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性肝病胃粘膜乙型肝炎病毒表达及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乃玲  白玲  邓涛  张昶  陈昊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5):278-280,I00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泛嗜性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慢肝)2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44例,共72例作为观察组,无肝病的胃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受检者常规胃镜检查,取胃窦幽门周围3cm以内活体组织3块,除普通病理检查外,分别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检测及快速尿素酶、品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p。结果 慢肝组有不同程度的胃粘膜慢性炎症者达92.9%(26/28)、肝硬化组达95.5%(42/44),其中慢肝组以单纯慢性炎症为多,而肝硬化组以伴萎缩和肠化者为多。72例慢性肝病者中有51例胃粘膜HBV阳性,其中HBsAg、HBcAg双阳性16例;肝硬化组HBV抗原表达高于慢肝组,而HBsAg、HBcAg双阳性者低于慢肝组(P均<0.05)。在慢肝和肝硬化组有炎症的胃粘膜中Hp阳性率分别为76.9%(20/26)、69.0%(29/42),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慢性肝病Hp阳性、阴性者胃粘膜HBV抗原表达率分别为69.8%(37/53)、73.7%(14/19),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HBV在慢肝及肝硬化患者胃粘膜表达明显,应重视其在胃粘膜病变中的作用,加强防护措施。(2)在胃粘膜中HBV与Hp表达未见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慢性肝病常导致急性胃黏膜损害,而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以至危及生命.我们采用小剂量洛赛克治疗由慢性肝病引起的胃黏膜损害,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血清胆碱脂酶(Cholinesterase,CHE)是由肝细胞合成并分泌进入血液中,在肝脏受损时,此酶合成减少,以至于活性降低.临床常用它来观察肝脏受损程度及判断肝病预后[1].笔者以CHE作为指标,对慢性肝病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栓术前后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减少是晚期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慢性肝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影响既定治疗方案的实施,严重者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了解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并早期干预是必要的.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在过去被认为是脾功能亢进的结果.近年来,随着血小板生成素机制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发现,研究人员对慢性肝病血小...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检查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腹腔镜在肝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26 例肝病患者的腹腔镜检查作了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 确诊的主要病种为肝硬化58 例,慢性肝炎30 例,肝癌21 例(原发性19 例,继发性2 例),肝周围炎6例,其它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的有13 例(占68% ),有肝周、脾周或腹腔内不同程度粘连者41例。镜检的正确率(证实和修正临床诊断)达到95.2% 。对各病种在腹腔镜下的主要表现分别作了描述,并指出了镜检中应注意的问题。结论 腹腔镜检查并配合活检,作为肝脏疾病的较好诊断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钱乙的“脾主困”理论源自《黄帝内经》而影响后世,其主要论及的脾实证正日益增多,但在临床上应用并不广泛。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病机与“脾实证”相合,论治在于祛邪解困、通调气血,风药在CFS的治疗中起到了升举清阳、疏肝理脾、宣散祛湿等多方面的点睛之用。本文通过分析风药在CFS治疗中的作用,使“脾主困”理论的指导意义得以阐发,并为临床治疗脾实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 (PAIg S) (PAIg G、A、M)和血小板 (PLT)在老年慢性肝病患者循环血中的意义。方法 对 57例健康老年人和 52例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3例老年肝硬变患者循环血中 PAIg S及血小板数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循环血中 PAIg S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病情加重升高更为明显 (P<0 .0 0 1 ) ;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循环血中 PL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且随病情加重降低更为明显 (P<0 .0 0 1 )。结论 老年慢性肝病患者循环血中 PAIg S及 PLT的变化与疾病预后有一定关系 ,动态监测其 PAIg S和 PLT的变化 ,可以从血液学改变这一角度来判定肝病发展的程度 ,此对其治疗及预后均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用鲎试验对191例慢性肝病病人血和/或腹水中内毒素进行检测,复现腹水和血中内毒素升高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且腹水内毒素升高较血更为明显.另外,肝病病情与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亦呈明显正相关.病情愈重,内毒素血症发生率愈高。它们依次为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在肝硬化失代偿中又合并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者尤多。因此我们认为尝试验是检测各类慢性肝病合并内毒素血症的灵敏可靠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肝病中医证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肝病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我国发病率高,以年轻患者为甚,是引起肝硬化以及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医学方法对该病进行了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其治疗效果并不满意。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以中医学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治疗该病取得了独特的疗效。本文对近年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经验进行初步总结,阐述中医学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探寻中医“肝病传脾”理论的意义;探求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胃黏膜病变的有效方法。方法:①选取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患者共7l例。均行胃镜、胃黏膜活检及HP检查,并作胃黏膜HBsAg、HBcAg免疫组化分析。②对合并有胃黏膜病变的67例患者。运用健脾清肝方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患者肝功能以及胃黏膜病变和HP感染的变化。结果:①7l例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的患者中,合并有胃黏膜病变者67例,检出率为94.37%,其中浅表性胃炎者55例。占胃黏膜病变的83.58%;糜烂性胃炎者6例,萎缩性胃炎者6例;HP检出阳性率为61.19%,胃黏膜HBV—M免疫组化检查结果阳性率为77.6l%,经检验,胃黏膜HBV感染与胃黏膜病变程度、胃黏膜HP感染与胃黏膜病变程度之间有相关性cP〈0.05)。②对合并有胃黏膜病变的患者,运用健脾清肝方治疗3个月后,胃黏膜病变改善总有效率为52.38%。HP治疗后的有效率为47.62%。结论:①胃黏膜的病理改变是肝病传脾理论的病理学基础之一;②HP感染也是慢性乙型肝炎胃黏膜病变的致病因素之一;③健脾清肝法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血流量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为探明慢性萎缩性胃炎者胃粘膜血供情况,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28例胃炎患者的胃粘膜血流量(GMBF),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组15例,非萎缩性胃炎组13例。发现:(1)两组从十二指肠球部至胃底部,随着位置的升高,GMBF逐渐增加;(2)胃大弯侧高于小弯侧(前组胃窦部相反);(3)前组各部位GMBF均低于后组(P<0.05,胃窦大弯侧P<0.01)。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GMBF较非萎缩性胃炎明显降低,推测这是其发病及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分析91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浆氨基酸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慢性肝炎和按child-pugh计分标准进行肝功能分级的肝硬变患者.其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氨基酸(AAA)克分子浓度比值(BCAA/AAA)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病情稳定的慢性肝炎患者,其BCAA/AAA均大于2.5(n=14);肝功能A级的肝硬变患者,其比值多数>2.5.有25.6%病例小于2.5(n=39);肝功能B级的肝硬变患者全部病例小于2.5(n=32).有9.4%病例小于1.0;肝功能C级的肝硬变患者全部病例小于2.5(n=6),有50%病例小于1.0。上述情况提示BCAA/AAA可怍为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改变的一项较敏感和可靠的量化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518例慢性肝病(包括CPH130例、CAH232例、CSH9例,LC119例,PHC28例)抗-HBe的阳性率,发现抗-HBe的阳性率在CPH、CAH、LC、PHC、CSH依次升高(P<0.05)。在住院半年内死亡的46例患者中,抗-HBe的阳性率高达56.52%、在205例抗-HBe阳性的患者中分别有28.29%、30.19%病例抗-Hkc-IgM阳性、HBV DNA阳性(PCR法),说明抗-HBe持续阳性的慢性肝病并不完全意味着病毒复制停止或减弱,预后仍不好,尤其是伴有HBV DNA或抗-HBc-IgM阳性时,则表明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仍有传染性,病情可迁延或重症化,甚至发生PHC。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弄清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肝病急性加重的原因。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肝病急性加重时甲、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以及HBeAg和抗-HBe的血清学状态。结果 在83例慢性乙型肝炎的92次肝病急性加重中,甲、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分别为3.3%(3/92)、5.4%(5/92)、3.3%(3/92)和5.4%(5/92),共为17.4%(16/92);使用肝损害药物为1.1%(1/92);HBeAg至抗-HBe的自发血清转换为9.8%(9/92);HBeAg至抗-HBe的不稳定自发血清转换状态为12.0%(12/92);保持HBeAg至抗-HBe血清学状态不变为59.8%(55/92)。重叠其它嗜肝病毒感染、HBeAg至抗-HBe的不稳定自发血清转换以及保持HBeAg和抗-HBe的状态不变均可出现致死性肝衰竭。结论 重叠其它嗜肝病毒感染、使用肝损害药物和HBeAg至抗-HBe的自发血清转换与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40%左右的肝病急性加重有关,大约60%的肝病急性加重与HBeAg和抗-HBe血清学状态无关。促使致死性肝衰竭发生的原因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对慢性肝病患者进行睡眠护理的干预方法做了探讨,为了证明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肝部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生存的质量,因此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并对他们同时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护理与治疗。其中对于干预组中的患者除了进行基础的护理与治疗之外,也要同时给予他们护理干预的措施,主要包括饮食方面的调节以及心理方面的干预等。干预组在进行了护理干预的方法之后患者的入睡的时间、睡眠的质量、睡眠的时间、睡眠的效率以及睡眠的障碍等情况均取得了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HBV-DNA含量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6月至2002年12月,我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217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及慢性乙肝患者的活动期和恢复期HBV-DNA含量,旨在探讨HBV复制水平和病变活动、HIBV-DNA含量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CD28表达与中医分型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即CD8^ 、CD4^ 细胞)CD28分子的表达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互关系。方法:对门诊和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活动期患者82例、正常对照人群20例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28分子表达测定,结合中医辨证分析,从免疫学角度讨论两者相互关系。结果:所观察的CD28、CD4和CD4/CD8各数据组中,将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活动期的中医辨证分型各组之值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分型的各组总体差异,P<0.05或P<0.01;分型各组组间比较,P<0.05或P<0.01。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分型各组的CD28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中医分型各组间亦有一定差异。从CD28^ CD8^ 看,湿热中阻型明显升高,而其他3组与正常组相似;从CD28^ CD4^ 看,肝郁脾虚型与湿热中阻型与正常组虽无明显差异,但其应答强弱顺序颇能说明问题,即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和温热中阻组>瘀血阻络组。结论:CD28表达可在慢性肝病中医辨证分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WLGY-801型电脑肝病治疗仪治疗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60例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肝病治疗仪辅助配合,比较治疗28 d后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TBil)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乏力、纳差、腹胀症状改善例数也显著多于观察组。结论 WLGY-801型电脑肝病治疗仪可使肝脏血流加快,改善肝脏微循环,利于肝细胞生长,有较好的退黄降酶作用,其作为药物治疗慢性肝病的辅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我国慢性肝病(CLD)极为常见,其中一部分并发症和(或)伴发病严重,预后差.近年CLD与钙磷代谢及骨疾病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CLD可致肝性骨营养不良,而骨质疏松症(0P)又是最常见的肝性骨营养不良类型.因CLD原发病症状体征的存在,及OP缺乏典型临床表现,OP常被忽视.当伴发自发性骨折或低创伤性骨折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各种CLD和OP的关系,CLD致OP的机制,以及CLD合并OP的防治对策加以综述,对及时有效地纠正CLD发展过程中OP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