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提供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周围皮肤的血供情况。结果:腓浅神经(皮下段)近侧的血供为腓浅动脉深支的皮动脉、第1支肌间隔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8mm、1.1mm;第1支肌间隔动脉穿出深筋膜前长为1.8cm。远侧则为腓动脉穿支之升支、降支的皮支和足背动脉皮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9mm、0.7mm和0.8mm,穿出深筋膜前长分别为1.2cm、0.7cm和0.8cm。其神经支在神经干内或旁彼此吻合,构成纵向链式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皮肤、皮下及筋膜血管网沟通。结论:可设计带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小腿前外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该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7.0±3.0)支,外径(0.7±0.2) mm,蒂长(3.3±1.7)cm,穿支的供血面积(33.0±8.0)cm2。腓浅动脉起始外径(1.2±0.3) mm,干长(5.6±1.8) cm,与中、下1/3处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吻合构成一条几乎不减少口径的血管链。 结论 腓浅动脉与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相吻合构成的血管链供养小腿前外侧区皮肤,由此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小腿和足外侧部有关皮瓣的解剖学依据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讨论了小腿外侧部和足外侧部皮瓣名称与血管蒂的关系:小腿外侧皮瓣以腓血管及其肌皮动脉穿支为蒂:小腿前外侧皮瓣以腓浅神经伴行血管为蒂,属肌间隔血管类型;外踝上皮瓣以腓动脉穿支的升支为蒂:足外侧皮瓣的血管蒂有四,其中以跟外侧动脉和腓动脉穿支的降支为主要供血来源.  相似文献   

4.
腓浅血管蒂腓骨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在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浅血管的起始、走行和分支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显示:腓浅动脉始于胫前动脉,外径1.4±0.4mm。在肌间隔内,动脉分出1~3支外径为0.9±0.2mm的肌骨支,分布腓骨头及颈以下腓骨体中上段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腓骨膜支构成动脉网,有形成以腓浅血管为蒂的腓骨移植,从而为腓骨移植增加一种可供选择的新血管蒂。临床应用2例,全部成活。  相似文献   

5.
腓肠神经及其血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50例成人下肢的腓肠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腓神经交通支及其血管作了观察。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来自腓动脉的肌皮支。腓肠内侧皮神经中间部及远侧部的动脉来自邻近细小肌皮血管。腓神经交通支中间部及远侧部亦由邻近的肌皮血管供给。腓肠神经的部分静脉直接注入小隐静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远端蒂腓骨短肌皮瓣的临床应用提形态学学基础。方法:20例(40侧)尸体下肢标本,对腓浅神经、腓浅血管及腓动脉腓骨短肌的营养肌支进行解剖观测,并在3例下肢动脉灌注标本上观察腓动脉及其分支与周围血管吻合情况。结果:(1)腓浅血管、腓浅神经至小腿中下部走行于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间隙中,而后下行于腓骨短肌筋膜表面,在外踝上(10 2+1.9)cm浅出皮下。(2)腓动脉在腓骨中部发出数支弓状动脉,沿途发出2-4支腓骨短肌肌支,这些动脉分别向深部与胫前、胫后动脉,向后与跗外侧动脉、外踝前动脉有交通吻合。结论:以腓骨短肌及腓浅血管远端为蒂的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1/3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缺损慢性骨髓炎的解剖学依据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侧成人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系统观测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3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在此基础上,自2009年6月以来,应用远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缺损慢性骨髓炎者12例。结果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发自胫前动脉穿支,其血管在其神经束间及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并与腓骨长肌、趾长伸肌的肌支有恒定的吻合,营养筋膜皮肤。12例肌皮瓣的肌肉面术中可见渗血活跃,血供良好,皮瓣均成活,术后3~6个月随访12例肌皮瓣均存活,慢性骨髓炎治愈,外形满意。结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特殊创面是较佳的选择,该肌皮瓣具有血供可靠,预后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为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①2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分别灌注红色乳胶及明胶墨汁,切取皮瓣,后者制成透明标本;②在10侧头面部铸型标本上,观测侧颌颈部皮肤和皮瓣蒂部的动脉血管分布及静脉回流。结果:侧颌颈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颞浅动脉、枕动脉的分支,亦有甲状腺上动脉的终末支分支营养,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其蒂部血供来源于颞浅动脉小穿支形成的真皮下血管网。颞浅动脉和面动脉的小穿支在侧颌颈区相互吻合。结论: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可以依赖于耳前蒂部小穿支真皮下血管网供血成活,但临床应用时应考虑其方向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腓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切取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新鲜男尸正常下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 腓动脉皮支的数量、直径、蒂长、穿出点的相对距离,血管吻合链的位置;观测铸型标本的腓动脉皮支;观测 聚乙烯醇- 氧化铋灌注标本X线血管造影腓动脉皮支的吻合情况。结果:每侧标本的腓动脉共发出皮支(5.8± 0.8)条,直径(0.9±0.1)mm。腓动脉发出的皮支在前后面( 前后面以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为长轴划分)分布 无差异。以腓骨头与外踝连线为标准距离[100%,(34.9±0.3)cm],腓动脉远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30.7±1.2)% 的位置,约小腿远端1/3处位置,包含皮支( 2.8±1.2)条 ;近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78.7±1.3)%位置,约小 腿近端1/5位置,包含皮支( 3.3±0.8)条 ;远、近2段皮支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蒂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相邻皮支间吻合形成与腓动脉平行走行的血管链。了解腓动脉皮支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为以腓动脉皮支为 蒂的皮支链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带腓血管蒂胫腓骨远段联合骨(膜)瓣移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腓动脉至胫腓骨远段的分支。腓血管行至小腿中部时,位于腓骨内面,胫骨后外侧。腓动脉至下段的分支可以发自吻合支或直接发自腓动脉。腓动脉至腓骨下段的分支为弓形动脉。根据解剖结果,设计了以腓血管为蒂的胫腓骨远段联合骨(膜)瓣,移位修复胫骨骨不连,骨缺损或逆行行踝关节融合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逆行腓骨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腓动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其表面皮肤与营养血管的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的情况;新鲜标本2具,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混悬液,CT扫描后三维重建小腿与足部血管。 结果 腓动脉起始外径(3.7±0.7) mm,多条分支供给比目鱼肌、 长屈肌、腓骨长、短肌及表面皮肤。腓动脉穿支的血管蒂可游离长度为(3.5±1.3) cm。腓动脉终末穿支在胫腓骨骨间膜中穿出,外径(1.2±0.4)mm,分为升支和降支。腓骨短肌肌腹的上部有一支较粗的腓浅动脉发自胫前动脉,向前穿骨间膜行于腓骨长肌与小腿前群肌之间,管径(1.8±0.5) mm,行向下营养腓骨短肌、腓浅神经和小腿前外侧部皮肤。 结论 以腓动脉中、下部穿支或终末穿支与其它血管的吻合部为蒂,可以设计切取逆行腓骨长、短肌肌皮瓣,修复小腿下部及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逆行腓动脉蒂比目鱼肌皮瓣转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小腿中下段创伤后软组织缺损、感染、骨外露病人的治疗提供带有腓动脉的逆行比目鱼肌皮瓣转位一期修复的方法。方法:设计了以腓血管为供养支的比目鱼肌外侧部及小腿外侧皮肤的逆行岛状肌皮瓣,填充覆盖骨端及闭合缺损创面。结果:治疗13例小腿中下段创伤后软组织缺损,局限性骨髓炎,骨外露全获成功。结论:逆行腓动脉蒂比目鱼肌皮瓣转位是治疗小腿中下段创伤后复杂性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的一种合理,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腓血管蒂腓骨嵌合组织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以腓骨头和外踝为标志,将小腿分为上、中、下3区段解剖观测:①腓动脉起源、走行与分支;②腓动脉各区段肌(隔)穿支、骨膜支数目与分布。另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腓动脉源于胫后动脉,移行为跟外侧动脉,中下段贴腓骨后面走行,沿途分支至邻近骨、肌肉和小腿外侧皮肤。其中:①腓骨骨膜支:(2~8)支、外径0.5~1.1 mm,分布腓骨中下1/3段骨膜:②胫骨骨膜支:(1~3)支、外径0.6~0.8 mm,营养胫骨中、下1/3段后面骨膜; ③肌(隔)穿支:(4~8)支、外径1.0~1.6 mm,支配小腿外侧中下段皮肤,并与胫前、胫后动脉皮支吻合。  结论 以腓动脉为蒂可设计腓骨嵌合组织瓣,依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嵌合组织瓣修复骨合并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4.
逆行岛状V型腓骨肌皮瓣修复后足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为以逆行岛状Ⅳ型腓骨肌皮瓣修复跟骨及后足大面积软组织缺失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50侧下肢标本、40块跟骨上对腓骨肌皮瓣的血供、血管蒂旋转点的设定及跟骨内骨小梁的分布情况等进行了观测。结果:(1)腓动脉沿途发出7.6支肌皮支,分布到腓骨及其邻近软组织,该动脉下端与胫关、胫后动脉有丰富而粗大的吻合,完全可提供逆流供血;(2)跟骨内骨小梁的分布在不同的矢状切面上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其负重时的应分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在1998年2月至2008年6月间海口市人民医院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8例和腓动脉外踝上穿支皮瓣7例分别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组织缺损。结果术后12例穿支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发生边缘或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治愈,1例皮瓣坏死达1/2,经换药后再次植皮修复治愈,随访2月~4年,皮瓣外观良好,足踝部功能恢复,行走正常。结论内踝上或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小腿神经肌支自身比例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小腿创伤修复及肌瓣移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解剖剥离测量方法,对36具(共72侧)成人下肢标本的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肌支进行自身比例定位研究。结果:①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发出的各肌支主要以2支型出现率最多;②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发出的各肌支主要集中于小腿的1段和2段;③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发出的各肌支进入各肌的区位,均有倾向于以神经干为轴心近距离分布的规律。结论:确定了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肌支的危险区段和危险区位。讨论了有利于开展带神经血管蒂肌瓣移植的肌支类型。  相似文献   

17.
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 :为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5 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大隐静脉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小腿内侧浅筋膜层营养血管链由隐动脉、胫后动脉肌间隔皮支及内踝前动脉构成 ,沿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分布 ,三者密切相关 ,构成一复合体。血管链筋膜皮支分布达外侧 5 .2cm ,内侧 4.0cm。结论 :以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为蒂截取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足背及足跟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