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观察本地区黑热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4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病男女发病差别不大,近来小儿及老年患者有上升趋势,起病缓慢隐匿,病初表现无特异性,易致误诊,对来自疫区出现发热、脾大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本病。结论黑热病早发现、早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2.
自1985~1989年10月,在陇南和川北山区的10个县内,散在发生黑热病1133例,而且疫区有逐渐蔓延趋势。患者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傍山的村落,5岁以下儿童占75%,男多于女,汉、回、藏、羌4个民族均有发病。病犬是当地主要传染源,据调查,犬感染率为7.7~16.6%,病人与病犬分布一致。传播媒介为中华白蛉。1978年前由于彻底灭犬,使病人数大为降低,但后来随养犬数量增多,病犬与病人俱增;仅靠治疗病人,不能降低发病率;杀虫药滞留喷洒杀灭白蛉,能使病人数“缓慢下降”。对该地区今后防治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其临床主要特点是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肝脾进行性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它是一种很少见的虫媒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绵阳404医院传染科收治了历年来唯一1位黑热病患者,现将治疗与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黑热病(Kala-azar)又称为内脏利什曼病(Vireeral leishmaniasis),它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地方性传染病,本病目前仍然是世界上不少地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  相似文献   

5.
1病例报告患儿,男,1岁6个月,湖南人.曾于2010年5-10月居住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矿山区,期间有昆虫叮咬史.因反复发热16d于2011年4月21日入我院.患儿于2011年4月5日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无其他不适,按感冒治疗2d,无效,后给予头孢甲肟、白霉素等药物输液治疗5d,每日仍有不规律发热,体温最高39.5℃.4月12日血常规:WBC 3.9×109/L、中性粒细胞0.21%、淋巴细胞0.73%、单核细胞0.06%、RBC 4.03×1012/L、HGB100 g/L、PLT 47×109/L.肝功能:ALT 81 U/L、AST94 U/L、CRP 14.5 mg/L、E  相似文献   

6.
黑热病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黑热病病例的分析,探讨黑热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案。方法对6年来收治的10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有传播季节在流行区居住史和被白蛉叮咬史,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及进行性脾肝肿大。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为2.5×109/L,血清球蛋白增高平均为40g/L,骨髓涂片染色镜检,均查见杜氏利什曼原虫,采用锑剂治疗疗效明显。结论黑热病早期诊断的关键是认识其临床特点,了解流行病学资料及骨髓检查,防止误诊。采用间歇治疗,21d完成疗程,有助于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黑热病的认识,最终在本地区消灭黑热病。方法 对我院2003—01/2005—12收治的83例黑热病从病例来源、发病年龄、季节、临床表现、检验、治疗及护理等多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疆喀什地区特别是疏附县佰什克拉木乡仍高发,且波及到其他县区。男女发病之比为1.18:1。全年散发,但3~8月份发病较集中,发病率与白蛉活动关系密切。80.72%发病年龄在30岁之前。临床以发热、腹胀、乏力、鼻衄、牙龈出血为主要症状,以脾大、贫血、营养不良、肝大为主要体征。WBC、PLT、EC、Hb降低。骨髓穿刺阳性率92.86%,但不易接受。rk39快诊阳性率为100%,适合黑热病普查。葡萄糖酸锑钠治疗有效率91.43%。平均每日住院费用134.91元,平均每人住院费用1729.55元。结论黑热病完全可以预防和根治,重点在于投入物力、人力和财力在白蛉孳生活跃季节灭蛉和防蛉,在感染早期确诊和使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  相似文献   

8.
王嘉泰 《地方病通报》1993,8(3):102-102
甘肃省武都县是全国黑热病重点发病县。从1972~1990年累计发病488例,其中1987~1989年年均发病率为9.27~12.4/10万,占全省发病总数的24.4%,名列全省第二位。经多次流调表明:犬感染率为7.6%~19.4%,病人病犬分布一致,表明病犬是当地主要传染源。现就1987~1990年我站门诊及地、县各医疗单位257例住院病人简单资料介绍如下: 一、发病年龄:不满周岁的22例,占8.5%;1~2岁128例,占49.7%;3~5岁56例,占21.6%;6~10岁31例,占12%;11~20岁9例,占3.5%;21以上11例,占4.2%;其中5岁以下206例,占80.1%,说明本病感染对象主要为幼儿。  相似文献   

9.
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及喀什地区的疏附三角洲地带是人源型黑热病者疫区,几十年来防治工作从未间断.但迄今未能控制其传播。现将我院1985年以来收治的实验室资料齐全的9例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一、诊断标准(1)骨髓涂片或末梢血片查到利杜体或(2)球蛋白水试验、醛试验及锑  相似文献   

10.
黑热病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姚志清 《地方病通报》2001,16(4):64-64,68
RBC减少 2 5例 ,PC减少 2 3例 ;尿蛋白 (+) 1 1例 ,血尿 6例 ;麝香草酚浊度增高 50例 ;水醛试验阳性 33例 ;73例患者均经骨髓穿刺涂片查找利杜氏小体 ,阳性 45人 (61 .6% )。3 治疗与转归所有患者均给予保肝支持治疗 ,严重贫血者先输血支持 ,待临床症状改善后 ,用斯锑黑克按成人 90~ 1 1 0 mg/ kg、儿童1 50~ 2 0 0 mg/ kg分 6次每日 1次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的方案治疗 ,除 1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外 ,均治愈。4 讨论根据上述资料 ,本地区黑热病发病特点是 :1均为散发病例 ;2 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 ;3发病季节四季无明显差异 4容易误…  相似文献   

12.
马卫英  陈波 《地方病通报》2005,20(4):131-131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脏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症,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近年黑热病发病例数增多,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收集了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自1996~2001年资料记载完整的黑热病30例,总结其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黑热病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65例黑热病病例,了解黑热病在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结果人口流动对黑热病流行影响较大,此病误诊率高达67·69%。结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防病宣传,从流行病学上控制黑热病,建立及时的会诊和转诊制度,降低误诊率,采用WHO推荐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82例发热待查患者布鲁氏菌病和黑热病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查清发热的致病原因,以便采取治疗措施.方法 2004年和2005年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附属医院就诊的发热待查患者和综合性医院经多项检查,由于查不清原因而介绍来的发热患者共计82例,均做布鲁氏菌病皮试、血清学检测和黑热病抗体检测,黑热病抗体阳性者再做骨穿和涂片,查利杜体.结果查出27例布鲁氏菌病患者和11例黑热病患者,经对症治疗,临床治愈.结论对发热待查的患者,应对症考虑相关检查,并做黑热病与结核病、伤寒、疟疾、布鲁氏菌病、白血症、恶性组织细胞病、何杰金病、慢性血吸虫病及其它病因所致肝硬化、亚急性细菌性心骨膜炎等疾患的鉴别诊断,以便及时发现病人、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5.
黑热病166例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黑热病病例的分析,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为临床减少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对就诊患者采用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者收集流行病学、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其在医院的病原学、辅助检查和病历记录等资料,免费给予锑剂药物治疗;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均有传播季节在流行区居住史;全年各月均有发病,非流行区病例以到九寨沟县、黑水县和甘肃、新疆流行区感染后发病的居多。发病男性高于女性。流行区16岁以下发病较多,占35.09%;非流行区以16岁及以上发病居多,占97.85%。病程最短者为7d,最长者达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占100.00%,进行性肝脾肿大占98.00%;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分别占83.33%和93.18%。rk39试纸条检查与骨髓穿刺的阳性符合率为100.00%,rk39试纸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骨髓穿刺(P0.01)。结论加强流行区居民和流动人口防病宣传,从流行病学入手控制黑热病;黑热病的早期诊断关键是了解流行病学资料,认识该病的临床特点,掌握骨髓或rk39试纸条检查方法,防止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收治黑热病病例的分析,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为临床减少误诊误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就诊患者采用骨髓穿刺或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者收集流行病学、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病历记录等资料,给予锑剂药物治疗;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病例均有流行区居住史;各月均有发病,以2-6月居多,占全年发病的68.09%;病例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16岁及以下发病较多,占发病数的80.85%,发病至确诊时间病程在6个月内的占95.75%,病程长短与误诊时间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100.00%)、进行性贫血(100.00%)和脾肿大(95.74%);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分别占病例的89.63%和57.45%。rk39试纸条检查与骨髓穿刺的阳性符合率为100%。结论 47例黑热病病例均有流行病学规律和一些临床特点;了解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点,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测是避免漏诊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肿大、肝脏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病原学检查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新疆喀什三角洲地区是黑热病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18.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有严格的地区性 [1]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多为散发病例 ,易误诊漏诊。现就我院 1984~ 1991年间收治的 73例黑热病中资料完整的 2 6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6例中男 16例 ,女 10例 ;年龄最大 73岁 ,最小 2岁。1.2 误诊情况 :误诊为结核病 9例 ,血液系统疾病 7例 (再生障碍贫血 2例 ,骨骶异常增生病 1例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例 ,多发性骨髓病 1例 ,粒细胞减少症 1例 ,血小板减少症 1例 ) ,肝病 6例 (肝硬化4例 ,慢性活动性肝炎 2例 ) ,疟疾 3例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热病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黑热病的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我院2006 ~2010年收治的49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均来自疫区,男:女=32∶17,年龄5个月~56岁,中位年龄2岁.常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常见全血细胞减少、球蛋白增高和肝功能异常;黑热病rk39抗体检测阳性率为91.7%;骨髓穿刺涂片利杜小体阳性率为75.0%;44例(89.8%)患者采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后好转,死亡5例(10.2%),主要死于出血等相关并发症.死亡患者ALT和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死亡者.结论 黑热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可造成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容易误诊.对来自疫区的疑诊患者应及时进行特异性血清免疫学及骨髓病原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寄生虫病,甘肃陇南是本病的高发区。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都在收治黑热病,治疗上的不规范,导致黑热病的复发率增高。本科自2006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经葡萄糖酸锑钠治疗1疗程后复发的黑热病患者共1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