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刺效应是如何启动的,是针刺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共性关键问题。多年来在肯定针刺效应的前提下,从穴位局部化学离子入手,由点及线,由线成网,从神经、免疫、内分泌、能量代谢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探讨了局部神经-细胞-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系统研究了针刺后“穴网络”变化其与针刺效应的关系,证实:1)针刺可引起支配穴位的神经兴奋,启动神经调节;2)针刺可引发穴位局部炎性反应,启动免疫调节;3)针刺可调节穴区部分激素水平;4)针刺可调节穴区血流和氧分压,影响局部能量代谢;5)针刺后穴区神经-肥大细胞-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影响针刺效应;6)有向加权模型和复杂网络模型能够刻画针效初始调控网络的时序响应特征,并发现其中关键节点。对针效启动机制的研究,应将局部反应与整体效应相结合,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网络概念,进行系统的归纳和规律的提炼,从而揭示针效启动的关键基础因素,探寻针刺效应的有效调控模式,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炎症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有效的抗炎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针刺抗炎治疗历史已久,并为大家所共识,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对炎症进行了初步概述,并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抗炎途径、胆碱能抗炎途径及抗炎过程中主要的分子信号转导途径这些方面对针刺抗炎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针刺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由针刺造成的穴位局部炎症小网络启动机体整体调节的大网络,从而达到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
综述Toll样受体2及针刺腧穴研究相关文献,分别从Toll样受体2生物学特性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与肥大细胞、针刺效应、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关系等方面,探讨Toll样受体2在针刺穴位信息启动传导机制的相关性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刺是通过将针刺入穴位,调动机体固有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而发挥效应的,但针刺作为一种物理性刺激,要实现对机体固有系统的调节,必须首先将物理性信号转化为生物性信号。Toll样受体4(TLR 4)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不仅可以识别外源性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还可识别内源性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并且其与机体的神经、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从TLR 4与针刺信号转换、针刺临床现象、相关针刺作用机制3个方面进行探讨,发现穴位局部的TLR 4可能参与针刺信息启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针灸作用的基本原理,笔者从针刺信息的角度,认为穴位是针刺信息传递的"放大器",穴位局部作为针刺刺激的初始应答部位,是针刺起效的源头环节,穴位可使针刺物理信号转化为生物信息,使针刺信号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等不同系统得到响应,从而放大了针刺信息,起到"小刺激、大反应"的作用。在整体认识、系统把握针刺作用途径的基础上,从针刺穴位的初始环节认识穴位的基本功能,为解释复杂的针灸作用原理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艾灸治疗痛症从古有之,抗炎免疫是现代针灸临床研究的热点。艾灸镇痛及其抗炎免疫作用已被中医针灸临床实践所证实,对其效应机制的研究多从温热刺激穴位(区)启动着手,研究发现皮肤穴位(区)中嘌呤受体(P2受体)和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TRP)在艾灸效应的启动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机体疼痛、炎性反应的发生和发展,这种调节效应发生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各个环节,对诸多介导的疼痛的镇痛/致痛因子、炎性细胞因子具有调节作用,"艾灸嘌呤"这一概念可以概括目前研究发现的艾灸镇痛与抗炎效应,实验研究已发现艾灸能够对腹痛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神经元的异常兴奋性具有调节作用;临床中通过脑功能成像(f MRI)技术研究发现,艾灸和针刺在调控缓解期CD腹痛患者异常的脑灰质密度以及静息状态下异常的脑功能活动方面,镇痛效应的发挥存在着"共同响应脑区"和"差异响应脑区";温热刺激能够在丘脑内侧和腹内侧核绕开对低阈值的下行易化系统的激活而实现对高阈值激活的下行抑制系统选择性激活,这种艾灸的内源性的调节作用可能在CD痛觉及炎性反应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后将围绕"艾灸嘌呤"这一机制方向来展开更为深入的艾灸镇痛与抗炎研究。艾灸抗炎免疫研究发现,艾灸能通过HPA轴提高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的水平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艾灸镇痛与抗炎免疫效应大多数情况下是同时存在,艾灸通过外周穴位(区)和中枢响应,激活抗炎通路,调节免疫应答,在实现抗炎作用的同时实现了镇痛效应。文章围绕"穴位(区)启动-中枢响应-靶器官效应"对艾灸镇痛与抗炎免疫机制进行回顾研究。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针灸对HPG轴、HPA轴、交感神经系统、卵巢子宫局部功能、内分泌代谢等方面的影响讨论了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效应机制,同时介绍了艾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概况和研究进展。对其研究中的问题、方法与展望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8.
天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良好,主要通过刺激穴位局部皮肤发挥疗效。该文通过论述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互作用的介导物质和信号通路,总结天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疼痛和炎性疾病是针灸临床适应证的重要范畴,并在国际社会广泛应用。既往机制研究多集中于针刺通过神经系统快速镇痛,针对慢性疼痛外周敏化的炎性反应机制研究甚少。本团队结合多年针刺穴位效应原理的前期基础、针刺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的相关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刺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e-immune,NEI)网络及关键响应递质,调节靶器官病网络,进而达到抗炎镇痛的科学假说。团队建立了稳定的针刺足三里改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性痛效应平台;基于多时点、多位点、高通量检测NEI共有信号分子的多维数据及复杂网络分析,明确了针刺对机体NEI网络和下游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并计算分析出单核巨噬细胞为针刺效应的关键细胞;系统阐释了针刺可能通过调节淋巴结T细胞极化,调控靶器官M1/M2巨噬细胞极化,实现抗炎镇痛;发现针刺镇痛的新关键信号分子——趋化因子CXCL1,阐明了CXCL1/CXCR2脱敏介导的中枢镇痛新机制。本研究实现了从NEI网络视角挖掘针刺整体调节的关键物质,揭示了针刺抗炎镇痛的新机制和提供了针刺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0.
罗颖  孙建华  吴晓亮 《吉林中医药》2014,(11):1174-1177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上可运用单一针刺穴位滋肾清热,调节肾中阴阳改善脏腑功能絮乱;针刺配合耳压、走罐、隔姜灸、心理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其他疗法中腹针、穴位埋线等都有很好的疗效。电针治疗可能通过提高性激素水平而调整IGF系统的功能,达到改善内分泌功能异常;针刺和麦粒灸能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或肾上腺轴的功能,提高血清中E2水平;针刺后诱发内β-啡肽的释放增多从而导致外周β-内啡肽水平上升,改善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内环境及电针不同时期干预影响组织的ERa和ERβ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浅论类风湿关节炎HPA轴功能改变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HPA轴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Basedousky以大量的实验依据提出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ity,以下简称NEI网络),指出神经、内分泌、免疫3个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其整合中枢在下丘脑。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NEI网络是机体极其重要的整合调节系统,它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针灸效应与细胞信息传导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针灸效应产生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的分析,提出针灸效应的实现与细胞信息传导有密切关系.针灸效应部分是针刺信号由穴位经外周神经向各级中枢神经传递中发生的,其中引发了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活动,致使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被释放出来,激活了靶细胞信息传导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作用下,将针刺信号的相应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最终实现了针刺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功能的基本物质,与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脾气虚证是全身性气虚证的代表,近年研究认为脾气虚的产生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身体机能影响的综合表现,针灸补脾气穴位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补脾气中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失调者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外来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囊泡小体,是囊泡运输的常见形式,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国内外现有研究和本课题组前期工作表明,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穴位局部神经、肥大细胞及相关信号分子等因素相关。外来体参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肥大细胞功能活动、信号分子释放等生理功能。基于外来体与神经、肥大细胞、信号分子的密切关系,我们认为针刺引起穴位局部肥大细胞释放的外来体是针刺穴位初始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神经-肥大细胞-信号分子的网络联系中具有信使作用。  相似文献   

15.
神经系统中枢整合是针刺效应产生的基础。穴位局部的针刺刺激是一种创伤性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 PAG)是伤害性刺激的中继站,其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复杂。该文基于PAG解剖结构与神经投射,总结PAG在针刺效应中的镇痛作用、心血管调节作用、内分泌调控等作用。  相似文献   

16.
穴位局部作为针刺刺激信息的初始应答部位,对针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针刺效应产生的整个过程由下列主要环节构成:针刺信息穴位局部启动,外周及中枢复杂网络的传导、协调或整合及靶器官的响应。多年来针灸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可引起穴位局部微环境发生特异性的应答变化,包括细胞功能的激活,化学物质的释放,传入神经的兴奋,这可能构成了穴位局部针效信息启动子重要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陈波  赵雪  李明月  郭义 《针刺研究》2013,(6):511-514
穴位局部作为针刺刺激信息的初始应答部位,对针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针刺效应产生的整个过程由下列主要环节构成:针刺信息穴位局部启动,外周及中枢复杂网络的传导、协调或整合及靶器官的响应。多年来针灸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可引起穴位局部微环境发生特异性的应答变化,包括细胞功能的激活,化学物质的释放,传入神经的兴奋,这可能构成了穴位局部针效信息启动子重要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自从Crossman1997年首次提出下丘脑-垂体-性腺-胸腺轴概念以来,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受到广泛注意。中医肾藏精、主生殖,是生育功能的枢纽,这与神经内分泌网络的性腺轴的作用相似。近年来,中医肾本质的研究结果表明,肾包括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多种功能,而补肾法能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免疫功能的紊乱。本就此作了近十年来的献综述。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精神心理疾患,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发病率及自杀率逐年增高而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目前,针刺在抑郁症的治疗方面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主要涉及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免疫炎症的变化进而影响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故本研究主要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的调节机制,探讨针刺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抑郁症患者神经内分泌、细胞免疫炎症变化的影响。旨在为针刺治疗抑郁症实验研究提供科研思路及方向,为临床应用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功能的穴位特异性,并探讨针刺对HPA轴的调节是否具有累积效应.方法 实验用SD雄性成年大鼠.胞外记录下丘脑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相关神经元电活动,比较针刺同一经脉不同神经节段、相同或相邻神经节段不同经脉的20个穴位对该神经元的激活效应及强度的差异,并观察不同针刺次数对不同时间点外周血皮质酮水平的影响.结果 针刺20个穴位对该神经元的激活效应由大到小的顺序:肾俞>期门>肝俞>大椎>章门>腹哀>太乙>郄门>水沟>商曲>腹通谷>足三里>太冲>内关>京门>阳陵泉>承山>筑宾>三阴交>膻中.结论 与肾上腺位于相同或相邻神经节段的膀胱经、肝经的穴位具有特异性效应,且有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