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入组的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7例,根据入院14 d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评分分为PSD组和非PSD组,分析PSD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卒中类型、病灶部位、脑梗死容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BMI)、卒中家族史、卒中病史、颈动脉斑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等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 本组PSD发生率为37.0%(47例).PSD组脑梗死比率、伴高血压病比率、脑梗死容积、入院时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PSD组,BI和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非PSD组(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高血压和入院时BI与PSD独立相关(OR=5.084,95%CI:1.255~20.592,P=0.023;OR=4.846,95%CI:1.447~16.225,P=0.010;OR=0.966,95%CI:0.951~0.981,P<0.001).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PSD的发生率较高,脑梗死、高血压和入院时BI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7月~2009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收治的158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为观察对象,登记患者基本信息.发病2w、3m、6m后予HAMD量表评分观察预后.结果 卒中后抑郁在发病14d时发生率为45.6%,3m后50.0%,6m后48.9%,以轻中度抑郁为主,发病6m时重度抑郁出现.女性、年龄在40-50岁之间、文化程度在大专或大专以上、自评性格为内向急躁、月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周工作时间在51-60h有PSD高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卒中后抑郁发生率3m达峰,发病人群随时间变化,女性、年龄在40-50岁之间、高文化程度、自评性格为内向急躁、低收入、高工作强度患者可能有卒中后抑郁高发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卒中后14 d及90 d对3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分,并据此分为PSD组及非PSD组,对两组间的卒中部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140例(46.7%)患者发生PSD;卒中灶多发或位于左侧半球、额颞叶及基底节的患者PSD发生率明显高于卒中灶单发、位于右侧半球、顶枕叶及皮质的患者(均P<0.05);PSD组发病14 d时NIHSS评分、发病14 d及90 d时mRS评分明显高于非PSD组(P<0.05~0.01)。结论 PSD发生与多灶性卒中及卒中灶位于左侧半球、额颞叶、基底节区有关;且与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残疾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PSD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门诊和住院的20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PSD及其相关因素的现状调查,运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卒中患者进行评定,将研究对象分为非PSD组(SDS总分<30分)和PSD组(SDS≥30分),再将PSD组进一步分为轻度抑郁症状亚组(HAMD评分>7分且≤16分)和中-重度抑郁症状亚组(HAMD评分>16分).结果 PSD的发生率为36.06%,其中轻度66.67%、中-重度33.33%;PSD的特点为以睡眠障碍、焦虑/躯体化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有病灶数目、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结论 PSD发生率较高,以睡眠障碍、焦虑/躯体化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其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首次脑梗死(CI)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组的首次CI患者156例,根据发病7d、14d、3个月、6个月、1年,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分为卒中后抑郁(PSD)组和非PSD组,对首次PSD患者探讨PSD发生率,分析其独立变量,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156例首次CI患者完成了随访,PSD的发生率为33.97%(53/156),在7d、14d、3个月、6个月、1年时确诊PSD例分别为:6、10、18、7、12例;(2)中、重度PSD组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分均较同期非PSD组升高;(3)41~60岁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大于20分是首次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首次CI患PSD的发生率为33.97%;41~60岁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大于20分是首CI患者卒中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实质内出血)后3个月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探讨与PSD发生相关的人口学和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卒中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实质内出血)314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相关临床指标如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inkin Scale,mRS)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评分。在发病90±7 d,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3.0中文版(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WHO-CIDI 3.0)对所有患者进行访谈,按照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IV(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Disorders-IV,DSM-IV)的诊断标准作出抑郁的诊断。结果 PSD在卒中后3个月的累计发生率为29%(91/314),其中重性抑郁76例(24.2%),轻性抑郁15例(4.8%)。PSD组和non-PSD组之间性别、既往抑郁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SD组发病后14 d的NIHSS、mRS和发病后90 d的mRS大于non-PSD组(P <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比值比(Odds ratio,OR):2.17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19~3.892,P <0.01]、既往抑郁病史(OR:5.762,95%CI:2.958~11.223,P <0.01)、发病后14 d的残障水平(OR:1.520,95%CI:1.212~1.907,P <0.01)是与PSD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后3个月内,PSD的累积发生率为29%,说明PSD是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女性、既往抑郁病史和发病后14 d的残障水平是卒中后3个月内发生抑郁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39例住院诊断为脑卒中的急性期患者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进行调查及评分。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5.97%,抑郁的发生与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病灶部位没有关系,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依赖有密切关系。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等有密切关系,为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在40%~60%之间,它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及肢体功能的康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卒中的的死亡率.虽然卒中和抑郁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但PSD的发生原因目前仍不明确,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也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0月在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140例新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登记一般资料信息。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分标准在患病2 w(A组)、3 m(B组)分别进行随访评分了解患病情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B组PSD发病率分别为25.7%(36/140)、40.3%(48/119),均以轻中度抑郁为主。女性、无稳定工作者、文化程度高者、左半球病灶者、多病灶者、复发患者、糖尿病患者及烟酒不良嗜好者有PSD高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月均可支配医疗费用500元以下者、改良Barthel评分低者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卒中后抑郁发病率较高,发病人群及发病率随时间变化,女性、无稳定工作者、文化程度高者、左半球病灶者、多病灶者、复发患者、糖尿病患者及烟酒不良嗜好者存在PSD高发趋势;月均可支配医疗费用500元以下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者是PSD的重要患病因素。  相似文献   

10.
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I))与卒中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通过CT或MRI进行卒中病灶定位,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200例卒中患者在发病2周和3月进行调查评分。结果急性期和恢复期大脑半球左侧、右侧、双侧卒中PS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周时大脑半球前部与后部卒中病灶两PS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x^2=1.9546,P〉0.1)。3月时大脑半球前部与后部卒中痛灶两PSD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x^2=6.04,P〈0.05)。结论PSD的发生无半球偏利性。急性期大脑半球前部卒中病灶与PSD无明显相关性。恢复期走脑半球前部卒中病灶与PSD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68例脑卒中进行脑卒中亚型分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SS)、汉密尔顿抑郡量表(HAMD)评分:将其中并发脑卒中后抑郁(PSD)的1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4例,治疗4周,治疗后进行SSS、HAMD评分并比较。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脑卒中亚型无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帕罗西汀治疗组抑郁和神经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汀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及其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8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Montgomerg-Asberg抑郁量表(MADS)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4、8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组与阿米替林组间的HAMD、MAD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较阿米替林组少而轻。结论: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9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结果:73例脑卒中患者有抑郁表现,发生率为36.9%,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按CCMD-Ⅱ-R诊断标准收集了233例经治疗而明显缓解的首次发作抑郁症病人,并进行了1年跟踪随访,采用多因素Logislic回归分析与复发有关的因素。结果(1)首次发作抑郁症1年复发率32.6%;(2)单因素分析显示,服药依从性、急性期治疗时间、家庭情感表达、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家庭亲密度、疗效指数(E1)、合并精神病性症状、HAMD抑郁量表总分、生活事件量表总分、EPQ的N分、P分11个变量与复发有关;(3)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有服药依从性、EPQN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合并精神病性症状、HAMD总分、急性期治疗时间入选回归模型。结论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5.
难治性抑郁症危险因素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60例符合难治性抑郁症标准的抑郁症与同期的非难治性抑郁症进行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难治性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是:双相情感障碍(OR=3.678,95%CI:1.805-7.321),神经质(OR=4.459,95%CI:1.790-10.889),伴有精神病性症状(OR=4.361,95%CI:2.183-8.410),情感疾病家族史(OR—0.367,95%CI:0.019-0.916),一年内未及时治疗(OR-0.408,95%CI:0.207-0.829)。结论具有双相情感障碍、神经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疾病家族史、一年内未及时治疗是难治性抑郁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心理治疗合并万拉法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 将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给予单用万拉法新治疗(对照组)、心理治疗合并万拉法新(研究组),共6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进行评定,副作用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 治疗6周后,研究组HAMD、CGI—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治疗合并万拉法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合并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PSCI)患者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表现及脑卒中后抑郁合并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12月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52例,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分为PSD合并PSCI组13例(A组),PSD组(B组)11例,PSCI组(C组)12例,单纯脑卒中组16例(D组)。进行磁共振平扫及DTI扫描,比较各组不同部位FA值的差异。结果 A组与D组比较,双侧额叶、双侧半卵圆中心、左侧颞叶、左侧丘脑、右侧壳核FA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D合并PSCI患者可能具有相对独立的发病机制,与双侧额叶、双侧半卵圆中心、左侧颞叶、左侧丘脑及右侧壳核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与事件相关电位(ERP)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和52例正常健康者分别进行了SSR和ERP测定,并将结果加以比较。结果卒中后抑郁组中SSR和ERP测定中的P300成分异常率分别为87.3%(48/55)和83.6%(46/55),两者异常吻合率为76.4%(42/55)。卒中后抑郁组SSR测定结果中,SSR潜伏期和波幅值较对照组延长和降低,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ERP测定中N2、P3波潜伏期和P3波幅较对照组分别延长和降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N2、P3波潜伏期与SSR测定中潜伏期以及波幅与波幅之间呈正相关(r=0.29~0.36,P<0.01),而两者潜伏期与波幅之间呈负相关(r=-0.32~-0.33,P<0.01)。结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和事件相关电位测定可作为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