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玲 《现代实用医学》2022,(11):1464-1466
目的 探讨距腓前韧带重建结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外侧中关节面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 28例距骨外侧中关节面软骨损伤患者予距腓前韧带重建结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肢疼痛,根据美国足踝医师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和踝关节活动度评价足踝功能,根据患者主观满意度调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0~75 min,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62个月,平均(26.1±5.4)个月。术中发现伴有滑轨样软骨损伤4例,9例(32.1%)距腓前韧带完整,而在腓骨前缘止点切断距腓前韧带显露距骨软骨损伤病灶。VAS评分、AOFAS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均在术后改善(均P<0.05)。末次随访手术效果调查中,特别满意24例,比较满意2例,一般满意2例。结论 距腓前韧带重建结合自体骨软骨移植可以有效缓解距骨外侧中关节面软骨损伤,距腓前韧带切断再重建可以充分显露损伤病灶,并且不会残留踝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腓骨长肌腱重建下胫腓韧带并踝内侧副韧带治疗陈旧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本组22例均为下胫腓韧带并踝关节内侧副韧带陈旧损伤所致踝关节不稳,全部采用同侧腓骨长肌腱重建下胫腓韧带并踝关节内侧副韧带,再用2枚螺丝钉固定下胫腓关节治疗。术后外固定4周,8周后取出螺丝钉。结果: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32个月,优18例,良3例,可1例。结论:腓骨长肌腱是重建下胫腓韧带并踩内侧副韧带良好的自身材料,该方法是治疗下胫腓韧带并踝关节内侧副韧带陈旧损伤所致踝关节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采用自体半腱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和后外侧角韧带结构联合损伤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外侧副韧带结构损伤患者采用自体四股半腱肌腱移植重建交叉韧带,双股半腱肌腱或股薄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结构。关节镜下于前或后交叉韧带止点处分别钻隧道,四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或后交叉韧带;半腱或股薄肌肌腱用Aesculap聚乙烯缝线编织缝合肌腱两端,在腓骨及股骨外侧副韧带附着点处钻骨隧道,用缝线钢板悬吊固定;加固肌腱股骨止点,同时修复腓韧带。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内翻稳定性和活动度进行至少1年(12~26个月,平均19.4个月)随访,通过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1]评价膝关节术前、术后功能。结果:术后1年以上的随访中,膝关节完全伸直位无膝内翻不稳定者;屈膝30°位,无膝内翻不稳定者10例,膝内翻Ⅰ度不稳定者2例;俯卧位膝关节屈膝30°,所有患者小腿外旋活动均与对侧相同;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前平均38.1分,术后平均87.3分。结论:自体四股半腱肌腱联合双股半腱或股薄肌腱移植联合重建合并有交叉韧带断裂的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结构具有移植肌腱创伤小、材料理想、解剖等长重建及固定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重建治疗陈旧外踝撕脱骨折的手术技巧、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等。方法 2013年1-11月本科对14例陈旧外踝撕脱骨折患者进行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重建,包括女性8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30.5(18~40)岁。通过胫前小切口取半腱肌作为移植物。全关节镜下于腓骨侧进行骨槽制备和1枚缝合锚钉固定,距骨侧使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平均随访12(8~18)个月。使用AOFA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率的评估,并使用Telos装置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应力位片进行测量。结果平均AOFAS评分由术前(73.4±16.4)分改善至术后(95.7±6.1)分(P<0.01)。无患者主诉术后仍有不稳定感,且无供区疼痛和肌力下降主诉。Telos装置应力位片测量由术前(11.4±3.1)mm改善至术后(2.8±0.6)mm(P<0.01)。结论使用半腱肌进行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重建可以明显改善踝关节不稳定且无特殊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膝关节镜下采用解剖位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膝关节镜下应用自体4股半腱肌加股薄肌肌腱单束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情况。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lysholm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Lysholm评分从术前46~67分,平均(59.1±4.9)分升高到术后69~95分,平均(92.8±5.2)分,其手术前后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自体4股半腱肌加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可明显改善膝关节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腱加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4股自体半腱肌腱加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11例,采用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11例获得6~42月平均17月的有效随访,按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49.25±4.12)分,术后平均(87.56±5.91)分,术后膝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4股自体半腱肌腱加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近期疗效满意、移植物固定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损伤是运动医学领域最常见的损伤性疾病之一,常导致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如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长期迁延反复,将发展为踝骨关节炎而出现不可逆性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经保守治疗3~6个月后未见明显好转的ATFL损伤患者应尽早考虑手术修复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ATFL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诊断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67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25例,年龄17~41岁,病程为(12.6±3.2)个月;左踝29例,右踝38例.患者均因反复扭伤导致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明显松弛;ATFL止点压痛、跟腓韧带止点压痛、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阳性.采用X线检查排除其他踝关节疾患,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检查观察患侧ATFL损伤情况.患者均有手术指征且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在神经阻滞麻醉下采用踝关节镜下清理并ATFL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手术治疗.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及标准化流程的康复锻炼.术后3、6、12、24个月进行门诊随访,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卡尔森踝关节功能(Karlsson ankle functional,KAF)评分及日本足踝外科学会(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Surgery of the Foot,JSSF)量表评分评价临床结果.结果:67例患者在术中关节镜下检查发现炎性滑膜增生52例(77.6%),明显骨赘增生12例(17.9%),II~III度距骨骨软骨损伤23例(34.3%),IV度软骨损伤5例(7.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在麻醉状态下前抽屉试验为阴性、内翻应力试验为阴性;术后锚钉位置良好.其中3例(4.5%)患者术后出现腓浅神经暂时性麻痹,足踝部皮肤麻木,2周内逐渐恢复;无围手术期感染、化脓性关节炎等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15.64±3.17)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可以正常行走;踝关节疼痛较术前明显好转,大多数患者无疼痛或偶有轻度疼痛;踝关节的功能及活动度得到恢复,没有发生再次失稳.64例(95.5%)患者可以恢复至伤前的劳动或运动水平.站立位X线检查提示关节间隙良好,未见狭窄;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AOFAS评分(94.78±6.37)明显优于术前(64.17±12.43,P<0.01),KAF评分和JSSF量表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AF:91.04±11.36 vs 59.74±13.63,P<0.01;JSSF:95.32±10.21 vs 66.92±14.38,P<0.01).结论:关节镜下清理并ATFL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骨道逆行翻转腓骨膜瓣重建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5-04-01~ 2018-03-31 来我院就诊,并确诊为外踝韧带损伤继发慢性机械性踝关节不稳的病人( MAI) ,均行 经骨道翻转腓骨膜瓣重建跟腓韧带术,分别于术前、术后随访时行踝关节功能评分及 VAS 疼痛评分,对比术前、 术后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的功能及疼痛程度。结果: 本研究共入选 20 例病人,平均年龄23.5岁,其中右侧 12 例,左 侧 8 例。手术距离原发损伤时间0.5~ 5.0a,平均2.5a。术前 AOFAS 踝关节功能评分43.5±9.3分,视觉疼痛模拟量 表( VAS) 评分平均4.5±0.6分。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 6 ~ 36mo,平均随访14.5个 mo。术后病人临床症状及 功能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 AOFAS 评分 80~ 96 分,平均83.4±6.4分,较术前明显提高( P<0.01) 。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 0~ 2 分,平均1.1±0.7分,较术前明显减轻( P<0.01) 。有 2 例发生腓浅神经损伤,3 ~ 6mo 后均恢复正 常。结论: 经骨道翻转腓骨膜解剖重建跟腓韧带治疗外踝韧带损伤继发的慢性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效果良好,病 人花费低( 人均1.5万元左右) ,住院时间短( 术后 3 d 即可出院) ,便于初学者掌握,值得推广。术中应注意保护 腓浅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重建前十字韧带(ACL)的措施与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8例膝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双股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ACL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无明显手术并发症,Lysholm功能评分由术前(36.6±5.2)分提高到术后 (92.6±4.7)分,优良率96.4%.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定位准确、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量踝关节外侧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6例足部标本,解剖测量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的长度,插入角度,止点宽度及与骨性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标本距腓前韧带平均长度为(20.08±2.16)mm,腓骨侧止点宽为(8.75±1.8)mm,距骨侧止点宽度为(9.26±1.34)mm;影像学测量距腓前韧带的插入角度:足中立位侧位与腓骨长轴成角81°±11°,正位与腓骨长轴成角67°±7°。与外科标志的毗邻关系:距腓前韧带在距骨止点与距骨颈上缘的垂直距离为(12.92±0.93)mm,距腓前韧带腓骨侧止点与腓骨尖的距离为(11.44±0.61)mm。跟腓韧带平均长度为(32.72±9.17)mm,跟骨侧止点宽为(5.08±0.77)mm,腓骨侧止点宽为(4.76±0.62)mm。影像学的韧带插入角度:足中立位侧位上与腓骨长轴成角47°±16°。与外科标志的毗邻关系:跟腓韧带腓骨侧止点与腓骨尖的距离(3.74±0.55)mm;跟腓韧带跟骨侧止点与距下关节面的垂直距离(12.62±2.08)mm。结论:踝关节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长度及止点处宽度较为恒定,跟腓韧带插入角度变异较大。在进行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时,需考虑其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踝关节各韧带的形态学基础,分析踝关节易运动损伤的解剖学原因,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成人尸体下肢37例,将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完整、准确、清晰地暴露,观察韧带走行、分支及起止点。采用具有良好韧性的细金属丝,沿韧带的走行方向紧贴于韧带的表面,在细金属丝上于韧带起止点处做标记,用分规卡于2标记点。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 mm)测量内外侧韧带的长度和最宽处宽度。结果37例标本中14例距腓前韧带与教科书中描述有异。变异的距腓前韧带呈双条状分布,1条起于外踝前缘,向前内侧走行,止于距骨颈;另1条起自外踝前缘稍下,向前内侧走行,止于距骨颈外侧面紧靠距骨外踝关节面前下方,位于上1条韧带的下方。三角韧带、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平均长度分别为(34.34±3.36)mm、(30.82±5.20)mm、(31.02±3.85)mm和(31.22±3.69)mm;最宽处平均宽度分别为(28.90±4.53)mm、(9.18±3.90)mm、(8.59±2.77)mm和(5.29±1.64)mm。变异的距腓前韧带上方韧带平均长度为(28.71±3.23)mm;最宽处平均宽度为(6.63±0.95)mm;其下方韧带平均长度为(18.03±2.94)mm;最宽处平均宽度为(4.78±1.46)mm。结论距腓前韧带是踝关节运动损伤中最易损伤的韧带,应加以重视和保护。变异的距腓前韧带对踝关节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为临床对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在对踝关节进行手术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其变异的可能性,慎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手术修补方案,避免发生意外的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程度(3D核磁共振表现)与X线踝关节应力位测量数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治疗的有踝关节韧带损伤病史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对所选患者测定X线踝关节应力位上距骨倾斜角度和距骨前移距离;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主要是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损伤程度在MRI上进行评估。统计分析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与X线应力位测量数值(距骨倾斜角度和距骨前移距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完整的腓距前韧带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为(3.97±1.76)°,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为(3.86±1.18) mm;完整的腓跟韧带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为(5.64±2.13)°,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为(4.37±1.54) mm。随着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损伤程度增加,内翻位距骨倾斜角增大,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外侧韧带(腓距前韧带与腓跟韧带)损伤程度与X线踝关节应力位下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之间呈正相关 (r=0.748,P<0.001;r=0.425;P=0.002;r=0.487;P<0.001;r=0.402,P=0.004)。结论: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损伤程度与内翻位距骨倾斜角和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之间(特别是内翻位距骨倾斜角)呈正相关,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临床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9年3月31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28个月,平均17.5个月,术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Tegner功能评分标准,术后平均(91.8±3.7)分和(7.6±1.5)级。结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是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束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23例ACL损伤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21-53岁,平均32岁;受伤到手术时间为5-40周,平均13周。采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取自体半腱肌腱和或股薄肌腱重建ACL。结果2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8个月(6-3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21例患者(91.3%)Lachmen实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主观评分明显改善,轴移实验检查均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关节镜下单束自体肌腱重建ACL,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关节镜下保留止点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恒  于庆巍  宋成  姜丽  桑平 《吉林医学》2006,27(5):478-479,481
目的:介绍在关节镜下采用保留止点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对51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利用保留止点半腱肌及股薄肌四股肌腱进行重建,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了解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均无伸屈受限,膝关节屈膝活动度均大于120°。术后1年,患肢的股四头肌-腘绳肌力矩比超过正常侧的90%;屈膝70°时前抽屉试验I度阳性,Lachman试验阳性6例,其余为均为阴性;屈膝30°时前抽屉试验I度阳性,Lach-man试验阳性2例,其余为阴性;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90.7±2.3)。结论:在关节镜下利用保留止点半腱肌及股薄肌四股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方法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愈合,能够可靠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石展英  韦盛旺 《广西医学》2014,(10):1401-1403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前内侧束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单束重建ACL前内侧束损伤患者18例,对比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Lysholm、IKDC评分及KT-1000双侧膝关节胫骨结节前移差。结果 18例患者术后伸膝无受限,4周膝关节屈曲均达到110°,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曲120°-140°,平均124°。术后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12.5±5.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IKDC、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屈膝30°位KT-1000双侧膝关节胫骨结节前移差明显小于术前(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腱单束解剖重建ACL前内侧束损伤可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八股胭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49例ACL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8股胭绳肌腱双束双隧道重建ACL。取半腱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前内侧束,取股薄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后外侧柬,做胫骨、股骨双隧道,股骨端采用缝合钢板悬吊固定,胫骨端采用缝合纽扣固定肌腱;或者取一侧的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前内侧束,另一侧的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后外侧束,股骨端用微创钢板(Endbutton)固定,胫骨端用界面螺钉固定。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接受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除1例取腱处感染外,其余48例功能康复满意。49例患者中轴移试验I度阳性3例,Lachman试验I度阳性3例,屈膝90。前抽屉试验I度阳性2例,证实膝关节稳定性良好;Lysholm评分从术前平均(50±7)分提高到术后(9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八股胭绳肌腱双束重建ACL术后膝关节可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体胭绳肌肌腱与同种异体移植物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月~2010年6月收治入院的自体胭绳肌肌腱与同种异体移植物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患者30例临床资料,均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Rigidfix及Intrafix系统固定,评价项目包括手术时间、发热天数、大腿周径患健侧比值、Lachman试验、中立位前抽屉试验(ADD)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及Tegner评分。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结果 30例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均得到明显好转;手术前后大腿周径患健侧比值、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4.5±2.3)个月,膝前区疼痛5例,手术感染性关节炎1例,给予抗生素及激素治疗1个月后痊愈。术后随访发现肌腱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结论自体胭绳肌肌腱与同种异体移植物联合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辅助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膝关节镜辅助下采用自体骨-髌腱(中1/3)-骨复合体加挤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32例.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46月,平均(16.2±3.4)月.所有患者膝关节疼痛减轻或消失,无不稳及肿胀,前抽屉试验阴性,关节功能良好,未出现滑膜炎,韧带断裂、螺钉松动、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等并发症.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50.5±3.4)分提高到术后的(90.5±1.4)分,术后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按照改良Lysholm评分标准,本组优15例,良11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1.25%.结论 关节镜下行自体骨-髌腱-骨复合体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可早期康复锻炼、恢复快且疗效确切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应用横穿钉固定(Transfix)+界面螺钉+门型钉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0年6月-2011年4月56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取自体腘绳肌腱作移植物,关节镜下应用股骨端横穿钉固定(Transfix),胫骨端界面螺钉+门型钉固定行ACL单束重建,通过关节活动度、前抽屉试验(anterior drawer test,ADT)、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单腿跳跃试验、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2000主观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动度仪KT1000对术后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3~24个月(平均15.6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57.71±7.4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2.34±3.84)分(P〈0.001);IKDC 2000评分由术前(69.86±8.9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0.23±5.14)分(P〈0.001);膝关节动度仪KT1000由术前的(6.38±2.31)mm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2.72±1.12)mm(P〈0.001)。结论关节镜下应用Transfix系统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近期临床疗效满意,移植物固定可靠,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