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瑞舒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50例,对照组(贝那普利)50例。治疗16周,记录治疗前后IMT、血压、血脂的变化,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6周后,观察组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较对照组显著(P〈0.05),IMT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在有效降压、调脂的基础上,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有良好的逆转作用,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2.
汤远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2,(10):19-20,22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培哚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2例)及单药组(30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抗凝、溶栓治疗,单药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4 mg/d单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血压、血脂、IMT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联合组治疗12周后,总胆固醇、LDL-C、IMT降幅及HDL-C的升幅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及血压降幅改变无显著差异。结论相对于单用培哚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患者的血压与血脂水平,但对于神经功能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Wu J  Wu G  Wang MP  Liu DL  Hu ZJ  Xu G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1):2215-2217
目的:观察10mg或20mg阿托伐他汀+长效降压药治疗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MT)的作用。方法:151例轻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50例用10mg阿托伐他汀+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治疗,61例用20mg阿托伐他汀+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治疗;观察治疗前、第3、6、6、12个月IMT、血管舒张功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变化。结果:10mg或20mg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颈动脉IMT减少(P〈0.01);(2)血管舒张功能改善(P〈0.01);(3)10mg阿托伐他汀组LDL-C下降30%,20mg组LDL-C下降40.48%(P〈0.01)。结论:10或20mg阿托伐他汀能够延缓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达到强化降脂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缬沙坦组28例服用缬沙坦胶囊80mg/d,联合用药组32例服用缬沙坦胶囊80mg/d,瑞舒伐他汀10mg/d;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0、6个月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压。结果:缬沙坦组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用药组血压、脉压、血清TC、TG、LDL-C及hsCRP浓度均下降明显,颈动脉IMT治疗后明显下降。结论: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起到降低LDL-C及降低IMT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贝尼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踝臂指数(ABI)的影响。方法将未治疗或者未经正规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痛患者82例,随机分为贝尼地平组和培哚普利组各41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ABI、收缩压(SBP)以及舒张压(DBP)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IMT均有所下降(P〈0.01)、ABI有所上升(P〈0.01)。治疗后血压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贝尼地平组IMT低于培哚普利组(P〈0.05),ABI高于培哚普利组(P〈0.05)。结论贝尼地平与培哚普利均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两者的降压效果无差异。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贝尼地平较培哚普利能更好地逆转大动脉结构异常,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好地预防脑血管意外。  相似文献   

6.
蒋美媛  庞明  陈敏  严红  余艳  黎华 《广西医学》2013,(6):672-674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内膜斑块的作用。方法将96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普罗布考组,每组32例,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IMT、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治疗6个月后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ox-LDL、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颈动脉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明显减少,并且效果好于阿托伐他汀组及普罗布考组(P<0.01)。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轻度增高的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 LDL-C轻度升高的高血压患者189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每组63例,其中对照组仅给予降压治疗,其余2组在降压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应他汀药物治疗,观察3组患者给药前1周,给药后3个月、6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变化。结果给药后3个月3组患者的颈动脉 IMT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后6个月各药物组颈动脉 IMT 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药物治疗组之间颈动脉 IMT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 LDL-C轻度升高的高血压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治疗均可显著改善颈动脉硬化的发生,两者他汀药物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2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3例。对照组给予培哚普利治疗,观察组给予培哚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1%,对照组为83.19%,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LVEDD、LVESD、BNP、CRP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CRP,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瑞舒伐他汀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研究.患者经过4周饮食控制期后符合:(1)LDL-C〉3.64mmol/L(140mg/dL);(2)TC〉5.72mmol/L(220mg/dL)且LDL-C〉2.59mmol/L(100mg/dL);(3TC〉5.72mmol/L(220mg/dL)且HDL-C〈1.04mmol/L(40mg/dL)并同时满足TG〈4.52mmol/L(400mg/dL)者随机接受瑞舒伐他汀5mg/d或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8周.结果 160例患者进入研究阶段,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各80例.瑞舒伐他汀组经过8周治疗血浆LDL-C显著下降,其下降幅度为40%,显著大于阿托伐他汀组35%(p〈0.05).且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LDL-C降低幅度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相对高约15%.瑞舒伐他汀组LDL-C达标率(ATPⅢ)比阿托伐他汀组(85%&70%)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瑞舒伐他汀升高HDL-C幅度也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6%&1.5%),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瑞舒伐他汀在降低TG(18.7%)和TC(33%)的幅度同阿托伐他汀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8%和30.3%).所有患者对两种药物均能很好地耐受而且患者依从性较好,研究期间未发现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够全面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整体血脂水平,并与阿托伐他汀相比较可以产生更大程度的LDL-C下降,且二者安全性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瑞舒伐他汀和依折麦布联合应用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临床效果.方法 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瑞舒伐他汀10 mg/d和依折麦布10 mg/d,n=52)和瑞舒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10 mg/d,n=53).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血脂、谷丙转氨酶(ALT)、磷酸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 经4周治疗后,2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均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水平下降较瑞舒伐他汀组更明显(P<0.05);2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水平上升较瑞舒伐他汀组更明显(P<0.05).结论 应用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较单用瑞舒伐他汀能更显著地改善血脂水平,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抵抗素、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硬化患者11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40 mg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2组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血脂、抵抗素、脂联素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个月后总胆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抵抗素水平、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联素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IMT与TC、TG、LDL-C抵抗素呈正相关(r=0.18、0.24、0.16、0.21,P均<0.05),而与脂联素、HDL-C呈负相关(r=-0.26、-0.23,P均<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抵抗素水平,有效延缓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文蕾  李辉  王丽 《疑难病杂志》2014,(6):579-58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石)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将134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64例,仅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TNF-α、IL-1、IL-6水平及IMT、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TC、TG、LDL-C、HDL-C、TNF-α、IL-1、IL-6、IMT、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对照组TG、TC、TNF-α、IL-1、IL-6均下降(P<0.05),而LDL-C、HDL-C、IMT及斑块面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TG、TC、LDL-C、TNF-α、IL-1、IL-6均下降,IMT及斑块面积均缩小,HIDL-C升高(P<0.05)。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G、TC、LDL-C及TNF-α、IL-1、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13.
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李莉  张鸿举  丁少娟 《当代医学》2010,16(36):140-141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65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一日10mg,每晚1次,治疗6个月,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及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瑞舒伐他汀治疗后6个月,患者TC、TG、LDL-C、CRP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瑞舒伐他汀通过降低血脂、降低hs-CRP水平,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朱晔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105-10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彩超检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4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颈动脉内径(CAD)、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及最大剪切率(SR),分析比较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以及高血压1、2、3级亚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PSV、SR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1、2、3级亚组之间随着高血压分级升高,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而PSV、SR则逐渐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且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升高程度成正比关系。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对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肾活血化痰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肾活血化瘀胶囊,疗程均为24周。分别观察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高敏C反应蛋白(hc-CRP)及血脂,包括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变化、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hs-CRP、TC、TG、LDL-C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hs-CRP、TC、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肾活血化痰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清Cys C、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Hcy水平,以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Cys C水平分别为(1.36±0.24)mg/L和(1.03±0.13)m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TG、TC、LDL-C、HDL-C、FPG、Hey水平及颈动脉IMT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ys C水平与TC、TG、HDL-C、LDL-C、FPG均无相关性(r=0.076、-0.158、-0.040、0.012、-0.176,P均>0.05),而与血Hey及颈动脉IMT均呈显著正相关(r=0.871、0.819,P均<0.01)。结论高Cys C血症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与血Hey呈正相关,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0例,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组,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组(斑块组)96例,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增厚组(增厚组)61例,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63例,对照组61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浆中IL-17浓度,比较血浆IL-17水平与IMT的相关性。结果(1)血浆IL-17水平在斑块组为(401.850±111.137)pg/ml、增厚组为(272.018±82.373)pg/ml、正常组为(195.864±64.001)pg/ml和对照组为(25.509±7.721)pg/ml,血浆IL-17水平依次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00,P〈0.001);(2)相关分析显示血浆IL-17水平与IMT呈正直线相关(r=0.732,P〈0.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浆IL-17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张莉  ;王秀琼  ;林瑞冰 《医学综述》2014,(16):3018-3020
目的研究高血压(EH)合并空腹血糖受损(IFG)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广州市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EH患者62例作为EH组,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58例作为EH+IFG组,另外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稳态模式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EH+IFG组和EH组BMI、收缩压、舒张压、TC、TG及L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H+IFG组BMI、TC、TG高于EH组(P<0.01)。EH+IFG组IMT、FPG、FINS、HOMA-IR高于EH组及对照组(P<0.01),EH组IMT、FINS、HOMA-IR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HOMA-IR、FPG及BMI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早期高血糖状态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且与高血压患者I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影响。方法 按筛选标准选取我院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3例,分他汀组88例和对照组115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及饮食控制,他汀组在同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口服瑞舒伐他汀片每日10mg,随访8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TC、TG、LDL-C)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指标的变化。结果 他汀组应用瑞舒伐他汀8个月,较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血脂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TC、LCL—C水平,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稳定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但为新药,安全性需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