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提高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减少移植后疾病的复发。方法 :比较了液体培养净化的ABMT和混合 1/ 6量的HLA半相合异基因骨髓有核细胞的ABMT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 ,对ABMT组 11例和混合移植组 2 3例的疗效进行了随访和分析对比。结果 :ABMT组除 2例移植早期死亡 ,余 9例皆重建造血功能。混合移植组 4例早期死亡 ,余 19例皆成功造血重建。后者外周血三系细胞造血恢复均慢于前者 ,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ABMT组无病存活 4例(36 .4% ) ,平均随访 48(34~ 92 )个月均CCR。混合移植组无病存活的 10例 (43.5 % ) ,中位随访 2 5 (16~ 6 5 )个月 ,仍存活 ,且均CCR。移植相关死亡ABMT组为 18.2 % ,混合移植组为 17.4%。ABMT组复发率为 44 .4% ,混合移植组为 31.6 %。混合移植组有 6例发生轻度皮肤型GVHD ,激素治疗后渐好转。二组病人皆未观察到急性GVHD。结论 :混合移植对恶性血液病的疗效优于ABMT ,并具有方法简便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APBSCs)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培养MSCs,将自体骨髓MSCs与APBSCs共移植治疗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并与同期进行的12例未联合MSCs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APB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造血恢复及并发症比较。结果:MSCs输注无明显不良反应;联合移植的患者,造血恢复中性粒细胞(ANC)≥0.5×109/L平均9.52 d,血小板(PBC)≥20×109/L平均9.05 d,较对照组恢复快(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较对照组低(P<0.05);口腔溃疡和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s与APBSCs联合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行,移植后造血重建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分析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联合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经验。方法 APBSCT联合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 6 1例 ,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2 0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2 4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17例。结果 AML ,ALL ,NHL组的 3年及 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6 3.2± 10 .6 ) % ,(5 4.6±10 .3) % ;(32 .8± 12 .5 ) % ,(15 .4± 12 .4) % ;(75 .4± 11.3) % ,(73.2± 11.5 ) %。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 ,WBC恢复至 >0 .5× 10 9/L时中位天数 +12 .0d ,WBC >1.5× 10 9/L时中位天数 +14.0d。PLT最低降至 <30× 10 9/L者当恢复 >30× 10 9/L时的中位天数 +17.5d。全部患者移植相关死亡率为零。 6 1例中至今死亡 14例 ,皆死于复发 ,主要为ALL患者。移植相关并发症以发热、肝功能受损最常见。结论 APBSCT联合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优于常规化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 (APBSCT ABMT)与单纯自体骨髓移植 (ABMT)后造血功能重建及有关临床指标。方法 :以 10例APBSCT ABMT及 10例ABMT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移植后APBSCT ABMT组与ABMT组白细胞 >1.0× 10 9·L 1、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 1和血小板 >5 0× 10 9·L 1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 10、11、13d和 15、17、2 0d(均为P <0 .0 5 )。输血浆量及血小板量APBSCT ABMT组明显较ABMT组为少 (P <0 .0 1)。伊米配能使用率ABMT组明显高于APBSCT ABMT组 (P <0 .0 1)。出血发生率及程度两组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住层流病房时间APBSCT ABMT组明显较ABMT组短 (P <0 .0 1)。但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两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APBSCT ABMT可加快造血功能重建速度 ,并降低严重感染和出血的发生率 ,减少血液成分输注及抗生素的使用 ,缩短住院时间 ,同时可利用骨髓进行体外净化 ,因此仍不失为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混合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用自体骨髓混合HLA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同时体外高热及液体培养净化联合IL-2激活骨髓细胞,移植后又注射IL-2,以提高体内对残留肿瘤细胞的净化效应,减弱GVHD反应和增强GVL效应,结果:①MBMT是安全的,16例中无1例发生急性GVHD,②近期疗效较好,移植后16例中5例复发,11例未复发,其中7例中位随访12月仍存活且CCR,余4例死于并发症和其它非血液病;③16例除1例因早期死于VOD外,余皆成功造血重建;④对6例供受者性别不同患者性染色体分析发现3例移植后形成嵌合体,最长者已15月余.结论:本研究为临床恶性血液病治疗可能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自体骨髓移植(ABM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手段,采集骨髓是ABMT非常重要的环节。我院从1988年以来共进行50例恶性血液病ABMT,现将ABMT中采髓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首次使用0.05%甲基纤维素分离骨髓有核细胞与5%羧甲基淀粉钠、自然沉降及Ficoll分离法等方法比较,甲基纤维素法具有方法简便易行,分离速度快,有核细胞及CFU—GM回收率高(分别为79.0±17.7%和93.0±10.7%)等特点.将此方法应用于4例恶性血液病病人的大容量骨髓的体外分离进行自体骨髓移植(ABMT)均重建了造血,取得了移植成功.我们认为此方法适于国内推广应用进行ABMT.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来,自体骨髓移植(ABMT)得到广泛开展,技术日益成熟,为某些血液病及实体瘤的治愈或长期缓解带来了希望。本文介绍了ABMT治疗的基本原理,骨髓细胞的采集与保存方法,体外净化处理以及ABMT前的预处理方案等方面的新进展,同时还介绍了各类疾病ABMT的现状,特别是在实体瘤治疗方面的情况。现有大量资料证明,ABMT能治愈不少造血系统及其它系统的恶性肿瘤,临床应用范围日趋扩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减少移植后疾病的复发。方法:比较了液体培养净化的ABMT和混合1/6量的HLA半相合异基因骨髓有核细胞的ABMT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对ABMT组11例和混合移植组23例的疗效进行了随访和分析对比。结果:ABMT组除2例移植早期死亡,余9例皆重建造血功能。混合移植组4周早期死亡,余19例皆成功造血重建。后者外周血三系细胞造血恢复无慢于前者,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21例恶性血液病中8例行自体PBHSCT(auto-PBHSCT),13例行异基因PBHSCT(allo-PBHSCT)。结果:21例全部获得造血重建,随访7~42月,10例(47.6%)存活,其中:auto-PBHSCT 5例,allo-PBHSCT5例。11例(52.4%)死亡,其中:auto-PBHSCT:3例复发死亡;allo-PBHSCT:5例复发死亡,2例移植相关死亡,1例死于第二肿瘤。结论:PB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但如何有效减少复发、提高长期无病生存率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亲代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自2007年7月-2011年1月,对45例患者实施父母供子女的亲代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43例患者造血重建成功,2例患者植入失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为62.2%,其中急性GVHD发生率为40.0%,慢性GVHD发生率为22.2%。与母亲作为供者相比,父亲作为供者时患者GVHD的发生率较低。GVHD的发生率与供者年龄、HLA配型相合位点数目有关。移植后并发的感染中以血源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和肺部感染为多。随访6个月~4年,移植成功的43例患者中共死亡6例,主要死因为感染和原始疾病复发,患者存活率86.7%。7例患者采用联合脐血移植,与单纯采用亲代间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者相比,其造血重建时间提前,GVHD发生率占总发生率的7.14%。结论亲代间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治疗血液病有效,应选择HLA配型相合位点数目较多、男性、年轻供者。亲代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血移植,造血重建较快、GVHD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细胞学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自体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与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骨髓重建造血功能的规律与差异。方法:观察了两组13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后骨髓造血重建的细胞学特点,其中,APBSCT6例,allPBSCT7例,结果:两组人在移植后在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下降与回升有一定规律,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建造血的速度与输入单个细胞(MNC)数有一定相关性,移植时病人状态及适时的对症支持治疗也是决定重建速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11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总结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112例血液病患者行HSCT ,其中自体HSCT(auto -HSCT) 52例 ,混合HSCT(mixed -HSCT) 3 3例 ,异基因HSCT(allo -HSCT) 2 7例。结果 :随访平均 64个月 (2月~ 2 0年 ) ,62例 (55.4% )无病存活 ,其中 :auto -HSCT2 7/ 52例 (51.9% ) ,mixed -HSCT19/ 3 3例 (57.6% ) ,allo -HSCT16/ 2 7例 (59.3 % )。 51例(45.5% )死亡 ,其中 :auto -HSCT :18/ 52例 (3 4 .6% )复发死亡 ;7/ 52例 (13 .5% )移植相关死亡 ;mixed -HSCT :19/ 3 3例 (2 4.2 % )复发死亡 ;6/ 3 3例 (18.2 % )移植相关死亡 ;allo -HSCT :3 / 2 7例 (11.1% )复发死亡 ;2 / 2 7例 (7.4% )GVHD引起肝功衰竭死亡 ;6/2 7例 (2 2 .1% )移植相关死亡。结论 :HSCT治疗疗效确切 ,可提高长期无病生存  相似文献   

14.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白血病复发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分析非清髓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NAST)后急性白血病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2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NAST后5例复发,男2例,女3例,中位数年龄36岁(18~59岁)。非清髓预处理方案: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及CD3单克隆抗体,3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达拉滨。结果 5例均顺利渡过造血抑制期。2例早期形成供者造血细胞完全嵌合体(FDC)并在FDC状态下复发。3例移植早期形成供受者混合造血细胞嵌合体(MC),2例转为FDC后复发,1例在稳定MC状态下复发。5例中4例复发前无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另1例NAST后发生Ⅱ度aGVHD并在皮肤慢性GVHD未治愈状态下复发。5例中1例行2次NAST治疗,在第2次完全缓解,但于2个月后再次复发,放弃治疗。另4例未再继续治疗,2例分别于复发后1和2个月死亡,2例仍带病存活。结论 NAST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白血病复发率无明显升高,为治愈白血病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后复发的原因及机理,概述了近几年为减少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后复发采取的各种体内、外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白体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 我院2006-04至2007-08人选18例AMI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年龄<75岁,为干细胞移植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连用5 d,在第6天分离PBSC,经处理后将采集到的干细胞悬液部分经over-the-wire球囊中心腔注入到已行血运重建的罪犯血管远端.在PBSC动员、采集及经冠脉回输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选用同期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冠脉造影显示梗死部位及罪犯血管与移植组相匹配的接受标准常规治疗的患者18例,为对照组.3~6个月随访,包括临床、实验室指标、二维超声心动图、6 min步行距离(6 MWT).结果 移植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减小,(42.22±8.43)mm与(39.67±8.06)mm,P<0.0l;LVEF明显提高,(41.44±4.27)%与(46.22±4.39)%,P<0.01;6 MWT明显提高,(225.06±38.13)m与(288.12±34.54)m,P<0.01.对照组介入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较,LVESd、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31、0.052);6 MWT有明显提高,(226.67±47.38)m与(264.56±28.67)m,P<0.01;不良反应:在PBSC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过程中总的不良反应共3例次.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PBSC治疗AMI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