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MID)的病因及梗塞部位。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患者的既往史及头颅CT检查。结果 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组年龄在70岁以上占79.2%。年龄是MI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及血糖异常均是MID主要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占79.2%,合并血糖异常占52.1%。48例的患者中,有28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心脏病房颤病史中的一种或几种,占93.3%。有27例患者多发性梗塞的梗塞灶涉及到基底节区、额叶、颞叶、顶叶中的一种或几种,占90.0%,其中有脑萎缩者占70.0%,白质疏松者占20.0%。结论 通过对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的分析,认为高血压、脑卒中病史、糖尿病及心脏病房颤为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董亚贤 《广东医学》1997,18(5):341-342
再发性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再发脑梗塞)是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脑梗塞,其临床症状较首次发病复杂而危重,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首次发病高,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n本文就我院lop-IWh年10月收治的38例再发性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nl临床资料11本组28例再发用Z梗塞患者发病前有心脏病病史,10例无心脏病病史,38例均通过头颅CT证实为再发脑梗塞。病灶分布:双侧基底节区梗塞10例占263%,单侧梗塞18例占474%,多发性梗塞12例占36%;脑干梗塞4例占10.5%;起病后24-72小时进行心电图常规检查,异常者32例,正常者6例,…  相似文献   

3.
脑梗塞后智能障碍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塞后智能障碍的因素。方法:应用长谷川痴呆量表对249例经CT证实的脑梗塞患者进行智测评,评分0-21.5为智能障碍组,22-32.5为正常组,探讨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梗塞灶数量及体积,以及脑萎缩和脑白质疏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249例脑梗塞患者中有106例(42.6%)出现智能障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病,糖尿病与智能的发生有关;梗塞灶的数量越多,体积越大其智能障碍发生率越高;脑萎缩及脑白质质疏松与智能障碍关系密切。结论:脑梗塞后智能障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梗塞灶数量,体积、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就卒中相关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作一探讨 ,旨在尽可能地预防该痴呆的发生。方法 将卒中相关痴呆组 (A组 )的年龄、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卒中相关因素、脑室周围白质疏松与多发性脑梗塞组 (B组 )及其他类型痴呆组 (C组 )作一对比分析。结果 A组年龄高于B组和C组 (P <0 .0 1) ,A组致动脉硬化因素与B组相仿 ,但与C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 ,A组脑萎缩及脑室周围白质疏松明显多于B组 ,A组梗塞灶多在左侧或双侧 ,脑梗塞部位在颞叶者、梗塞灶小于 0 .5cm及大于 5cm者A组和B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卒中相关痴呆危险因素的认识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可能与年龄、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卒中相关因素及脑室周围白质疏松有关 ,该痴呆比血管性痴呆有更为广泛的含义 ,包含了与卒中有关的痴呆的所有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梗塞性痴呆的临床及CT表现黄晓兰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的、通过治疗某些功能又可改善的痴呆,MID在老年痴呆中占15%[1]。现将我科近四年经CT证实为多发性梗塞所致痴呆5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性2...  相似文献   

6.
杨军克 《右江医学》1998,26(3):170-171
报道CT扫描证实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82例,病史中高血压占64.3%,动脉硬化占14.6%;梗塞部位内囊占42.7%,豆状核占39.0%,尾状核占18.3%。同时讨论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及CT扫描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提出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为“包括不同原因导致的深穿动脉供血区的缺血性病变”较为适合,分析了基底节区不同部位的腔隙性梗塞引起的主要症状及部分临床体征,而CT扫描却无阳性发现的常见原因和因素  相似文献   

7.
西宁地区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MRI诊断与临床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核磁共振(MRI)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Hackinski缺血计分及头颅CT检查区分血管性痴呆(VD)及阿尔采默氏痴呆(AD),并对多部位梗塞灶的VD患者行MRI检查。对颅内径线进行测量,与无认知障碍的病人对比;结果:VD患者发生多部位硬塞时,发生脑室扩大,大脑皮层萎缩的程度较无痴呆的多发性脑梗塞患者明显,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脑梗塞部位、大小、范围与痴呆有密切关系。VD患者合并有多部位脑梗塞时,其脑萎缩程度明显重于无痴呆的多发性脑梗塞病人。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为脑卒中的242例患者,对其可能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24.4%,卒中类型、发病次数、大面积及多发性梗死、糖尿病、白质疏松症是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性痴呆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表现。它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尤其是卒中的类型、多次发病、大面积、多部位病变、合并糖尿病、白质疏松症与血管性痴呆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脑梗塞后痴呆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在家庭病床住院期间均行临床和智能评估,头颅MRI检查,对研究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多因索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本组脑梗塞后痴呆的发生率为31.0H,统计分析表明:以多发性梗塞、左半球梗塞、大梗塞、颈动脉狭窄、以往脑血管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文化程度低、吸烟、高脂血症、酗酒为老年人脑梗塞后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脑梗塞后痴呆是由多因素决定的,积极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可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对经CT确诊的186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及临床进行回顾 分析。认为本病是一种老年性常见病,并非仅限于痴呆患者。临床上常们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痴呆。典型的CT表现为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内对称性低密度区,伴脑萎缩和/或腔隙性 脑梗塞。  相似文献   

11.
分析112例小儿癫痫脑CT扫描结果与其年龄既往脑损伤病史,智力、癫痫发作类型,脑电图,核磁共振关系112例小儿癫痫脑CT扫描阳性率为44.6%,其中脑萎缩和脑先天畸形占64%;智力低下,部分发作类型,既往有脑损伤病史及年龄越小则CT阳性率越高。结果表明脑CT扫描与小儿癫痫之有一定的规律性,年龄越小,有脑损伤越小,有脑损伤病史患者脑萎缩发生率高较高,提示脑萎缩可能为小儿癫痫的常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邓艳梅 《河北医学》2013,19(9):1369-1371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收治的66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进行临床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66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患者病历中,脑出血及腔隙性脑梗死及关键部位脑梗死分别占9.09%、21.21%和19.70%。其中多发梗死性痴呆患者33例占50%,居第一位。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产生与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共同的危险因素有:颈动脉斑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其他相关因素有脑血管病变部位、病变数目、病变次数以及脑白质疏松的脑萎缩。结论:血管性认知障碍是伴随脑卒中事件出现的,伴有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定位体征,其防治目的要放在轻中度血管性认知障碍,并应很好防控其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临床以缓慢进展的少动一强直为主;病变性质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病变部位以基底结区、脑室周围为主,多伴有额叶、颞叶脑萎缩和白质疏松,病灶多位于双侧;大部分患者经过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有效。结论: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进行综合性分析,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临床以缓慢进展的少动-强直为主;病变性质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病变部位以基底结区、脑室周围为主,多伴有额叶、颞叶脑萎缩和白质疏松,病灶多位于双侧;大部分患者经过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有效。结论: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进行综合性分析,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发梗死性痴呆(MID)CT检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56例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脑颅CT检查。结果:高血压、糖尿病者、冠心病、脑梗死史是MID的高危因素。MID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智能障碍,占80.4%。梗死部位以基节区最多,占44.6%,其次为额叶、颞叶、顶叶、丘脑、枕叶、小脑,其中双侧半球梗死47例,占83.9%,单侧梗死9例,占16.1%。脑室扩大33例,占58.9%,脑萎缩39例,占69.6%,腔隙性梗死29例,占51.8%,脑室周围白质疏松症19例,占33.9%。结论:螺旋CT对MID的早期诊断优势明显,正确认识CT特征,对MID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症的临床特点及患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症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痴呆程度与梗塞灶(出血灶)面积、数目、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35例痴呆患者中多灶性脑梗塞21例,占60%;额、顶、颞、枕叶梗塞9例,丘脑梗塞7例,小脑梗塞1例,脑干梗塞2例,脑萎缩伴明显侧脑室周围低密度23例;跟踪过程中有3例患者痴果症状严重,均为多发性及大面积面梗塞.结论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是治疗和减轻血管性痴呆的关键环节,再配合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会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所致血管性痴呆(VD)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梗塞部位、脑梗塞数目及脑白质损害的关系。方法对43例VD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影像学、颈部血管彩超分析。结果3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32例患者均有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区梗塞、脑萎缩、脑白质疏松。结论VD与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塞部位、脑梗塞数目及脑萎缩、脑白质疏松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100例腔隙性脑梗塞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缺血性中风的20%,具有独特的病理和临床表现,作者收集了100例经CT或MRI证实有腔梗的患者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梗塞部位以及各种可能的易患因素加以分析总结。结果发现:患者男性多于女性;50%患者表现为单纯运动障碍;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其次顶叶,往往呈多发性;易患因素中居前3位的是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分别占93%,42%、37%。提示腔梗患者症状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方法:对经CT、MRI颅脑扫描检查结果证实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患者年龄21~80 岁,平均52.0±21.8 岁。病程1 天~30 年。中位病程1 年。(2)慢性起病76.8% ,无明显发病因素80.8% 。(3)诊断病区分类,双基底节区46.5% ,左基底节区13.1% ,右基底节区11.1% ,多发性29.3% ,合并脑萎缩者39.4% 。(4)临床表现,心境抑郁、记忆力下降、失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见。思维、感知觉、植物神经系统障碍次之。结论:年龄在40 岁以上,慢性起病,无明显发病因素,临床表现类似神经症、抑郁症、症状躯体化者可能存在腔隙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20.
本组781例脑梗塞占脑血管病的78.4%;发病高峰在60岁年龄组;男女之比为2.21:1;有高血压病史占46.9%;复发率为35.2%;CT影像征:(1)型别:多发脑梗塞49.9%、单发脑梗塞37.4%、CT阴性12.7%;(2)部位:除多发梗塞外,脑叶最多占20.6%、其次内囊占8.5%、其它均不足5%;预后:(1)存活率98.7%、死亡率1.3%。(2)ADL与卒中复发、CT部位及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