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效应是如何启动的,是针刺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共性关键问题。多年来在肯定针刺效应的前提下,从穴位局部化学离子入手,由点及线,由线成网,从神经、免疫、内分泌、能量代谢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探讨了局部神经-细胞-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系统研究了针刺后“穴网络”变化其与针刺效应的关系,证实:1)针刺可引起支配穴位的神经兴奋,启动神经调节;2)针刺可引发穴位局部炎性反应,启动免疫调节;3)针刺可调节穴区部分激素水平;4)针刺可调节穴区血流和氧分压,影响局部能量代谢;5)针刺后穴区神经-肥大细胞-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影响针刺效应;6)有向加权模型和复杂网络模型能够刻画针效初始调控网络的时序响应特征,并发现其中关键节点。对针效启动机制的研究,应将局部反应与整体效应相结合,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网络概念,进行系统的归纳和规律的提炼,从而揭示针效启动的关键基础因素,探寻针刺效应的有效调控模式,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在明确针刺可调节神经、血管这一共识的基础上,论述二者功能交互的生理学意义;提出了神经血管耦联与针刺研究的适配性,认为神经血管耦联参与了针刺信号外周传入、中枢整合和调节靶器官3个环节.基于神经血管耦联在不同组织内的差异,提出从穴位-神经血管耦联-针刺效应、刺激方式-神经血管耦联-针刺效应研究穴位效应差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针刺是通过将针刺入穴位,调动机体固有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而发挥效应的,但针刺作为一种物理性刺激,要实现对机体固有系统的调节,必须首先将物理性信号转化为生物性信号。Toll样受体4(TLR 4)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不仅可以识别外源性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还可识别内源性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并且其与机体的神经、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从TLR 4与针刺信号转换、针刺临床现象、相关针刺作用机制3个方面进行探讨,发现穴位局部的TLR 4可能参与针刺信息启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 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 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 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 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 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 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5.
外来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囊泡小体,是囊泡运输的常见形式,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国内外现有研究和本课题组前期工作表明,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穴位局部神经、肥大细胞及相关信号分子等因素相关。外来体参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肥大细胞功能活动、信号分子释放等生理功能。基于外来体与神经、肥大细胞、信号分子的密切关系,我们认为针刺引起穴位局部肥大细胞释放的外来体是针刺穴位初始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神经-肥大细胞-信号分子的网络联系中具有信使作用。  相似文献   

6.
穴区作为针刺的初始应答部位,是针效的源头。针刺引起穴区微环境的变化是其发挥效应的关键启动环节,阐明针刺的启动机制可进一步推动针刺临床应用。通过对针刺穴区相关基础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针刺后穴区微环境结缔组织的变化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结缔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在针刺效应启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关针刺穴位启动机制的基础研究零散、不系统,针刺穴位启动机制的研究可为针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未来仍有很大深入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针灸效应与细胞信息传导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针灸效应产生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的分析,提出针灸效应的实现与细胞信息传导有密切关系.针灸效应部分是针刺信号由穴位经外周神经向各级中枢神经传递中发生的,其中引发了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活动,致使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被释放出来,激活了靶细胞信息传导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作用下,将针刺信号的相应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最终实现了针刺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针刺穴位局部微环境变化的研究现状,为穴位局部针刺效应启动机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针刺、穴位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重庆维普(CQVIP)、PubMed等数据库,选取代表性文章进行综述.结果:针刺可引起穴位局部传入神经兴奋,细胞功能激活,促进神经肽、激素、细胞因子等化学物质释放,引起结缔组织机械变形,化学离子及离子通道状态改变.结论:穴位局部微环境变化对针刺疗效至关重要;可用针刺穴位局部'穴网络'的概念客观描绘针刺后穴位局部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Lin D 《中国针灸》2011,31(11):1049-1051
就目前穴位-针刺效应机制研究中注重于腧穴特异性的现状展开分析,通过剖析穴位刺激方式及经穴自身属性之间的联系,提出基于“经络唤醒阈”的穴位刺激效应研究思路,以探讨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0.
综述Toll样受体2及针刺腧穴研究相关文献,分别从Toll样受体2生物学特性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与肥大细胞、针刺效应、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关系等方面,探讨Toll样受体2在针刺穴位信息启动传导机制的相关性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波  赵雪  李明月  郭义 《针刺研究》2013,(6):511-514
穴位局部作为针刺刺激信息的初始应答部位,对针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针刺效应产生的整个过程由下列主要环节构成:针刺信息穴位局部启动,外周及中枢复杂网络的传导、协调或整合及靶器官的响应。多年来针灸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可引起穴位局部微环境发生特异性的应答变化,包括细胞功能的激活,化学物质的释放,传入神经的兴奋,这可能构成了穴位局部针效信息启动子重要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穴位局部作为针刺刺激信息的初始应答部位,对针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针刺效应产生的整个过程由下列主要环节构成:针刺信息穴位局部启动,外周及中枢复杂网络的传导、协调或整合及靶器官的响应。多年来针灸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可引起穴位局部微环境发生特异性的应答变化,包括细胞功能的激活,化学物质的释放,传入神经的兴奋,这可能构成了穴位局部针效信息启动子重要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运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技术研究针刺效应主要包括了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下体针与头针穴位针刺特异性的研究、动物穴位针刺效应的机制探讨。虽然上述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但结果尚缺乏规律性和规范性;同时,相对于复杂的经络和穴位系统,此方面研究开展的还不够多、不够深入。今后PET脑功能成像技术在探索针刺引起人类神经活动的生理机制方面应用将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14.
针刺效应/信号调节网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杨  郭义 《针刺研究》2013,38(4):330-333
针灸通过复杂的网络实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穴位作为感受器和放大器在针刺网络信号的传递和放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穴位”作为切入点,以穴位下的神经结构、肥大细胞、钙离子、相关神经化学物质(P物质、组织胺与5-羟色胺、ATP、内源性阿片肽)作为针刺信号传递的关键节点,探究针刺网络调节过程中各节点间的关系,试图从整体上阐释针刺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神经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正常密切相关,神经递质是针刺效应产生的物质基础。本文在梳理针刺效应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基础上,就不同机体状态下针刺对神经递质的调控机制作一总结。神经递质在腧穴局部参与针刺信号的启动,在中枢层次参与针刺信息的传导与整合,在效应器官参与疾病的调控。针刺对神经递质的调控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具有趋正常化调节效应特点。神经递质在穴位局部产生的针刺效应是非特异性作用;在特定机体状态下,神经递质参与靶器官、效应器官的功能调控,体现了针刺的特异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针刺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功能的穴位特异性,并探讨针刺对HPA轴的调节是否具有累积效应.方法 实验用SD雄性成年大鼠.胞外记录下丘脑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相关神经元电活动,比较针刺同一经脉不同神经节段、相同或相邻神经节段不同经脉的20个穴位对该神经元的激活效应及强度的差异,并观察不同针刺次数对不同时间点外周血皮质酮水平的影响.结果 针刺20个穴位对该神经元的激活效应由大到小的顺序:肾俞>期门>肝俞>大椎>章门>腹哀>太乙>郄门>水沟>商曲>腹通谷>足三里>太冲>内关>京门>阳陵泉>承山>筑宾>三阴交>膻中.结论 与肾上腺位于相同或相邻神经节段的膀胱经、肝经的穴位具有特异性效应,且有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7.
综述表面肌电图技术在针刺选穴研究、穴位特异性研究、穴位得气效应研究、针刺手法研究、针刺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表面肌电图技术能动态、实时、定量反映神经肌肉的肌电信号,能够客观准确地从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参数定量评价针刺的疗效,因此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肌肉疲劳、脑卒中后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等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  相似文献   

18.
邵媚媚  刘智艳  曹琳 《山西中医》2011,27(9):54-55,57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针灸穴位与神经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大脑特定皮层功能有关,针刺的信息既可以直接影响脑的功能,还可以通过脑功能的调节而影响其他系统,大脑是穴位和靶器官之间发生效应的关键枢纽。蹦.RI在科学、临床等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在针刺作用机理、针灸的神经系统机制方面也作了大量研究,现就其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概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针感与针刺效应机理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刘红菊 《中国针灸》2002,22(1):10-18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探讨得气与针刺效应的关系。针刺一定穴位后,产生的针感途径是以躯体传入冲动为主,而通过躯体神经与植物神经在穴位下血管丛形成的汇合区,又引起内脏传入纤维发出的冲动对脏腑的调整功能。穴位传入信号与内脏器官发出的冲动在大脑皮层区又相互汇合,这也是针刺调整脏腑功能与强调得气感一致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林栋 《江西中医药》2011,42(7):54-57
穴位特异性的脑功能影像学研究是目前针刺效应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基于中枢神经系统多靶点激活的响应模式使得穴位效应脑区的寻找显得愈发艰难.本文结合国内外针刺效应脑功能影像学的研究进展,拟就穴脑相关效应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