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儿童风湿免疫疾病缠绵难愈、易于反复,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是临床的治疗难点。目前该类疾病的治疗多依赖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然此类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副作用。中医将药物的副作用归属于药“毒”范畴,具有药“毒”的药物被称为“毒”药。对于“毒”药。《黄帝内经》中“有故无殒”理论提示,临床应因“故”用药,药虽有“毒”,而病先受之,于人体无碍。基于这一理论,本文提出“毒”药峻猛,非“急”不用;病衰大半,止药缓“毒”;权衡“效”与“毒”,以平为期;耐“毒”不同,应因人制宜;因证施药,配伍减“毒”的“毒”药运用原则,并提出精准用药、采取减毒举措、提高效益与风险比的“毒”药施用策略,对儿科临床安全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温病治“毒”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病治“毒”法探讨谷晓红,赵展荣(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医院北京100730)指导:孔先一关键词毒邪;湿病;治毒法“毒”,通常亦称作“毒邪”。“毒”之广义即“物之能害人痛苦者”;“邪”,不正也,在人体相对正气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  相似文献   

3.
消渴日久,脏腑耗损,气阴两虚,精微化生过剩,津液输布失常,内生糖毒、浊毒、热毒,"毒"淫机体,挟糖毒耗损气血,挟浊毒黏滞缠绵,挟热毒灼营伤阴,致使血行不畅,"瘀"从"毒"化,共损目络,而成消渴目病。"毒瘀损络"为消渴目病的关键病机,解毒化瘀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解毒通络使水谷精微得以运化,津液输布恢复正常,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其濡养,从而改善消渴目病诸症。针对毒之成因和毒之特性,在解毒通络的同时,结合益气、养阴、化痰、清热等法治病求本,扶正祛邪。健脾益气使脾气强健,气血化生源源不息;养阴生津使阴精充足,肝肾之精源源不绝;祛除痰浊、清热解毒,使营阴充足不黏稠、血行流利不成瘀。活血化瘀法应贯穿本病的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4.
"温毒"作为温病病因,包括热毒、湿热之毒、疫毒、疠气等。根据《中医方剂大辞典》所记载方剂名称可知,"温毒"治毒法包括解毒法、消毒法、败毒法、化毒法、透毒法、攻毒法等,其在疾病不同阶段、不同发病趋势情况下各呈优点。解毒法常用于"温毒"在表;消毒法针对"温毒"在气分;败毒法多采用扶正败毒;透毒法多用于毒入营分;攻毒法多采用寒凉药物;化毒法多用于热毒伤阴。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由于消渴病日久,耗气伤阴,病情迁延,阴损及阳,渐致痰、郁、湿、热等病理产物瘀阻血脉,津血交换受阻,废物积聚日久成毒,毒(糖毒、脂毒)随邪生入络,伏藏不去。病变涉及全身脏腑和经络,故毒邪贯穿糖尿病肾病的始终,尤以”毒损肾络”为病机核心。现代医学认为,DN发病的过程中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炎症因子,继而加重肾脏病变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也出现临床水肿、蛋白尿、血栓等表现。这与中医消渴病的“毒损肾络”病理变化相似。瘀阻血脉实质上就是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基本表现,也就是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武学文 《中外医疗》2007,26(23):64-64
何为毒郁虚?毒者,百病器官之害也,各种器官的变性、变化也,没有器官的损害不是因毒;郁者,各种不舒、不通、不畅、不行、凝结不流、涩滞不动也;虚者,不足也.三元论使中医成了明白医,病人能听懂,在毒郁虚三元指导下进行医学科学研究,对病情进行微观分析,中西走向统一.  相似文献   

7.
“毒损肝络”假说及其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损肝络”假说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级博士生盂捷最先提出来的”。。他在“药物性肝病与毒损肝络辨识”(《中医药学刊)2005年第2期)一文中阐述了该假说的5个要素:①药毒侵入是直接致病因素;②病变部位在肝之络脉;③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内在因素;④毒损肝络是病机关键;⑤解毒通络是重要治则。随后,姚乃礼教授发表了“慢性乙型肝炎毒损肝络病机探讨”,结合古今文献论述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8.
从“毒”、“虫”论治少弱精子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少弱精子症的诊断治疗上,毒(辐射、高温、化学药品、重金属等)、虫(性传播疾病、微生物感染等)致病因素的影响愈加凸显。从"毒"、"虫"形成论、致病论、可调论三方面论述该病机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措施,为少弱精子症的辨证求因提供新的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脑为清窍,不容毒侵,侵之染之,有损元神,元神失控,发为癫痫.毒邪致痫,有内外毒之分:"外毒"包括物理与化学因素毒物、寄生虫毒、药物聚毒、湿热疫毒;"内毒"包括痰瘀内阻、血败脑腐、气机不利酿为毒,风火逆乱、灼伤脉络、升降失宜酿为毒;此外,禀赋不足、脾运不健、湿浊内聚酿为毒,胎产不当、胞元受损、形败难救酿为毒.临床治之多以解毒治痫之法以应对.  相似文献   

10.
认为肿瘤干细胞(CSCs)是深藏于癌毒微环境中癌毒产生之根本原因,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源。有别于正常干细胞niche封藏、守位之特征,CSCs居于正气亏虚肿瘤微环境的至虚之处,容留CSCs的niche以虚为本,兼具瘀与痰之特征。CSCs属于离位之相火妄动,元气益虚而毒根愈固。提出通过扶正来干预CSCs及其赖以生存之niche,从根本上改善微环境之虚与瘀,可能是拔除肿瘤毒根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内经》中记载"积之始生,得寒乃生,绝乃成积也",认为大肠癌的发生外因寒邪侵犯损伤脾胃,内因饮食不节、情绪不稳等各种因素引起正气虚弱,内因外因相互搏结成为息肉、溃疡等恶性病灶,正虚抗邪无力,癌毒蕴结,气血失调,脾胃亏虚而成。提出治疗大法为扶正祛邪,早期大肠癌以祛邪为主,晚期大肠癌以扶正顾护脾胃为主。临证应根据患者体质、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肝转移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胃癌肝转移患者316例的临床资料,以采用的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其中手术组173例,采用胃切除辅以化疗进行治疗,化疗组143例,采用单纯化疗方式进行治疗;对相同期间我院进行胃癌切除术患者中的165例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处理。结果①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肝外转移、胃切除术及TACE,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采用胃原发病灶切除术治疗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后的影响因素中淋巴结清扫范围、H、N及脉管癌栓为其预后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胃癌原发灶切除及肝转移灶手术治疗患者的影响因素中淋巴结清扫范围、H及N为其独立预后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应该提高胃癌肝转移预后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以达到提高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诊治的经验。方法对48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5例,其中4例保守治疗成功,1例保守治疗后经肝动脉栓塞( TAE)治疗。 TAE治疗19例,15例治疗成功,2例自动出院,2例死于肝性脑病和肝肾功能衰竭。手术治疗24例,20例治疗成功,4例术后死于肝肾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和失血性休克。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42/48),病死率为12.50%(6/48)。结论充分评估病情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保守治疗方案干预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寻找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优选方案。方法选择9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60例,并从大将逐瘀汤加味方内服、固本疏肝壮骨方内服、中(草)药外敷(熨烫)等中医药疗法和口服钙尔奇片剂及阿法骨化醇软胶囊、肌注鲑鱼降钙素注射液等西医疗法中选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制定两种不同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方案,分别用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生存质量及治疗的成本一效果。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质量相关指标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心理健康及生命活力两个维度的评分较治疗前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成本一效果(CEA)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非手术住院与居家康复和全程住院治疗方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均较好,但住院与居家康复相结合能使患者感觉更好、情绪更稳定、精力更充沛、生活更充实和快乐,并在卫生经济学方面有一定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西医新旧临床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比较原发性肝癌西医新旧临床分期之间及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异同,计算肝癌各期各型所致的中位数生存期,进行中位数检验,结果显示西医新旧分期并无明显优劣之分,中医辨证分型基本对应西医的新旧分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热休克蛋白27(HSP27),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诊断原发性肝癌及临床病理特征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32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组织、30例肝硬化组织、25例肝脏良性占位组织及31例肝炎组织中GPC3、HSP2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原发性肝癌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HSP27其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率为56.25%(18/32),GPC3在肝癌中的阳性率为87.50%,HSP27和GPC3均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肝硬化、肝脏良性占位、肝炎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27在肝癌组织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及TNM分期有关,但GPC3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及TNM分期无关。结论 HSP27、GPC3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有密切联系,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例PBC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郁脾虚、脾胃气虚、湿热瘀血、肝肾阴虚4种证型,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方剂辨证加减治疗,同时应用西药熊去氧胆酸。观察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肝功能各指标情况。结果25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9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76%。肝功能各项指标(ALT、AST、ALP、GGT、TBiL)和IgM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PBC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通过总结中西医对乳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分析典型病例的诊治过程,探讨“既病防变”思想在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乳腺癌的指导作用。“既病防变”在临床诊治疾病中主要体现于“截断扭转”和“先安未受邪之地”两种原则。由乳腺癌早期即有血行转移的特性可知,临床治疗乳腺癌的成败不仅与外科手术彻底清除局部病灶有关,更依赖于中西医结合的整体综合治疗。乳腺癌的治疗应遵循“祛邪扶正并施,标本兼治”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西医的治疗着重于“截断扭转”,以力挽狂澜之势达“祛邪消瘤治标”之功,中医辨证论治优势在于“先安未受邪之地”,以中医药防治复发转移,达“扶正祛邪固本”之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初诊患者的证候特点,探讨肝癌的中医病因病机。方法:通过回顾性临床流调,分析294例原发性肝癌初发患者证候情况。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多见于中年阶段,男性居多。初发症状以肝胆系统及消化道表现居多。29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无证可辨69例(23.5%);湿证117例(39.8%);血瘀证81例(27.6%),气滞证69例(23.5%);气虚证69例(23.5%);血虚证34例(11.6%);热证12例(4.1%);阳虚证2例(0.7%);阴虚证1例(013%)。不同年龄阶段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基本证候的分布比例基本相同。证候组合形式,无证可辨69例(23.5%),单一证候111例(37.8%),2个证型组合76例(25.9%),3个证型组合31例(10.5%),4个证型组合6例(2%)。5个证型组合1例(0.3%)。结论:原发性肝癌初发以实证居多,且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正虚邪积是肝癌发生后的病理变化和病理属性.并不是肝癌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BV基因型与乙肝的临床转归关系。方法应用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168例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了解在各临床类型中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阐明HBV基因型与HBeAg的关系;HBV基因型与乙肝临床转归的关系;HBV基因型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168例慢性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有78例占46.43%,C基因型有90例占53.57%。在肝硬化与肝癌病人中C基因型(73.17%)明显多于B基因型(26.83%),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90例C基因型病人HBeAN阳性62例,HBeAg阴性28例,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在高年龄组病人中以C基因型为主。结论HBV基因型与乙肝临床转归有密切关系,C基因型是导致HBeAg持续阳性,引起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