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康复运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运动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干预组进行康复运动,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血浆脑钠素(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生活质量和6min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进行测定。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LVEF,6min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6周后康复运动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525.3±114.2)pg/ml:(423.2±113.5)pg/ml].LVEF明显升高[(43.86±10.21)%:(48.37±9.48)%].生活质量明显提高[(51.8±18.6):(34.7±15.6)]和6min步行距离显著增加[(312.63±48.23)m:(482.52±56.34)m],(P均〈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能降低血浆BNP水平,改善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长期中等强度运动联合标准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病人的效果。方法:药物标准治疗的30例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年运动训练组(ET,Ⅰ组,n=15),和非运动训练组(Ⅱ组,n=15)为对照组。运动前、后测6min步行试验和检查超声心动图。结果:1年后,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减少[Ⅰ组:自(71.1±9.7)mm降至(61.0±6.6)mm;Ⅱ组:自(69.1±9.5)mm降至(64.8±8.1)mm],两组的LVEF和6min步行试验结果明显改善[Ⅰ组:LVEF自(30.8±9.9)%升至(48.0±10.1)%;6min步行距离:自(378±81)m升至(545±96)m;Ⅱ组:LVEF自(29.9±8.7)%升至(40.7±7.2)%;6min步行距离:自(369±89)m升至(463±101)m](P均〈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运动训练组的LVEDd明显减少,而LVEF和6min步行距离也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长期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使心力衰竭病人在标准药物治疗获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增加6min步行距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辅酶Q10(CoQ10)对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共完成Ⅱ~Ⅲ心功能不全(心功能纽约分级)病例100例,CoQ10组50例,口服CoQ10100mg,每日一次;对照组50例,口服安慰剂100mg,1次/d;疗程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试验。经过3个月治疗后,CoQ10组患者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CoQ10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45),而对照组患者6min试验步行距离无明显改善(P=0.63);CoQ10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9):CoQ10组患者血CoQ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近3倍[(0.70±0.06)vs(2.15±0.26)mg/L],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升高;CoQ10组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2),而对照组患者则无明显降低(P=0.31)。结论CoQ10可以改善Ⅱ~Ⅲ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至心脏静脉。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心功能,6min步行距离,QRS波宽度,心室间运动延迟,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反流面积。结果31例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有效率86.1%(31/36)。心功能从Ⅲ~Ⅳ级(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改善为Ⅱ~Ⅲ级;6min步行距离从(362±153)m提高至(528_+165)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RS波从(164.74±33.76)ms缩短至(129.45±42.2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室间运动延迟时间从(65.19±21.50)ms缩短至(33.25±13.6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从(66.52±10.23)mm缩小至(60.63±9.97)mm(P〈0.05),左心室收缩末内径从(55.73±10.62)mm缩小至(47.45±11.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30.35%±4.69%提高至42.27%±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尖瓣反流面积从(7.52±3.62)cm2减少至(4.33±2.07)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再同步治疗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能使心脏活动再同步化,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干预对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例重度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在常规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运动治疗)。观察入院时、3周、6个月后患者血压和静息心率、6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静息心率明显下降[(107.3±15.8)次/min∶(75.8±9.4)次/min],6min步行距离明显延长[(324.3±110.5)m∶(478.1±113.3)m],LVEF明显增加[(33.5±8.7)%∶(48.9±9.3)%],心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转为II级人数明显增多,28.09%∶84.69%);随访期间再次心衰住院率(29.67%∶9.18%)和总住院率(42.86%∶22.45%)明显降低(P均〈0.01),且上述指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均〈0.01),而常规组干预前后无显著差异。观察组2例(2%)死于心源性猝死,显著少于常规治疗组的9例(9%,因肺部感染、心血管事件而心衰加重死亡),P〈0.05。结论:早期运动干预对提高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促进心脏功能康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及曲美他嗪。结果治疗后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83.33%( P <0.05);观察组治疗后6m in步行距离为343.17m±33.58m ,高于对照组的303.21m±30.53 m ,观察组 NYHA分级为(1.43±0.28)级,低于对照组的(2.02±0.32)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曲美他嗪与辛伐他汀联合应用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方式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康复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95例Ⅱ~Ⅲ级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随机被分为康复组(152例)和对照组(143例),康复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经过6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静息心率、6min步行距离、心脏超声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运动训练前不同组间一般情况、血压、静息心率、6min步行距离和左室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运动训练6个月后各组死亡情况没有差别;步行运动训练组总再次住院率(20.4%∶33.6%)和因心血管疾病再次住院率(11.8%∶22.8%)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运动训练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康复组治疗后静息心率明显下降[(72.1±15.7)次/min,(74.3±16.8)次/min∶(66.8±12.4)次/min],6min步行距离[(284.9±104.7)m,(296.1±134.5)m∶(328.6±124.2)m]和LVEF[(33.4±9.7)%,(30.4±9.6)%∶(35.9±10.9)%]均明显增加(P均0.01);血压和LVEDd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一定强度的步行训练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康复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动康复疗法对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30例)和运动康复组(30例,在常规抗心衰药物的基础上实施运动康复疗法),观察3月后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量、6 min步行距离和再住院率。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运动康复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80.0%比93.3%,P<0.05);临床心功能明显改善[NYHA分级:(1.96±0.89)级比(1.48±0.72)级P<0.05],运动能力[(4.01±0.82)METs比(5.24±1.16))METs]、6 min步行距离[(322.5±23.4)m比(413.6±26.5)m]显著增加(P均<0.01),再住院率明显降低(56.7%比30.0%),P<0.05。结论:运动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能力,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9.
心率变化与心力衰竭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运动前后心率变化与心力衰竭(HF)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方法根据ACC/AHA心衰分期标准,选择正常对照组70例、HF高危因素组70例、心功能代偿组70例、HF组32例。以6min步行作为运动负荷,记录受试者运动前后心率的变化,并测量步行距离。比较HF不同发展阶段受试者心率的变化及步行距离,分析心率与6min步行距离的关系。结果心功能代偿组及HF组静息心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HF高危因素组(P〈0.05)。运动后即刻心率4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化幅度随HF的不同发展阶段呈递减趋势(P〈0.05)。6min步行距离随HF的不同发展阶段呈递减趋势(P〈0.05)。静息心率与6min步行距离呈负相关(r=-0.311,P〈0.01),心率变化幅度与6min步行距离呈正相关(r=0.386,P〈0.01)。结论静息心率的增快、运动后心率变化幅度的降低及6min步行距离的缩短既可作为判断心功能进入代偿期的评估指标,也可作为HF进展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对慢性闭塞病变伴侧支循环形成的缺血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4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慢性闭塞病变伴侧支循环形成的缺血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行PCI治疗,使再血管化。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6min步行距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PCI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临床心功能明显改善、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125±36)∶(385±48)m,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36.7±6.6)%∶(48.1±7.4)%,P<0.05]。结论:PCI可以改善慢性闭塞病变伴侧支循环形成的缺血性顽固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分钟步行在慢性心衰(CHF)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老年科78例CHF患者,随机分成6min步行试验(6MWT)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6分钟步行训练,2次/d)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9人。6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6MWD)、心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6周后,两组相关指标均有所改善(P均<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6MWT组6MWD[(307.6±39.3)m比(503.4±44.4)m]、LVEF[(45.3±17.9)%比(58.7±9.2)%]显著增加,6MWT后恢复期心率[(73.3±2.9)次/min比(65.7±2.1)次/min]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6分钟步行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增强运动耐力,对患者恢复心功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武汉市亚心七医院心内科住院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的高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79.0±5.5)岁]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使用BiPAP治疗前、后临床参数的变化(包括呼吸频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氨基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心功能NYHA分级),统计气管插管率、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BiPAP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均升高(P<0.001);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心功能分级、氨基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均下降(P<0.01);治疗有效38例,气管插管2例;死亡2例。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恶性心律失常、新发心肌梗死病例。结论 BiPAP辅助治疗能够改善高龄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多项临床参数,迅速、安全地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长期太极拳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CHF患者150例(心功能Ⅱ级),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简称对照组,70例)和太极拳运动康复组(康复组,8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心力衰竭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太极拳康复运动,为期6个月。两组患者于入组时及6个月期满时分别测试心功能级别、生活质量评分、6 min步行距离(6 M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在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45.4±12.2)分∶(32.6±14.5)分]、6 MWT[(461±102)m∶(554±94)m]、LVEF[(39.62±7.28)%∶(48.63±9.37)%]、LVEDd[(65.3±8.1)mm∶(60.7±6.5)mm]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太极拳运动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OPD患者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6MWT)前后血气变化及其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46例COPD患者,另选经肺功能检查证实肺功能正常的43名其他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试验前后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及呼吸频率,采用美国GEMPremier3000型血气分析仪测定血气结果,所有患者均测定肺功能。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血乳酸浓度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性,6分钟步行距离同FEV1、FEV1/FVC正相关,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同FEV1、FEV1/FVC比值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6分钟步行试验能对COPD患者的肺功能及全身功能状态进行评估,价格低廉,方便,更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15.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衰的手术操作和疗效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和总结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器治疗心衰的疗效。方法:21例心功能Ⅲ~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符合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心电图QRS波宽度≥160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的CRT建议标准。评价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术前后的单次最远行走距离、6min步行距离、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经左侧(n=20)和右侧锁骨下静脉(n=1)CRT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43.3±30.8)min和235min,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9.7±15.5)min和75min;CRT术后单次最远行走距离显著增加[(921.7±253.8)m:(675.8±172.1)m,P0.01],6min步行距离术后较术前显著增加[(409.8±43.6)m:(292.5±55.6)m,P0.01],而NYHA心功能IV级者所占的百分率术后比术前显著减少(23.8%:85.7%,P0.01)。结论:对左室射血分数35%、心电图QRS波宽度≥160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的心衰患者,行CRT可显著改善6min步行距离和NYHA心功能分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治疗严重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5年8月到2008年6月收治的61例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即使用速尿、西地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床旁CBP治疗12~48h。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一周后同时监测血压、中心静脉压(CVP)、心率、呼吸、血气分析和血生化;治疗1个月后评价心功能改善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呼吸,心率),血生化指标(血钠、血肌酐)。血氧饱和度及氧分压,CVP等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1个月后.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3.6%:56.7%)、6-MWT[(392.5±36.1)m:(276.3±41.5)m]和LVEF[(39.6士5.8)%:(35.2±4.2)%]改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连续血液净化是治疗严重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能较快改善心肺功能,维持水电解酸碱平衡,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情感与疾病转归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情感护理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入住我科的1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正性情感护理,包括情感的心理疏导及情感支持。在病情稳定4h及出院前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于发病或接诊后1h内记录呼吸、心率、血压,观察治疗前、后血气变化。结果:在患者躁动与呼吸机不同步时,实施护理措施,7min内患者情绪基本稳定,能与呼吸机同步。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呼吸[(30±5.0)次/min∶(23±3.1)次/min]、心率[(120±30)次/min∶(90±25)次/min]显著下降(P均〈0.01),氧分压[(8.80±1.18)kPa∶(13.6±1.02)kPa]、血氧饱和度[(78.8±4.50)%∶(98.04±1.49)%]明显提高(P〈0.05),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好转(x2分别为9.124,9.242,P均〈0.01),心功能显著好转,NYHAⅣ级患者显著减少[(100%∶11.1%),P〈0.01]。病情基本控制时间为1d。结论:注重患者的情感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配合医疗,能有效促进急性左心衰好转。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分析该类患者对CRT产生反应的关键原因。方法 选择26例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接受最佳药物及CRT手术治疗。 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16例(药物组),CRT加房室结消融10例(消融组)。随访1. 2±0. 2年后观察药物组临床参数(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QRS波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 药物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降低(2. 0±0. 1 vs 3. 0±0. 2级),6 min步行距离增加(418. 9±81. 3 m vs 311. 5±65. 2 m),QRS波时限缩短(138. 1±5. 6 ms vs 169. 6±4. 4 ms)及LVEF增加(0. 40±0. 01 vs 0. 23±0. 01)、LVEDD减少(61. 9±1. 6 mm vs 69. 0±1. 2 mm),药物组起搏比例为0. 90±0. 04。其疗效与消融组无差异。结论 对于心衰伴房颤患者,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与加房室结消融一样有效。该类患者对CRT产生反应的关键原因是药物良好的控制心室率及较高的双心室起搏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