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是消化性溃疡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手术治疗是普外科开展的常见手术。但是,手术适应症和术式的科学掌握还存在相关值得讨论的问题。由于患者全身情况、病变程度、腹腔局部情况各异,各种手术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病死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因此,手术方法的正确选择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年共收治消 相似文献
2.
3.
4.
本院收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217例。分别进行非手术治疗、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均痊愈出院,本文就其诊断、治疗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穿孔的治疗方法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29例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9例中采用非手术治疗20例,占15.5%。其余采用手术治疗,其中行穿孔单纯修补90例,占69.8%,胃大部切除19例,胃大部分切除均采用Bill-RothⅡ式胃空肠全口径吻合,占14.7%,临床治愈率为100%,无死亡患者。结论:消化性溃疡穿孔发病急,病情复杂,病死率高,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早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1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诊断、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年1月~2006年1月本院所收治的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诊断明确124例(82.7%),剖腹探查26例(17.3%),无死亡患者,非手术治愈4例(2.7%),胃大部分切除50例(33.3%),出现近期严重并发症2例(4%)。穿孔加H2受体拮抗剂、PPT三联HP感染治疗96例(64%),术后切口全层裂开2例,切口感染2例。结论:为了对病情评估,将病情分为轻、中、重三型,对于选择治疗措施极为重要。采取穿孔修补术加用H2受体拮抗剂、PPT三联Hp治疗,中、重型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患者,近远期疗效满意,因此列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7.
急性穿孔是消化性溃疡较常见而且是较严重的并发症 ,尤其是老年患者消化性溃疡穿孔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病死率高。自 1984年以来我院共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 2 6 8例 ,其中老年病人 5 9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5 9例病人 ,男 4 5例 ,女 14例 ,男女比为 3∶1。年龄 6 0~ 80岁 ,平均 6 1.7岁。胃穿孔 19例 ,十二指肠穿孔4 0例。既往有典型消化性溃疡病史者 9例 ,有上腹不适或返酸等“胃病”史者 14例 ,无明显病史者 36例。发病前有暴饮暴食或饮酒史者 17例。发病后立即来本院就诊者 7例 ,12h后就诊者 33例 ,2 4h后就诊者 14例 ,… 相似文献
8.
高子洁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73-73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穿孔行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09例消化性溃疡穿孔行溃疡穿孔修补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9中胃溃疡穿孔20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89例,除术前合并肺源性心脏病者死亡1例外,全部穿孔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术后并肺部感染5例,粘连性肠梗阻5例,均经过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结论急诊行穿孔修补术是基层医院常用的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消化性溃疡是以内科为主治的常见病,当出现急性穿孔时则需到外科治疗。我院自2005年3月~2010年4月共收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32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2例患者,男30例,女2例,年龄31~78岁,平均54.5岁,60岁以上(老年)患者25例(78%);穿孔时间2~72h;穿孔前明确溃疡病史25例,穿孔至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0.
徐和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9):106-106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发病特点与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1例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患者临床资料,21例均行手术治疗,15例行单纯穿孔修补术,6例胃大部分切除。结果1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单纯修补术后死亡,其余20例均治愈后出院。结论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及时诊断,并尽快行恰当的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康复率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行腹腔镜穿孔修补术的患者40例作为腹腔镜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行开腹子穿孔修补术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较开腹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的将2008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于笔者所在医院的6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腹部穿刺及X线检查进行诊断,确诊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腹腔镜组(实验组),30例,开腹组(对照组)33例,回顾性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感染以及术后使用镇痛剂例数等。结果腹腔镜组在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感染以及术后使用镇痛剂比例数中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手术时间腹腔镜组明显高于开腹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修补采取腹腔镜修补进行治疗较开腹手术治疗而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是一种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5.
16.
尹玲苓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5):641-643
目的 探讨胃镜下注射治疗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入院的100例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胃镜下病灶处药物喷洒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胃镜下病灶处药物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总体治疗效果评价、相关临床指标与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Hb水平(108.56±19.77) g/L显著高于对照组(96.17±15.89)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止血时间(4.58±1.22)d、住院时间(8.76±3.25)d与大便频繁发生率0%、血压紊乱发生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8.46±3.09)d、(13.34±5.11)d、2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镜下注射治疗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显著,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7.
林烈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9):10-11
目的:探讨研究并观察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时选择不同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方法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529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临床分组,穿孔修补术组355例,胃大部分切除术组174例。结果穿孔修补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胃大部分切除术组,穿孔修补术组术后溃疡复发和返流性胃炎均低于胃大部分切除术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时选择穿孔修补术创伤较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胃镜下云南白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方法 85例患者均经胃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并出血,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胃镜下云南白药喷洒及静脉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40例仅予静脉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及常规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中,显效24例,有效止血18例,3例无效。对照组中,显效15例,有效止血15例,10例无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镜下云南白药联合静脉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穿孔高选择性迷走神经离断加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月本院12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胃穿孔60例,十二指肠穿孔68例。65例行腹腔镜高选择性迷走神经离断加穿孔修补术(研究组);63例行单纯腹腔镜穿孔修补术(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增加,术后5年复发率较对照组低。结论腹腔镜穿孔高选择性迷走神经离断加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具有微创、安全、复发率低等特点,条件允许时建议作为首选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儿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三联疗法,治疗组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口服奥美拉唑,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疼痛缓解时间、Hp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病情均得到缓解。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00%,而对照组仅为8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的疼痛缓解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在Hp清除率及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奥美拉唑,可极大提高患儿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提高Hp的清除率,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反应,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