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人后交通动脉及其内穿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国人46例(92侧)人脑标本有关后交通动脉(PcoA)及其内穿支显微解剖资料。结果约60%以上两侧PcoA管径不等,近半数PcoA与大脑后动脉解剖出现变异。临床上PcoA是Willis动脉环重要血管之一;PcoA内穿支分为前后两组,穿入脑深部后组成重要的“丘脑穿动脉”;内穿支之间有吻合支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眶上锁孔入路下Willis环前循环的显露范围,为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10个成人尸体头颅行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解剖,手术显微镜下观察Willis环前循环的显露范围及其穿支动脉的显露情况。结果外侧可显露同侧大脑中动脉的最大范围(1.88±0.26)cm;内侧可显露对侧颈内动脉的最大范围(0.77±0.15)cm;上方可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最高点距前颅底平面(0.66±0.17)cm。前交通动脉的穿支数(3.10±1.20)支;A1的穿支数(6.35±2.18)支;Heubner返动脉平均(1.20±0.62)支,其中11/24起源于ACoA水平,8/24源于A2,5/24源于A1。结论眶上孔、额骨颧突、前床突、视神经及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是眶上锁孔入路的解剖标志;眶上锁孔入路对于Willis环前循环及其穿支动脉显露良好,适用于Willis环前循环部位的动脉瘤手术。  相似文献   

3.
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及其内穿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Willis动脉环后半环大脑后动脉及其内穿支的显微解剖,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穿支是脑深部的重要供血血管之一,100%的病例双侧具有该血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各侧支循环代偿出现的概率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发现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70%患者46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事件24例作为症状组;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22例作为无症状组。了解Willis血管环内径及构成,及代偿血管构成情况,分析代偿血管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Willis环代偿是主要的侧支循环。症状组后环的变异率明显大于无症状组(P<0.005);症状组前交通动脉的管径明显小于无症状组[(1.36±0.18)mm vs(1.52±0.18)mm,P<0.01]。结论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脉狭窄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与Willis环的代偿完整性有关,一级供血代偿能力与Willis环是否存在结构变异及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的管径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的形态、数目、走行和分布区域。方法选择10%福尔马林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尸头标本12具(2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经翼点入路或经纵裂入路对大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大脑前动脉的远侧端进行显微解剖并观测。结果大脑前动脉A_1段起始部左侧管径为(2.71±0.32)mm,右侧(2.29±0.46)mm;左侧A_1段长度为(13.75±1.88)mm,右侧(13.16±1.34)mm;左右A_1段变异率达16.67%。大脑前动脉A_2段直径左侧为(2.56±0.56)mm,右侧为(2.56±0.64)mm。24支A_2段未见缺如及不成对。12具标本双侧均有Heubner回返动脉,无缺如及明显发育不良,长度为20.62~38.04 mm,平均为26.82 mm。结论了解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解剖有助于指导该部位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鞍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各自发出的穿支动脉的解剖和测量,进一步掌握和熟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结构及毗邻血管神经的走行,为手术入路提供参考。方法在30侧(15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上,模拟双侧翼点入路开颅,对鞍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各自发出的穿支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所得结果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描述和测量了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各分支、穿通动脉和神经的毗邻、走行及直径、长度。ACA均由前穿支下方的ICA发出对侧大脑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接。回返动脉为ACA-A1段发出的穿动脉中最粗大的血管,起源部位、行程及数量变异大。ACoA的形态与双侧A1段直径关系密切。结论间隙Ⅱ中回返动脉起点范围通常位于前交通动脉近侧3 mm及前交通动脉远侧3 mm范围内,故在前交通动脉水平远、近侧3 mm范围内临时夹闭或解剖ACA时,易造成回返动脉损伤。在A1段近侧3~5 mm、A1段中1/3段少有穿支发出,此二处可作为ACoA动脉瘤手术时临时阻断的部位,而A1段远侧、特别在ACoA水平2 mm附近几乎均有回返动脉平行伴行,在此处解剖极易损伤回返动脉。A1段发育不全与ACoA动脉瘤可能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垂体血供的显微解剖及在鞍区显微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鞍区显微手术的开展,迫切需要垂体血供的显微解剖资料。方法 借助手术显微镜对40例成人头颅的颈内动脉(ICA)海绵窦段和床突上段的分支及分布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每侧从ICA床突上段眼段下内侧壁发出(1.31±0.77)支、直径(0.38±0.11)mm的垂体上动脉;从ICA海绵窦段后弯部发出1支、直径为(0.66±0.19)mm、主干长(7.99±3.94)mm的垂体下动脉;垂体被膜动脉出现率为15%。结论 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是供应垂体的主要动脉,在鞍区显微手术中保护好各分支是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的变异特点,为血管和颅底外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6例经福尔马林处理的人脑完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测算,并作摄影。结果46例(92侧)中,两侧后交通动脉(PCoA)管径不等超过60%,长度相差2mm以上者约占50%;PCoA与大脑后动脉(PCA)的解剖关系中,约50%发育正常;基底动脉(BA)与两侧PCA组成的分叉角为45°~150°,平均105°,PCA交通前段内穿支出现率98%。结论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中,约50%以上存在血管的管径、长度和解剖变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介绍35例人脑标本,对 Willis 动脉环的后半环及其内穿支作了仔细观察分析。从资料汇总表明:后交通动脉平均长度12.5mm,管径1.3~1.5mm,不只50%具有内穿支;大脑后动脉内侧段平均长度6~7mm,管径2~2.5mm,约90%以上具有内穿支;基底动脉平均管径3.58mm,约30%顶端(小脑上动脉起始以上)具有内穿支。研究结果:该区虽然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不能否定的是该区主要供血来自大脑后动脉内侧段的内穿支。  相似文献   

10.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率高,占所有颅内动脉瘤1/3以上[1].由于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解剖位置深,发出多支细小的穿支,又存在很多的变异情况,对于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加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脑水肿等因素,手术困难,风险高.近10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及材料的发展,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另外一种选择.微小动脉瘤是指动脉瘤直径小于3mm的动脉瘤[2],我们自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共应用血管内治疗栓塞了9例破裂的微小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颅底动脉环异常与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底动脉环(Willis)的形态变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64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应用A1优势征判断Willis前环的完整性,以大脑后动脉供血类型判断Willis后环的完整性。结果本组病人中A1优势征者43.8%;大脑后动脉供血为基底动脉供血型者40.6%;颈动脉供血型者21.9%;混合供血型者37.5%。共检出血管狭窄31例,临床症状和血管狭窄部位符合者23例(74.2%),不符者8例(25.8%)。结论Willis前环的A1优势征和Willis后环中大脑后动脉供血为颈动脉供血型、混合供血型者提示Willis动脉环形态变异;形态异常的Willis动脉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及发病后的血流动力学代偿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通过侧支循环造成临床症状和血管狭窄部位不符,可能影响脑梗死后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及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时溶栓部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经前额-纵裂至第三脑室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为临床切除第三脑室前部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具成人尸头,在显微镜下经前额-纵裂至第三脑室前部进行解剖,用量规和测微尺进行各项数据测量.结果 测量双侧嗅神经、颈内动脉之间的距离,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之间的距离,前交通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及它们发出穿支的长度、直径等数据.结论 经前额-纵裂至第三脑室前部入路经生理间隙进入,对周围结构损伤小,是切除第三脑室前部肿瘤的较佳入路.  相似文献   

13.
经前额-纵裂至第三脑室前部人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经前额-纵裂至第三脑室前部人路的显微解剖研究,为临床切除第三脑室前部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成人尸头,在显微镜下经前额-纵裂至第三脑室前部进行解剖,用量规和测微尺进行各项数据测量。结果测量双侧嗅神经、颈内动脉之间的距离,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之间的距离,前交通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及它们发出穿支的长度、直径等数据。结论经前额一纵裂至第三脑室前部入路经生理间隙进入,对周围结构损伤小,是切除第三脑室前部肿瘤的较佳人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环池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利用20具(40侧)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用红蓝色乳胶灌注,模拟颞下入路,了解环池的显微解剖。对环池内的血管和神经走行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测量。结果环池内的主要结构脉络膜前动脉、基底静脉、大脑后动脉及滑车神经。主要对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在外侧膝状体处,基底静脉和大脑后动脉之间的距离为(4.86±1.25)mm。基底静脉大多位于大脑后动脉的上内侧,附于中脑的外侧,直径1.0~4.2mm。基底静脉在中脑外侧面的前缘、外侧膝状体、中脑外侧沟处基底静脉到小脑幕切迹的平均直线距离分别为(9.04±0.68)mm、(4.08±1.25)mm、(6.02±2.01)mm。滑车神经穿入处在后床突后外方(12.88±3.25)mm,在幕中潜行(6.78±1.88)mm。结论熟悉环池内的解剖结构,了解环池中的血管和神经走行,手术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保护血管、神经,减少出血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在原有对颈动脉系统深穿支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100例颈动脉系统深穿支分布区域“孤立性梗死”CT的研究,综合MRI的资料,描绘出颈动脉系统深穿支的解剖分布图。大脑中动脉(MCA)发出二组主要的深穿动脉:外侧及内侧豆纹动脉;外侧豆纹动脉分布区域较广,分布于尾状核头大部,内囊前部,壳核及苍白球前半部份等。其前支和后支在脑室周围呈“冠状放射状”分布。这些区域的梗死相当于Fisher等描述的“内囊—壳核—尾状核”腔隙状梗死。内侧豆纹动脉的分布区域较小:包括内囊后肢的前下部及壳核、苍白球中央内侧部份。丘脑结节动脉少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泪腺动脉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 收集30例(60侧)血管灌注的成人头颅标本,观察泪腺动脉的起源、毗邻关系、走行及分型,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96.7% (58/60)泪腺动脉起源于眼动脉,其中35侧泪腺动脉起自眼动脉角,11侧起自眼动脉弯,7侧起自眼动脉的第1段,5侧起自眼动脉的第2段;3.3% (2/60)起源于脑膜中动脉.泪腺动脉血管的外径为(0.89±0.21)mm.65.0%泪腺神经走行于泪腺动脉腺体支的上方.88.3%泪腺动脉腺体支以1~2干支配泪腺.结论 泪腺动脉的起始及眶内走行多变异,研究泪腺动脉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在泪腺穿刺活检和切除术中减少出血及损伤,同时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亦应避免伤及此动脉.  相似文献   

17.
与中枢性尿崩症相关的穿动脉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丘脑、垂体柄和神经垂体的穿动脉的显微解剖,为减少术后中枢性尿崩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借助手术显微镜观察20例成人尸头标本的第三脑室前部、垂体柄和神经垂体的穿动脉的显微解剖关系。结果 室旁核和视上核的血供来自于前交通动脉的穿支,该区域自外下部的血供主要来自后交通动脉的穿支;垂体柄的血供来自于垂体上动脉;神经垂体的血供来自垂体下动脉。结论 与中枢性尿崩症相关的穿动脉可分为3组:(1)前组:主要来自前交通动脉附近发出的穿动脉;(2)外侧组:来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后交通动脉发出的穿动脉;(3)下组:发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垂体下动脉。了解这些血管的分布,可减少在鞍区肿瘤手术时对这些血管的损伤,避免中枢性尿崩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大脑中动脉与岛叶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熟悉大脑中动脉和岛叶的解剖,探讨岛叶胶质瘤手术与大脑中动脉的关系.方法 对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大脑中动脉和岛叶的解剖与测量.结果 大脑中动脉的M2段,像一面动脉血管墙,躺在岛叶上.它发出的终末小穿支动脉是岛叶惟一的供血动脉,而它发出的长穿支动脉,则多在后岛叶上,向岛叶的后角方向走行,进人放射冠.最外侧豆纹动脉是岛叶的一个重要标记,距岛顶15.68 mm出现,在岛阈内侧进入前穿质,长约15.42 mm.结论 熟悉大脑中动脉的走行分布,有利于岛叶胶质瘤的切除,可减少重要动脉损伤引起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移植吻合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M2)近端之间移植搭桥术的方法.方法 10个灌注好的尸头,共20侧.行额颞瓣开颅,游离颞浅动脉主干及其两个分枝,测量其外径;于颧弓下、下颌切迹上、颞下窝内,游离颌内动脉第二段,把其远端离断并测量其长度和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近端;然后打开侧裂池,分离出M2分枝的近端并予以测量其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远端;用4.0 mm的磨钻在颅中窝底圆孔外3.0~4.0 cm处磨出一骨孔,再测量颌内动脉断端经骨孔到M2近端的距离;最后以颈部胸锁乳突肌前为切口,游离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别测量分叉部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周直径和经耳前皮下到M2近端的距离.结果颌内动脉第二段断端的直径(2.5±0.3)mm,大于颞浅动脉分叉部的直径(1.6±0.3)mm;颞下窝内颌内动脉第二段的长度(断端到下颌支)为:( 17.8±0.3) mm;颈外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62.4±1.8)mm,颈内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71.1±1.7)mm,颌内动脉断端到M2起始段的距离(62.6±1.4)mm,较上述两者行程短,而且直.结论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M2近段之间移植搭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颅外-颅内血管移植搭桥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垂体上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垂体上动脉的起始、行程、分布和变异,为鞍区肿瘤手术时保护垂体上动脉以有变垂体上动脉瘤与床突旁其他类型动脉瘤区别提供依据。方法 50具成人尸体头颅垂体上动脉标本,在解剖显微镜下解剖和分析。结果 垂体上动脉为一组血管丛,分1~4支,起始于颈内动脉则,平均直径0.22mm。起始部距眼动脉起始部小于5mm者占82%,二种分支类型:粗大支型占45%,呈烟台式供应垂体柄、视神经和视交叉,平均直径为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