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阳化痰通络汤治疗阳虚痰瘀阻络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温阳化痰通络汤治疗阳虚痰瘀阻络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阳虚痰瘀阻络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豨簽通栓丸,观察组给予温阳化痰通络汤,对比2组临床疗效、改良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均降低;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Barthel指数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上述评分升高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温阳化痰通络汤治疗阳虚痰瘀阻络型中风痉挛性偏瘫可通过发挥温阳益气、化瘀祛痰的功效从而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有效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塞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后配合安慰剂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后运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静脉输液。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改良Ashworth评定(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改良Ashworth评定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肌张力评分降低,总体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总体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升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可增强脑梗塞患者的上肢功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点按肘髎穴联合Maitland肘关节松动降低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屈肌痉挛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偏瘫上肢屈肌痉挛Ⅰ~+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点按肘髎穴联合Maitland肘关节松动治疗,对照组30例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2组均治疗30 d。观察2组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改良)评分、Brunnstrom评分及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改良)评分、Brunnstrom评分及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2组治疗后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改良)评分、Brunnstrom评分及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缓解偏瘫上肢屈肌痉挛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点按肘髎穴联合Maitland肘关节松动在降低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屈肌痉挛Ⅰ~+方面优于现代康复技术治疗,同时可提高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筋骨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筋骨三针疗法治疗,对照组应用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MAS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结合筋骨针疗法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相比,可更有效地减轻缺血性中风患者痉挛上肢的肌张力、改善运动能力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盐酸乙哌立松片及复方牵正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记分法,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改良Ashworth积分(上肢)、Fugl-Meyer积分及Barthe积分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可显著缓解痉挛状态,提高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扶阳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痉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120例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C组采用常规治疗,A组在C组基础上采用扶阳灸治疗,B组在C组基础上采用单纯火疗法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 3组治疗1、2个月后上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1、2个月后上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1、2个月后上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扶阳灸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中药组、康复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康复组给予康复训练,2次/d,40 min/次。中药组给予中药补阳还五汤口服,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联合组给予中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法同其他两组。3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价肢体痉挛程度,用Fugl-Meyer评分评价肢体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三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改善较其他两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较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微创透穴埋线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配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对照组各脱落1例。在基础治疗上,观察组给予微创透穴埋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修订Barthel指数计分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1),治疗后组间差异P0.01,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微创透穴埋线法可提高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续命汤对中风后遗症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风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最终完成研究31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一般西医内科治疗及家庭康复指导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小续命汤加减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统计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Barthel指数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 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辨证基础上使用小续命汤能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减轻中风后神经缺损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松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通松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评价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来测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间比较,改良Ashworth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松针刺法能够有效的缓解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上肢的痉挛状态,能够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冰马膏穴位贴敷治疗中风急性期软瘫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冰马膏穴位贴敷疗法,观察两组急性期软瘫持续时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记分、改良Ashworth分级、改良Fugl-Meyer(FMA)法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明显改善ND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记分、改良Ashworth分级、改良Fugl-Meyer(FMA)法评分,缩短急性期软瘫持续时间,提高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冰马膏穴位贴敷治疗中风急性期软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予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治疗2星期、治疗4星期和治疗后3个月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上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量表(SFMA)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并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氨基丁酸(GABA)浓度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更明显(P0.05)。在随访时,观察组各项评分有持续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GABA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解痉针刺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能够保持远期疗效,优于常规取穴治疗,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血清GABA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3.
王欣  崔如珍 《新中医》2015,47(3):45-47
目的: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三芪再造汤和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方法:9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防治感染等基础治疗,改善脑循环及现代康复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芪再造汤内服和针灸。疗程8周。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Ashworth法评价痉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估肢体综合运动功能,进行痰瘀阻络证候评分。结果:疾病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组91.11%,对照组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组95.56%,对照组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和痰瘀阻络证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NIHSS评分和痰瘀阻络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中西医结合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Ashworth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三芪再造汤和针灸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马振宇  许美飞  余小锋 《新中医》2019,51(1):182-185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针+镜像疗法+常规康复治疗)与对照组(镜像疗法+常规康复治疗)各20例,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量表评价上肢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价痉挛情况,改良Ba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上肢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Ba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治疗组上述2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头针结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单纯镜像治疗。  相似文献   

15.
李洁新 《北京中医药》2012,31(5):360-362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配合放血疗法对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配合放血疗法,对照组采用一般物理康复疗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的Ashworth分级0~4级评定的评分结果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痉挛程度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芒针透刺配合放血疗法在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肌痉挛程度Barthel指数优于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283-128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将89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ASA分级Ⅰ~Ⅱ级)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43例)加用针灸治疗,观察组(46例)加用推拿手法治疗。治疗1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比较两组临床效果。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MAS评分、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SF-36量表各亚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上下肢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下肢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SF-36量表各亚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为62.8%,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推拿用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助于缓解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秦会超  刘丰艳 《新中医》2020,52(7):129-131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治疗,试验组给予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肌肉痉挛程度[应用Ashworth量表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价]、肢体运动功能[应用简式Fugl-Meyer(FMA)评分进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应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分进行评定)的变化,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8.2%,对照组为7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shworth、CS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各项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中风偏瘫痉挛,能较好地改善患肢肌肉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熏蒸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火针经筋疗法治疗脑梗后上肢肌痉挛的有效性。方法将60名脑梗后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应用基础治疗药物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常规针刺组采用石氏醒脑开窍法穴位针刺,常规针刺+火针组加用火针点刺手三阴经筋阳性反应点,治疗4周后,观察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有上升,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相比,常规针刺+火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火针经筋疗法可改善脑梗后上肢肌痉挛程度以及提高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动留针术"治疗中风后上臂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97例上臂屈肌痉挛患者在西医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动留针术组及巴氯芬组。动留针术组选穴肩前、青灵、尺泽,行苍龟探穴手法得气后予伸展运动法。巴氯芬组口服巴氯芬片,每次15 mg,每日3次。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14、28 d的改良Ashworth评估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上肢FMA简化运动功能评分量表。结果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评估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上肢FMA简化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均较前明显改善(P 0.05);动留针术组在改良Ashworth评估表、上肢FMA简化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较巴氯芬组改善程度更好(P 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比较,两者无差异(P 0.05)。结论"动留针术"对中风后上臂屈肌痉挛治疗有效,较口服巴氯芬对上臂痉挛改善更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徐安瑜  徐应倩  黄璐 《新中医》2021,53(3):135-139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症状、肢肌张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分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2组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联合推拿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肢肌张力改善情况(Ashworth评分)、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改良RANKIN量表)及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Ashworth评分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RANKIN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RANKIN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肢体肌张力与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