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震荡现象(HRT)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心内科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同期住院存在室性期前收缩的非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对照组)的24h动态心电图,计算窦性心律震荡的两个量化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TO、TS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TO值高、TS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组TO、TS比较,死亡组TO值高、TS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T的减弱或消失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窦性心律震荡现象(HeartRateTurbulence,简称HR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997年2月~2004年12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后2~3周内有室性早搏(室早)并且在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或监护导联上能记录到室早前至少有3个正常的窦性心搏,室早后有连续20个以上窦性心搏的患者355例。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记录各组患者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家族史、尿酸升高、急性心肌梗死部位、采取的治疗措施、左室射血分数(均采用面积长轴法)、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用药(ACEI、Aspirin、Statin、β-Blockor等)以及HRT分类。结果355例患者平均随访(22.0±12.3)个月,死亡58例。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与HRT分类、低LVEF(≤55%)及高龄(≥65岁)显著相关(P<0.001)。结论窦性心律震荡现象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震荡(HR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危险性的评价价值.方法 选择2012-2013年我院AMI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我院非AMI者40例设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的HRT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评估其对危险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TO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者TO值明显高于存活者(P<0.05),T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窦性心律震荡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危险性的评价价值较大,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AMI及同期43例非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资料,AMI患者中14d内存活的79例设为存活组,死亡的25例设为死亡组,43例室性心律失常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三组心律震荡初始(TO)和斜率(TS)。结果 AMI患者死亡组、存活组TO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S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死亡组TO、TS均较存活组改变程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MI患者窦性心律震荡现象明显减弱或消失可预示心源性猝死风险较高,临床应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伴室性早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对照组)各30例。记录24h动态心电图,计算其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TO值分别为(0.05±0.58)%和(-2.22±1.01)%,TS值分别为(5.89±2.65)ms/RR间期和(7.36±1.34)ms/RR间期,观察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T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减低,窦性心率震荡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叶金枝 《吉林医学》2015,(5):894-895
目的:探究窦性心率震荡(HR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60例AMI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HRT两个指标震荡初始(TO)与震荡斜率(TS)的变化。并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HRT指标差异。结果:生存组TO与TS值分别为(-0.61±0.04)%,(5.68±1.29)ms/RR间期,TO低于死亡组,TS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AMI患者心率震荡对患者心源性死亡具有预测作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窦性心律震荡的情况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老年冠心病120例作为冠心病组,另外选取通气存在室性期前收缩的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监测24 h动态心电图,对比分析室性期前收缩后的震荡初始和震荡斜率。结果冠心病组29例患者震荡初始和震荡斜率均异常,对照组11例患者震荡初始和震荡斜率均异常,2组发生震荡初始和震荡斜率异常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的震荡初始(0.15±2.06)%高于对照组(-1.46±3.03)%(P<0.05);冠心病组患者的震荡斜率(2.31±1.15)ms/RR小于对照组(5.23±3.91)ms/RR (P<0.05)。冠心病患者病变支数越多,震荡初始越大,震荡斜率越小。冠心病病变支数与震荡斜率呈现负相关(r=0.611,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后的震荡初始和震荡斜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病变越严重震荡异常越严重,窦性心律震荡对老年冠心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HTK〗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各个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HTW〗方法〓〖HTK〗选择AMI患者110例,测量HRT的3个参数: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及其他指标。〖HTW〗结果〓〖HTK〗① 随访患者93例,平均随访(18.70±12.65)个月,发生终点事件者20例;② 事件组TT、TO高于非事件组,TS低于非事件组(P<0.05), 事件组HRT较非事件组明显减弱;③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表明,TT与TO、TS结合时对再发心脏事件的优势比最强(OR单=8.632;OR多=6.056,P<0.01)。〖HTW〗结论〓〖HTK〗TT与TO、TS结合对AMI后再发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最大,HRT可作为其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螺内酯,通过观察窦性心律震荡指标TO(震荡初始)、TS(震荡斜率),探讨其对心脏节律的影响.方法 选取首次A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常规治疗(对照组),第二组加螺内酯20mg,1次/d口服(螺内酯组).治疗前后测定TO、TS.结果 螺内酯组TO下降(P<0.01),TS升高(P<0.01).结论 螺内酯可以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RT趋于正常化,有效恢复心脏节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检测对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预后评判的临床意义。方法4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组(HCM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群组(对照组)两组,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值及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患者TO及TS的平均值。结果HCM组的TO及T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指标检测无异常,不能预测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98例)与对照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组(75例)与死亡组(23例)的24 h动态心电图,比较各组间的心律震荡(HRT)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 ①与对照组TO、TS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TO值高、TS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组TO、TS比较,死亡组TO值高、TS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预测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heart rate turbulence(HRT)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AMI). Methods HRT onset (TO) and HRT slope (TS) were calculat ed based on holter recorded in 75 survivors of AMI,23 cases died of AMI and 30 normal subjects.Results ①TO was higher and TS was lower in AMI patients than in normal subjects. ②TO was higher and TS was lower in cases died of AMI than in survivors of AMI. Conclusions HRT is relative to death and prognosis of with AM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振荡(HRT)的影响,以期对评价治疗、判断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收集8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相关资料,其中42例作为非瑞舒伐他汀组行单纯药物治疗,40例于发病起口服瑞舒伐他汀作为瑞舒伐他汀(可定)组,两组均未行PCI治疗,患者分别于发病后2周及6个月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并测定HRT各项指标。另选25例冠脉正常人做对照。结果所有AMI患者2周末HRT均明显减弱(P〈0.05),瑞舒伐他汀组6月末HRT明显改善(P〈0.05),而非瑞舒伐他汀组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 AMI后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心脏自主神经受损,HRT减弱,可能增加死亡率;AMI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可定)可以改善患者的HRT,有可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的分析窦性心率震荡现象(Heart Rate Turbu lence,简称HRT)对老年人(≥60岁)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脏事件(再次心肌梗死、再次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和猝死)的影响。方法:选择自1997年2月至2004年12月的首次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40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后2到3周内有室性早搏(室早)并且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或监护导联上能记录到室早前有至少3个正常的窦性心搏,室早后有连续20个以上窦性心搏,且年龄≥60岁的病人204例。记录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家族史、尿酸升高、急性心肌梗死部位、采取治疗措施、左室射血分数(均采用面积长轴法)、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用药(ACE I、Asp irin、Statin、β-B lockor等)以及HRT分类。HRT 0为窦性心率震荡初始(TO)<0并且窦性心率震荡斜率(TS)>2.5 m s/RR I(RRInterval);HRT 1为TO≥0或者TS≤2.5 m s/RR I;HRT 2为TO≥0并且TS≤2.5 m s/RR I。结果:204例男98例,年龄(70.55±6.65)岁;女106例,年龄(70.93±6.28)岁,平均随访(22±12.3)个月,其中因再发心脏事件二次入院的78例,入院后死亡的21例,随访期内院外死亡的16例。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脏事件与HRT、糖尿病、LVEF≤55%及吸烟显著相关,其相对危险系数分别为18.915(P<0.001)、11.865(P=0.001)、6.444(P=0.011)及4.905(P=0.043)。结论:窦性心率震荡现象是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脏事件良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衰患者窦性心律震荡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 I)伴心衰及不伴心衰的患者和健康者的窦性心律震荡(HRT)变化,探讨HRT在老年AM I患者的危险度分层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3年4月至2004年11月我院住院老年AM I患者60例,分为2组,每组30例。①A组:老年AM I伴心衰患者;②B组:老年AM I不伴心衰患者。另设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的老年人30例。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三组之间进行均值对比分析。结果:A组TO均值明显减弱,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TO和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组和B组TS均明显减弱,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AM I患者HRT明显减弱,TO、TS两个参数均较正常老年人减弱,以TS降低显著。HRT可能成为评估老年AM I危险度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震荡斜率起始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窦性心率震荡(HRT)的新测量指标——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及经典测量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并分析各指标与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SDNN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发病1—3周的60例AMI患者和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收集入选者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资料,获取HRT和SDNN指标。定量测量HRT包括TO、TS及TT指标,比较两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TT、TO、TS与SDNN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AMI组与对照组HRT各指标及SDNN均存在显著差别(P〈0.05),AMI组TO、TT明显高于对照组,TS、SDNN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MI组TS与SDNN间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对照组各指标与SDNN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MI患者TT值增大,提示AMI患者室性早搏后窦性心率减速现象出现时间延迟,结合TT可能会对TO、TS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危险度分层,TT可能成为HRT的又一项新的高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心肌坏死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86例AMI患者和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记录患者入院时Killip分级、心肌肌钙蛋白T(cTnT)峰值,计算患者发病后5~7d的心电图QRS积分,同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随访患者6个月,记录随访期间发生的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情况。结果AMI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经对数转换后为2.51±0.63,较对照组(1.89±0.4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4,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QRS积分独立相关(r=0.00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150ng/ml是AMI患者发病6个月再发心肌梗死(OR=2.421,95%CI:1.155~5.700,P<0.05)和心力衰竭(OR=2.114,95%CI:1.501~6.105,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MI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肌梗死面积及近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率震荡(HRT)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87例SMI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DCG),计算HRT的两个量化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进行分析. 结果 SMI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RT明显异常,其中T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而阳性率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T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SMI患者HRT分级异常率为68.96%. 结论 SMI患者HRT现象异常,提示S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明显.  相似文献   

18.
牛锁成  管文娟 《中原医刊》2007,34(16):12-14
目的临床评价抑郁症状能否独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抑郁症的重视和临床干预。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392例,平均随诊21个月;应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明确抑郁症;在调整了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后,应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及生存分析,明确抑郁症状与心血管终点的关系;临床终点包括所有原因死亡、心血管死亡或再住院。结果127/392例患者存在明确抑郁症(HAMD评分〉17分);随访期间,抑郁症患者的所有原因死亡率为27%(P=0.004)、心血管死亡及再住院率为41%(P=0.016);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抑郁症与所有原因死亡(HR 1.69,P=0.01)、心血管死亡或再住院(HR 1.39,P=0.03)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抑郁症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所有原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或再住院的独立预测因素;尽管许多危险因素均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抑郁症干预治疗有望提高生存率和(或)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