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舍曲林对急性应激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神经元γ-氨基丁酸能受体的影响.方法 通过迷津试验筛选出认知功能差异无显著性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舍曲林A组、舍曲林B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不做处理外,其他各组于造模前腹腔内分别注射双蒸水、舍曲林5 mg·kg-1、舍曲林10 mg·kg-1作预处理,通过强迫游泳建立急性应激抑郁模型,测查各组大鼠在强迫游泳中的不动时间及其游泳后迷宫中的潜伏期;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及DG门区γ-氨基丁酸免疫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大鼠游泳中不动时间舍曲林A组及舍曲林B组均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1);在迷宫中潜伏期模型组及舍曲林A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舍曲林A组及舍曲林B组均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1),舍曲林B组较舍曲林A组显著缩短(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CA1、CA3区的γ-氨基丁酸A(α)、γ-氨基丁酸B免疫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舍曲林A组与舍曲林B组各区γ-氨基丁酸A(α)、γ-氨基丁酸B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舍曲林B组γ-氨基丁酸免疫阳性细胞数较舍曲林A组增多(P<0.01).结论 舍曲林具有改善急性应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抗抑郁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海马γ-氨基丁酸A(α)和γ-氨基丁酸B阳性细胞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伏核注射γ-氨基丁酸对大鼠伏核痛反应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伏核(NAc)注射γ-氨基丁酸(GABA)后,NAc中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变化以及荷包牡丹碱(Bic)对GABA的阻断效应,研究GABA与NAc在痛觉信息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在60只成年Wistar大鼠上采用NAc内注药,以串脉冲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变化。结果:(1)NAc内分别注射GABA 25、50、75μg/μl能够使正常大鼠NAc中痛兴奋神经元(Pain excitation neurons,PEN)的痛诱发放电频率减少,潜伏期延长;痛抑制神经元(Pain inhibition neurons,PIN)的痛诱发放电频率增加,诱发放电完全抑制时程缩短。PEN与PIN的反应与GABA剂量间呈量效关系;(2)侧脑室注入GABA。受体拮抗剂Bic能够阻断其上述效应。结论:GABA可通过同时影响NAc中PEN和PIN的放电活动而产生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电针、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方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神经功能、肌张力及脑干、脊髓颈、腰膨大部位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钙结合蛋白-D28K(CB)、微白蛋白(PV)表达的影响.方法: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模型组、康复组、电针组和综合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康复组、电针组、综合组每天治疗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6d后,检测各组肌张力、神经功能缺损,以及PV、CB的表达情况.结果:6d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康复组、电针组和综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均显著降低(P<0.05),以综合组最为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肌张力均有所降低(P<0.05),以综合组最为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大鼠脑干、脊髓颈膨大、腰膨大中CB和PV积分光密度值均上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综合组增多最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电针、康复训练结合电针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的神经功能、肌张力,并可上调脑干、脊髓颈膨大、腰膨大中CB、PV的表达,而尤以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方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黑质γ-氨基丁酸神经元的增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揭示黑质病变的病因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07在贵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32只,分为一两个月龄、四五个月龄、十一二个月龄、≥24 个月龄4组,常规石蜡切片,中脑黑质连续冠状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γ-氨基丁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仪测量γ-氨基丁酸免疫阳性产物的吸光度和γ-氨基丁酸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胞面积、体密度、数密度、圆球度,并对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进行计数。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4个月龄组大鼠随年龄增长,中脑黑质神经元数量减少,γ-氨基丁酸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平均吸光度减少 (P<0,001),γ-氨基丁酸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密度、体密度、圆球度、平均体积均减少,平均截面积增加(P<0.01),呈增龄性变化。结论:黑质γ-氨基丁酸神经元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衰老性变化,可能是黑质病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褪黑素抗癫痫的机制。方法:应用SP法研究戊四氮致癫痫大鼠和褪黑素抗癫痫大鼠海马谷氨酸受体ζ1(N-methyl-D-aspartate recepterζ1,NMDAζ1)和γ-氨基丁酸受体Aα1(r-aminobutyric acid-A recepter α1,GABAAR α1)的变化。结果:海马NMDAζl表达在戊四氮致癫痫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q吸光度=6.34,P&;lt;0.01;q阳性率=9.394,P&;lt;0.01),褪黑素抗癫痫组明显低于戊四氮致癫痫组(q吸光度=6.01,P&;lt;0.01;q阳性率=9.000,P&;lt;0.01).褪黑素抗癫痫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q吸光度=0.032,P&;gt;0.05;q阳性率=0.4015,P&;gt;0.05);海马GABAARα1表达在戊四氮致癫痫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q吸光度=4.65,P&;lt;0.01;q阳性率=5.3,P&;lt;0.01),褪黑素抗癫痫组明显高于戊四氮致癫痫组(q吸光度=4.58,P&;lt;0.01;q吸光度=5.21,P&;lt;0.01),褪黑素抗癫痫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q吸光度=0.07,P&;gt;0.05;q吸光度=0.097,P&;gt;0.05)。结论:褪黑素可能通过抑制海马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NMDAζ1和激活海马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GABAARα1的活性与表达,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抑制癫痫的形成及发展来发挥抗癫痫作用。  相似文献   

6.
癫痫产生及发展过程中γ-氨基丁酸A受体突触后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惊厥活动中γ-氨基丁酸A受体的细胞、药理、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显示抑制性γ-氨基丁酸A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癫痫发生和癫痫持续状态密切相关。尤其是γ-氨基丁酸A受体亚单位的基因突变与原发性全面性癫痫发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使用灵芝孢子粉后,癫痫点燃大鼠模型皮质和海马区谷氨酸和1一氨基丁酸的含量及神经元形态学改变。 方法:实验于2005-08在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鼠龄12周),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癫痫模型组、灵芝孢子粉组,每组10只。采用戊四氮腹腔注射制作大鼠慢性点燃模型,癫痫模型组采用戊四氮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灌胃;灵芝孢子粉组采用戊四氮腹腔注射+灵芝孢子粉灌胃;空白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灌胃。腹腔注射剂量为35mg/kg,灌胃剂量为150mg/kg,1次/d,持续28d。每次注射后观察大鼠60min,记录癫痫发作情况。惊厥发作评分标准:0级,没有行为上的发作;Ⅰ级,节律性点头或头部颤搐;Ⅱ级,阵挛性咀嚼;Ⅲ级,头部颤搐加前肢阵挛性抽搐;Ⅳ级,袋鼠姿势(上身直立);Ⅴ级,跌倒;Ⅵ级,强直性惊厥。凡显示连续5次Ⅱ级以上惊厥的大鼠为达到点燃标准。点燃后断头取脑,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指标含量变化及神经元形态学改变。显微镜观察显示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结果: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灵芝孢子粉组和癫痫模型组所有大鼠均有连续多次的Ⅲ~Ⅴ级癫痫发作,均达到癫痫模型点燃标准。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空白对照组大脑皮质谷氨酸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密集分布于各层,海马谷氨酸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海马回的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的颗粒层。谷氨酸阳性神经元胞体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谷氨酸阳性反应产物为棕黄色,呈细颗粒状。癫痫模型组大脑皮质及海马谷氨酸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性[(206&#177;41),(96&#177;12)个/张,P〈0.05];[(164&#177;41),(69&#177;14)个/张,P〈0.05]。灵芝孢子粉组大脑皮质及海马谷氨酸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比癫痫模型组数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108&#177;23),(206&#177;41)个/张,P〈0.05];[(100&#177;12),(164&#177;41)个/张,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空白对照组大脑皮质γ-氨基丁酸有较多分布,浅层尤为明显。大鼠海马回和齿状回均可见γ-氨基丁酸阳性细胞散在分布γ-氨基丁酸阳性神经元胞体呈圆形,胞浆均匀深染。癫痫模型组大脑皮质及海马γ-氨基丁酸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69&#177;16),(149&#177;21)个/张,P〈0.05];[(47&#177;9),(108&#177;10)个/张,P〈0.05];灵芝孢子粉组大脑皮质及海马γ-氨基丁酸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比癫痫模型组数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性[(113&#177;17)(69&#177;16)个/张,P〈0.05];[(80&#177;11)(47&#177;9),个/张,P〈0.05]。 结论:灵芝孢子粉能够有效降低皮质和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含量,降低病变神经元兴奋性以达到抗癫痫作用。同时还能增强抑制性氨基酸氨基丁酸的表达,使神经元兴奋性减弱,抑制癫痫的发作,从而减轻癫痫发作给神经系统带来的损伤,所以灵芝孢子粉可能具有减轻痫性发作、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使用灵芝孢子粉后,癫痫点燃大鼠模型皮质和海马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及神经元形态学改变。方法:实验于2005-08在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鼠龄12周),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癫痫模型组、灵芝孢子粉组,每组10只。采用戊四氮腹腔注射制作大鼠慢性点燃模型,癫痫模型组采用戊四氮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灌胃;灵芝孢子粉组采用戊四氮腹腔注射+灵芝孢子粉灌胃;空白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灌胃。腹腔注射剂量为35mg/kg,灌胃剂量为150mg/kg,1次/d,持续28d。每次注射后观察大鼠60min,记录癫痫发作情况。惊厥发作评分标准:0级,没有行为上的发作;Ⅰ级,节律性点头或头部颤搐;Ⅱ级,阵挛性咀嚼;Ⅲ级,头部颤搐加前肢阵挛性抽搐;Ⅳ级,袋鼠姿势(上身直立);Ⅴ级,跌倒;Ⅵ级,强直性惊厥。凡显示连续5次Ⅱ级以上惊厥的大鼠为达到点燃标准。点燃后断头取脑,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指标含量变化及神经元形态学改变。显微镜观察显示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结果: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灵芝孢子粉组和癫痫模型组所有大鼠均有连续多次的Ⅲ~Ⅴ级癫痫发作,均达到癫痫模型点燃标准。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空白对照组大脑皮质谷氨酸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密集分布于各层,海马谷氨酸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海马回的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的颗粒层。谷氨酸阳性神经元胞体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谷氨酸阳性反应产物为棕黄色,呈细颗粒状。癫痫模型组大脑皮质及海马谷氨酸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性[(206±41),(96±12)个/张,P<0.05];[(164±41),(69±14)个/张,P<0.05]。灵芝孢子粉组大脑皮质及海马谷氨酸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比癫痫模型组数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108±23),(206±41)个/张,P<0.05];[(100±12),(164±41)个/张,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空白对照组大脑皮质γ-氨基丁酸有较多分布,浅层尤为明显。大鼠海马回和齿状回均可见γ-氨基丁酸阳性细胞散在分布。γ-氨基丁酸阳性神经元胞体呈圆形,胞浆均匀深染。癫痫模型组大脑皮质及海马γ-氨基丁酸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69±16),(149±21)个/张,P<0.05];[(47±9),(108±10)个/张,P<0.05];灵芝孢子粉组大脑皮质及海马γ-氨基丁酸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比癫痫模型组数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性[(113±17)(69±16)个/张,P<0.05];[(80±11)(47±9),个/张,P<0.05]。结论:灵芝孢子粉能够有效降低皮质和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含量,降低病变神经元兴奋性以达到抗癫痫作用。同时还能增强抑制性氨基酸氨基丁酸的表达,使神经元兴奋性减弱,抑制癫痫的发作,从而减轻癫痫发作给神经系统带来的损伤,所以灵芝孢子粉可能具有减轻痫性发作、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丙泊酚预处理对脓毒症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48只分为假手术组、造模组、低剂量及高剂量丙泊酚预处理组.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在造模前10 min按丙泊酚高低剂量持续泵注.通过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改变;术后48 h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含量;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各组大鼠的额叶皮质和海马C...  相似文献   

10.
脑性瘫痪幼鼠脑中γ-氨基丁酸A受体mRNA表达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缺血缺氧窒息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幼鼠脑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A)受体α1,β2亚单位mRNA的变化规律,及脑瘫形成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大鼠缺血缺氧后不同时间(2,12,24,48,96h)大脑、海马中GABAA受体α1,β2亚单位mRNA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鼠脑内GABAA受体α1,β2亚单位的mRNA广泛表达;脑瘫组单位面积(mm^2)皮质及海马GABAA受体α1mRNA阳性细胞数在窒息后12h分别增加20%和34%,96h分别增加57%和75%与对照组比F=7、22,3、23,P&;lt;0、05或0、01;单位面积(mm^2)皮质及海马GABAA受体132mRNA阳性细胞数窒息后2h分别下降19%和34%与对照组比F=7、12,P&;lt;0、05,12h分别下降34%和46%与对照组比F=2.56,P&;lt;0.01,24h恢复正常。结论:GABAA受体α1,β2mRNA的变化可能为脑瘫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激光氧液(LOF)对戊四氮(PTZ)诱导癫痫反复发作大鼠海马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SD大鼠200只随机分为模型糖水组(PTZ+GS组)、模型激光氧液组(PTZ+LOF组)、盐水糖水组(NS+GS组)、盐水激光氧液组(NS+LOF组)和空白组(Sham组)五个亚组,选择处理后当天(0 d)、3 d、7 d、10 d和14 d时间点进行观察,应用高效液相方法检测海马组织Glu和GABA含量.结果 PTZ+LOF组大鼠经过激光氧液治疗后7~14 d惊厥发生率显著下降,在第14天时比治疗前下降50%,同PTZ+GS组比较在治疗7~14 d时两者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Z+GS组和PTZ+LOF组发作后海马组织Glu的含量较NS+GS组、NS+LOF组和Sham组有显著增高(P<0.05),PTZ+LOF组各时间点Glu含量较PTZ+GS组下降(P<0.05),以3 d下降趋势明显;GABA含量在PTZ+GS组和PTZ+LOF组各时间点浓度也大于NS+GS组、NS+LOF组和Sham组(P<0.05),点燃大鼠经LOF治疗后海马中GABA含量较PTZ+GS组明显升高,其中在7 d、10 d、14 d三个时间点上较PTZ+G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OF能够降低大鼠癫痫发作后异常增加的Glu含量,升高GABA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深部脑刺激(DB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前额叶皮层γ-氨基丁酸(GABA)b受体表达变化的影响及促醒可能机制。方法:将54只成年标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刺激组、刺激组,应用DBS治疗TBI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实验完成后12h处死每组大鼠,用蛋白质印迹法(WB)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前额叶皮质区GABA b受体的表达。结果:①刺激组18只大鼠中16只大鼠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18只中9只出现翻正反射;②WB检测显示,刺激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GABA b受体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假刺激组(P0.05);③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刺激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GABA b受体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假刺激组(P0.05)。结论:DBS可提高TBI昏迷大鼠意识状态,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前额叶皮质区GABA b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钾离子通道相互作用蛋白1(KChIP1)在癫痫发生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关系。方法成年大鼠制作急性戊四唑癫痫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大鼠脑中KChIP1免疫阳性神经元与GABA能阳性神经元在海马部位的表达及改变。结果急性戊四唑癫痫大鼠海马部KChIP1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GABA能阳性神经元、KChIP1/GABA双标阳性神经元数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KChIP1和GABA能阳性神经元在海马部位的共存率约为63.9%。结论KChIP1在癫痫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KChIP1与GABA能神经元虽有密切的共存关系,但在功能上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MNES)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or,GABA)b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促醒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MNES组、GABA 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组,应用MNE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实验完成后6h、12h、24h每组每个时间点各处死10只大鼠,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前额叶皮质GABA b受体的表达。结果:大鼠经"自由落体撞击法"造模后出现与临床昏迷状态相似的行为学变化,经MNES后表现出短暂的行为觉醒反应。空白对照组意识状态全部为Ⅰ级,假刺激组平均为(5.33±0.758)级,刺激组平均为(3.80±1.064)级,巴氯芬组平均为(4.63±0.964)级,4组的意识状态分级呈"空刺巴假"递增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同一组3个时间点的前额叶皮质GABA b受体表达呈"6h12h24h"趋势,空白对照组及刺激组3个时间点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假刺激组及巴氯芬组3个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同一时间点4组的GABA b受体表达呈"刺空巴假"递增趋势,6h、12h、24h空白对照组与刺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同一时间点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后大鼠出现短暂的兴奋性反应,意识状态等级提高,正中神经电刺激是治疗脑外伤后昏迷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前额叶抑制性递质GABA b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戊四氮(PTZ)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模型观察激光氧液对海马组织内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动态变化及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建立28dSD大鼠戊四氮诱导癫痫持续状态模型。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NS)+5%葡萄糖液(GS)组、NS+激光氧液组、PTZ+GS组、PTZ+激光氧液组。选择造模治疗后第0、3、7、10、14天5个时间点进行观察,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海马组织内Glu和GABA含量,HE染色法观察海马区细胞形态变化情况。结果:PTZ组造模后第3、7、10、14天海马组织Glu含量较NS组明显增高,尤以造模后第3天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TZ+激光氧液治疗组在造模后第3、7、10、14天Glu含量较PTZ组下降,尤以造模后第3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仍高于NS组。PTZ组造模后第3、7、10、14天海马组织GABA含量较NS组明显降低,尤以造模后第3、7天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TZ+激光氧液治疗组在造模后第3、7、10、14天GABA含量较PTZ组升高,尤以造模后第14天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一定时间内海马Glu含量升高,而GABA含量降低。激光氧液能够降低大鼠癫痫发作后异常增加的Glu含量,升高GABA的含量,但对GABA含量的影响明显慢于Glu。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荷包牡丹碱对正常大鼠伏核内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痛觉电生理研究室完成。选用健康、成年Wistar系大鼠50只。随机分γ-氨基丁酸组(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5只);γ-氨基丁酸 荷包牡丹碱组(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5只)。大鼠麻醉后,实施常规手术。将不锈钢套管插入侧脑室供注药用。①γ-氨基丁酸组内匀速注入γ-氨基丁酸(50g/L,10μL);②γ-氨基丁酸 荷包牡丹碱组在注入γ-氨基丁酸后2min,向侧脑室内再注入荷包牡丹碱(1g/L,10μL),用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实验。实验采用电生理学的方法,以电脉冲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痛刺激。用玻璃微电极记录痛反应神经元放电的变化,并连续观察和记录痛反应神经元的电变化30min。结果:Wistar大鼠50只在实验过程中无脱失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侧脑室注入γ-氨基丁酸能使正常大鼠伏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痛诱发放电频率的净增值由注药前的(8.59±1.17)Hz减少至(-1.38±0.51)Hz、潜伏期由(0.17±0.04)s延长至(0.69±0.08)s,而痛抑制神经元的净增值由注药前的(-4.34±0.37)Hz增加至(5.12±1.58)Hz、完全抑制时程由(0.72±0.08)s缩短至(0.27±0.03)s。②侧脑室注入γ-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可对抗γ-氨基丁酸的作用,即痛兴奋神经元的净增值增加到(6.61±1.23)Hz,潜伏期缩短至(0.18±0.08)s;痛抑制神经元的净增值减少为(-1.33±0.21)Hz,抑制时程延长至(0.69±0.06)s。痛兴奋神经元和痛抑制神经元两者相互配合活动。结论:①外源性γ-氨基丁酸可使正常大鼠伏核中痛兴奋神经元和痛抑制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均减弱,表现出镇痛效应。②γ-氨基丁酸的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γ-氨基丁酸A受体介导的。γ-氨基丁酸和伏核在痛觉调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③荷包牡丹碱可对抗γ-氨基丁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强迫游泳大鼠前额皮层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的影响。方法: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8):生理盐水0.5h组(S0.5组)、生理盐水2h组(S2组)、氯胺酮0.5h组(K0.5组)、氯胺酮2h组(K2组)。药物干预前1d大鼠行强迫游泳15min制备急性应激抑郁模型。药物干预当天,给大鼠分别腹腔注射1mL容积的生理盐水或氯胺酮10mg/kg,给药后0.5h及2h分别再次行强迫游泳6min,记录后5min内不动时间。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大鼠前额皮层,检测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与S0.5组相比,K0.5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减少,谷氨酸含量上升,γ-氨基丁酸含量下降(P<0.05)。与S2组相比,K2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降低(P<0.05),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含量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氯胺酮在大鼠强迫游泳模型中能够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同时伴随大鼠前额皮层谷氨酸上调及γ-氨基丁酸下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窒息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幼鼠脑中谷氨酸脱羧酶(GAD),氨基丁酸A受体(GABAA)α1,β2两种亚单位受体表达的变化,探讨GAD,GABAAα1,β2在脑瘫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Philip方法,建立缺氧缺血窒息脑瘫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检测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大脑、海马中GAD,GABA受体α1,β2亚单位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单位面积(mm^2)大脑皮质中GAD阳性细胞数在缺氧缺血后2h增高48%,24h接近正常,海马中变化不明显;1mm^2皮层及海马中GABA,受体α1mRNA阳性细胞数在缺氧缺血后12h下降分别达49%和60%,96h最为显著,分别达66%和70%;而大脑皮质和海马中B2亚单位1mm^2阳性细胞数在2h下降分别达41%和38%,48h下降最为明显均为57%。结论:缺氧缺血初期脑瘫鼠脑中GAD的增加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GABA,受体α1,β2亚单位的减少,使GABA作用于GABA,受体所产生的突触后抑制效应降低,参与了脑瘫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哺乳期大鼠反复吸入七氟醚对母体及子代海马神经元cofilin蛋白表达水平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只健康的哺乳期雌鼠及其仔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母鼠25只仔鼠,记录仔鼠体重;七氟醚组大鼠每3天一次,分别接受3. 0%和1. 5%的七氟醚麻醉1 h,对照组相同时间吸入运载气体。麻醉7次后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母体及子代的认知功能;分离母体和子代大鼠的海马体神经元提取总蛋白,通过Westernblot分析cofil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三组大鼠生长状况良好,体重稳定增加,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 0. 05); 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反复吸入七氟醚会延长哺乳期母鼠的逃避潜伏期、降低穿台次数和延长停留时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相比,3. 0%七氟醚组仔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同时穿台次数明显降低,平台停留时间显著增加(P 0. 05);Westernblot分析发现反复吸入七氟醚母鼠海马体神经元cofilin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 0. 05),而七氟醚组仔鼠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哺乳期大鼠反复吸入七氟醚不会对母鼠的认知功能和海马神经元cofilin蛋白表达及仔鼠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但会抑制仔鼠海马神经元cofilin蛋白表达,降低仔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