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髓型颈椎病在各类颈椎病中引起功能障碍最严重,对其早期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1] 。采用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远期疗效已得到肯定[2 ,3] 。我院自1995年开展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治疗4 2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 2例,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36~70岁,平均5 7岁。病程2 1天~8年,平均16月。1.2 影像学表现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颈椎动力位摄片及MRI检查。X线示合并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7例,节段性不稳10例,局灶性后纵韧带骨化5例,10例为退行性变。MRI提示1个椎间盘退变、突出9例,2个椎间盘退变、突出1…  相似文献   

2.
椎管扩大术与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1年8月以来对存在颈椎管狭窄和多节段椎间退行性改变的32例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单开门根管扩大米佐以中药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临床资料本组男23例,女9例;年龄39~67岁;存在发育性椎管狭窄的18例;伴多节段椎间退行性改变致椎管狭窄的7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PLL)的5例;前路术后效果不佳者2例;病程2个月~4年,平均1.4年。术前X线检查:32例均有程度不同的颈椎退行性改变。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即椎管矢径/椎体矢径<0.75共20例;3~4节以上多节段退行性椎管狭窄共7例;OPLL5例。脊髓造影:共23例,均显示碘柱腹侧多节…  相似文献   

3.
对颈椎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和外伤息者共18例施行双开式颈椎椎管成形术,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结果 性别:男性17例,女性1例。年龄25~66岁,平均49岁。职业:农民12例,工人5例,干部1例。病种:颈椎椎管狭窄7例,后纵韧带钙化2例,外伤9例。病程2个月至13年,平均2.7年。X线平片测量:颈椎椎管前后径9.5~14.5mm,平均13.5mm(国人15.5mm)。椎管与椎体前后径之比0.41~0.67,平均0.55~0.58。 (正常>0.7)。脊髓造影6例,部分梗阻2例,完全梗阻4例。CT检查3例,均为椎管狭窄。MRI1例,为椎管狭窄。椎管扩大范围矢状径4~6mm,平均5.4mm。随访3个…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方法:截止到2010年10月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20个月以上且资料完整、既往无颈椎手术史的患者80例,置换节段为C3/4 8例,C4/5 15例,C5/6 49例,C6/7 8例;41例为Bryan Disc置换术,39例为ProDisc-C置换术。对比术前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相邻节段退变定义为X线片上椎间隙高度丢失与术前相比大于10%,形成肉眼可见新生骨赘或原有骨赘增大,前纵韧带钙化;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观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随访20~6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上160个相邻节段中,8个下相邻节段因肩部X线遮挡而显示不清,符合条件的152个相邻节段中21个(13.8%)出现退变,其中Bryan Disc置换术组退变发生率为10.0%,ProDisc-C置换术组退变发生率为18.1%;47例患者获得了MRI随访,94个相邻节段中14个(14.9%)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其中Bryan Disc置换术组退变加重发生率为12.5%,ProDisc-C置换术组退变加重发生率为22.7%。未出现相邻节段疾病。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平均38个月随访相邻节段退变表现加重者不足15%,不同类型的假体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2010年6月采用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2~81岁,平均65.2岁。MRI显示3个节段狭窄9例,4个节段狭窄15例,5个节段狭窄6例。以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及MRI,在术前及术后3d、6个月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5节段椎管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45±20min,术中出血量为215±75ml,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出现C5神经根症状,经2周保守治疗疼痛明显缓解,术后2个月时症状完全消失。随访9~20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7±0.8分,术后6个月为15.2±1.1分,改善率为(75±8)%。影像学复查示术后3d、6个月时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完全解除,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9.2±0.8mm,术后3d、6个月均为15.9±1.2mm,椎管扩大率为(71.8±11.0)%。术后6个月时门轴侧均达骨性愈合,无1例出现关门及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的情况。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早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1月共开展颈后路单开门术 11例 ,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 ,男 9例 ,女 2例 ,年龄 2 9~ 6 9岁 ,平均 45 .6岁。病程 2~ 18个月 ,平均 7个月。临床均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 ,其中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9例 ,后纵韧带骨化 5例 ,3个以上节段椎间盘突出 2例。其中 3例颈椎X线片示生理曲度轻度后突。MRI均显示颈脊髓受压并T2信号局灶性增强。1.2 手术方法 常规局麻后俯卧位 ,颈后正中纵口 ,暴露颈3~ 7棘突和椎板 ,尖嘴咬骨钳纵断一侧椎板 ,将另一侧为活页侧 ,开 5~ …  相似文献   

7.
1999年 1月 - 2 0 0 1年 10月 ,我科应用颈前路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 32例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 ,男 2 8例 ,女 4例 ;年龄35~ 6 8岁 ,平均 5 3 6岁 ;病程 1个月~ 10年 ,平均2 4年。1 2 症状与体征 颈肩疼痛者 12例 ,四肢麻木无力者 2 4例 ,胸或腰部束带感者 4例 ,上肢深反射亢进者 18例 ,下肢深反射亢进者 14例 ,Hoffman征阳性者 16例 ,Babinski征阳性者 12例。1 3 影像学检查 X线片显示均有程度不同的椎体后缘骨赘 ,颈椎生理前凸减少 ,CT检查 8例 ,MRI检查 2 4例 ,CT显示病变椎间隙相应…  相似文献   

8.
自 1996年以来 ,采用旁正中切口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 14例 ,术后平均随访 1年 ,疗效满意。临床资料  14例中男 11例 ,女 3例 ;年龄 39~ 71岁 ,平均 5 2岁 ;病史 10个月~ 11年 ,平均 3年 7个月。均伴有椎间盘突出 ,C4~C73个节段突出者7例 ,C5~C72节段突出者 5例 ,C5~C6单节段突出者 2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与体征 ,X线片示椎管 /椎体比率均小于 0 75 ,MRI示病变节段脊髓前、后有不同程度的受压 ,T2信号增强。手术要点及步骤 颈后入路 ,旁正中切口 (选择压迫相对较轻的一侧 )…  相似文献   

9.
自1988年2月~2005年8月,笔者应用开窗入路行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6例,18例术后发生对侧下肢疼痛,均行二次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2~65岁,平均33.5岁。发病部位:原手术间隙L4、58例,L5S110例。左侧下肢痛12例,右侧下肢痛6例。发病时间最短术后1个月,最长术后2年7个月,平均8个月。全部病例均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及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扫描。X线片提示腰椎不稳2例。CT平扫:18例示椎间盘术后改变,侧隐窝狭窄5例,原病变间隙椎间盘突出11例。MRI…  相似文献   

10.
应用椎间隔合器行下腰椎融合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胜春 《护理学杂志》2002,17(3):196-197
我院 1 999年 4月至 2 0 0 1年 3月应用椎间融合器 ( Cage,美国 Sofmor Danek公司生产 )治疗下腰椎疾患 39例 ,效果满意。护理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39例中 ,男 2 7例、女 1 2例 ,年龄 2 7~ 62岁 ,平均 42 .8岁。根据临床症状、X线、MRI诊断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32例 (腰 4、5间隙 1 7例 ,腰 5骶 1间隙 1 5例 ) ,其中椎间隙狭窄合并一侧或双侧下肢痛 2 6例 ,合并腰椎退行性变、动力位 X线片椎间位移 >3mm 1 5例 ;轻度移位 <30 %椎体滑脱 4例 ;腰椎失败综合征再手术 3例。1 .2 手术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 ,病人为拱桥…  相似文献   

11.
前后路联合复位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复位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4月~2006年8月,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复位减压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不同程度脊髓损伤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7~4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2例,受伤部位C4、54例,C5、63例。Allen分类:屈曲压缩型度4例,牵张屈曲型度3例。完全性瘫痪1例;不完全性瘫痪6例,其中上肢肌力1~2级3例,3~4级3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D级2例。于伤后1~8d手术。前路固定采用Orion带锁钢板(颈椎带锁钢板)7例,后路侧块钢板螺钉固定2例,后路钉棒系统固定5例。结果本组术后伤口均期愈合,获随访4~24个月,平均6个月。X线片检查示损伤节段固定稳定,未见内植物松动、脱落及断裂。植骨于3~4个月内均融合。术后4个月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术前1例A级,术后无恢复;术前4例B级,术后恢复至C级2例可行走,恢复至B级2例可扶拐行走,2例D级恢复至E级,能正常行走。术后4例行CT及MRI检查,颈椎序列均恢复,椎管矢状径达到正常,脊髓受压解除。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复位固定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40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7~68岁,平均53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13个月。术前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X线片和MRI检查。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16例单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环锯减压,22例双节段椎间隙病变者和2例三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椎体次全切除,所有病例行髂骨植骨融合加Zephir钛板固定。结果3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6年1个月(4年10个月~7年9个月)。手术有效率为91.7%(33/36),手术优良率为77.8%〈28/36)。术前JOA评分4~13分,平均为7.9分,术后末次JOA评分6~16分,平均为13.5分。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6.3%。36例术后X线片示植骨在术后12~18周获得骨性融合,植骨融合率100%,术后颈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内植物位置良好,无钛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并发症5例:取骨区局部疼痛3例,术后3个月消失;股前外侧麻木1例,术后1个月恢复;脑脊液漏并感染1例。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积极处理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优良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颈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34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男22例,女12例;年龄42~77岁,平均56.9岁。病程2h~8年,平均2年8个月。颈椎X线片及MRI检查显示为2个节段以上椎间平面病变,其中C2~42例,C3~518例,C4~611例,C5~73例。脊髓型颈椎病22例,混合型12例。选择压迫最严重的节段行椎体次全切除,相对次要节段行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术后均未出现呼吸困难、声嘶、饮水呛咳及进食困难,切口Ⅰ期愈合。3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18.4个月。术后3~4个月植骨融合。术后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脊髓功能评分法,术前为(11.23±0.65)分,术后6个月为(13.89±0.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获优12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88.2%。结论颈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术能达到颈椎前方充分减压,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增加颈前路融合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特点及再手术治疗的术式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治的10例因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滑脱症曾行后路减压、植骨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12~132个月(平均41.6个月)出现新的腰腿痛症状的病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与术前资料比较,并行手术治疗.结果:X线片显示融合的上方(1个节段7例,2个节段1例)或下方(1个节段2例)邻近节段出现了退变,首次术前及术后上述邻近节段均未见退变征象.8例MRI显示邻近节段出现了新的椎管狭窄,且有明显的神经压迫.采用后路术式,将减压及固定融合范围向邻近退变节段延伸.经7~36个月平均12.1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0%.结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是术后症状复发的原因之一,应仔细鉴别症状复发的原因.对于有明显神经压迫者,再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过伸性损伤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其病理机制.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32例急性颈髓过伸性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有无颈椎管狭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为Ⅰ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为Ⅱ型,发育性合并退变性颈椎管狭窄为Ⅲ型;在颈椎MRI片上观察脊髓压迫情况及T2相上脊髓呈现高信号变化的节段长度,受椎间盘突出和(或)相邻椎体缘向后增生压迫者为a型,源于肥厚的黄韧带压迫者为b型,二者兼有为C型;颈椎侧位X线片上有颈椎管狭窄同时MRI上有明显的颈椎间盘突出和(或)黄韧带肥厚为混合型.总结其临床类型并研究临床类型与影像学上显示的颈椎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2例患者中表现为完全性四肢瘫4例,均为混合型,其脊髓信号变化累及3个节段以上3例,累及1个节段1例;对称性不完全性四肢瘫14例,混合型13例,c型1例,其脊髓信号变化累及3个节段以上5例,2个节段6例,1个节段2例,脊髓信号无异常1例;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12例,其病理分型为Ⅰ型1例,a型7例,c型2例,混合型2例,其脊髓信号变化累及3个节段以上2例,2个节段2例,1个节段5例,脊髓信号无异常3例;半切脊髓损伤综合征2例,均有偏侧型颈椎间盛突出,1例为a型,脊髓信号无异常,另1例为混合型,对应1个节段脊髓水肿;本组无前脊髓损伤综合征患者.结论:急性过伸性颈髓损伤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表现与颈椎基础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术前分析临床表现类型和相应的病理基础有助于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6.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un Y  Zhao YB  Zhou FF  Liu ZJ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5):333-337
目的 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以及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26例单节段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效果采用JOA和Odom评分进行评定.采用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活动度和椎旁骨化.采用X线片和MRI观察对比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术前X线片示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为2°~12°,平均为6.9°.结果 (1)临床结果: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6分,平均改善率84%,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时临床症状全部消失.Odom分级:优秀15例,良好7例,一般4例.(2)X线片:术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为1°~14°,平均7.8°;7例出现假体周围异位骨化,仅1例假体运动消失,其余6例平均活动度为5.3°.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无明显变化.(3)MRI T2加权像:根据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相邻节段椎间盘的分级术后无明显加重表现;相邻节段黄韧带肥厚对椎管的侵占率术后无明显加重;但是上下相邻椎间盘侵占率均略有增加.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保留了置换节段的运动性,避免了相邻节段的加速退变,2年以上随访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7.
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8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41例,前脊髓损伤综合征12例,脊髓中央综合征23例,Brown-Sequard综合征6例.JOA评分3~11分,平均6.6分.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CT扫描和MRI检查,根据脊髓损伤特点和影像学表现采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同期前路椎间融合固定术.记录术中颈椎周围软组织及骨韧带损伤情况.将MRI检查发现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随访该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MRI显示颈脊髓信号异常37例41个部位;前后纵韧带和椎间盘(APLLD)损伤信号28例35处;颈椎后方软组织(EBCT)损伤信号11例;椎前间隙软组织(EBC)损伤信号14例,硬膜囊前间隙(EH)损伤信号12例.术中见EBCT损伤18例加处,EBC损伤20例23处.APLLD损伤34例44处,椎间有不稳定而无APLLD损伤7例10处.MRI显示脊髓信号异常的37例中单节段者33例(89.2%),双节段者4例(10.8%);APLLD信号异常的28例中单节段21例(75.0%),双节段7例(25.0%).术中发现APLLD损伤的34患者中25例(73.5%)为单一节段平面脊髓损伤和椎间盘及韧带损伤,8患者(23.5%)为双节段,1例(3.0%)为三节段;C3~C4节段平面 APLLD损伤为该类患者常见损伤部位(20例,占58.8%).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早期发生并发症14例23例次.33例随访5个月~6年,平均2.2年,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完全恢复正常者23例,末次随访时JOA评分6~17分,平均13.8分.结论:MRI显示单或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前后纵韧带损伤以及颈椎不稳定是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主要致病因素.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同期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术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的早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早期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在减压手术同时进行内固定的意义。方法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82例,男51例,女31例;平均年龄54.3岁。其中有颈肩痛13例,神经根征28例,脊髓征25例,神经根、脊髓征并存16例。MRI可见不同程度的椎管受压;过伸过屈位X线片显示受压平面椎体间角度位移超过10°或水平位移超过3mm。依据颈椎退变过程和Kirkaldy-Willi分s期标准,结合X线片、MRI影像资料诊断为颈椎退变不稳定期。均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9~30个月,平均15.4个月。融合节段均获骨性愈合。(1)25例有脊髓征和16例神经根、脊髓征并存者术前JOA评分为9.52±1.93、术后为14.74±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为73.8%。术后疗效为优24例、良1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1%。(2)13例有颈肩痛和28例神经根征者术后疗效为优20例、良1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2%。结论在颈椎退变的不稳定期应尽早减压并行内固定,可恢复颈椎的稳定性、维持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9.
Qi Q  Dang G  Chen Z  Pan L  Ma S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2):134-136
目的 通过观察正常国人的颈椎屈伸运动范围 ,了解颈椎发生退变的规律 ,为进一步探讨颈椎节段性不稳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颈椎X线图像分析处理系统对 3 82例正常国人的颈椎全屈、全伸位X线平片 (共 764张 )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分析。 3 82例测试者中 ,男性2 14例 ,女性 168例 ;同性别间按年龄分组 :2 0~ 3 9岁者为A组 ,4 0~ 5 9岁者为B组 ,60~ 76岁者为C组。测量参数主要为颈椎全屈伸运动的总活动度 (C2 ~C7)及各节段的椎间活动度。 结果 颈椎全屈伸运动的总活动度A组明显大于B组和C组 (P <0 0 1) ,B、C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最大椎间活动度节段在A组位于C5~C6 ,在B、C组则位于C4~C5。最小椎间活动度节段在各组中均位于C2 ~C3。各测量结果在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结论 颈椎屈伸运动范围及其退变情况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颈椎总的屈伸活动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 ,然后趋于稳定 ;最大椎间活动度节段则随年龄的增长由C5~C6 节段上移至C4~C5节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棘突悬吊式颈椎管扩大成形肿瘤摘除术,评价其在治疗颈椎管内肿瘤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03年7月~2006年6月,治疗26例颈椎管内肿瘤,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25~57岁,病程3~24个月。四肢肌力~级,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2例出现髌阵挛及踝阵挛。术前MRI检查示肿瘤大小1.5cm×0.8cm~2.8cm×2.0cm,位于C3-6节段,其中C3、4节段8例,C4、5节段9例,C5、6节段9例。术前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患者颈椎平均活动范围,前屈30~45°,平均39.3°;后伸32~45°,平均40.5°;左侧屈20~45°,平均25°;右侧屈30~45°,平均36.6°。术后观察症状体征的变化,摄动力位X线片,测量颈椎活动范围,其中15例患者复查MRI及CT。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感觉、肌力、肌张力、反射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生活全部自理。术后10例出现颈部酸痛,功能锻炼后逐渐缓解。术后7周复查MRI及CT可见棘突与椎板间骨性愈合,未出现“关门”现象,后柱结构基本恢复。术后复查动力位X线片示无颈椎不稳、椎管狭窄,颈椎活动范围:前屈28~43°,平均37.9°;后伸32~44°,平均41°;左侧屈25~45°,平均23°;右侧屈35~45°,平均36.2°。结论棘突悬吊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既可充分显露肿瘤,又可在悬吊固定后最大程度保留后柱结构,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