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转注于体表的处所,也是针灸疗法施术的部位。俞穴即是穴位,俗称穴道。《内经》名俞(俞、输)穴或气穴。《针灸甲乙经》又叫孔穴。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有孔隙的意思。俞穴分布在经络的体表循行路线上,为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聚集、输注、出入的处所。它通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可以反应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以接受各种刺激(如针刺、艾灸、按摩、角法、药敷等)以调整各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的效果。俞穴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俞穴是指“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主要是指十四经穴。狭义的俞穴是指分布在四肢的五脏五俞和六腑六俞、  相似文献   

2.
特定穴是指全身俞穴中部份具有特殊作用的俞穴。历代针灸医家十分重视特定穴,并为临床所常用。特定穴包括“五输穴”、“俞、募穴”、“原、络穴”、“八会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交会穴”等。特定穴的主治作用与一般俞穴比较,具有相对特异性。它们在十四经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十四经穴中的重点穴、代表穴、特效穴、常用穴。本文就特定穴的使用方法作以下介绍。(一)取穴原则根据各条经脉和特定穴主治要点,在辨证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首次提出有365个经穴,然其数字可能是古代医家依据“天人相应”思想,由一年365日数推测预定的。如《灵枢·邪客》中说:“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实际上从《内经》记载的穴位名称只有125个,至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才有了有穴名的349穴。以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增加了5穴:阳关、灵台、膏盲俞、厥阴俞、青灵:《针灸资生经》增加5穴:眉冲、督俞、气海  相似文献   

4.
胃脘下俞穴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效穴,属《国家标准·针灸经穴》中的经外奇穴,位于第8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文章从胃脘下俞穴的解剖结构、功能特点、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临证针灸选穴治疗糖尿病提供理论、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灸医学的内容非常丰富,特别是经穴部分要占绝大篇幅。如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数百个穴道的分寸部位以及各种“特要穴”(十二俞穴、十二募穴、十二原穴、十五络穴、五俞穴、十六郗穴、八脉穴、八会穴等,这些穴有称为“要穴”,也有称为“特定穴”的(以下统称为“特要  相似文献   

6.
<正> 在针灸医籍中,有一部分腧穴的定位,书与书之间记述不一致,有的甚至出入很大。笔者就厉兑穴的一些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厉兑穴的定位大概有三种说法。其一,《灵枢·本输》曰:“历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甲乙经》详述“去爪甲角如韭叶”。历代如《资生经》、《铜人俞穴针灸图经》、《针灸发挥》、《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医宗金鉴》等均如上所述;其二,“厉兑,次趾外侧,去爪甲角一分许”。这种说法大概源于承、王等氏创立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如王野枫编订的《针灸十四经穴位考订》、承淡安著《中国针灸学》、池澄清编《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等。另外还有上海中医学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资生经》治疗脾胃病选穴规律。方法:整理《针灸资生经》所记载脾胃病的其症状、用穴及针灸治疗手段。运用数理统计及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究数据下隐藏的规律。结果:《针灸资生经》治疗脾胃病总共运用432频次153穴,分属最多的经络是膀胱经,其次是任脉和胃经。治疗手段方面,432频次穴位中63频次40个穴位明确提到了用艾灸作为治疗手段,频次占比14.6%。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任脉的石门穴共提及10次。特定穴方面选用最多的是合穴,达8个。穴位搭配方面,存在固定组合如胃俞配膈俞、大肠俞配三焦俞等。结论:选穴范围遍及十四经及经外奇穴,范围广,但趋势集中,存在固定穴位搭配组合。广泛运用艾灸疗法,穴位选择灵活具体搭配方法多样。  相似文献   

8.
十四经共有经穴名361个,已为针灸界公认.但是最后归纳成361个经穴名的出处,连统编教材都不统一,有出《针灸逄源》(1),有出《医宗金鉴》(2),亦有认为出《类经图翼》的(3).为弄清此问题,笔者查阅了有关医籍,看到从《针灸甲乙经》到《千金方》后世医家公认有经穴名349个,到《铜人腧穴针灸  相似文献   

9.
输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是一些特定的针灸刺激点,通常称为"孔穴"或"穴位",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穴位称为"经穴",其它则称为"奇穴"和"新穴".解放后特别是一九六六年以来,奇穴和新穴越来越多,在郝金凯同志编著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共两集,以下简称《图谱》)共记载奇穴和新穴1595个.奇穴和新穴的数目究竟应该比经穴多还是比经穴少?笔者认为,既然十四经是整个经络系统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背俞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俞穴是针灸学十四经中特定穴的一种.最早见于<灵枢·背腧>篇,其日:"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背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现在针灸学所说的背俞穴,是以脏腑命名的十二个,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已成为针灸临床上重要而常用的特定穴.笔者在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应用背俞穴或以背俞穴为主治疗脏腑病,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针灸甲乙经》对于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起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如果说,对该书在厘定俞穴、总结俞穴主治和针灸疗法的经验方面誉为大成的话,那么,它在针灸法则方面的成就更应称赞为圣典。为了纪念先哲,启发后学,笔者将其治疗法则初步撰录于后,恭餐同道,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针刺之法先本于神以治、养、守三者并举《甲乙经》(以下从略)首卷《精神五脏论第一》曰:“凡此之法,必先本于  相似文献   

12.
<正> 1982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了针灸穴名标准化工作组会议,并讨论通过了以汉语拼音穴名为基础的十四经穴名标准化方案(见《中国针灸》(4):47 1983)。其后,1984年5月和1985年7月,又先后于日本东京和香港召开了针灸穴名标准化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了经外(奇)穴名和新穴名标准化方案。该方案收经外穴名36个,新穴名12个,共48个。它们都是符合新规定的选收的五条标准的。即:(1)1900年以前医籍文献中的十四经  相似文献   

13.
手足三阴经分布在肘膝以下各有井、荥、俞、经、合五穴;手足三阳经分布在肘膝以下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穴。合共六十六穴,一般简称五俞穴。五俞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甚广,疗效甚高。但只有对其理论根据有所认识,才能在临床上应用自如。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作探讨,以就正于同道。按五俞穴的产生,来自《内经》“根结,标本”的理论,据《灵枢、根结篇》和《灵枢、卫生篇》所列“三阴三阳经脉根结  相似文献   

14.
<正>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些腧穴。包括五输穴、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郄穴等,共130个。在针灸腧穴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略考其源流。一、五输穴: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叙述其意义,及和脏腑之间的关系。《灵枢·本输》篇具体指出了穴名与部位,《灵枢·根结》篇详述了三阴三阳经根结的部位与穴名;又列举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的主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论述了五变分主五输以及五变与五输相应的针刺法则。《灵枢·卫气》篇列举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的标本部位等.《难经六十二至七十九难》更进一步详细解释了它的使用方法。二、俞穴、募穴:《灵枢·背俞》:篇载:“五脏之俞出于背者”。是对背俞穴的最早记载,文中不但指出其上下定位,还指出其横开分寸:“皆挟脊相去三寸所”。紧接着强调,“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这种按其俞穴之处,必“痛”而“解”的取穴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今医家,对十二经穴是起自云门,或起自中府,素有不同之见。《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医宗金鉴》及现代多数针灸文献,认为“穴起中府,抵期门而终。”《标幽赋》、《蠡海集》、《针灸问对》、《经穴篡要》及《针灸经穴图考》等,则提出“穴起云门,抵期门而最后”。究竟何说为是,不仅关系到经穴次序的排列,而且关系到经脉的循行走势和经穴的临床运用,故有澄清的必要。笔者不顾水平有限,作了一些考究,得出了“穴起云门”为是,“穴起中府”则非的见解,兹将个人管见陈述于后,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6.
十四经共有经穴名称361个,而为针灸界所公认。但是最后归纳成361个穴名的出处,连统编教材都说法不一,《腧穴学》说有出自《针灸逢源》,《经络学》有说出自《医宗金鉴》,上海《针灸学>有认为出自《类经图翼》的,为弄清此问题,笔者查阅了有关医籍,看到从《针灸甲乙经》到《千金方》公认有经穴名  相似文献   

17.
邝碧瑶  李敏  王波  莫霭儿  曾欢 《新中医》2020,52(15):187-190
泽田健先生为日本著名针灸家,一生致力于专研《内经》《难经》《十四经发挥》等传统医籍,泽田派针灸在日本独树一帜,其针灸思想以我国传统医学的阴阳、五行为指导,提倡整体疗法。通过研读泽田健先生的《针灸真髓》,总结泽田派针灸的学术思想,并从刺灸特点、穴位选择、经穴移动观、特定穴及经验穴的使用、三焦与肾脏理论、疾病之三期等方面进行剖析,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背俞穴概述     
<正>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之间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联系在针灸治疗中有重要意义。现将背俞穴名称、定位、应用等概述如下。1背俞穴名称及位置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但仅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至于六腑背俞穴《素问.气府论》只提出"六府之俞各六",尚未列出具体穴名和位置,至王叔和的《脉经》才补充了六腑背俞穴中的大肠俞、小肠  相似文献   

19.
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腧穴,可直接反映脏腑的功能活动.五脏俞即肺、心、肝、脾、肾5个背俞穴,可用于诊察五脏、六腑及其相应五官五体的疾病.《灵枢·背俞》首次记载了五脏俞的名称和位置[1];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记载五俞穴"夹脊相去一寸五分"[2]73.  相似文献   

20.
别具一格的彩色上海中医学院和上海中医研究所的有关针灸和解剖学专家,经多年精心摸索,编绘成了彩色的《针灸经穴图》,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针灸经穴图》共有彩图七幅.其中六幅标志了分布在十四经脉循行经络上的腧穴361个,是十四经经脉之气直接注输出入的处所,它反映了我国历代传统穴位的结晶.为了对近年来针灸临床实践中发展的新穴有所反映,特专门绘制了一幅经外奇穴图,其中所列47穴基本上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针灸学》和《中国针灸学概要》选收,并经各地有关针灸专家、医师和教师反复讨论、精选后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