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加水量与煮取量是影响汤剂质量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伤寒论》中汤剂加水量与煮取量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整理,研究发现其加水量与煮取量具有类方相似的规律;认为影响加水量的因素主要有方剂功效、方剂药量、药物药性等,而煮取量的多少主要由服药情况决定;该研究结果可以给现代煎药方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有利于汤剂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从煎煮的溶剂(种类,用量)、火候,时间,煎取的药量,特殊煎法(先煎,后下,浸渍,浓缩、空煮)等方面分析了《伤寒论》中汤剂的煎法,并指出了汤剂煎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汤剂煎煮工艺中加水量参数为主要论述对象,通过对《伤寒论》中一方一工艺与现阶段汤剂煎煮主体多元化和加水量计算方式多样化的现状进行比较,及对当前有关加水量参数的研究和论述的文献的归纳和总结,发现当前对于汤剂加水量参数研究的程度仍旧不够深入和系统。而按照近期"标准汤剂"等相关研究的要求,煎煮工艺条件需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提取质量的一致性,对于处方用药各异的医院代煎汤剂而言,加水量参数的选择应当综合考虑到不同饮片吸水系数及药效成分特性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在保证药效成分提取程度和效率的基础上,对不同处方的加水量参数仍需进行深入系统的分类及细化计算方法,以满足临床用药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论》中汤剂的加水量、先煎与后下、煎煮火侯及时间,汤剂的分服、顿服,延长或缩短服药时间,药量的调整,服药后的调养和禁忌等的探讨,认为《伤寒论》对汤剂的煎煮和用法的论述,具有科学的认识及较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故《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和用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医药工作者切莫忽视其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汤剂煎服法浅析苏春晖甘肃省人民医院(730000)主题词《伤寒论》汤剂煎药法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理法方药较完备的医学经典著作,而且在方药的煎、制、服法等细微之处也颇具匠心,耐人寻味。因该书载汤剂为多,下面就汤... 相似文献
6.
1 煎法《伤寒论》(以下简称“《论》”)中“煎”与“煮”的概念是不同的,水药同熬叫“煮”,去渣后单熬药汁才叫“煎”,加入药物之前先熬的叫“空煮”,或亦叫做“煎”.《论》中97首汤剂均为一日一剂,水煎一次留足药液尔后顿服、日再服……温分六服.这一点从“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似文献
7.
8.
《伤寒论》汤剂服法内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伤寒论》汤剂服法具有以下特点:1服法明确,法度严谨;2法随证立,灵活施用;3宏观把握,整体着眼,具体服法因药、因人、因病而异;4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思想。应在临床实际中努力促进服药方法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药汤剂煎煮时对水量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剂是我国传统中药剂型之首,沿至今日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金代李杲曾指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说明古人对剂型与疗效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正确掌握汤剂的煎煮方法直接关系到中药疗效.明代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可见,我国历代医家对中药煎煮法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11.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分析了影响煎煮工艺的一些因素如药物的加工炮制、煎药用水、浸泡、煎煮次数、特殊煎煮法及加水量、煎取量、煎煮时间,并与现代汤剂煎煮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可以为现代汤剂煎煮工艺的标准化提供一些依据,使汤剂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满足大规模煎药要求的同时保证汤剂的质量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 ,论及厥逆证者共 46条 ,辨证明晰井然 ,故将仲景对厥逆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证治的论述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有关"冒"、"目眩"、"眩冒"的条文10余条,其属性有虚寒、实热、水饮及少阳气郁等不同,治疗方法也有下、和、温、清、消等,针药并用,从而体现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其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理法方药也非常完善。其论述外感疾病太阳病证治所占篇幅超原书三分之一多,其开拓了外感疾病在预防、辨证与治疗等方面的思路。文章对《伤寒论》在外感疾病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并通过四则病案,探讨了《伤寒论》在指导外感疾病临床遣方用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16.
《伤寒论》“控水论”之汗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包含的治法众多,但以汗法和下法最为详细,间接论述吐法也较多,此三法是其他诸法的基础,加上止汗、止下和止吐三种对应治法,水液的调控便贯穿了汗、吐、下三法的始终。掌握了对人体水液的调控,也就掌握了汗、吐、下三法,也就掌握了伤寒病的基本处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对<伤寒论>中去渣再煎、泡服、先煮去上沫、特殊溶媒等煎煮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意在从煎药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方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熏蒸于表或湿热兼表,辨证要点为身黄(目黄、皮肤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心烦,口渴,身痒,无汗,甚见水肿,或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临床中可见于湿热郁蒸于表或可见表证的湿热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不独用于外有风寒,内有湿热,也可用于湿热外蒸,郁滞于表。若从发黄一证论之,则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多见于湿热发黄的早期,由于病邪郁表,腠理闭塞而无汗。水湿郁热不得泄越而蓄积于内,影响三焦气化,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致使邪无出路,与热相合,熏蒸肝胆而导致发黄。还需指出的是,表邪不解,或湿热熏蒸,常见皮肤发痒等症,如湿热不得表解,郁蒸于肺,失于通调水道之职,水气泛滥,还可导致水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还为临床治疗皮肤痒疾及湿热水肿之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9.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