泻、利等作用之药谓之"动药",具有酸、涩、温、补等作用之药谓之"静药",这对选药组方具有指导作用,临床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朱南孙教授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南孙教授为沪上中医世家朱氏妇科的第三代传人。其秉承家学,博采众长,在江南、沪上医林名闻退迩,有口皆碑。1992年被推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朱师先父朱小南先生曾将冲任与脏腑、气血、其他经络的生理、病理结合,系统整理和论述了冲任二脉在女子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面的作用。朱南孙教授深得其旨,辨证注重奇经,参考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对妇科难治病的诊治具有独到特色。其根据《内经》平衡阴阳的原则,提出的纠动静失衡之大法:动之痰制之以静药,静之疾通之以动药,动静不匀者,通涩并用而调之,更有动之痰复用动药,静之疾再用静药以疗之的理论寓意深刻哲理,临床概括为“从”“合”“守”“变”四项法则。  相似文献   

8.
慢性腹泻属于中医“久泻”范畴,其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并且与肝、肾相关。张声生教授主张“以静制动、动静结合”,在辨证的基础上精准用药,治疗慢性腹泻时运用动静药物,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将药物根据阴阳动静属性进行区分,以“静为主,动为辅”,在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郁脾虚等证候中,静药可以发挥健脾益气、温阳涩肠、健脾柔肝等作用,动药多发挥化湿行气、通阳散寒、行气解郁等作用。“动静”药物的结合,实际上也是“动静”治法的结合,临床中应用广泛。深入学习、传承张声生教授“动静结合”的中医治疗思路,可以更好地理明疾病的病机及灵活掌握配伍用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陈思颖  张冰 《河南中医》2023,(4):535-538
张冰教授认为,“平衡”为人体生理活动的核心,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失平”所致,治疗关键是“复平”,养生保健的目的是“维平”。中药因其偏性不同而分阴阳,临床用药中,除了审证求因,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外,还应兼顾药物的药性、功能、偏性以及患者体质,有主次地兼顾矛盾双方,变中调平,不因用药造成新的失衡。对于药性、功能的调平,一是根据药的偏性,在用药物纠正疾病偏性的同时,又防止药物对人体产生新的损害,具体方法有:寒温并用、升降同调、润燥相合、气血同调、刚柔并济、阴阳相求等;二是将平和药物配以峻烈药物,不使药力太过,出现新的紊乱;三是善用药性平和之品。药性是中药的本质特征,药效是药性的正向表达;药物的峻烈之性和其对人体的损伤,即其毒烈性,是药性的负向表达。要权衡二者,用其效而避其毒,从小剂量开始,中病即止,切勿用药太过。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肿瘤本质上与其他年龄并无差异。但由于老年人身体的内环境出现变化,其特征是机体实质脏器的萎缩伴有功能降低,还表现为免疫衰退的T细胞活化受损,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其特征是对外源性抗原的免疫应答降低,而对自身成分产生抗体阳性率增加。朴老治疗老年肿瘤,全程贯彻动静结合的理念,服用药物,也强调动药与静药的结合,既不能灵动太过,也要避免过分滋补腻胃类的“静药”。在运动康复与静坐养生的关系上,也体现动静结合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费开扬巧用药对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浙江中医杂志》1998,33(12):543-543
费开扬教授从医50余载,用药配伍精妙,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费老临证10余年,对其所擅用之药对,颇有领会。费者使用药对最显著的特点是喜用功效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药物组成药对,称其为特殊性药对。现择其要介绍于下。1附子配灵磁石附于辛热,其性走而不守,仲景多用于回阳救逆;磁石辛寒,潜阳纳气,镇惊安神。两者配伍,取磁石之潜镇以监制附子之善走,以静制动,使附子无源悍上磨之性。用于心阳不足,麻毒内陷,可免于高热亡阳之变。内科杂病凡见肾阳亏虚,又伴头晕耳鸣,自觉面热升火,体温则不高,舌淡胖,脉沉细,属虚火上浮之证…  相似文献   

12.
孟炜  董莉  谭蕾  刘巧莲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165-2166
朱南孙教授为沪上中医世家朱氏妇科的第三代传人。其秉承家学,博采众长,在江南、沪上医林名闻遐迩,有口皆碑。1992年被推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朱师先父朱小南先生曾将冲任与脏腑、气血、其他经络的生理、病理结合,系统整理和论述了冲任二脉在女子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面的作用。朱南孙教授深得其旨,辨证注重奇经,参考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对妇科难治病的诊治具有独到特色。其根据《内经》平衡阴阳的原则,提出的纠动静失衡之大法:动之疾制之以静药,静之疾通之以动药,动静不匀者,通涩并用而调之,更有动之疾复用动药,静之疾再用静药以疗之的理论寓意深刻哲理,临床概括为“从”“合”“守”“变”四项法则。  相似文献   

13.
运用白芍动静特性治疗疼痛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镇星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1):492-492
对白芍的动静特性,历代医家多有论及.如<本草经读>曰:"芍药,气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为攻下之品,非补养之物也.……气滞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泄其气也;血滞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成无己曰:"芍药之酸,敛津液而益营血,收阴气而泄邪热".言白芍有"补"、"敛"功效者,是说其静;说白芍具"泻"、"泄"功效者,乃曰其动.这正是白芍集动静于一体之特点.对实性疼痛的血脉瘀阻,闭塞"不通"者,能通顺营卫气血,气顺血和,疼痛自除;对虚性疼痛的经脉空虚,失养"不荣"者,能养血柔肝,敛阴和营,则脾健血旺,经脉得养能荣,顽疾可愈.尤其对虚实夹杂之顽固性疼痛,可更好地发挥其实可通、虚能荣的"一药多长"之特长.  相似文献   

14.
张华国 《养生月刊》2008,29(3):203-207
太极拳宗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开),静之则合。”这段话有多种含义,其中“动之则开,静之则合”。说的就是太极拳。这是250年前对太极拳的总结性立论,是迄今解读太极拳的基本准则。这立论是有外延、内涵的辩证的两句话。即动与静是辩证统一的,外延是太极拳动法,内涵则有形与质,形体的组成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动静说     
要知动静于人,不可勉强,喜静则静,喜动则动。动中思静,静中思动,皆人之情也。更如静中亦动观书,动中亦静垂钓,无论动静,总归于自然。  相似文献   

16.
蒙医整骨是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从蒙医整体性观念出发,动静结合,以喷酒捋抚、手法复位、外固定、喷酒按摩、功能锻炼为主,辅之以药物、饮食为一体的骨折无创伤复位传统疗法.其精髓为“三诊、六则、九结合”.在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岳美中老中医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理论与临床造诣深厚。笔者从学习他的《论医集》、《医案集》、《医话集》等著作中,探究他遣方用药的经验和规律,现介绍如下。1用药动静结合一般说来,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调气活血药谓之动药。在组方中,用静药佐以动药,用动药佐以静药,  相似文献   

18.
程杏轩是新安医学的创始人之一,其针对临床用药,提出了如下学术观点:(1)攻病当取其偏,即以药物之偏,纠正疾病之偏性,不问药物有毒与否;(2)守住正气,王道无近功,就是对邪盛正虚之人,要注意养护正气,取得治病的主动权,用药注意平正通达,宜养宜和,不可只求速效;(3)情志之病,未可全凭药力,宜结合精神调摄;(4)不药得中医之效,即当病情诊断不明时,不要乱服药,应密切观察病情,方可获取佳效。程氏之学术观点有较高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对于临床医者用药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章日初  俞关全 《陕西中医》1996,17(3):122-123
<正> 失眠为临床所常见,虽有不少镇静、安神之品,可暂效易,根治难。颜老认为昼寤而夜寐是心、脑功能正常表现,反常则责“神不守舍”。夫人之神,寤则入心,卫气挟阳而动;寐则归肾,营气裹阴而静。由此可知,正常的睡眠机理,既合阴阳动静的日夜节律,也是营卫两气运行,交替之结果。 不寐之治,由于其致病原因不同,临床首先必须分清虚实。虚者有气血阴阳之分,实者有  相似文献   

20.
药话四则     
药话四则田野辑君臣佐使作用《神农本草经》分三品,谓上品药为君,主养命者也;中品药为臣,主养性者也;下品药为位使,主治病者也。特言其性之刚柔耳,非《内经》君臣佐使之旨也。王节斋日:主治者为君,辅治者为巨,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为佐,引诸药达于病所者为使。如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