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通过对53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尿道口护理,皮肤护理,特别是加强排尿功能的训练等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护理措施,患者尿失禁症状逐步减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临床护理中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重建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选择正确的尿路护理方法对患者重建排尿功能及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影响。方法:病情基本相同患者分为两组,干预组实施早期干预排尿功能。结果:在相同治疗时间内,干预组排尿功能重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期干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对重建排尿功能及预防泌尿系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对不同损伤平面的脊髓损伤患者实施相对应的膀胱训练方法,评估排尿机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对9例脊髓损伤患者,急性期(脊髓损伤1周)注重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慢性期施以循序渐进的排尿试验再配合导尿方式,主要是利用时间控制、刺激反射、增加腹压与间歇导尿法来进行。并根据损伤平面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膀胱训练方法(挤压膀胱或扣击膀胱)。结果:膀胱训练前后膀胱功能变化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在拔除导尿管后,能自行排尿或能有较好的排尿控制能力,残余尿量<100ml。结论:通过正确实施排尿试验配合导尿这一措施,可有效地帮助脊髓损伤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排尿机能,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最常发生在处于生育高峰期的青年人。回归社会生活时,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解决生育问题。本文就生殖医学及其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后的排尿功能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2种恢复脊髓损伤 (SCI)后控制性排尿的新方法及其临床经验。方法 :(1)总结国内第1例Brindley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埋置术的手术方法和经验。(2)在成功建立犬膝腱 -脊髓 -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基础上 ,对3例圆锥上SCI痉挛性膀胱的病人 ,进行肌腱 -脊髓 -膀胱人工反射弧建立术。结果 :安装Brindley电刺激器的病人 ,术后随访6个月 ,控制性排尿良好 ,尿失禁被完全根除。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的3例病人 ,1例随访13个月 ,已能通过人工反射弧激发排尿 ,效果良好。结论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和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是恢复SCI病人控制性排尿功能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评价东莨菪碱和氯胺酮对主动脉阻断所致脊髓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东莨菪碱组、氯胺酮组、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每组肾下主动脉阻断30min,动态监测脊髓血流量(SCBF)、后肢运动功能、组织水含量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再灌注20
h,后肢运动功能东莨菪碱+氯胺酮组优于对照组(t=5.36,P<0.05),脊髓水含量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比对照组减少10.5%(t=4
01,P<0.01),组织学改变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最轻,对照组最严重.阻断中及开放2
h东莨菪碱+氯胺酮组SCBF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东莨菪碱和氯胺酮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能更有效地预防脊髓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祖启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0,4(6)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 ,了解脊髓损伤病人尿路感染的发病因素、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研究现状。尿路感染仍然是脊髓损伤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 ;导尿是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依据症状、体征、脓尿和尿培养细菌数诊断尿路感染 ;不提倡用抗生素预防尿路感染和治疗无症状性菌尿 ;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这类病人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及泌尿生殖道caspase-3和nNOS表达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SD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及泌尿生殖道凋亡促进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表达的改变。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脊髓损伤组(n=8);脊髓损伤组采用改良的重物坠落法(Allen法)制作大鼠T9-T10脊髓节段不完全损伤模型。分别行caspase-3免疫组化及nNOS免疫组化染色,用半定量方法评价正常及脊髓损伤大鼠脊髓、膀胱壁及阴茎组织表达caspase-3和nNOS的改变情况。结果: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内nNOS和caspase-3均表达增强(P<0.001),而膀胱壁及阴茎组织内caspase-3表达增强(P<0.001),nNOS表达减弱(P<0.001)。结论: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及泌尿生殖道表达caspase-3和nNOS发生了改变,但并非同步,机制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女性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的细菌菌谱特点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分析女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泌尿系感染及感染细菌菌谱特点。方法 对女性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女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82.5%。细菌感染菌谱以大肠埃希氏杆菌最常见,占70.2%,其次为克雷白杆菌。结论 女性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及细菌菌谱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与护理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损伤(SCI)后泌尿系统并发症是SCI病人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对SCI病人膀胱功能障碍的分类、治疗方法以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赵永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0,4(6)
本文综述了正常人体排尿功能的生理解剖和神经支配 ,以及控制排尿功能的神经反射机制 ,特别是脊髓损伤后的排尿功能重组、恢复和神经可塑性反射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颈胸段脊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8例颈胸段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常规治疗和护理+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和对照组(34例,常规治疗和护理+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膈肌移动度、肺功能指标及临床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的膈肌移动度均增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呼气峰流速(PEF)、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均增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训练能有效改善颈胸段脊髓损伤患者的膈肌移动度和肺功能指标,从而改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乙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eerosylganglio-side,GM1),两种剂量配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23例脊髓损伤患者均进行瘫痪体操训练。GM1大剂量组7例,每日GM1100m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注射,1个疗程15d,休息7d,再行第2个疗程,剂量同上;GM1小剂量组7例,每日GM140m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注射,1个疗程15d,休息7d,再行第2个疗程,剂量同上;康复训练组9例,主要是卧床期,初期或轮椅阶段,中后期或步行阶段的自理生活训练,残留肌肌力训练,耐力训练,每日两三次,30~120min/次。结果:发现治疗前3个月GM1大剂量组患者运动功能有明显恢复15±5;而GM1+小剂量组及康复训练组分别为10±4及9±4。1年后随访,GM1大剂量组仍较其他2组明显(P<0.05,t=2.15或P<0.01,t=2.98)。结论:GM1大剂量和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Barbara Brillhart 《Rehabilitation nursing》2004,29(4):122-126
The purpose of this survey was to investigate quality of lif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person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SCI) who require various types of urinary management. A sample of 230 persons with SCI completed the Quality of Life Index (QLI),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 and a demographic data form.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QLI and SWLS with regard to the type of urinary management used (reflex voiding, indwelling catheter, suprapubic catheter,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external catheter or a combination of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and external catheter). There also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QLI and SWLS with regard to the level of SCI or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izations for urinary infections.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QLI and SWLS scores for those with greater abilities to work, attend school, and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There also was a significantly higher QLI for those without skin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urinary dysfunction.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尿失禁患者留置尿管拔管指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以尿流动力学检查为依据 ,探索拔管试验的可行性 ,以便及时掌握脊髓损伤 (SCI)患者拔除尿管的时机。方法 采用拔管试验对 2 4例SCI尿失禁患者在入院时和经过膀胱训练后 ,间隔 7~ 10d进行膀胱功能的评估 ,设置膀胱容量 >15 0ml和冰水试验 (+ )为达标组 ,膀胱容量≤ 15 0ml或 >15 0ml、冰水试验 (-)和膀胱容量≤ 15 0ml、冰水试验 (+ )为未达标准。同时对达标组和训练 1个月以上仍未达标组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 ,并取膀胱容量、残余尿量、逼尿肌括约肌肌电检测指标作为比较。结果 尿流动力学检查与拔管试验两种方法评估均显示达标组的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逼尿肌括约肌协调情况明显优于未达标组 (P <0 .0 1) ,两组内各指标两种方法评估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拔管试验中膀胱容量 >15 0ml和冰水试验 (+ )可作为拔除尿管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