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Fujinon EG-590ZW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关蓝染色,对90例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进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病灶细微结构形态学改变,并结合其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90例伴随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胃黏膜在进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6mo,胃小凹形态由治疗前的E、F型再生为C、D型(86.7%、6.7%),异常增生微血管消失,其相应病理组织学转变为慢性活动性炎症(85.6%)及萎缩性炎症(8.9%),E、F型胃黏膜及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消融率分别为93.0%及94.4%.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是一种胃黏膜癌前病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BI放大内镜在胃黏膜糜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NBI电子放大内镜,对310例患者的胃黏膜糜烂灶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黏膜糜烂灶处胃小凹形态未见到A型、B型者;365处C型中组织病理均为慢性活动性浅表性炎症;160处D型中,92.5%(148/160)为萎缩性炎症;65处E型中,86.15%(56/65)为肠上皮化生;35处F型中,91.42%(32/35)为异型增生,8.57%(3/30)为肠上皮化生。59例肠上皮化生未发现明显异常增生的毛细血管,而32例异型增生的F型黏膜表面。90.63%(29/32)呈现出不同程度异常增生的毛细血管。与病理组织学比较,NBI放大内镜观察胃黏膜糜烂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NBI放大内镜在胃黏膜糜烂灶性质的判断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应用于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普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技术下胃小凹的形态分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对113例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胃小凹形态,并于各不同形态处行活组织检查。结果 A、B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C、D、E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D、E型胃小凹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密切相关。结论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5种胃小凹的形态观察可以推测病理组织学诊断,使镜下准确诊断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成为可能,以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及内镜下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确定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形态学特征,探讨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对上述病变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应用Fujinon EG485 ZH型放大内镜对100例患者进行检查及0.5%美蓝染色,在确定A、B、C、D、E 5型基本胃小凹形态的基础上,制订放大内镜的诊断分型及放大内镜对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判定标准,与相应部位活检所获得的417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胃黏膜萎缩主要表现为胃小凹粗大而分布稀疏,肠上皮化生表现为C、D、E型小凹形态伴美蓝着色阳性,异犁增生表现为轻度凹陷、隆起或平坦性病变伴细微结构消失、细微小凹或细微结构粗糙紊乱放大内镜对萎缩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85%和95.09%;对肠上皮化生分别为88.30%和90.83%;对异型增生分别为91.52%和94.41%,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结论 根据放大内镜下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形态学特征可以使内镜对上述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变化联合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检测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因上腹不适、腹痛、腹胀、反酸等症状就诊的95例患者,均行放大色素内镜检查,观察并记录胃小凹的形态及微血管的变化,在小凹形态最明显处取材活检,送病理检查,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送检胃黏膜组织中的p53及PCNA.结果 在放大色素内镜下观察并取材共248处.胃小凹A型9处,B型38处,C型42处,D型67处,E型62处,F型30处.微血管分型R型92处,Ⅰ型123处,D型33处.肠上皮化生的典型表现为E型小凹+Ⅰ型微血管改变,不典型增生的典型表现为F型小凹+D型微血管改变.E、F型小凹胃黏膜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0%、86.7%,高于A、B、C、D型小凹的22.2%、34.2%、50.0%、58.2%,P均<0.05.E、F型小凹胃黏膜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1%、93.3%,高于A、B、C、D型小凹的33.3%、39.7%、61.9%、67.2%,P均<0.05.结论 放大色素内镜下如观察到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改变,同时有PCNA、p53高表达,高度提示早期胃癌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胃平坦型病变进行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内镜(Fujinon intelligent chromoendoscopy,FICE)放大内镜观察,对比FICE放大内镜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探讨FICE放大内镜在胃平坦型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09/2014-08对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发现的248个胃黏膜平坦性病变进行富士能FICE放大内镜检查.在FICE及放大模式观察病灶腺管开口与毛细血管形态,对其形态进行分型,并结合整体内镜下表现预测病理诊断.将FICE放大内镜下的内镜判定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对比,评价其一致性与关联性.FICE内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评价采用Kappa检验.结果:萎缩在FICE内镜下主要表现为C、D、E型胃小凹形态;肠上皮化生在F I C E内镜下主要表现为D、E型胃小凹形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在FICE内镜下主要表现为E、F型胃小凹形态.FICE放大内镜技术判定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早期癌的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FICE放大内镜技术有助于对病变性质如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等的判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放大胃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放大胃镜对180例病人进行检查,放大胃镜下做出实时诊断,取活组织分别送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和p53的表达。放大胃镜下胃小凹分为A、B、C、D、E5型[1]。结果放大胃镜下B~E4种胃小凹形态肠上皮化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4,P0.05),并且肠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逐渐加重(相关系数=0.612,P0.05):C~E3种胃小凹形态与不典型增生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χ2=11.31,相关系数=0.637,P0.05):B、C、D、E等4型胃小凹形态间PCNA和p53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14,P0.05)。结论放大胃镜下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可反映病变程度的轻重,PCNA和p53是重要的胃癌标志物,随访E型胃小凹、高PCNA和p53表达的患者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  相似文献   

8.
放大内镜联合端粒酶逆转录酶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Lu XF  Wang ZS  Li YC  Fu JD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17-20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放大内镜对154例病人进行检查,放大内镜下做出实时诊断,取活组织分别送病理学检查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TERTmRNA的表达。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分为A、B、C、D、E5型。A型:圆点状小凹;B型:线状小凹;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小凹;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结果放大内镜下B—E4种胃小凹形态肠上皮化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58,P〈0.05),并且肠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逐渐加重(Pearson列联系数=0.531,P〈0.05);C—E3种胃小凹形态与不典型增生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X^2=10.256,Pearson列联系数=0.549,P〈0.05);B、C、D、E4型胃小凹形态间hTERT 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74,P〈0.05)。若以胃癌中hTERT mRNA表达量作为胃癌的诊断标准,病理未诊断为胃癌而放大内镜下表现为E型胃小凹的病人中65%符合该标准。结论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可反映病变程度的轻重;hTERT是一重要的胃癌标志物,随访E型胃小凹和高hTERT表达的患者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  相似文献   

9.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17例患者依次在普通内镜、NBI、0.2%靛胭脂染色及内镜放大(×80)模式下观察病变轮廓、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评价各检查方法图像的清晰度,并结合病理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217例患者中,非萎缩性胃炎85例,萎缩性胃炎38例,轻度异型增生19例,中度异型增生9例,重度异型增生4例,早期胃癌5例,进展期胃癌20例,伴有肠化生者91例.NBI对病变轮廓的显示明显优于普通内镜和靛胭脂染色(P值均=0.000).经内镜放大后,NBI对胃微血管形态的显示亦优于普通内镜和靛胭脂染色(P值均=0.000).NBI模式下萎缩性胃炎胃小凹主要表现为Ⅲ、Ⅳ、Ⅴ1型,肠化生主要表现为Ⅲ、Ⅳ、Ⅴ1、Ⅴ2型,异型增生主要表现为Ⅴ1型及Ⅳ型,胃癌主要表现为Ⅵ型.结论 NBI电子染色结合放大技术有助于提高胃癌及异型增生的活检准确率和早期胃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表现为黏膜炎症、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其中肠上皮化生被认为是CAG的典型特征。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多种新型内镜技术被应用于CAG的诊断。本文就普通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诊断CAG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